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磁台网建设与发展

2015-11-15杨冬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观象台台网台站

中国地磁台网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 杨冬梅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地磁台网技术管理及研究工作,为地磁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际地磁观象台观测始于19世纪30年代,在中国地磁观测始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早期地磁观测由俄、法、英、德、日等国外人士主导。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陈宗器等在南京紫金山西坡(1936年)、广西桂林雁山(1941年)、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1941年)、南京北极阁(1948年)等地建设地磁观测台,开启了中国自主的地磁观测工作。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这些地磁台站陆续停测。早期地磁观象台至今仍在运转的,在中国大陆只有佘山地磁台,其前身由法国传教士于1874年建于上海徐家汇,后迁陆家嘴,现址淞江佘山(今上海佘山地磁台),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百年历史、数据连续完整的古老地磁观象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和国际地球物理年联合观测需要,在陈宗器先生规划和领导下,先后建成长春(1953年)、北京(1954年)、拉萨(1956年)、广州(1957年)、武汉(1957年)、兰州(1958年)、乌鲁木齐(1964年)地磁台。这些台站与佘山地磁台一起,称为中国地磁台网“老八台”,为中国地磁观测台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发生后,为了探索地磁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地震现场及邻近地区进行区域性单分量地磁测量和日变记录,进而建立地磁台,正式开始中国震磁关系研究和地震预报探索。地磁观测作为地震前兆的一种手段,在邢台地震后得到发展,迎来中国地磁台站建设的第2次高潮,陆续建立的地磁台站和地磁测点逾百个。

1981年,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在广东佛山召开地磁观测台网发展规划会议,制定“地磁观测项目全国基本台站布局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地磁观测台网布局的5大原则,将地磁观测划分为Ⅰ类基准台、Ⅱ类基本台、区域台网和流动磁测。目前,中国地震局地磁台网总计约150个地磁观测站,包括规划为Ⅰ级观测网的45个地磁观象台(也称地磁基准台)、规划为Ⅱ级观测网的近百个地磁台和规划为Ⅲ级观测网的少量台阵式观测的测点。观象站同时具备绝对观测手段和相对记录手段,其他台站和测点只具备相对记录手段。

“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对地磁台网进行数字化改扩建,传统的光记录仪器由数字化记录仪器替代。地磁观象台均配备至少2套数字化磁通门磁力仪作为相对记录仪器、1套磁通门经纬仪(通常简称为DI仪)和1套质子旋进式磁力仪作为绝对观测仪器,部分地理位置重要的台站配备作为备份仪器的第2套DI仪和连续记录的总强度观测仪器。数据采样时间间隔由原1小时提升为1 min甚至1 s,数据报送时间由每月1次提升为准实时。

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征,中国地磁台网注重与国际接轨,地磁观测资料除提供国内共享外,18个地磁基准台参与国际资料交换。中国地磁台网通过参与国际数据交换与共享,获取全球范围地磁观测数据,在地球科学、地震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监测、通讯以及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冬梅

2015年12月

猜你喜欢

观象台台网台站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工作回顾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展历程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
蒋丙然与青岛观象台中国现代科学精神的复兴
张作霖遭遇“阴阳历书”
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与贡献研究(1898—1949年)
西藏地震应急流动台网浅析
MRG9000媒资卫士在市级电视台全台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