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语学习者新奇隐喻产出特征研究

2015-11-14

外国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源域新奇被试者

李 艳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作为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接口的隐喻能力逐渐成为研究新热点(如陈朗,2011;袁凤识等,2012a,2012b;袁凤识等,2014a,2014b等)。以往研究(如 Gardner& Winner,1978;Kogan ,1983;Danesi ,1995;Littlemore,2001;Kecskes & Tünde,2000;Iijima & Murrow,2006)普遍认为,隐喻产出能力是隐喻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有少数研究者对隐喻产出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他们多采用设计测试任务,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Pollio&Smith(1980)、Littlemore(2001)采用填空的方法对隐喻产出特征进行过研究。Danesi(1992)发现学习者在新奇隐喻的产出方面有差异。Gambell和Trevor(1981)曾对儿童口语中的暗喻和比喻产出进行了研究。Hussey&Katz(2006)对64对同性别的被试在通过聊天工具参与两个说服性谈话题目时的隐喻产出性别差异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男性隐喻产出多余女性,特别是俚语。Sopory Pradeep(2005)曾对说服性隐喻(即A is B)的产出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被试更多倾向于采用寻找与A和B共有配价特征的事物,然后根据需要做出选择。在国内,周榕(2003)从产出和理解两个方面对儿童时间隐喻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刘振前等(2013)对情感、动作隐喻的产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相同引导词条件下,情感域比动作域引导出更多的隐喻。徐莹等(2012)从隐喻密度、隐喻新奇度及隐喻误用对二语写作中隐喻产出特征进行了分析。

总之,以往隐喻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用“静态”语料多、“动态”语料少,相比较而言,“动态”语料研究较之“静态”研究有较大的优势,它能更好地反映人们大脑中概念构建的实际状况,并能对隐喻的使用频率等变量进行定量的分析(刘振前等,2013)。本研究采用调查测验方法,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新奇隐喻产出特征进行实证探讨。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被试者主要来自某省属二类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后,共收集575份,其中二年级147人、三年级183人、四年级245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隐喻填空测验方法进行调查。测验共包括9个题目,题项是根据Chiappe&Penny(2007)研究中的例句修改而成,都与日常生活的需要密切联系。在指导语中对相关要求进行了说明:每个例句提供了某个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要求被试写出最能符合此条件的一个或多个源域事物名称。学生在明白题意要求后答题,如题项1:“Smile can help to attract other people.Smile is___”。考虑到被试者可能因英语单词拼写问题而影响其产出,我们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提示学生如果英语单词不会,可以用汉语回答问题。

2.3 结果分析

调查完毕后,我们对被试者的隐喻产出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根据知网语义分类体系中实体分类标准,对被试者在9个测试任务结果进行了逐一整理。由于有的被试者在某个题目上给出了多于一个的答案,所以总频数超过了被试者人数。由于目标域的不同,各被试者在9个题项结果的范畴划分并不相同,但都能被分为若干范畴。其他题项结果将另文论述,我们主要以题项1为例对结果进行汇报,讨论时适当提及其他题项的结果。

3.研究结果

例1中,要求被试者填出能够形容“微笑具有吸引人”特征的源域事物的名称,产出随机范畴划分结果见表1。

表1 “smile”的产出范畴

表1显示,被试者产出的源域类型较多,575名被试者共产出601个源域名称。我们根据语义类型对其进行了宏观范畴划分,共分为15个随机范畴。其中,最多的是“花朵类”,频数是153,占所有产出的26%。原因与传统文化观念有关,一般来说,我们形容某事物美丽、漂亮,花朵的使用频率较高,所以被试看到要求后,很自然想到花朵,玫瑰花具有原型特征,所以玫瑰花的频数是7。

被试者根据具有“漂亮”特征所想到的还有美女、风景和图画,所占百分比分别是7%、5%和1%。另外与此相近的还有化妆类事物,如香水、化妆品、衣物等日用品,但这些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美丽、漂亮,所以也具有吸引力,占总频数的5%。

“糖果”所占比例是13%,仅低于花朵类。糖果类具有“好吃”、“甜”、“可以食用”等属性特征,因此具有“吸引力”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日或喜庆日时候,我们通常要准备糖果,这些糖果的作用除了食用外,更重要的价值可能在于因为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能够满足节日期间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阳光”也在被试者的选择之中,所占比例是8%。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们生活中离不开阳光,阳光给我们带来了食物等很多需要的东西外,阳光还象征着“光明”或“自由”,所以具有吸引力。

“工具”进入被试的考虑范围的原因可能在于工具类事物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目标,例如刀可以用来切割东西,出国需要办护照等。这类名词频数是38,所占比例是6%。

“金钱”也进入被试具有吸引力的源域事物范畴,原因可能主要在于钻石、黄金等价值昂贵,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也具有吸引力,所占比例数是5%。

“磁铁”的典型特征是“吸引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但该类事物频数只有28,占总比例的5%。

除上述类别外,“广告”由于其显著作用在于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也进入部分被试的考虑范围,占总频数的4%。“味觉”类事物占3%,“微风”类占1%。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类抽象名词,如lure(8)、attraction(7)、charm(6)等,这类抽象名词的概念意义直接被从抽象域投射到具体域,但总量较少。

结果显示,多数被试者能够根据题意要求,答出各种不同的源域事物名称。任务不同,所回答的源域事物也具有多样性。在题意要求这一因素的作用下,被试者能够回答出自己所认为的表达目标域特征的源域事物,尽管这些事物在表达该隐喻意义的恰当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这说明,如果根据给被试者提供类似的隐喻表达任务,他们完全能够产出多种类型的隐喻表达。从本研究所涉及的例句来看,被试者在隐喻思维过程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他们能够从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中找到与要求基本符合的选项,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者新奇隐喻的产出能力并不低。

4.讨论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英语专业大学生新奇隐喻产出的五个特征:

4.1 英语学习者新奇隐喻产出以表示具体事物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为主

从产出结果来看,不管目标域是具体还是抽象事物,被试者更倾向于运用具体事物作为源域。就本研究的测验任务而言,动物中的人类本身、各种常见动物,植物中的花草树等,天然物中的天体、大地、金属、河海以及天气,人工物中的钱财、食物、药物、建筑物、器具物等都是被试的优先选择范围。该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Hanks(2006:20)的研究发现,产出力最强的是表示物理位置类型的名词,如山脉、沙漠、灌木、大海、急流等类型。这些事物都是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人与周围世界万物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影响语言产出。这些事物与被试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具体事物类型密切联系(Medin&Ross,1989)。

4.2 英语学习者新奇隐喻产出的源域事物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特点

系统性指的是部分产出内容的语义范畴比较明显,如花朵、糖果、风景等范畴,各自都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虽然范畴成员出现的频率不同,但我们可以推测,被试者被激活的语义域基本相同。我们可以假设“吸引力”可以作为一个刺激,激活了大脑中某一语义网络,该网络中具有原型特征的事物会出现在被试脑海中。但这种过程是主动的,被激活的源域事物的出现可能具有一定的次序性和跳跃性,被激活的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差异一方面可能与被试者词汇范畴化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被试者回答问题时脑海中所激活的事物有关。

我们可以用连接主义在隐喻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来解释上述现象。连接主义对概念激活过程中节点之间的脉冲扩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类比作用。随着激活通道的打通,激活模式被创造出来,而这可以看作是概念域的激活,连接类比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为它反映出概念激活的一些属性特征:(1)心理表征的激活通过不同类型的刺激连接形式传播,例如声音的相似性、标本记忆、感觉记忆或者情景信息;(2)当某个节点没有通道时,激活的传播将受到控制;(3)由于激活的传播,大脑可以成功的处理部分信息;(4)激活过程具有潜在的等级性,因为传播的通道可以通过多种联系得以加强(Cameron,1999:19)。

多样性指的是被试产出的语义范畴多种多样,具有变化性和复杂性。每项任务都有占比例较高的明显的语义范畴,如形容“笑容”的主要是花朵域,另外还有糖果、风景、磁铁等十几个语义范畴。每个语义域的比例反映出这种隐喻思维类型在被试群体中的比重,因此隐喻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性。这种语义范畴数目的多少与任务要求有关,如果某种源域事物的突显特征与题意要求相近,则语义范畴数目可能较少,反之则增多。如例1中,“具有吸引力”这种特征的事物很多,各种事物在不同人看来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语义范畴类型较多。被试所产出的语义范畴之间跨度也较大,从动物到植物,从天然物到人工物,从具体到抽象,反映了认知视角在隐喻产出中的重要作用。

4.3 新奇隐喻的选择受源域事物的突显认知特征的影响

虽然受产出任务的影响,多数被试者主要从源域事物的一般属性、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语义视角进行选择。物质属性主要指视觉和味觉属性,而社会属性中主要指功用属性。但产出结果表明属性选择与事物的突显的认知或感知特征密切联系。事物或行为一般具有一些鲜明的突显特征,至少在某方面给人们感知带来深刻的印象,例如山脉很高、沙漠干燥、海洋宽广,天堂美好、地狱糟糕,攻击会造成损伤等等(Hanks,2006)。本研究结果支持此看法,例如花朵美丽、催眠曲的作用在于使人入睡、监狱限制人身自由、海港用来避风、武器用来保护安全、动物好动等特征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根深蒂固。源域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对较少涉及,测试任务类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本研究中题意要求是形容目标域所具有的特性或具有的功能,所以被试很自然从语义的属性和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寻找与此相符合的事物。

4.4 被试新奇隐喻产出的随机范畴与传统的概念范畴相冲突

随机范畴是Barsalou(1983)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定语境目标下隐喻产出结果中包含着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在同一范畴的事物。随机范畴内容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因素,而不是事物内部属性,根据语境目标而产出的概念范畴与普通的概念范畴不同。日常生活中旅途、巧克力、故事、天气等不太可能被聚在一起,但在形容“爱情具有不可预测性”时,被试者回答中包含上述内容。隐喻产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打破传统的范畴概念,根据目标建立新的随机范畴的过程。

总的说来,本研究结果支持Leezenberg(2001:285)对随机范畴概念与传统概念的差别的看法:(1)某个术语的隐喻用法涉及的是随机范畴,而不是常规范畴概念;(2)隐喻使用的特定语境扮演着关键角色;(3)隐喻应用涉及的是语境所决定的复杂概念而不是科技概念;(4)隐喻迁移(或投射)不需要依赖于概念层次的相似性,而涉及被创造的或语境所决定的特征的贡献作用;(5)认知主体不需要感觉源域概念和随机概念的区别,是语境的特定视角决定了随机概念可以同样应用于源域和目标域的所指内容。

4.5 数据统计结果支持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的核心是语义学,语义学的核心是概念的认知过程,概念的认知过程的核心是隐喻(陈亮,2007:157)。认知语言学似乎更关注语言形式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映射,却忽略了语言形式和感官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映射(陈亮,2007:160)。隐喻的产出结果向我们表明新奇隐喻的表达形式与我们的感官物质世界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认知语言学研究不像生成语言学研究者那样主要依赖语感和内省判断,而主要关注和依赖语言的实际应用。被试者上述实际应用结果向我们进一步支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语言知识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支持了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假设(陈亮,2007):(1)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主认知系统,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关系密切;(2)语法就是概念化,关注语言中概念内容赖以组织起来的方式和过程;(3)认知语言学寻求确定各种结构范畴和意象结构的整合系统。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而概念化则依赖于我们的感知体验、外部世界以及我们和世界的联系;语言知识来自语言应用,语言应用同时还影响语言的表征形式。

5.结语

本研究运用测验工具,对575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新奇隐喻产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新奇隐喻产出以表示具体事物的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为主;(2)新奇隐喻产出的源域事物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特点;(3)源域事物的突显认知特征影响被试者对新奇隐喻的选择;(4)被试所产出的随机范畴与传统的概念范畴相冲突;(5)新奇隐喻的产出结果支持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以往研究者(徐莹等,2012等)所认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不足”的结论。

本研究尚不足以代表隐喻产出的全貌,以后的研究可以设计更为真实的语境,探讨隐喻产出的特点和规律。以后研究可以采用更多视角和方法,在学习者语料库隐喻识别(朱炜,2010)、多模态隐喻研究(李毅、石磊,2010)、隐喻自动处理(许雅缘,2010)以及认知神经理论(见李毅,2008;韩大伟、王娜,2011)等方面对隐喻相关问题进行扎实的探讨。

[1]Barsalou,L.Ad hoc Categories[J].Memory and Cognition,1983(11):211-227.

[2]Cameron.Operationalising“Metaphor”for Applied Lingsuitics Research[G]//Cameron,L.& G.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

[3]Chiappe,D.L.& Penny Chiappe.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Metaphor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6):172 -188.

[4]Danesi,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M]//Alatis,James E.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992:489-500.

[5]Danesi,M.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the Role of“Conceptual Fluen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5)3 -20.

[6]Gardner& Winner.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J].Critical Inquiry,1978(5/1)123 -141.

[7]Gambell,Trevor,J.Simile and Metaphor Production in Children’s Oral Language[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1981(2):17 -33.

[8]Hanks,P.Metaphoricity is Gradable[G]//Stefanowitsch,A.& S.t.Grices.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Metaphor and Metonymy.BerlinandNew York:Mountonde Gruyter,2006.

[9]Hussey,K.A.& Albert N.Katz.Metaphor Production in Online Conversation:Gender and Friendship Status[J].Discourse Process,2006(1):75–98.

[10]Iijima,M.& P.Murrow.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SL and Metaphoric Competence[C].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itcs Conference,2006.

[11]Kecskes,I.& Papp.Tünde.Foreign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M].Mahweh,NJ:Erlbaum,2000.

[12]Littlemore,J.Metaphric Competence: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J].TESOL Quarterly,2001,35/3:459-491.

[13]Leenzenberg,M.Context of Metaphor[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Ltd.,2001.

[14]Pollio,H.& M.K.Smith.Metahoric Competence and Complex Human Problem Solving[M]//R.P.Honeck &R.P.Hoffman.Cognition and Figurative Language.Hillsdale,New Jersey:Erlbaum Press,1980:365 -392.

[15]陈朗.概念隐喻能力对突破中介语石化的核心价值[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91-96.

[16]陈亮.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联[C]//姬建国,蒋楠.应用语言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5-184.

[17]韩大伟,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J].外语电化教学,2011(3):33-37.

[18]李毅.隐喻对记忆的促进作用——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6):39-45.

[19]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3):47-49.

[20]刘振前,石磊.中国大学生情感、动作隐喻产出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6):9-15.

[21]许雅缘.基于WordNet的隐喻自动处理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6):39-43.

[22]徐莹,田苗.二语写作中隐喻产出障碍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70-77.

[23]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中美大学生隐喻理解能力比较研究[J].外语界,2012a(1).

[24]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再论隐喻能力的定义[J].外语教学,2012b(5).

[25]袁凤识,郭涛.不同语言水平的认知主体隐喻解释能力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4a(5):101-106.

[26]袁凤识,郭涛.英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解释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b(6):68 -73.

[27]朱炜.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篇中隐喻的识别[J].外语电化教学,2010(6):48-52.

[28]周榕.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发展趋势初探[J].现代外语,2003(3):222-231.

猜你喜欢

源域新奇被试者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德西效应
新奇体验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新奇博物馆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