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琴书起源与历史发展浅探

2015-11-16徐妮娜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琴书曲牌扬琴

■徐妮娜

徐州琴书起源与历史发展浅探

■徐妮娜

徐州琴书作为江苏三大曲种之一,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江苏文艺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徐州琴书,顾名思义是以徐州地区为中心的曲艺品种,但是其源头和发展历史却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有关的文字记载和琴书艺人口头传承出发,尝试探索徐州琴书的起源及传承发展情况。

琴书作为传统曲艺的一种,是主要在当地民间传播的曲种,与中国众多的民间曲艺一样,是民歌民谣小曲儿、小调儿、劳动号子等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

清代李声振所著《百戏竹枝词》中有“徐州《叠断桥》”的记载,可见当时有徐州地区艺人在北京演出,而所记载的《叠断桥》正是徐州琴书的主要传统曲牌之一。据此判断“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似乎过于简单,但可以说明,徐州琴书与明代小曲有着明显的传承发展关系。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徐州知府佟国弼主持兴办了“育婴堂”。到这里学习的孤儿除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学习演唱,学成后便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因多为盲人,称为“先生”“瞎先生”,唱腔俗称为“瞎腔”。

《百戏竹枝词》成书于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1696-1706年),与佟国弼办育婴堂教孤儿演唱,大致处在一个时期。不管是徐州艺人在京城表演,还是徐州当地底层艺人的演唱,都只是徐州琴书的前期源头,还不能称为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早期被称为“唱丝弦”(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所用的弦由真丝捻制而成)、“唱扬琴”、“打扬琴”,客观上反映了徐州琴书主要伴奏乐器的发展过程。

“晚清时期一些较大的班子经过协商自行解体,由原来的三五人搭班自由结合成双人档、单人档演唱……由于此时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三弦改成了坠胡,坠胡所用的弦由捻制而成,故观众把这种演唱称之为‘丝弦’……有时伴奏乐器中会出现扬琴,观众把这种加扬琴伴奏的丝弦称为‘唱扬琴’或‘打扬琴’。”

据称,清朝同治(1862-1874年)年间,睢宁县庆延举拜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为师,将扬琴艺术引入丝弦。虽然很难确认庆延举是将扬琴引入徐州琴书的创始者,但此事印证了徐州琴书由原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向以扬琴为主要伴奏的发展演变过程。

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记载:李义成幼年自安徽流浪到宿迁皂河定居,以唱民间小调为生。清光绪二年(1876年),琴书艺人在宿迁县皂河镇西王春圩设香堂,创门户为柴门,推李义成为堂皇主,尊称教主。两相印证,徐州琴书主要伴奏乐器扬琴的使用大致在同治到光绪年间。

在音乐形式上,徐州琴书也经历了由三弦时期的单曲、向丝弦、扬琴时期的联曲的发展,这也是徐州琴书旧称“唱曲儿”的原因。在扬琴引入以后,又进一步产生了大量的中篇书目,如《王天宝下苏州》《双锁柜》等,成为徐州琴书长期的保留书目。其来源除了明代小曲,如《叠断桥》,其主要唱腔及曲牌是流行于徐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歌谣、号子,如“垛子板”源于徐州民谣和号子。

那个时期只有关于表演形式简单的记载,可以算作徐州琴书的来源之一,但作为徐州琴书的起始可能尚需商榷。原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唱丝弦,与李义成等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民间小调的合流,徐州琴书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内容,现在徐州琴书大致无差,视为徐州琴书的形成标志,则形成徐州琴书的上限时间大约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至今约200年。

民国时期是徐州琴书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长期的战乱使谋生变得困难,徐州琴书艺人演出地点变得流动性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村、城镇的业余或半职业艺人为了谋生也不断加入职业艺人的行列,既扩大了徐州琴书的流传范围,也大大推动了琴书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并丰富了琴书的表现内容。

其最重要的变化是,徐州琴书的演唱由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转变。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删繁就简,唱腔曲牌缩减为《凤阳歌》(又称《四句腔》)和《垛子板》两个核心曲牌。《凤阳歌》原为民间小调,五声徽式,基本结构为四句,基本句式为七字句,为以抒情性见长。《垛子板》为五声宫调式,两个乐句组成,速度极快,擅长叙事。《凤阳歌》与《垛子板》的结合运用,在简化曲调的基础上却大大方便地拓展了徐州琴书的发展空间,形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也促使徐州琴书在保留《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的基础上,主要的表现内容转向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

究其产生如此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量出现的从业艺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以前的复杂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方法,客观上要求有更简单易学、更容易掌握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方法;而另一方面,此时以昆曲为代表的联曲体早已经被京剧为代表的清代花部取代,以板腔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花部正占领中国大部分戏剧市场,并不断向民间各个角落渗透,以联曲体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徐州琴书已不适应当时的观众要求。可以说,徐州琴书在此时的发展,既是恰逢其会的演出需求,又是不得不适应时代变化的积极应对。

逐渐成熟的徐州琴书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的上四路(丰、沛、萧、砀山四县)和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下四路(邳、铜山、睢宁、宿迁四县)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上四路”琴书顶板唱法较多,字重板实,朴素端庄,板眼规整,破格小节极为罕见;“下四路”琴书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显得词清曲秀,华彩流畅,使徐州琴书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琴书演员崔金兰晋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在印节目单时,因洋琴的“洋”字有崇洋门外之嫌,经各方商讨而定名为“徐州琴书”,从而确定了徐州琴书的正式名称,并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琴书曲牌扬琴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徐州琴书的发展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