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小史
2015-11-14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一技艺发端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和西都村,后逐渐扩展至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梅县、兴宁、五华和福建沿海一带,习惯上统称为“潮州木雕”。潮州木雕作为广东潮汕地区优秀的民间工艺,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萌芽于唐宋
潮州木雕在唐代已有萌芽。唐昭宗年间任职广州的刘恂在其《岭表异录》中有关于潮州木雕雏形的记载:
袍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履。当未干时,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后,柔韧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轻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湿地气,有力如杉木。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枕木履也。
而现存最早的潮州木雕要追溯到始建于唐玄宗开元26年(738)的潮州开元寺。开元寺整座寺院都是木构建筑,斗拱、屋檐等处雕刻了线条简单的图案纹样,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被证实是唐代遗物。
潮州木雕的正式出现,有文献可考的始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永乐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记》,记载了当年的潮州郡守郑伸,在修因“岁久水蚀桂腐”的刻漏时,有向他提议临汀郡的莲花漏最为精密,郑伸“乃择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绳木,丱金涂漆。历四旬,凡总六十事件,而漏刻成”。这里的“丱金涂漆”,指的正是在木刻构件完成之后饰金涂漆,在尚未发现早于这件莲花漏刻的作品时,这件作品可谓是潮州最早的金漆木雕。北宋英宗皇帝赵曙之女德安公主嫁给潮州人许珏,公元1064年,潮州市建了一座驸马府,建筑结构严谨,装饰以草尾为主,神龛的形制与明清一样。这说明,潮州木雕在唐宋时期已经得到—定的发展。
成熟于明代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潮州木雕工艺在明代趋于成熟。建于洪武二年(1369)的潮州府衙谯楼,其外走廊108个柱头雕饰有108只神态各异的木猴,据说这108只木猴状物传神,栩栩如生,民间通称为“府楼猴”,是潮州木雕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可惜辛亥革命时该楼毁于炮火,现仅存3只木猴藏在潮州市博物馆。
“府楼猴”可谓圆雕中的精品,而明末修建现仍保存于开元寺的千佛塔,则是代表浮雕、圆雕向多层镂空通雕发展的杰作。塔高2.58米,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各层圆拱门之内刻有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威武传神,形神兼备。塔顶五层玲珑剔透小塔,锦上添花。塔基部分雕刻《西游记》故事,极尽精镂细刻之能事。大雄宝殿里的明代万历七年(1579)三张大龛桌金漆木雕,正面题名“明万楞七年岁次己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字样。长九尺,高六尺,多层相迭精刻盘龙、莲花、瑞兽等装饰,十分耀眼。可见在明代潮汕木雕的技艺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鼎盛于清代
明末清初,潮州地区商业发达,对外通商贸易频繁,造成海外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潮州木雕被大量应用在建筑之中。清代中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潮州木雕的发展也到达鼎盛时期。在清代的前中期建造许多祠堂寺庙,现在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如揭阳古溪大宗祠、揭西钱坑鸣鸾公祠、揭西棉湖永昌古庙等的梁架木雕装饰、神龛、屏风装饰,已能综合运用沉雕、浮雕、圆雕、通雕等形式和技法表现复杂的内容。此时潮州地区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对于建筑、家具、祭祀用品皆追求外形美观,装饰华丽,潮州木雕因此在各地广泛流行,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潮州府所属各邑陆续兴建许多高墙大屋,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海阳县金砂乡丛熙公祠和建于光绪年间的潮州城己略黄公祠,是潮汕地区木、石雕刻的集大成者。其中丛熙公祠是旅居马来西亚华侨陈旭年于1837年兴建的,工程持续14年,耗资26万大洋,潮州木雕艺人将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镂空通雕的技艺展露无遗。
清末至民国,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战乱频繁,经济衰落,潮州人民苦于生计,很多木雕艺人生活困难,被迫改行或流落他乡。木雕工艺已不如清代中叶兴盛了,但在建筑上仍有一定的发展,如潮阳深洋村的梅祖祠等。
重生于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政策下,潮州木雕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手工业合作社、工厂和工艺研究所的成立,为新一批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修建祠堂寺庙的习俗虽不再流行,但文物古迹需要修复,木雕艺术品也有出口生产任务,工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逐渐走出国门,饮誉世界。许多艺人有机会参加进修,培养技艺,拓宽视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家。1957年,张鉴轩、陈舜羌师徒创作的《圆雕蟹篓》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铜质奖章,这件作品吸收了多层镂通技法,创作出了玲珑剔透的圆雕作品,别出心裁的技法创新使潮州木雕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被视为潮州木雕中的精品。1961年,杨坚平、张鉴轩、陈舜羌等木雕艺人创作了作品《龙虾蟹鱼》、《三羊开泰》、《含莲花乌》和《雉鸡五福梅》,这批木雕精品被布置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将广东工艺美术向全国推广。这一时期,潮汕木雕作品也走
进了美术馆、博物馆,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潮汕木雕在“文革”时期经历
了一段时间的禁锢,当时社会掀起破“四旧”风潮,不少祠堂家庙建筑中的木雕被破坏。直到1972年,潮州木雕生产才有所复苏。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的发展、酒楼宾馆的繁荣、文物古迹和宗祠寺庙的修复受到重视以及个人欣赏与收藏的需求等的发展,成为推动潮州木雕发展的新动力。除了金漆木雕外,素色的镂通雕、圆雕和多层次的浮雕都登上了雕刻艺术的高峰。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许多仿古的木雕摆件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潮汕以外的地区,不少原来没有潮州木雕装饰的文物古迹,如佛山祖庙,广州六榕寺等,也加入潮州木雕作装饰元素。新建筑物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酒店、宾馆亦以配套潮州木雕装饰为贵,1982年,广州东方宾馆定制了取材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大型木雕挂屏,这件作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北宋汴梁繁荣喧闹的场景,成为潮州木雕新的代表作品。潮州木雕在新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人们对它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期待。
一千多年来,潮州木雕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潮汕文化沃土,如今,“潮州金漆木雕”已经成为专有名词被载入《辞海》,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人们的欣赏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