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突破:2014年香港合拍片创作

2015-11-16

电影新作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拍片香港电影萧红

徐 巍

据香港影业协会公布的2014电影票房显示,香港电影消费市场继续上升,2014年香港影市总票房报收16.47亿港元,较之2013年16.26亿港元的成绩微涨1.3%。2014年香港电影市场共上映影片310部,与2013年持平,不过上映的影片中港片数量有所增长,从前一年的43部大幅提高到了51部①。这些都说明香港电影市场继续保持着近年来的稳定态势,同时香港电影生产有所起色。北上合拍片依然是香港电影的重心之所在,年初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高科技的3D制作在内地一飞冲天,夺人眼球,年底的主旋律大片《智取威虎山》也同样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目的,极具观赏性。而香港本土片则继续以小成本的投入,面向本港的观众和市场坚持着自己的创作。

一、2014年香港合拍片的市场表现

总体来说,2014年香港电影在产业格局和市场上进一步呈现出与内地电影业的融合态势。面对电影产业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好莱坞)竞相角逐的舞台。香港合拍片的影响和权重开始下降,香港本土片的生存更是岌岌可危。

2011、2012、2013年香港分别制作上映了56部、53部、43部港产电影,2014年,香港制作电影51部,数量恢复到近年来50部左右的水平。这之中,合拍片依然占据了多数,达到了32部。今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过亿的影片共计64部,国产片34部,其中香港合拍片有19部,看似占据了国产片的半壁江山。但在内地票房排行的前十名中,中港合拍片却仅仅占据二席(参见图1)。郑保瑞导演的3D版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10.45亿元的票房排名第三,在上映之初,连破多项国产电影的历史记录。徐克导演的3D版《智取威虎山》则以8.8亿的票房排名第四。当然,2014年的中美合拍大片《变形金刚4》以将近20亿元的票房一骑绝尘,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史的新纪录。加上《星际穿越》《X战警:逆转未来》《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和《猩球崛起:黎明之战》四部大片,美国电影又牢牢占据了中国大陆票房排行的前十位中的五席,而票房收入更是占了一半以上,其余三席则是完全的内地制作。近年来徐铮、黄渤的喜剧组合异军突起,2014年小成本制作《心花路放》又一次成了华语电影票房冠军,甚至在北美市场也有不错的表现。此外,《爸爸去哪儿》成为热门电视节目的副产品,也获得了预料中的票房大卖。而邓超的《分手大师》则是人气之作。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内地喜剧、娱乐题材大占上风。可见,经过新世纪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年快速增长,香港合拍片也难以独领风骚,中国电影市场必然走向多元化。如何满足中国观众的实际观影需求成为重中之重,而华语电影的机遇和危机并存,这也需要中国电影人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具创新的艺术风格和更加贴近生活的创作态度。

香港合拍片影响的减弱也有其自身的原因。2003年CEPA协议签订之后,香港电影人北上拍摄合拍片成为大势所趋。然而面对内地复杂的市场环境,香港电影人也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已有的定型的类型模式必然要面对新的挑战,香港电影人必须沉潜下来,熟悉了解内地的文化环境和观众诉求,这样才能拍出真正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一些导演确实能放下身段,直面现实生活。如陈可辛近年来基本上把他的大本营扎在了内地,继去年《中国合伙人》的成功之后,今年更是推出了极具现实意义和思想性的打拐电影《亲爱的》,豆瓣电影给出了8.4的高分(参见图2),可见深受观众的推崇和认可。徐克将红色传奇拍摄为成功的商业大片3D《智取威虎山》,获得多方赞赏,豆瓣电影给出了7.9的高分。郭子健探索了消防题材,推出了好评连连的《救火英雄》,豆瓣电影也给出了7.3分的评价。许鞍华则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将民国知名女作家萧红的一生搬上了影坛。影片虽然争议很大,但豆瓣依然给出了7.1的高分。麦兆辉、庄文强继续打造的《窃听风云3》看似《窃听风云》的系列作品,其实与前两部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豆瓣6.1的评分只能说明影片与观众的预期有一些距离,但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艺术水平。然而大多数的合拍片则评价不高,这也大大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声誉。那些打着3D旗号的大片依然走着只重票房而不计口碑的老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豆瓣评分为4.2,《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的豆瓣评分只有3.8,《四大名捕3》的豆瓣评分为4.6,《冰封:重生之门》的豆瓣评分才3.1,《一个人的武林》的豆瓣评分则为6.3。可见,内地的观众不再只对精美的视觉奇观趋之若鹜,打动人心的故事和逻辑严密的叙事才更具吸引力。

二、融合与突破:2014年香港合拍片创作

1.直面现实,加速融合

CEPA后的十年,香港电影和电影人转换思路,纷纷投入到和内地的合拍片制作中去。然而面对与香港本土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与香港观众的接受需求所不同的内地观众,除了《十月围城》等少数电影获得票房和口碑的认可外,大多数的合拍片往往变成了纯粹的商业行为。或者呈现出内地负责投资和市场,香港负责拍摄和制作两张皮相脱节的现象。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一些视觉大片往往能获得不错的票房,实现较好的商业回报。但却常常遭到内地观众的吐槽,更难获得普遍的好评。而这些合拍片同时也不能得到香港观众的认可,还要频频遭到“港味消失”的质疑,于是一时之间,“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甚嚣尘上。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已逝的惋惜和香港电影艺术风格流逝的担忧。当然固守香港,排斥与大陆的合作,完全是井蛙之见,也有违于历史的发展。如何能将香港电影的风格和创作真正融入华语电影之中,才是未来香港电影转型蜕变的真正前景。于是CEPA后的十年香港电影在经历了阵痛后,终于在2013年迎来上升期,这不光是影片生产数量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类型和质量等全方位的提升。2014年的香港电影则在风格和质量上更进一步。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大获成功之后,又制作了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许鞍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拍摄了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徐克用3D技术重拍了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尔冬升则试图演绎群众演员的追梦故事,打造电影《我是路人甲》等等。导演陈嘉上表示:“合拍越来越成熟,种类越来越多。以前大部分电影选择古装历史神话题材,融入香港电影元素后的内地电影市场,类型种类开始丰富,警匪、灾难、惊悚、科幻、谍战……表现手法也越加成熟多元。整体呈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我常说,不要把自己困在中国市场里面,要提醒自己是为全世界拍电影。”④

有鉴于此,近年来一些香港电影人深入内地,面对现实,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些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其中陈可辛的转型可见一斑。2005年,他开始北上拍片,推出了进军内地的首部电影歌舞片《如果爱》,该片获得了29个奖项,但票房一般。2007年,他拍摄了由李连杰、刘德华主演的大片《投名状》,共收获票房2.2亿,并赢得8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和3项台湾金马奖。2011年则推出了别具风格和个性的武打片《武侠》,结果票房惨败,反响平平。可以说,这也是北上初始陈可辛追随市场的冒险尝试,去拍摄自己不熟悉的古装大片,而这三部电影也并没有得到内地观众真正的认可。痛定思痛后,陈可辛终于还是回归了自己最为擅长的现实题材的创作。2013年,根据“新东方”故事改编的《中国合伙人》在内地一举拿下了超过5亿的票房,并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片中,作为香港导演的“文化不适感”荡然无存,相反成为近年来难得的华语佳片。于是,他在这条“接地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今年推出了现实打拐题材影片《亲爱的》。此片投资成本并不大,但在内地却收获了3.43亿元的票房,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亲爱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题材的真实性。本片是根据一件发生在深圳的真人真事所改编的,正是这种真实的元素,给予了电影震撼人心的力量。故事来源于一个湖北父亲彭高峰花费三年时间,不停寻子终将爱子寻回的真实事件。彭高峰微博寻子的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做过新闻纪录片,这也是陈可辛创作灵感的来源。这个故事首先打动了陈可辛,他认为这是电影和小说都编不出来的,人生有时候就有一些我们永远想不到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被许多人评价为“具有泪弹效果”。导演却表示,他本无意催泪,皆因实在真实动人。“实在的力气,是咱们写剧本,都写不进去的。对我来讲,我只是想把实在的感人的故事,搬上银幕。”编剧张冀甚至为了创作剧本,花了两年的时间跟原型一起生活。因此,影片基本上完整复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有现实中的原型,主人公的职业、生活场景等都尽量保持原貌,电影开始的城中村的场景也是选自现实中的真实场景。片中虽然用了很多当红明星,但表演都力求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一直以喜剧角色示人的黄渤这一次完全走的是质朴路线,对角色的拿捏非常到位。赵薇则彻底颠覆了自己的形象,饰演了一个被丈夫所愚弄、从未进过城的农村妇女。张译饰演的寻亲互助团体的负责人富商韩总也是对自己以往表演的一次挑战。因此,虽然影片集合了众多明星,但由于剧本的真实感人,每个演员的质朴化表演,每个形象都不会给人以跳脱感,而这也为影片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片的成功也得益于导演直面现实的态度和社会问题意识。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找回来的大概只占到0.1%。可见,拐卖儿童已成为当今中国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儿童被拐卖,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许多家庭因此而破裂,许多父母因此放弃工作和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走上一条无比艰辛的寻子之路。《亲爱的》无疑真实展现了主人公田文军寻子的辛酸历程。初始阶段近乎疯狂的寻找,还要遭到许多骗子的诈骗,一年两年,连骗子都没有了,希望一点点破灭,但还是无法接受现实,哪怕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变样。影片还讲述了自发形成的寻亲互助团体,那些因相同经历而走到一起的人们彼此倾诉,彼此鼓励,形成寻子的合力。片中田文军救出自己的儿子就离不开韩总等人的大力帮助。当然,电影并未只停留在“失子——寻子——得子”这样的表层结构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被拐儿童和各自家庭情感再建的心路历程。田鹏被拐三年,被找到时,已经不认得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与自己的养母建立了新的亲情关系。李红琴被自己丈夫所骗,将所有的寄托和情感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但其非法的收养关系却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虽然女儿杨吉芳是一个弃婴,而且从出生就和她一起生活,情感上对她非常依恋。影片正在这样的两难处境中为观众提出了情与法、伦理与道德等诸多层面上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影片中唯一的恶的化身的人贩子已经死亡,这使得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批判对象失去了目标。田文军等人饱尝的失子之痛,李红琴不得不饱尝一遍。可见,导演直面现实的态度和问题意识确实使本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可辛这种直面现实的态度和问题意识甚至走到了许多内地导演的前面。

此外,麦兆辉、庄文强编导的《窃听风云3》实际上完全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窃听风云》一、二部分别涉及的是金融和股市,都是当年最热的社会话题,而这一次麦庄又将他们的视线投射到引人注目的房地产上。“故事就从新界村屋改造说起。香港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大量土地被开发商盯上,贱买贵卖让不少搞房产生意的商人一夜暴富。这时,有的人贪欲开始作祟,想要分一杯羹,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由欲望而引发的血战。相比于前两部的警匪‘外衣’,《窃听风云3》的房地产故事则更接地气。”⑤尽管影片选择了港英政府在新界实施的特殊的鲜为人知的“丁权”政策的内容,但对于大陆观众来说,也绝对没有陌生感。毕竟大陆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热,令观众对这样的内容不仅没有疏离感,反而有更多感同身受的认识。同时新闻报道里发生的强拆事件,反贪风暴中涉及的房地产问题等等,无疑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影片进而深入到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异化问题。为了利益,兄弟之间可以反目成仇,亲生女儿可以对父亲见死不救,多年恋人终归殊途。导演在影片中对人性进行了拷问,对人类文明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正如片中月华所说的那样,地是用来种的,不是用来买卖的。影片结尾,多次出手帮助娇婶和月华的阿祖,用高价买下娇婶的绿化地种田,也算是影片对于传统农耕文明的一种致敬吧。

而郭子健的《救火英雄》也是一部立足现实的力作。影片将其叙事对象对准了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又较少涉及的消防员的生活。虽然反映的是香港消防队的情况,但这无疑具有普适性。为了力求真实,营造最真实的火场,该片不仅重金搭建实景,采用真实消防装备,导演、演员等都到消防局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专门训练。此外,剧组还请到香港消防局顾问全程参与拍摄,动用了上百名消防员作为群众演员。导演郭子健称:“火场中情况很复杂,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来指导。还有拍高空营救时,我们会先演示一遍,找到合适的支点,等许培道(前香港消防局总队目)确认OK之后,才让演员上去。”⑥影片的情节设计极具现实性和逻辑性。平安夜必须保证市民的用电需求,上级给供电公司下达保障用电的命令,负责领导为了执行命令不顾危险强行打开天然气管道,市民悼念逝者烧纸钱引发火灾。每个人看似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做着各自该做的事情,然而灾难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中发生了。回顾我们现实中的许多灾难,不就是在类似的偶然和巧合中发生的吗?因此,该片进一步指向现实,探讨了造成火灾的真实原因。同时,通过救灾的场景,观众能深切地体会到消防队员危险而紧张的生活,不由地对他们奉献牺牲的精神充满敬意。据统计,全国每年牺牲大约超过30名消防队员。就在2014年底的哈尔滨大火造成的坍塌中,又有5名年轻的消防队员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可以说,在当今的和平环境中,电影确实为观众呈现出这些普通消防队员们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

可见,2014年的众多香港合拍片立足真实,直面现实,避免了以往合拍片胡编乱造的任意想象。而这样顺应时代,紧贴现实的创作态度和创作题材,都有利于香港电影人迅速地融入内地,创作出能够代表中国电影水平的优秀之作。

2.香港合拍片的突破与创新

(1)执著于艺术探索的《黄金时代》

在电影市场几乎完全被商业片垄断的今天,大众更多只是把看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消费的当下,还有一些电影人依然坚持着电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追求,哪怕这种探索和追求与市场和票房相悖,他们依然无怨无悔,许鞍华就是这样的一位令人敬佩的导演。虽然她的电影票房一直为人所诟病,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追求,不为外界所干扰。今年她更是在艺术电影的创新上继续向前,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饱受争议的《黄金时代》。当然由于国内没有电影的分级制,该片在制作和推广上不免陷入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徘徊和犹豫中。影片总投资7000万,却集合了当今华语影坛的30多位实力明星,如汤唯、冯绍峰等。但3个小时的片长,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人生故事,电影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都使一般大众望而却步,最终只收获了5000万元的票房。尽管如此,这些都无损于本片在电影艺术层面所做出的巨大探索。

首先,电影尝试了独特的复调叙事方式。复调理论本是前苏联美学家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时所发现的。相比之传统小说的独白叙事,巴赫金发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主人公意识成为不同于作者意识之外的独立意识,作者不再是统摄一切的上帝。巴赫金认为,真正的复调是由众多的具有独立价值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组成的。由于小说中“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同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⑦相对于独白、独白主义,巴赫金又提出了对话和对话主义的思想。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处于未完结状态的对话。而真理只能产生于两个真理探索者的中间地带,它是一种对话价值,并无对错可言。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一直是一个身份暧昧不清、充满争议的人物。因为和萧军、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密切关系,她一般被定义为左翼进步作家,但她的创作思想和左翼文学又有着较大的反差。加之短短31年的生命历程,就经历了三段饱受当时社会舆论非议的感情生活,尤其是和萧军的分手,更将她推到了人生的风口浪尖。正因此,在《黄金时代》中,许鞍华放弃了传统人物传记影片带有结论性的传奇演绎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更能展现人物命运复杂性和争议性的复调叙事。影片中,对于萧红人生经历的讲述往往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有主人公的自述,如萧红给端木讲述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的生活,生活改善后萧军的情感变化。还有与萧红有过交往的各个历史人物的他述,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对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事件作出评述。此外就是通常意义上电影的客观呈现,观众被带入主人公当时生活的历史场景中。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讲述会同时使用这三种视角。如萧红在哈尔滨和弟弟的见面情景,我们先看到了电影的客观呈现,接着影片引用萧红作品中的原话,最后在和姐姐告别后,弟弟张秀珂又回述了他与姐姐的这次见面。还如片中在上海聂绀弩讲述了鲁迅组织的一次家庭聚会,本来给胡风儿子过满月,但胡风没及时收到信,所以并未参加。事后胡风又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这件事情。整部影片正是在这种场景复现、自述和他述的不断交织中向前推进,将萧红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做了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这种叙事方式当然给习惯于商业片叙事的大众以极大的不适感,甚至还会造成理解的困难,但它却为传记影片的拍摄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以往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大多从盖棺论定式的角度对人物的丰功伟绩作出看似客观的呈现,但这样的讲述方式中的历史人物只是已然被符号化了的人物,作为一个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生命,观众是无法看到的,也是无法感知的。正因此以往的传记片往往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那些传主们的人生是无法勾起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共鸣的。而《黄金时代》的这种复调叙事确实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由于这一叙事方式的开放性,以往电影拍摄中很难处理的素材都能得到理想的展现。如影片开头由萧红介绍自己的生平,就显得并不突兀。此外萧红的作品、萧红的回忆、萧军晚年的回忆等都可以自由而贴切地编织进影片中去。

其次,《黄金时代》在电影制作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将戏剧舞台的表演形式融入电影的拍摄中去,创造出一种类纪录片的表演形式。电影从产生之初就承担着为观众造梦的工作。在封闭的黑暗空间中,让观众暂时忘却现实,投入到电影所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去。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的这种魔力也不断升级,尤其是近年来日益风行的数码、3D技术,更是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视觉大片和一场场视觉盛宴。其目的就是通过完全吸引观众眼球的注意,甚至充分调动观众的全部感官功能,达到娱乐满足的目的。而《黄金时代》却独树一帜,有意打破观众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习惯,不时将观众从影片中拉回现实。演员的出位表演有意带来了戏剧舞台上的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如影片中在讲述了萧军、萧红二人在山西分道扬镳后,由聂绀弩走到镜头前,开始对二人故事进行评述,将观众一下从上世纪30年代的山西拉回到现实中来。又如萧红在武汉挺着大肚子、只身一人等候撤离时,诗人蒋锡金和她的一段交往过程。接下来马上是蒋锡金得知萧红在港病逝后,面对观众的一段痛苦的讲述。这成为影片频频使用的一种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对电影所描绘的事件保持分析和独立批判的立场。进而调动观众的主动性,达到彻底破坏影片所营造的电影的虚构性目的,让每个观众对于萧红都能做出自己的评判。于是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实现了一种类纪录片的效果。一方面,他们是民国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呈现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萧红经历的讲述者和评论者。这样历史在史实和参与者的口述中共同复现了。这样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效果既能很好表现出萧红人生的复杂性,同时又能使影片保持一种开放式的立场,使观众能够无限接近于历史上的真正存在过的作家萧红本身。可见,《黄金时代》所成功尝试的表演和摄制方式为传记片打开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2)对主旋律创作的突破

近年来,香港合拍片日益走出武打、古装、神魔等固有题材,在与内地的合作中不断突破,甚至进入到以前较少涉及的主旋律题材领域。年初郭子健执导的《救火英雄》对主旋律题材灾难片做出了深入探索,年终徐克执导的3D大制作《智取威虎山》又是一次对红色经典的重新演绎。

首先,突破主旋律创作的藩篱,走向类型融合。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每年的各种自然灾难、火灾等频频发生,然而中国电影却一直缺乏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灾难片,即便是以救灾为题材的影片,往往也会沦为单一的主旋律电影模式。影片的结构简单,通常开头展示平静的生活,灾害来临,然后是党员干部组织营救逃生,最终自然是成功脱险,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得以保全,中间重点刻画正面的英雄形象。如2008年冯小宁执导的《超强台风》就是这样的作品。而《救火英雄》则大大突破了已有的模式,在灾难片中融入了文艺片的手法,除了对火灾的生成和救灾做了全方位的展现外,重点探讨了灾难对于人性的考验。电影开头就交代,“真实火灾场景,浓烟才是消防队员真正的敌人。而浓烟杀人的比例远高于火。”烟成为影片重点刻画的对象,它既是火灾现场真实的烟,同时也隐喻着人与人内心无形的硝烟。影片开始,针对上一次救火行动,消防队三兄弟面临质询,三人的命运由此走向了不同的轨迹。胆小的何永森撒谎推卸了责任,最终还是要被调离;深藏不露、一言不发的叶志辉顺利上位;而个性洒脱的游邦潮则一人担下了事故责任。后来,叶志辉在和何永森争吵中意外坠亡。而何永森面对培总的牺牲和对游邦潮的承诺后,只身重返火场,独自面对了自己一直害怕的烟雾,突破了心魔。最后为了让游邦潮和孩子们活下来,人为制造了一次尘爆,牺牲了自己,打开了出口通道,完成了人生的救赎。影片在灾难片的底色中保持了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于人性的追问,令人回味。

自从曲波的《林海雪原》出版后,这样一个经典传奇故事就不断被转化为电影、戏剧等各种样式,甚至在文革中成为八大样板戏之一。不同于近年来诸多红色经典对原著的任意篡改和随意夸大,此次徐克翻拍的《智取威虎山》基本保留了原著的情节,还通过已经在美国生活的吉米,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连在一起,片中多次出现的样板戏镜头也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致敬。然而擅长商业片的徐克在保留经典味道的同时,将其打造成为一部商业大片。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脸谱化的处理方式,片中的正反双方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杨子荣没有被处理成高大全的形象,在影片开始还引发小分队首长203的不满,甚至打入敌人内部的计划在提出之时也是被驳回的。而作为第一反派的座山雕多疑、谨慎、狡诈和残忍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一时兴起也会加入土匪队伍大跳二人转,影片表现了这个土匪头子性格的多重侧面。正因为如此,杨子荣任务的艰险才会更加打动人心。影片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敌我双方诸多人物的群像,虽然每个人物戏份不多,但都个性鲜明。这样情节的发展才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大大提升了主旋律电影的视觉观赏性。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成功地引入了3D技术,将为中国观众所耳熟能详的《林海雪原》的红色经典打造成为一部色香味俱全的视觉大片。痴迷于电影技术的徐老怪近年来不断挑战自我,继去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挑战了水下3D拍摄后,今年终于将目光投射到了红色传奇故事上。尤其是片中杨子荣打虎、夹皮沟保卫战、结尾飞机上打斗等场景独特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凸显了影片的传奇性和观赏性。影片借用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将原著中无法处理的“打虎上山”一段做了生动的展现。而夹皮沟保卫战也全景展现了一次以少胜多的村庄保卫战,小分队的战斗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训练有素、准备充分和利用地形的便利都为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夜袭威虎山、消灭近千人的土匪留下了想象空间。总之,这些视觉化的场景不仅为影片增加了观赏性,也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投资一亿五千万港元的《救火英雄》也在视觉效果上大下功夫,为了制造真实的火灾现场和营救的危险性和紧张感,全片使用了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烟雾可能是整部电影使用特效最多的地方,而诸多的烟雾处理也非常讲究,导演甚至赋予每个人物以独特的烟雾效果。一度胆怯、害怕进入火场的何永森最终重返火场的烟好像一条永远都走不完的隧道;叶志辉坠亡时下面的烟好像深不可测,正好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而游邦潮则好像并没遇上什么浓烟,这也好似他简单、敢担当的性格。于是,影片中的烟雾的特效处理对于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性格发展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不可或缺。而结尾何永森战胜恐惧的心魔,制造的尘暴,则带有浪漫唯美的特点,也意味着主人公决定牺牲自我、实现心灵救赎后的洒脱和轻松。可见,影片很好地实现了叙事性和视觉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将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结语

2014年的香港电影在产业格局和市场上继续呈现出与内地电影业和市场的融合态势。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国电影产业日益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香港合拍片的市场比重在下降。尽管面临许多视觉大片水平低迷的现状,然而一些优秀的导演依然勇于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奉献出一些质量上乘的佳作,那种与内地影人更加面对现实的紧密合作,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思考,对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新技术运用的不断纯熟,都为华语电影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释】

①数据来自香港影业协会.http://www.mpia.org.hk/content/press.php.

②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整理.http://www.entgroup.cn.

③根据艺恩咨询、豆瓣等数据整理.http://www.entgroup.cn.

④2014香港电影迎来回暖期,合拍片越来越成熟[N].东方早报,2014.04.16.

⑤《窃听风云3》导演:角色造型来自真实生活[N].晶报,2014.06.03.

⑥马婷.《救火英雄》还原真实火场[N].信息时报,2013.12.25.

⑦[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

猜你喜欢

合拍片香港电影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萧红亮 作品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孙惠芬对萧红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