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亲”义之演变

2015-11-14史媛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亲们用法语义

史媛娜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 255100)

一、“亲”新用法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各种新词新语不断产生。从之前的“下海”“彩电”到现在的“给力”“囧”“屌丝”“Duang”,这些新词新语或新用法有的通过了社会大众的考验,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有的沉淀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有的成为众多现代汉语词汇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再也没有当初盛行时的流光溢彩。另外还有一些,产生之后又经历了一番变化,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亲”就是其中一员。

“亲”并不是一个新造词,它的“新”是指产生了新的用法。“亲”新用法的产生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的“超女”风衍生出一系列新词语,如“超女”“PK”“海选”等,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受重视的“亲[tσ'in55]”。例如:

(1)昨天,笔亲代表现场将已经筹集到的20万元善款,交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国英的手中。(《京华时报》2005年12月30日第A34版)

这里的“笔亲”是指超女周笔畅的粉丝。后来越来越多的粉丝们选择用“亲”来称呼自己。

(2)淮之美梦,淮亲必看。(百度贴吧2006年2月18日)

(3)梨亲们,都把票给我投起来!(新浪博客2006年8月30日)

(4)请个别的庚饭亲不要太偏激。(粉丝网2008年4月6日)

(5)你是轩亲吗?(百度知道2010年2月27日)

(6)维他命在无锡是怎么回事?很多饭亲都感动了。(百度知道2011年4月24日)

“淮亲”“梨亲”“庚饭亲”“轩亲”“饭亲”都是艺人的粉丝们之间的称呼。后来,“亲”又出现了这样的用法:

(7)亲,网购要谨慎。(新浪博客2010年11月19日)

(8)亲们,请稍稍耐心等待。(新浪读书2011年1月20日)

(1)-(8)例句中“亲”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如例(1)中的“笔亲”、例(2)中的“淮亲”、例(3)中的“梨亲”、例(4)中的“庚饭亲”、例(5)中的“轩亲”、例(6)中的“饭亲”;别一类是单独使用,如例(7)中的“亲”、例(8)中的“亲们”。为了方便研究,把第一类词语统称为“X亲”,把第二类词语称为“称呼语”。

“亲”的新用法产生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早对这些新用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简论网络词语“亲们”产生的机制及动因》[1]、《浅谈网络新词“亲”》[2]等,这些文章从产生的原因、来源、语义类型等方面对“亲”的新用法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还有《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3]等文章对称谓语“亲”进行了详细分析。近年来,人们对“亲”的研究又集中在语义泛化这一角度,相关文章有《“亲”称谓泛化现象研究》[4]、《网络词“亲”的词汇分析》[5]、《“亲”的语用分析》[6]、《“亲”名词短语的语义类型及泛化机制》[7]。遗憾的是,这些文章没有梳理“亲”语义演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大量的实例为依据,在分析“亲”语义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亲”语义演变的趋势。

二、关于“亲”来源问题的争论

关于“亲”的来源问题,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借用日语词汇、韩语音译和“亲”基本语义的派生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亲”源于日语。在日语中,好朋友之间可以互称“大亲友”,翻译成汉语就是“亲密的朋友”。例(7)中的“亲”就是“大亲友”的简称,而例(8)中的“亲们”是复数形式,其余用例中的“X亲”、“X亲们”结构是由其演变而来。

第三种观点认为,“亲”的新义是由基本义派生出来的。“‘亲’流行于网络上的各种语义并没有完全脱离词典中对‘亲’字所作出的解释,而是在原有语义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是原有语义扩张、泛化的结果。”[8]

前两种观点均认为,“亲”源于外来语。不可否认,“亲”的新用法在产生、传播以及再阐释的过程中可能受到过外来语的影响。如例(4)中的“庚饭亲”一词,韩庚粉丝称为“庚饭”,粉丝之间互称“庚饭亲”。早期韩庚的粉丝大都是哈韩族,他们更倾向于用“”一词来解释“亲”的新用法,有人因此得出结论“亲”是音译外来词。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首先,从时间角度分析。例(1)中的“笔亲”是最早流行起来的“亲”的新用法。“笔亲”是周笔畅歌迷的统称,“笔畅说,我们不仅是她的歌迷,我们和她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所以称我们这些歌迷为‘亲们’。所以我们就成了‘笔亲’,笔亲,笔亲,笔笔的亲人。”(百度知道2011年5月13日)由此可见,“笔亲”中的“亲”是“亲人”的省略,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随着“笔亲”的流行,又出现了“淮亲”(例2)、“梨亲”(例3)、“轩亲”(例5)等一系列“X亲”式新词语,“庚饭亲”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后出现的新词语,是由“X亲”式造词法衍生出来的。其次,从语法角度分析。日语“大亲友”和韩语“ ”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用法,而汉语中却能搜集到类似的用例。

(9)在全校一千多学生中,侨属子女或有侨亲、侨友关系的占百分之八十。(《人民教育》1981年11期)

(10)进一步为海外侨亲寻根问祖提供方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01期)

(11)福建侨乡众多,……,使部分人攀缘侨亲搞出国,无亲缘关系的也想搞偷渡。(《人口与经济》2001年01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亲”的新义是基本义的派生义。其实,“亲”的新义与基本义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派生关系。如前文分析,“亲”的新用法有两种,在分析其来源时,应循着两条线索分别考证,而第三种观点显然忽视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对“亲”的语义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

三、“X亲”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

先解释一下前文所列举的例句。例(2)中的“淮亲”是指歌手杨淮的粉丝;超女厉娜的粉丝称为“雪梨”,例(3)中的“梨亲”是“雪梨”之间的互称;例(5)中的“轩亲”指的是台湾艺人安以轩的粉丝;例(6)中的“饭亲”是粉丝之间的互称;下例中的“网亲”是网友之间的互称。

(12)哈哈,网亲们有福了!最新字体对照表!图片版请回复下载!(中华图2009年01月27日)

(一)词汇意义溯源

“X亲”中“亲”的词汇意义是由其基本义通过比喻的方式派生出来的。最初,“X亲”族词中的“亲”可以解释为“像亲人一样”(前文已经论证),如“笔亲”(例1)。使用“亲”而不是“朋”“友”或“迷”构词,正符合80后、90后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特点。在“X亲”族词衍变的过程中,“亲”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一方面是因为使用者之间不管关系是否亲密都称“X亲”,使得“亲”的词汇意义逐渐弱化,如“网亲”(例12)一词,网友之间即使互不相识也可以互称“网亲”;另一方面,外来语的介入使得对“X亲”的解释趋向多元化,如前文提及的韩语词 汇“ ”和日语词汇“大亲友”都影响到对“X亲”的理解。现在,人们不再刻意强调“亲”所代表的词汇意义,而是直接套用“X亲”式结构造词。于是,“亲”的词汇意义就虚化成“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

(13)当下宅亲们最钟爱的14个常用网站。(同花顺博客2010年12月19日)

上例中的“宅亲”是指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整天憋在屋子里的一类人。与“宅男宅女”的称呼相比,“宅亲”更简洁,更亲昵。

(二)语法意义溯源

现代汉语中存在“X亲”式的词汇,如:“母亲”、“父亲”。

首先,结构方式相同。“父”、“母”是名词;“X亲”中的“X”一般也是名词,如“笔”、“梨”、“淮”等是专有名词,“网”、“饭”是普通名词;“父”、“母”限制修饰“亲”;“X”与“亲”之间也是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如“网亲”中“网”限制“亲”的范围,是指在网络中人们之间的互称。

其次,句法功能相同。都能够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如“父亲是教师”中“父亲”充当主语,“笔亲有着中国第一粉丝团的美誉。”中“笔亲”充当主语;都有复数形式,如“祝全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再如例(13)中的“宅亲们”。

由此可见,“X亲”式造词法虽然不符合常规语法,但却有“法”可依。

(三)“X亲”族词与“侨亲”的渊源

相对“父亲”、“母亲”而言,“X亲”族词与“侨亲”更为相似。

例(9)中的“侨亲”是指华侨的亲人,与例(1)中的“笔亲”意义相似,区别之处在于例(9)中的“亲”是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而例(1)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例(10)、例(11)中“亲”的意义逐渐虚化,这与“X亲”的衍变规律是一致的。

“侨胞”和“侨亲”都是指华侨,这两种称谓均带有亲昵的色彩义。不同之处在于,“侨胞”的熟悉度高于“侨亲”。从使用频次上分析,“侨胞”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从增长率来看,“侨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相比之下,“X亲”族词的使用频次低、使用范围也相对局限。我们曾在CCL语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及人民网上进行搜索,“X亲”式新词语出现频率极低,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娱乐新闻中”和“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在学术期刊中”。

通过对“X亲”族词的来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表面看来,“X亲”是不符合汉语语法习

表1 “侨胞”、“侨亲”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搜索结果(2014-05-30)

表2 “侨胞”、“侨亲”在“人民网”上的搜索结果(2014-05-30)

惯的新造词语,实际上,“X亲”式造词法在现代汉语中却是有“法”可依的。不可否认,外来语在“X亲”族词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是“X亲”不是源于外来语,而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

四、称呼语是“亲”传统用法的引申

(一)“亲”传统语义分析

“亲”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以《词源》为依据)

1.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

2.亲族:一曰议亲之辟。(《周礼·秋官·小司寇》)

3.爱: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易·比》)

4.和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

5.党援,结交: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

6.近,接近: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7.准,准确:左手拈弓,右手取箭,搭上箭,拽满弓,觑得较亲,背翻身一箭。李应急躲时,臂上早着。(《水浒·四七》)

8.躬亲,亲自: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诗经·小雅·节南山》)

“亲”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

1.父母:父亲、母亲。

2.亲生:亲女儿。

3.血统最接近的:亲叔叔、亲弟兄。

4.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亲属、亲戚。

5.婚姻:定亲、亲事。

6.新妇:娶亲、迎亲。

7.关系近、感情好:亲近、亲密。

8.跟人亲近(多指国家):亲华、亲民。

9.亲自:亲临、亲征。

10.本人的;自己的:亲身、亲手。

11.用嘴唇接触(人或东西),表示亲热、喜爱:他亲了亲孩子。

通过对“亲”的古今义项对比,可以发现“亲”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现代汉语中,“亲”都不能作为称呼语单独使用。前文列举的例(7)和例(8)中的“亲”和“亲们”作为称呼语使用,是“亲”的新意义。那么,“亲”的这种新义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称呼语“亲”的产生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亲”这一称呼语“最初始于淘宝网上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交流”[9],是“亲爱的朋友”的简称。大多数的网络流行语没有准确的文献资料供我们考证,只能凭借其意义及用法推断它们在最初使用时的情况。可能,称呼语“亲”开始流行时确实是“亲爱的”或“亲爱的朋友”的简称,但是随着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称呼语“亲”的意义已经不等同于“亲爱的”或是“亲爱的朋友”。

(14)欢迎观临小店!如果有亲看上的一定给亲优惠!

上例中的“亲”可以用“亲爱的”或是“亲爱的朋友”替代。“如果有亲爱的朋友看上的一定给亲优惠”,替代后语气显得更加亲昵,语句的色彩义发生变化。

(三)称呼语“亲”语用分析

“研究语言必须研究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尤其是后者。语用学研究意义几乎波及语义学的一切课题,难怪有人宣称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差别几乎不存在了。”[10]对称呼语“亲”进行语用分析,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语义的深层剖析。

“亲”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作为四种词性组成词语,分别是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作为形容词表示血统最接近的、亲生、关系近或感情好、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等意义,如:亲兄弟、亲女儿、亲近、亲属等;作为副词表示亲自、本人或自己的等意义,如:亲临、亲身、亲手等;作为动词表示用嘴唇接触(人或东西)以表达亲热、喜爱等意义,如:他亲了亲孩子;作为名词表示父母、婚姻、新妇等意义,如:父亲、母亲、定亲、亲事、娶亲、迎亲等。在这些义项当中,作为形容词的“亲”与称呼语“亲”意义相近。只有在“关系近或感情好”的基础上,网络中互不相识的卖家和买家才能进行顺利的沟通。可以说是称呼语“亲”为陌生的沟通者之间创设了良好的沟通语境。如果换成“亲爱的”或是“亲爱的朋友”,语意中带有亲昵暧昧的色彩,则无法创设和谐的话语氛围。因此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我们更倾向于称呼语“亲”是基本意义“关系近、感情好”的派生义。

称呼语“亲”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这种用法在传统的语法中不常见,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有很多。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出自《孟子·尽心》)一句中“亲”充当宾语;“一曰议亲之辟”(出自《周礼·秋官·小司寇》)一句中“亲”也是充当宾语。所以,称呼语“亲”的用法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一种尚古现象,是由双音节词语改为简洁的单音节词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称呼语“亲”是其基本义的派生义,它在网络中的广泛使用,是一种尚古现象。

[1]章楠.简论网络词语“亲们”产生的机制及动因[J].语文学刊,2009,(03):114.

[2]王丽.浅谈网络新词“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7):81 -83.

[3]张雪燕.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J].大众文艺,2011,(03):160-161.

[4]甘阳.“亲”称谓泛化现象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96.

[5]包洪鹏.网络词“亲”的词汇分析[J].语言文化,2012,(07):314.

[6]吴漾.“亲”的语用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5 -97.

[7]刘焱.“亲”名词短语的语义类型及泛化机制[J].语文学刊,2013,(03):1.

[8]周旭 谭静怡.网络传播词“亲”的语义变异理据[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9):37-39.

[9]王婷婷.淘宝体人称代词“亲”的语言主观性研究[J].学理论,2013,(05):143.

[10]侯国金.语义学和语用学,得一可安意义之天下[J].外语学刊,2013,(02):32.

猜你喜欢

亲们用法语义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称呼语“亲,亲们”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语义
“亲们”语义泛化的成因分析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开车的亲们听说过“挥鞭伤”吗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试看新媒体时代的新词语“亲”和“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