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的经验与学术隐含量

2015-11-14方文竹

天津诗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批评家诗性诗学

方文竹

“批评家的诗”只是一个无奈的说法,因为它忽略了时间这个幕后黑手。在诗歌的谱系史中,诗人或批评家的主体身份一直处于漂移不定之中,诗歌与批评的块状对立与互动交变造成了创造主体身份的踌躇。中国古典式的形象感悟批评本身就带有诗性,批评家和诗人的身份暧昧已成常态。还有具体到个人,身份的偏嗜或选定也往往出现实际判断的误差,因为在常规的视野中,批评家与诗人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码系统。

越是出现这种情况,“批评家的诗”越是具有某种无可替代性的美学理趣,并且自然会产生诗歌和诗学的问题意识,激活学术隐含量。学院批评体系的暗斑、裂缝或新芽在批评家写诗的现象中不能没有一点体察。“批评家的诗”提示的是诗的经验对诗学概念的敲打,或说实现诗的经验与诗学概念的勾连,既可能天然的融合也可能强行扭结。本来,人的理性所具有的防御系统对诗性思维与表达具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倾向,而诗学体制又不能脱离诗歌活文本的土壤作坊,且两者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依赖状态。这样,诗歌作品与诗学体制是“背道而驰”还是“握手言和”,决定了诗歌创造的内蕴和成色,且为诗歌史或文学史提供异样的元素,就写作经验而言也有诸多可供探讨的奥秘之处如批评家写诗的经验模式参照意义等等。我这样说, 并非说批评家一定要写诗不可或说不写诗就当不好批评家,而是说批评家写诗是对诗学堂奥的一种现身深入试探或说法,且现场性、鲜活性、共生性、张力感等在此显露无遗。事实证明,批评家写诗作为批评家的批评话语之外的补充或对诗歌事实有着更为切身的感悟,从而成为诗歌批评的另类抓手。

人格分裂或合体,批评家写诗不仅面临着文化——心理结构重组的考验和审美认知的取向转型,打破了个人专业固化和科研体制的常态化、封闭化和自我完型, 更为要命的是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之间水火不溶的冲突聚联于一身。对批评家写诗垢病最多的恐怕是批评家作为批评家写诗有违诗歌创作的基本成规和心性,即两副笔墨璧合,由于学院背景、学术训练和“影响的焦虑”,批评家写诗难免出现以理入诗和修辞硬块,其实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萨特的文学作品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人们不情愿承认尼采是一位诗人或一位好的诗人、艾略特其实也是一位争议性诗人。但是也有诸多诗与理运转自如皆成器色合体的大家高手,倘若将各种对应∕对立元素调配得当,会产生出意料不到的效果,一种难求的张力图式。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当今一流诗人大都有学院背景或堪称“批评家”或具备批评家的潜质,或两种身份的混合难分。可是这样一说,问题又来了:一流批评家非得是诗人吗?等等,答案在于与时间的对阵之中。

猜你喜欢

批评家诗性诗学
背诗学写话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