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景观设计探讨

2015-11-14张亚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城镇化

郁 敏,张亚辉

(1.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 451191;2.河南世外园林建筑有限公司,郑州 450002)

美国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J.B.Jackson在他的著作《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前沿地提到将景观乡土化的设计理念,并认为“景观”与“乡土”结合在一起同样是文化景观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在此之后,乡土景观研究在西方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目前已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术领域。美国政府于1986年第一次提出了评估乡村历史的景观导则,认识到乡村文化景观应该被记录并保护下来。学者的理论支撑与政府的决策支持,使国外在推动市民认识和保护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建设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就。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研究的意识整体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研究队伍才逐渐壮大。我国的城乡建设伴随着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进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在城乡大建设的浪潮中,所谓“建设性的破坏”时有发生,并结合居民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实用新颖景观的实际要求,将乡土景观的表达和营造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1 新型城镇化与乡土景观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对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建设中不同领域对其理解各有侧重,廖富洲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要想建设成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需要保持“发展”的城镇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务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确保城镇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1]一方面,建设与规划时要“友好”开发,协调好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建设与管理时环境良性发展的理念优先,注重城镇生产、生活品质的提升。

乡土景观设计并非仅对乡村、田园的外在表现,而是以其自然形成环境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保护为立足根本,进行综合性环境整治。乡土景观设计关键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活力,通过系列整合措施促进当地生活、生产和情感的复兴,使传统的乡土文化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战略。[2]

通过对上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关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及乡土景观内涵的探索,不难看出两者对人居环境在生态、和谐、宜居等方面看法是一致的,尤其乡土景观关注到文脉的沿承方面。由此可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环境营建中积极挖掘与运用乡土景观元素,有利于在千篇一律的开发建设中逐渐找回自我。

2 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2.1 整体优化性原则

乡土景观营造并非对某一元素进行单独的展示或创新,而是以多种目标整合为基础,通过共性的筛选、结合再创作等途径,将乡土场景进行整体优化的设计。因此在进行乡土景观元素挖掘与表现的同时,也得重视“场地精神的构建”,做到最大限度保护场所记忆,包括尊重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设计时对材质与色彩间的搭配要悉心协调,尤其要对道路、河流、绿化与建筑群组和聚落空间序列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融入乡土精神文化,重新构建成具有整体识别性的乡土场景。

2.2 地域性原则

乡土景观设计与营建过程中,设计师要洞悉隐匿在乡土材料、植被、形式以及彩色背后的设计思维,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多采用当地树种植被,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等。除此之外,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客观载体而存在的景观环境,应当尊重地方的民俗历史文化,达到彰显地域特色,给人以标识性感观的目的。

2.3 生态性原则

乡土景观有别于其他造景形式的最大优势是在保有独特的文化特性上传达的生态性,这是营造乡土景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乡土景观营造时应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多选择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而消耗的能源。基于生态视角,要尊重场地上自然再生植被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多模拟或保留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自然群落。

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美国著名景观大师西蒙兹曾说:“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一种体验”。因此,乡土景观除了具备游赏与休憩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应该考虑人们与环境互动的参与性,使人们在动态地感受乡土景观魅力的同时激发爱乡情怀,让乡土文化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中,以此达到“托物言志、物我交融、传承文明”的境界。

3 乡土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

乡土景观研究的实质上就是对场地记忆的保护和对历史文脉的一种传承。开展乡土景观设计工作应该从生态学、环境行为心理学、景观美学等多方面着手,重点对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的深入调研,发掘当地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项目进行设计。设计师在进行乡土景观实际设计时,应该秉持自然朴素的设计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加粉饰地运用现有资源,保持乡土本色,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原创的特点。要巧妙地进行人为干预,多采用细腻的手法温柔地对待自然,同时以本土特色景观为切入点,善于利用乡土环境的原有元素造景,以达到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

4 乡土景观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探讨

4.1 突破传统乡土、迈向现代乡土

勒·柯布西耶在《ideas and forms》一书中提到“现代的技术和乡下的智慧”观点,这样的杂交手法能很好地解决景观国际化和地方化、现代化与乡土化的冲突。乡土景观原本就是人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必然地衍生出的一种和谐的美,是以对气候、地形地貌的尊重为出发点,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营造适合当地人居住的环境。所以,在新型城镇建设中不求将村落风貌、田间地头等纯粹的乡村景象进行照搬照抄,而是在“科技和乡土的智慧”中寻找某种恰当的表达方式,朝着“新乡土”或“现代乡土”方向发展。比如现代景观大师玛莎·施瓦茨用艺术化的色彩和构图重新演绎了日本传统的“枯山水”(见图1)。同时,不应单独用几个乡土符号流于表面地拼贴,而是从整体上去营造空间与意象中的乡土,即使在很国际化的Art Deco建筑风格楼盘当中,也能体验到养眼的、恬静的自然乡村风光(见图2)。

4.2 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大致分为自然层面和人文层面两部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气候、建筑风格、人文史话,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彰显地域特色。比如,河南洛阳的洛浦公园设计就很好地诠释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北岸汇集了河图洛书等反映洛阳13朝古都重大历史事件的人文素材;南岸则多体现自然风景的迤逦,以高低错落、富有自然野趣的密林为主,同时具有一个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千亩国花园。乡土景观设计要想突出特色,并非尽所能地把当地的人文 或自然元素集合化,需要通过挖掘、分析、比较,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使营造出来的景观具有心灵归属感且又与众不同。比如,河南禹州是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钧瓷虽属禹州独有但景观化的表达方式很受局限,大禹属于华夏大众非独归禹州,相比之下,从宏观的影响度来讲,中药植物作为植物的一个类群,不仅具有科普教育意义,同时可以通过大面积或组团式与其他植物配合在一起更能营造出整座城市“药都文化”的景观气息。

图1 日本枯山水园林与玛莎·施瓦茨“拼合园”

图2 Art Deco建筑风格楼盘中的乡村风光

4.3 结合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土景观的自然、质朴、地域特色、人文情怀在商品、旅游等经济市场中独具魅力,结合旅游产业将乡土景观价值化与经济化,则更有利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乡土旅游景观的开发中,如何解决乡土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如何将传统乡土景观深化开发,如何在设计中取得新旧和谐从而创造艺术化的新乡土景观,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3]乡土旅游开发做到因地制宜尤为重要,从乡土的自然、文化、社会效益角度分析,可将乡土旅游的结合归纳为三种模式(见表1)。

结论

坚持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并始终贯彻“地方性”的设计原则,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做好乡土景观运用、保护与恢复性设计则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对于乡土景观设计的探索,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需要在实践项目操作中不断地去学习、尝试、创新、总结、再学习。在新型城镇环境营造中如何合理利用乡土景观资源;如何做到传统乡土景观的深化发展和现代乡土景观体系的构建,促使乡土景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今后乡土景观设计中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表1 乡土旅游三种模式

[1]廖富洲.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4(3):48-51.

[2]郑丹丹.乡土景观的整合与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3]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11):52 -53.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设计城镇化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乡土中国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