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孟海大字书法风格成因研究

2015-11-16黄汝婷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碑学书坛大字

■黄汝婷

沙孟海大字书法风格成因研究

■黄汝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书坛,沙孟海书法以其奔放率意气势如虹的面目而标榜书坛,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对擘窠大字艺术语言的建构上。正因如此,后来书法学者对其大字的探究,尤其是能形成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的成因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分析研究。然而,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许多研究者脱离当时历史背景的客观性来分析其大字书法产生的原因,只看到其继承传统的转益多师一面,从而使分析描述片面不完整。因此,只有将研究对象放入其当时特定的历史维度里,对事实作出相对还原,才有可能对沙孟海擘窠大字成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论述。

沙孟海大字书法风格的成因

风格的创造是艺术家在艺术生活不同阶段的体悟积淀和自身审美思想的累积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一个艰难困苦长期选择的过程。纵观沙孟海的书法艺术一生,通过笔者梳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大字风格的成因。

1、不同时期大字书法风格的转变概括

(1)寻索期

幼青年时期的沙孟海,是追求探索传统大字的书写形态的阶段,师从父亲学习篆字及篆刻。1914年考入浙江第四师范学校,临习《集王书圣教序》,由《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以及吴大澂《说文部首》等入手,同时又学习黄道周小楷行书,使用方笔,结字宽绰,颇有稚趣;而后见到梁启超也使用方笔临写《王圣教》《枯树赋》,用笔锋棱崭然;同时结识了钱太希先生,看他写字结合《张猛龙》与黄庭坚的体势,沙氏更下定决心学北碑。“看他振笔挥洒,精神贯注……这一境界我最喜爱,为人题榜,常参用其法。”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沙孟海喜擘窠大字的伊始。这是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审美方向,由于使用方笔,沙氏的书法创作进入新阶段,风格也为之一变。早期沙孟海写的大字,线条墨色浓重且劲挺,结字内圆外方,落款行气十足,学习黄道周行书的奔放到达新境界。

(2)突破期

青中年时期的沙孟海,是追求雄浑刚健大字的突破阶段。在上海的师承交游期间,是他一生中机缘转换的时期,也是他“转益多师”的开始,分别拜谒过康有为和吴昌硕。沙氏见康老的门前有“游存庐”三大字匾额,白板墨书,不加髹漆,笔力峻拔开张,叹为平生稀见。虽然只有过短暂的一次接触,但也获益匪浅。

初次拜访吴昌硕,“即由张美翊向吴昌硕之子吴涵作介绍,经朱复戡导引,前往谒见吴缶翁。”沙孟海自述“听他议论,看他挥毫,使我胸襟更开豁,眼界更扩大。我从此特别注意气魄,注意骨法用笔,注意章法变化,自觉进步不少。”可见在缶翁的亲炙下,其艺术风格受到了很大改变和启发。

沙孟海对颜真卿书法也有独到的体悟。沙氏喜爱颜的行草书,认为《裴将军诗》气息从《曹植庙碑》出来,并且大胆尝试运用,把“颜骨”和“碑势”两者巧妙地融合,使他的榜书形成雄健飞扬的气势。正是这些多元学习,他在碑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开始做擘窠大字,用隶法参草意,气势如虹,真力弥满。

(3)成就期

晚年时期的沙孟海,是确立大字书法雄强伟岸的巅峰阶段。他致力于写章草,临习《急就章》,擘窠大字的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气质形成与写章草有关。在他的大字中,常常用到章草的结字与用笔。章草与写碑的金石气有力结合为一起,在加上对康有为,吴昌硕,颜真卿的书法领悟,最终形成了他拙厚雄强的擘窠大字。从七十年代开始,沙孟海大胆追求并且有意树立自己的风格面貌。“改革开放”的到来,书法界也迎来自己的春天。从1974年到1979年间,沙孟海的书法作品已经跳出技法技巧的小格局,从而关注整体气度的大格局。不得不提这一时期,沙孟海为杭州灵隐寺题榜的大字“大雄宝殿”。该匾额受张宗祥之邀,沙孟海用三支楂笔捆绑,铺地写就,他自述:“我写此匾如牛耕田也。”“大雄宝殿”四个正书大字,用笔雄强、刚毅、结字端正、法度森严,笔法已娴熟精劲,写得酣畅淋漓,见飞白处精力弥满,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审美思想的形成与转变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农业科研机构应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改进管理机制和管理技术。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学习相关科研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创新意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全面推进科研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强大动力。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科研管理的作用,开创现代农业科研管理的新局面。

沙孟海鼎盛时期的擘窠大字作品,是富有继承性和探索性的,从中能够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和所开辟的新的现代书法的思考。

(1)继承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书写擘窠大字,是其博采众长,博观约取各家兼融的结果。他的大字植根于传统基础上创立自己的个人风格,最终自成一家。树立风格,如果没有很深入的学习经典传统,那么用无视古人学习的方法,是对传统经典的亵渎,是不可能在书艺上有所作为。沙孟海先生的书学经历告诉我们,植根于深厚的传统碑帖的学习,尽管取法内容方向可以不同,“事实上各种文艺风格的形成,各有所因。”学习书法要不断实践,转益多师,为我所用,同时理论结合,终成一家。

其次,沙孟海创造其独立的风格语言,绝不是凭空想象的,在其书品和人品统一下形成的。他对颜书情有独钟,《近三百年书学》文稿中,学颜字专门别开一派,他说:“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颜字雄伟刚健磅礴大气的书法正如颜真卿的气节刚正不阿。古人都说“书如其人”,在沙孟海先生身上,也是很好的印证。其一生好学勤奋,孜求于传统文化研究典型的学者型书家,与正直清廉的人品的相符合,不愧为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2)探索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沙孟海的擘窠大字书法作品中,从传统榜书的肃穆安静到雄壮厚实,笔力间带有朴拙的金石气息加强,“沙体”给人的冲击力不可想象,把巧与拙,动与静,刚与柔等多种风格因素高度融合统一。

其次,大字书法作品中表现的章法、墨法、笔法在他大字中运用处理的很好,达到高度的和谐,尤其是涨墨的运用,技法和情感合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没有美感就没有艺术。“沙体”创造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美感的书法作品。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写到:“近三百年里的帖学家,有一派(大多数)是守着二王遗法,只在二王范围以内求活动的;有一派(少数)想要于二王以外另开一条路径的。”这里讲少数派别中的帖学家(开二王以外路径的),在晚明时期,沙氏以为当推黄道周。他认为:“明既书家,可以夺王铎之席的,只有黄道周。黄道周学问品格,皆第一流。”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沙孟海学习黄道周用功之深不可想象。

(4)对清代碑学书论的思考

在沙孟海著作文章中,一篇《近三百年的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发展做出概括,举出三位代表人物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并对碑学的影响和意义加以充分的肯定。沙孟海对康有为论书尤其佩服,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多处引用康著的内容和观点,可见对其研究观点的重视。

对于康有为的书论,沙孟海在晚年还把他誉为“踵而广之,弥纶古今,天空地阔,大言炎炎,在当时书法界曾发起过发蒙振馈的作用,无怪此书不胫而走,风靡一世。”但是沙孟海对于清代碑学书论亦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康有为过分倾向碑学,所见有偏颇。晚年,沙孟海对碑学进行了更全面、更彻底的检验,他写了有关刻体和书体的问题,文章称:“刻手的关系实在太大了。说句干脆的话:刻手好,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刻手不好,《兰亭》也几乎变成《爨宝子》。”这句话在当时中日谈论会上发表成为经典。可见,沙老的碑学研究功力之深。

纵观沙孟海的书学经历,他不拘泥于一体的学习,“宋、元以来诸名家作品,尽有超越前人之处,我都引为师友,多为借鉴。”故在这转益多师的过程中,他摸索了一套方法:学习碑帖的同时,要“穷源竟流”;追溯该碑帖的出处,再找寻碑帖的继承者及后来的影响力。这样的一种知根知底的学习方法,使他能够梳理历代书家的变法来源,足以看出他是勤奋的且带有思辨意识的书家。

3、社会大环境的外部条件的转变

(1)大环境时代潮流的需要

时代造就英雄。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大繁荣,书法作为中国所独有的文化遗产,书法如何和时代结合是当时书家所思考的事情。那个时代需要磅礴大气的书法与强烈的历史情怀相结合。沙孟海的书法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用大笔,大纸书写擘窠大字,作品中充分运用涨墨,刷字体现强力的时代感。陈振濂先生说:“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牛耕田’式的巨幛铺地、原尺寸书写的‘榜书巨制’神话,那是他这个时代对艺术创造力的追问结果。”沙氏的书法创作由传统转向现代,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对当时促进书法的多样性有积极的作用。“沙体”气势重,魄力强,这些都是时代下的投影,正是时代潮流所需要的。

(2)区域性社会文化

一个区域的文明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浙江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下,艺术始终持续发展。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区域对于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长期的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直接孕育浙江书法相对稳定有序传承书法脉络和书法风格特征,从而造就涌现一大批引领书坛的书法大家。

无疑,沙孟海在沪上待了近四年的时间,接触了近代到现代几乎所有的书坛宗师,或私淑亲炙,或问业服膺,亦或是交游。回到浙江,这些大师对其的影响是终生的,沙孟海作为近代浙江书坛的影响力人物发挥着引领人的作用。

纵观浙江书法的发展,多元而创新,书坛有两种不同的书风,一个是俊逸的书风;另一个是雄强的书风。清代以来,雄强者以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俊逸者以朱彝尊、沈曾植为代表。至晚清,书学合一,形成潮流,书家以饱学为标志,根植国学,拓广书意。沙孟海实属于后者,以北碑方笔入行书,线条浑厚朴实极尽丰富变化。“从区域书法美学的视角,沙老的雄强书风与柔美的江左风度以及精细的江南情调是矛盾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书法路径显示出沙老的书法智慧与胆识。”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沙氏的书风与他们拉开距离,形成独特书风成为近代书坛巨擘。

沙孟海的书法被誉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在其成就的背后,应该深刻地看到风格特立的背后是学识理论素养支撑着他,是一生勤勉好学,转益多师的成功,是书品人品的完美统一。当前书坛风气太过注重展览获奖的现象下,观照大艺术家的学书经历,要重视字外功夫即学识文化修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学书理念以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反思,予以启发。

猜你喜欢

碑学书坛大字
王记寨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书卷气VS金石气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书法赏析
当代书坛二十家
容易吗
当代书坛二十家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