我看昆剧《浣纱记·寄子》中的娃娃生表演
2015-11-16周敏
■周敏
我看昆剧《浣纱记·寄子》中的娃娃生表演
■周敏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了某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戏剧院团中,常常让青年女演员来演娃娃生,这样就失去了娃娃生的物色。可以从戏曲小童星中选出娃娃生的人选。对于这种观点,我本人是不赞同的。我就从昆剧一出娃娃生重头戏《浣纱记·寄子》来谈谈我对娃娃生表演的理解。
《浣纱记·寄子》讲的是伍子胥死谏吴王,知道有可能会带来灭族的灾难,所以就把儿子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一路上伍子胥和伍子触景伤情,深情对唱,最后惨然离别。是昆曲中少有的精品力作。其中伍子便是用娃娃生来表演的。
这出戏的娃娃生表演是富有层次感的。伍子虽然年纪并不大,但也有十多岁了,已经可以身佩宝剑了,所以在表演上不能把其简单定位成儿童。
以前,传统的《浣纱记·寄子》里的伍子是穿薄靴的,但从省昆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小梅之后,伍子就改穿高靴了。石老师说,她是这样理解伍子的:伍子虽然还没有成年,但他是伍子胥的儿子,是相门之后,应该有英武之气,所以从她开始决定让伍子在造型设计上有所改变,让伍子改穿高靴。据石老师说,她为伍子的这一改变,特意去请教了她的老师们,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才大胆地让伍子穿上高靴。
一开始,伍子并不知道自己将与伍子胥父子永别,情绪上是欢快的。这样正好衬托出此时伍子胥的伤心与愁闷。当伍子胥慢慢地告诉伍子他想把伍子寄养在他的结义兄弟鲍叔家,以保存伍氏一脉的时候,此时伍子的反应是目瞪口呆,情绪上的转变极为剧烈。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伍子胥是一直在酝酿情绪,要如何告诉儿子家中的变故。而这个消息对伍子来说,便是突逢巨变,他一下子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当伍子胥对他说:“以后你干你的事,我干我的事,再也不要想念我”的时候,伍子说了:“我只道爹爹在路冷清,带孩儿为伴,不想有这等事。阿呀兀的不痛杀我也!”后便伤心的晕了过去。醒来后,伍子擦干眼泪,还要遵守父命,继续前行。
当伍子听到父亲伍子胥说:“啊,事已如此,不必悲伤。且趱行前去”时,伍子那一声“是”,是透着难过和伤心,心情十分繁杂。此时的他虽要听爹爹的话,可自己内心里充满了不舍,充满了悲凉。和父亲的这一别有可能就是永别了,委屈、不忍等等情绪一下子全部起来了。
【胜如花】是《浣纱记·寄子》的主曲。在传统的昆剧折子戏里,很少有这么早就唱主曲的,主曲一般都放到最后最高潮的时候唱,而《寄子》是先唱。在唱完主曲之后,全靠演员的白口、表演把这个戏推向高潮。这一段【胜如花】连唱带做,非常吃工。
我曾经听张弘老师说过:在《寄子》这出戏中,伍子胥作为父亲,早已想好要将伍子寄给别人收养,因此,对于伍子胥而言,寄对他是主动的,是他早已设定的结局,伍子胥是推动这个故事发展。相反,对子伍子而言,他是突然遭遇到了这一人生的重大变故,因而他是被动的“寄”。很多人演《寄子》这出戏时,往往过于注重伍子胥的五表演,而忽略了伍子在这出戏中的作用。其实细细品来,在这出戏中,伍子胥的风骨恰恰是建立在伍子的成全上的,这出戏是通过伍子的悲剧性命运来衬托出伍子胥的悲剧性。伍子面对他父亲的选择,只能去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塑造伍子这样的人物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出伍子的“懂事”,在这出戏中,正是通过了伍子小小年纪,却表现出了与他自身年纪不相符合的成熟,期间又夹杂着点孩子所特有的稚气和任性,才非常好地烘托出了感人的气氛。所以石小梅老师也说过,她在塑造伍子这个人物的时候,三次拜谒和三段晕倒的表演方式和动作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个脉络之上的,加上她对伍子这个人物心理发展的细心揣摩后才在舞台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现在有一些学者认为,让贴旦演员演出的娃娃生,效果并不好,因为她们的个头和“前辈”相差无几,不如直接让一些5、6岁的孩童来出演娃娃生。我认为,这是他们对娃娃生这个行当的片面理解。固然,对于像《锁麟囊》、《秦香莲》中的娃娃生,可以用孩童来演,因为在这些剧目中,娃娃生的台词较少,戏份也不重,因此可以用小演员来演,还显得稚气可爱。但是,切不能因为这些剧目,就误以为这类娃娃生的角色都要以让少儿演员来演。诚然,有些小演员小明星的舞台感觉很好,表演也比较好,但是像《寄子》中伍子的角色窃以为还是用剧团的贴旦演员来出演更为合适。因为这一类的娃娃生在表演对唱念做表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人物的刻画也较为深刻,演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认为对于贴旦来演娃娃生的现象不能一刀切地去评价,而是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为宜。
(南大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