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5-11-14李理哈刚

科技资讯 2015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李理 哈刚

摘 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被称作中国最早“和谐”观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等等的相通。中国还有一些文言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相通性,如《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量变质变原理相通,《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体系相契合等等。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上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和契合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枝繁叶茂,从而逐渐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

2.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具有客观规律性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文化形态由于先天的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导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势必成为助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灌注崭新的时代性特征,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灌注崭新的地域性特征,进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更进一步地弘扬时代新风。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同样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法真正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就会加大中华民族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失去理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无法担当起对社会的精神导向功能。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没有优秀文化思想理论的诠释,中国人民是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其有利的、有积极意义的因素进行参考。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3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3.1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强盛兴衰有着何等的意义。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我们就无法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就将长期处于精神世界匮乏的困境之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并且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唯物辩证的态度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理清哪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积极因素,哪些是必须剔除的消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主要以仁爱为核心,提倡忠孝、诚信,希望建立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些看似简单的描述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有许多的契合之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出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这就必然成为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决条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2 传统文化中不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因素

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造就的古代社会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以及导致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文化专制主义,使人民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绝对平均主义等等,这些思想制度随之而来的陈旧陋习和不良作风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所消亡,而是潜移默化地积淀到人们的心中,这势必会给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带来阻碍,如果我们不坚持批判的态度,仅仅用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视角去诠释马克思主义,就会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我们要唯物辩证地对待,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要防止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浸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升华和融合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科学主义,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民族精神视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马克思,恩格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任家高,祝辉.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3):26-28.

[4] 张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11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