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013-04-29张新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拜金主义企业社会责任舆论监督

张新平

摘要: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变革与改进,先前并不受重视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已逐渐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乃至其存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功能、作用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现代企业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寿命;重要性;拜金主义;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30-03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曝光,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过去人们并不关注甚至都不曾听说过的概念迅速走进了社会大众的视野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与深思。诚然,食品、建筑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所暴露出来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企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质量不达标等表象问题,其实,这一切的最终根源都指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以我观之,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组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利润的增加可以为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企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而言本应该是一件多赢的好事情。然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却把追逐利润这一根本目标当成了企业的唯一目标,从而完全罔顾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了利润和金钱,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于是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楼倒倒等建筑领域的豆腐渣工程便屡见不鲜,屡禁不绝,不时地引起全国上下舆论大哗。因此,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已显得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按照道德规范经营,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既改善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又帮助其实现整个社会的整体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其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希望企业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上供不应求的消费需求。于是,这一时期社会责任几乎就等同于企业的盈利目标,人们认为只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产品,并以公平合理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公司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到了18、19世纪以后,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的发展不平衡产生了程度各异的贫富差异,于是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至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逐渐出现,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失衡产生的社会矛盾也使公众对企业有了更多期望和要求。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批评家们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和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对那些与其有关联的群体负起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以及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企业的自我约束和社会性规制。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如要求企业更加关注教育、环保、社会福利等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概念,它还可以细分为功利、道义和人类福祉这三种由浅入深的境界,涵盖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等诸多要素。而现在所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3当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较过去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与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盈利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目前,政府除了从法律上控制企业的“失德”行为以外,在从正面促进CSR(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驱动力方面鲜有有效的作为。同时,企业在如何有效地承担CSR行为方面也存在困惑或焦虑。它们无法确定如何在CSR行为和CSR不作为之间做出抉择。此外,由于公众对企业CSR行为的感知与行为迟钝,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薄弱,以及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差强人意。

3.1商业道德的缺失

企业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其最大的社会责任便是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着想,一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却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从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涌入消费市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3.2对环保责任的漠视

中国企业普遍以牺牲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为代价来谋取一己之私利。其最大表现莫过于环境污染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直接损失至少有5000亿,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当前,环境的污染、土壤的沙化、奇缺物种的减少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心和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我们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当然反过来也是错误的。企业有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回报社会的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利益,而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故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也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3.3罔顾职工利益

部分企业还严重漠视职工的利益,职工作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而现在的很多企业非但不以职工为根本,反而肆无忌惮地克扣职工工资,使员工的基本生活缺乏可靠保障,每年的农民工讨薪难问题便是明证。同时,一些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劳动时间长,超时加班严重且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事故频繁发生,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未能建立起广泛覆盖各类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3.4社会责任的群体性缺失

当前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已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行业性、产业链式的责任缺失情况不断涌现,更大范围、更强力度地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以更为强大的破坏力动摇着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这更使得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显得刻不容缓。

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4.1企业自身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其社会责任主要分为四个类型:最基础的便是经济责任,即要求企业履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职能,尽可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即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法律框架内经营,不能做出违法犯罪之事。在承担了广义的社会责任之后,企业还应履行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等狭义的社会责任,即企业要在赢利的同时兼顾社会伦理道德,回报社会,反哺社会。然而,现在中国的企业往往只履行了经济责任,而对其他社会责任均视而不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公关手段,甚至等同于慈善捐赠,社会责任实践的动力具有明显的政府驱动特征等问题。企业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为了赚取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不断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使企业在公众的一片谩骂声中失去了信誉。

4.2社会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泛滥等负面效应。在市场化潮流激荡的今天,拜金主义已然成了社会活动的潜规则,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自然不能免俗。在我看来,社会上早已形成了用金钱说话的氛围,认为只要企业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的整体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人们就可以承认其合法性,并对其负面效应加以忍受,这种妥协忍让的态度也因此成为许多企业拒绝社会责任的“合法”借口。人们似乎对企业的拜金主义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社会也缺乏监督企业的动力。另外,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媒体的曝光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少数地方政府部门非法剥夺,导致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监督远远不够。

4.3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在经济领域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比较模糊,缺乏科学、统一、和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给了部分企业以可乘之机,钻了政策上的漏洞。且我国法律对企业的制约效果差,执法不严,对企业缺乏有效的威慑力,企业违法成本低,甚至出现了部分企业违反法律却赚取利润的怪现象。此外,很多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对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放任不管、睁只眼闭只眼,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也加剧了这一现象。更有甚者,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使得政府公然袒护不法企业,危害一方。

5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承担社会责任妨碍了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是对企业目标的扭曲。其实不然,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于全社会,对企业自身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5.1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等硬实力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了企业间商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实力的比拼上。毋庸置疑,在社会道德不断滑坡的今天,那些能够主动顺应民心,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能否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企业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企业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具备了这种能力,企业就能够受到尊重,占领市场。

5.2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顾名思义,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受益者便是社会本身。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优质的商品。而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则有助于减少工业污染,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此外,责任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待遇,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

6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途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深深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故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势在必行。改变以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应在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企业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立法监督、增强公众的参与、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6.1企业的对策

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必须要形成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氛围,要通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员工灌输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切实强化员工的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生产出让消费者完全放心的产品。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紧密结合,不同性质的企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同,企业对社会期望的回应也不相同,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也必然不同。

6.2政府的对策

然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管理者,也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当前应以不侵害责任为重点,健全法律,加强其执行力,发挥企业伦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还应通过制度化的合法性机制稳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以促使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自己的软实力,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6.3社会舆论方面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与政府和企业的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形式灵活、时效快、监督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鉴于此,社会上的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地通过各种渠道将企业不负责任的新闻曝光出来,引发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和思考,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宣传推广,来提升那些积极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的品牌形象。

7结语

一言以蔽之,承担社会责任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现在中国的企业从总体上看,社会责任的缺失令人担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企业承担提供优质的产品、维护公共利益、改善职工生活的社会责任已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是全社会对企业的共同期盼与要求。我们应该看到,每当面对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总会有许多企业挺身而出,出钱出力支援灾区,为维护社会利益而尽着一己之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承担社会责任会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共识,中国企业也必将在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中树立良好形象,最终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解说评述[J].现代法学,2001,(06):137-144.

[2]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02):85-92.

[3]郭志文,简红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驱动力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123-128.

[4]吴礼民.略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04):78-80.

[5]易开刚.群体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层透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0):82-89.

[6]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院,2011,(1):105-109.

[7]方奕.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17-122.

[8]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2005,(02):142-144.

[9]李彦龙.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J].学术交流,2011,(02):64-69.

[10]陈彦勋.企业社会责任层级划分与提升策略[J].理论探索,2012,(01):76-80.

猜你喜欢

拜金主义企业社会责任舆论监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当代拜金主义思潮对微商文化的影响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研究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