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的师生关系应有两种状态

2015-11-14郭广一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班主任

郭广一

健康的师生关系,不仅对班主任自身的职业发展、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班级工作的开展。

在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有教师主张“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好兄弟、好姐妹、好朋友”;有的认为要有威严,“严师出高徒”;也有人认为应该二者兼而有之,“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笔者认为,健康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亲”和“敬”两种状态。

师生之间要“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这样学生才会自愿读书求知。”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班主任,愿意和班主任亲近,自然就会喜欢学校,热爱校园生活,德育工作就会容易开展;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班主任,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学科教学,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实现师生关系的“亲”,一是要求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自己的学生,即使面对最让你感到生气、难管的学生,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他、爱护他、关心他,这样才能感化他、激发他、引领他、改变他。二是要时刻注意自己教育学生的方式和场合。很多时候,让学生不能接受的不是教师所说的内容,而是教师说话的方式和场合。教师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的时候,把声音放低一点,口气适当委婉,不要使他难堪,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善意,是愿意和班主任亲近的。三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一个业务水平一般的老师,很难被学生看得起,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你的好感和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四是多了解学生的世界,知道在他们中间流行什么,他们喜欢什么,这样在学习之外,师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

师生之间要“敬”。一方面,是师对生的“敬”。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要有“敬”的心态。日常言谈举止文明,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流露的是教师的涵养,营造的是文明气氛。反之,则是对学生群体的“不敬”。

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的生存和成长要从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可损害或践踏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人格和尊严,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如果能够接纳不同个性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就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二是班主任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上,要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做到彬彬有礼,不可粗俗、情绪化,即使生气也要尽量做到不大发雷霆,这不仅体现了自身良好的涵养,展现了教师可亲可敬的一面,而且也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另一方面,是生对师的“敬”。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对教师劳动价值的社会认可和最起码的尊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要求。有人认为学生和教师就是简单的服务和付费的关系,不存在谁尊敬谁的问题,这是把师生关系简单化、商品化的认识,这和把师生关系发展成“哥们儿义气”的行为一样,都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不利于建立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尊敬老师,是教育之义。

一位国家特级教师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过春节要给老师打个电话拜年,毕业去外地的学生回家乡时应该看望一下老师,否则是要受批评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见仁见智,但尊师教育的努力方向仍然值得赞赏。尊敬教师是感恩教育具体表现之一,也为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品德打下基础。

总之,就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而言,“亲”和“敬”是健康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两种状态,有“亲”无“敬”,流于轻浮,有“敬”无“亲”,缺少情感,只有二者兼有,才是健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班级建设和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班主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我的班主任①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如何关爱学生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