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山东地区女性文学的特征
2015-11-14于少飞
于少飞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清代女性文学大盛,“妇人之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1](P5)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形成了一个极具才华的群体,在文学、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造诣。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更多地关注女性文化的地域因素,但注意力多从宏观角度来考察女性文学的地域性特征,①或者视点多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②总体上对北方地区女性作家的专门研究较少。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共收录了清代近四千名有著作可考的女性作家,其中山东地区就有78人。数量虽然无法与江南地区相比,但山东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基地,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势必会对这一地区女性文人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拟从作家里籍分布、群体特征、著作类型和文学观念等几个方面探析清代山东地区女性文学的特征,以期全面了解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文学风貌。
一、地域分布不平衡
清代山东政区分布大致沿袭明代,地方行政建制较为稳定。雍正朝,山东全省共辖有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武定、沂州、泰安、曹州10府,11个散州,96县,基本奠定了今山东行政区划的大体轮廓。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收录了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78人,籍贯可考者有67人。现将数据按籍贯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按作者籍贯分列于下:
济南府:历城方寿、长山王碧莹、济南王丽娟、德州何氏(祕莘农妻)、德州张氏(张祯女)、临邑邢顺德、历城李永、济南李湘芝、邹平李氏(长山袁德基妻)、长山李氏(赵伯麟妻)、章丘胡静淑、齐河郝蘴、章丘马氏(刘振庸母)、章丘张雨、德州卢介祺(焦家麟妻)、章丘焦学漪(焦家麟长女)、德州卢著等。③
莱州府:高密王清兰、胶州王氏(薛文炆妻)、高密王氏(胶州高虞恂妻)、高密任丽金、掖县李长霞、胶州柯劭慧(李长霞女)、柯劭惠(不详)、胶州高梅先、高月娟姐妹、胶州高氏(周淑履女)、高密人单茝楼、胶州杨慎徽、胶州柯纫秋、胶州姜淑斋、胶州张寂真等。
登州府:荣成于仙龄、福山王照圆、海阳王氏(即墨周忻继妻)、莱阳左媛、莱阳姜道顺、莱阳周淑履、莱阳冷玉娟、胶州胡氏(李允平妻)、黄县杜浣花、蓬莱慕昌溎、宁海宫娥等。
兖州府:曲阜孔淑成、曲阜孔祥淑、曲阜孔璐华、曲阜孔丽贞、曲阜颜小来(颜光敏女)、滋阳牛氏(牛运震妹)等。
青州府:益都赵慈(赵执信女)、安丘赵録缜、诸城刘若蕙、诸城刘琴宰等。
济宁州:济宁于淮珠、鱼台王氏(马邦玉妻)、济宁史丽君、济宁谢锦秋等。
武定府:滨州张琳、滨州张淑茝、沾化贾氏(李焕如妻)等。
沂州府:莒州刘氏(刘成均女)、莒县庄湘泽、费县谢氏(李英萼妻)等。
东昌府:莘县孙久、冠县张氏(潘维城妻)、武城颜铆等。
曹州府:城武唐恒真
综上可见,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虽然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济南、莱州、登州、兖州四府等沿滨地区。这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明清时期开展对外贸易,滨海地区的文化教育渐趋发达,濒临渤海、外环莱州湾的莱州府,尤其是胶州、高密两地,出现了多位女性作家,诸如高密王清兰、任丽君、单茝楼,胶州高月娟等,而远离海洋但地处汶、泗之滨的曲阜,也诞生了孔氏女性作家群体。
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也对山东地区女性作家的分布造成了一定影响。先秦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邹鲁一带,秦汉时期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西移,而原齐、鲁作为传统文化区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汉、魏之际社会动乱,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鲁西南地区作家人数显著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居于统治地位,文人大都集中于世家大族。隋唐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齐州(今山东济南)渐渐成为东部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才荟萃,而传统文化区的临淄、曲阜一带相对衰落。宋元之际,社会相对稳定的济南、东平一带成为北方文化发达地区。至明清,城市经济日趋发达,交通渐趋便利,政治中心对于文化以及人才成长的影响逐渐减弱,出现了新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表现在山东境内几乎每个州府都有名家。由上述女性作家的里籍分布来看,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也几乎遍布在山东各个州府,这一方面是城市经济发达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日趋脱离政治寻求独立发展的表现。
尽管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分布广泛,但局部地区依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济南、兖州二府在清代曾是文化中心,文化传统丰富,尤其是兖州府的曲阜和邹县两地,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上曾诞生了曲阜孔氏这样的文化家族。到了清代,曲阜孔氏的女性作家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如孔淑成、孔祥淑、孔璐华、孔丽贞等,都有著作传世,在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体现出文学家族的聚居对山东地区女性作家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之,清代山东女性作家在地理分布上较为广泛,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
二、群体性特征不明显
由于国家较为安定统一,清代各地文学活动渐趋加强,造成了地域文化的进一步消亡,各地文学交流不断,但群体性依然存在。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昌炽,人才密集,名家辈出,诞生了常州学派、虞山学派、娄东学派、常州词派等文学流派和团体。这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各地女性文人群体的形成,如吴中的清溪诗社,杭州的蕉园诗社等,它们与男性文人群体一同促进了江南文学的发展。
有清一代,山东地区的男性作家群体也不乏少数,例如以王士禛为首的王派诗人群体,以李怀民为代表的高密诗派等。但参考众多女性作品总集④可以发现,清代山东女性作家并没有结社现象,只有曲阜孔氏家族女性作家可以称之为群体。考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归于政治、教育、思想观念三个方面。首先,明清之际,山东地区与全国各地一样,文人结社常常具有政治色彩。李伯齐先生《山东文学史论》在讲到这一问题时举例说:“大社与复社有联系,而大社在清立国之初即被取缔。当时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顾炎武,长期寓居山东,与当时山东著名学者有着广泛的交往。”[2](P90)女性作家虽然比一般妇人更多见识,但仍是不干政治的,女子没有通过政治途径结社的机会,其情感抒发的触点也多来自闺房之内的悲欢离合。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清代女性作家少有结社,但用来解释山东地区女性作家少有群体的现象似乎还稍显笼统。其次关于山东地区的女性教育问题。清代山东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教育,⑤虽然清代山东家庭也有开办私塾的情况,但教书先生通常也只是在一个地区零星地招收几个女学生,很少能形成像袁枚随园女弟子那般的规模。这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时期山东地区女性作家群体特征不明显而且跨区域交流现象缺乏作出的解释。政治的压抑和以妇德、妇言、妇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山东地区女性的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加上不干政治,只关注个人抒怀的文学创作观念,导致了山东女性作家之间很少结社的现象,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不明显的局面。
三、著作类型多样化
清代学术鼎盛,成就辉煌。山东地区作为儒家思想的诞生地,经历了先秦两汉时期经学的辉煌,到了唐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的南移、世族的衰落等一系列原因,山东地区的经学成就较唐代以前有所逊色,尤其是清代。汪中《国朝六儒颂》中所列的清代六大儒士⑥没有提及山东学者,清初三大家⑦中也没有山东籍作家。但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文学成就却相对显著,不仅诞生了大量的男性作家及作家群体,还出现了许多有著作传世的女性作家。
黄传骥《<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序》云:“闺阁之才,传者虽不少,而埋没如珍异,腐朽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几许。”[1](P921)一地的女性文学能否对后世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性文学作品的编纂和流传。有清一代,南北地区的女性文学作品多被收集并流传下来。⑧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收录了清代山东地区70余名有著作可考的女性作家。现将其著作按照内容分列如下:
诗歌类:于仙龄《映山楼诗钞》、于淮珠《散芳集》、孔淑成《学静轩遗诗》、孔祥淑《韵香阁诗草》、孔璐华《唐宋旧经楼诗稿》、王照圆《和鸣集》、王碧莹《东篱集》、(胶州)王氏《不夜楼诗草》、(高密)王氏《郭外楼诗草》、(海阳)王氏《绛雪亭诗稿》、史丽君《倩仙诗钞》、任丽君《得月楼集》、(德州)何氏《历亭吟稿》、冷玉娟《砚炉阁诗集》、杜浣花《秋风賸叶诗草》、李永《秋蛩吟》、李长霞《锜斋诗集》、李湘芝《柳絮集》、(长山)李氏《梅月楼集》、(邹平)李氏《绿香楼遗诗》、邢顺德《兰圃诗草》、周淑履《峡缘草绿窗小咏》、胡静淑《绛云轩诗稿》、(莱阳)胡氏《靡他吟》、姜淑斋《淑斋诗草》、唐恒真《桐叶吟》、孙久《垚居书屋赋诗稿》(存赋体四篇赋,皆乐府古体)、宫娥《宫娥遗诗》、徐淑贞《绣余书屋吟稿》、郝蘴《秋岩诗集》、(章丘)马氏《寒清诗草》、高月娟《埋香隖集》《涂鸦草》、高梅先《瓣香阁诗钞》、(胶州)高氏《孀居诗草》、张琳《怡梅诗存》、(德州)张氏《茹荼吟》、王丽娟《香国小草》、柯劭慧《思古斋诗钞》、单茝楼《碧香阁遗稿》、焦学漪《竹韵轩诗草》、杨慎徽《红叶书屋诗稿》、(沾化)贾氏《乞巧楼诗集》、赵録缜《天谅室诗略》、慕昌溎《古余乡阁诗》、卢介祺《妙香阁诗稿》、谢锦秋《织霞遗集》、颜小来《恤纬斋集》《晚香堂集》、庄湘泽《簌声阁诗词集》、柯纫秋《香云阁賸稿》、柯劭惠《岁寒阁诗存》、张淑茝《绣香阁诗草》、王清兰《陋室吟草》等。
词类:姜道顺《古柏轩集》、颜小来《晚香词》、柯劭慧《楚小词》、庄湘泽《簌声阁诗词集》等。
学术研究类:王照圆《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赵慈《诗学源流考》等。
文集类:王照圆《闺中文存》《梦书》、(冠县)张氏《遗训》、孙久《垚居书屋赋诗稿》(存体四篇赋,皆乐府古体)。
艺术类:方寿《芝仙小草》、王清兰《画诠》、(高密)单氏《琴谱》等(另有姜淑斋,世传其为著名女书法家,但未有作品传世)。
由上述分类可知,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著作类型十分丰富,总体上以诗歌类为主,词、赋、艺术、学术研究类著作相对较少。且往往一名作家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兼有以上多种类型的著作。例如福山王照圆,博经涉史,20岁即作《葩经小记》,后与郝懿行结为伉俪,常以诗词唱和。她对《诗经》有着独特的见解,郝懿行所撰《诗问》《诗说》中常引照圆之说。二人共同致力于学问研究,琴瑟和鸣,名留青史。清代著名学者臧庸、马瑞辰曾为其《列女传补注》作序,臧庸更赞其“当代女师,一人而已”。[3](P534)
除了王照圆以外,益都赵慈于诗词成就之外也颇有学术才华。赵慈是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之女,幼承家学,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擅长吟咏诗词且风韵不凡。她自幼熟读《诗经》,后在其父亲指导下写过《诗学源流考》一卷,但由于家贫,著而未传。《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中将赵执信、赵慈父女与东汉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并论,对赵慈的才情评价甚高。
总之,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著作类型丰富多彩,内容广博,以诗词类为主,兼有艺术类、学术类著作,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风貌。
四、文学创作的教化特征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清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使得女性文学创作备受诟病,其处境正如沈善宝《名媛诗话·自序》中所言“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而闺秀之传又较文士不易。盖文士自幼即肄习经史,旁及诗赋,有父兄教诲,师友讨论。闺秀则既无文士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之尚易,倘生于蓬草,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4](P3)而且稍有不慎,便会被视为洪水猛兽,大加挞伐。焦循认为“妇女伪取诗名,尤为可笑”,[5](P19-20)章学诚更指责袁枚招收女弟子:“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秀多为所诱,征刻诗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也。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可取?而为邪人播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6](P98)面对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文学创作的压制,很多闺秀精英,甚至是一些支持女性创作的男性学者,试图寻求女性进行文学写作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很多学者因《诗经》中所蕴含的柔性特征和女性关怀,建构起了一个以《诗经》为源头的文学传统,以此来彰显女性文学创作的悠久性。[7](P109-111)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8](P381)“温柔敦厚”可以看做是儒家诗教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为了为女性文学创作寻求合理性,学者们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移植到女性文学创作领域,视为女性写作的基本规范。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一则可以昭示女性写作的正统性,使文学活动具有合法性;二则与传统的妇德观念一致,与女性的气质秉性相契合;又因女性文学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女性之间的交友网络逐渐扩展,文学雅集活动愈加频繁,就更需要这种诗教传统为女性文学活动的合法性正名。”[7](P109)
《诗经》相传经过孔子整理而成,孟、荀著作中也多引用,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山东作为齐鲁文化之乡,儒家思想的诞生地,该地区女性文学创作对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比其他地区拥有更直接的文化传承优势,因而在彰显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更加突出。
以福山王照圆为例。王照圆年幼失怙,幸得其母林孺人知书达理,居家有法,使读《孝经》《内则》《毛诗》等,故其居闺门之内亦能博涉经史。她遵母遗命在前人基础上补注《列女传》,在当时引起了一定反响。封建传统妇女观念浓厚的清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表现在一些女教读物的传播上,刘向的《列女传》自然列入其中。王照圆补注《列女传》一方面是遵母遗命,另一方面也与其自身的妇女观念有莫大关联。她一方面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妇德”、“妇言”、“妇功”观念表示支持。王照圆《补注》基本保留作者原意,又不漏声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批判或褒扬,都做到委婉含蓄、深郁厚笃,可谓继承了温柔敦厚之意。经义方面,凡《列女传》所引之《诗》文义与《毛诗》相异者,《补注》皆归为《鲁诗》,亦可见王照圆注经思想受齐鲁文化传统的影响之深。
王照圆自幼熟读《诗经》,对《诗经》有独特见解。正如她在《松岑诗草序》中所说:“余幼读毛诗,每叹风雅之作,感人深矣。夫其一往缠绵,温柔敦厚,闺阁之摛词也。”[4](P644)郝懿行《诗说》也说她“幼时不读变风变雅”。[9](P754)可知王照圆解诗、注诗也严格地遵循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郝懿行《诗说》载到二人在讨论到女子出嫁“亲迎”和“就迎”礼节之时,照圆以为:“此申女因夫家一礼不备而不行也,奈何今俗苟且以至如斯?”[9](P753)可见照圆对于礼仪的重视,这是儒家礼乐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
尽管王照圆一人无法代表整个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但王照圆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遵循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山东是儒家思想的诞生地,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传统势必会对该地区的女性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经千载仍有余韵。
五、结语
清代山东地区女性文学较前代大为发展,尽管从作家数量和著作数量上都无法与江南地区相比,但依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山东地区女性作家的地域分布广泛,但局部地区如济南、曲阜一代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较深,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第二,受政治、教育和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清代山东地区女性作家几乎没有结社现象,群体性特征不明显;第三,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影响了该地区女性作家的著作类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局面。第四,因为与儒家思想有特殊的渊源关系,山东地区女性文学在遵循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方面更具明显性。
注释:
①如宋清秀的《清代女性文学群体及其地域性特征分析》,《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王萌的《明清女性创作群体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等。
②如戴庆钰的《明清苏州名门才女群的崛起》,《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傅瑛的《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黄山书社,2010年版等。
③济南府还有德州宋素梅亦有文才,《历代妇女著作考》因其未有著作传世而未作收录。《施淑仪集·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四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圣驾南巡,素梅年甫十二,迎銮献诗。召入内帐,又面试一律,赍赐甚厚(《正始续集》)。素梅一绮岁女童拜进诗册,尤为千古奇闻(《正始续集》)。”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对宋素梅也有记载。
④如王端淑《名媛诗纬》、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黄秩模《柳絮集》、单士厘《清闺秀艺文略》、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和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等。
⑤参考杜真真《明清山东妇女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⑥即昆山(江苏省)顾炎武、德清(浙江省)胡渭、宣城(安徽省)梅文鼎、太原(山西省)阎若璩、元和(江苏省)惠栋、休宁(安徽省)戴震六人。大部分分布在江南一带。
⑦即余姚(浙江省)黄宗羲、昆山(江苏省)顾炎武、衡阳(湖南省)王夫之三人。皆是江南人士。
⑧如汪启淑《撷芳集》、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闺秀诗钞》记载的江南地区女作家数量较多,王士禄《燃脂集》《宫闱氏籍艺文考略》及许夔臣《国朝闺秀香咳集》则更多地关注山东地区的女性作家。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清】臧庸.拜经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2002.
[4]杜松柏.清诗话访佚初编[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7.
[5]焦循.里堂家训[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印《传砚斋丛书》本),1971.
[6]章学诚.丙辰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宋清秀.清代女性文学群体及其地域性特征分析[J].文学评论,2013,(5).
[8]【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
[9]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