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研究

2015-11-14

艺术评论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大学

李 囝

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产生了强大影响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镌刻进中华民族文明结构和中国人血脉联系中的独特人文气息,更源于其深刻而直指人心的教育示范和影响。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民族发展指明方向。一个民族将如何发展、走向何处?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上寻找答案。《礼记·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肯定不是我们当今教育领域泛指的“教与学”,而是教人觉悟,觉悟人生、觉悟世界、觉悟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这些觉悟的教育,更多地体现的是人生存在社会当中应具有的觉知和自省。这一教育理念与我们今天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宏观上讲确实是要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的优秀公民,然而在微观教育环境里,依然是以知识、技能、考分为重要衡量标准。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最早为幼儿进行开蒙教育的《弟子规》中就指出了古人教育学生的次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德行品性与学问分数孰轻孰重的问题。在明确了青少年教育的次第之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而在《大学》中,对未来的国家建设人才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培养方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培养方向即是以觉悟为基础,进而了解知识技术与自身修养的关系、做人准则与开拓事业的关系、家庭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不难看出,传统教育观念重点在人的思想观念的塑造,即价值观。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建设型、创新型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的责任之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其另外一个重要责任是文化的传承。

而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还存在严重的弊端和问题。这些问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分数轻能力。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普遍客观现实,高考乃至择业都遵从了分数决定论原则。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开始直至走入职场基本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德行培养、广泛的兴趣、生活能力甚至生存能力丧失殆尽,大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重知识轻文化。由于一路拼搏奋斗都是为了冲击考试高分数,学生们的视野和眼界受到了极大限制。进入大学后,专业的划分又把学生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里,学生们往往缺乏人文基础和文化素养,尽管各院校都会开设一些选修和通识课程,但遗憾的是,很多通识课程也陷入了单纯知识传授的怪圈,用学生们的话讲,“索然无味”。三是重技能轻素养。学生们困囿在自己的专业范围里,尽管技术技能在不断提升,但精神与思想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在部分学生中间,心理与价值观失衡、理想志向丧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便表现出了对学习的冷漠和抵触,课堂上手机不离手,课堂外沉溺于电脑网络世界,考试作弊现象极其普遍。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加舒适便捷的物质生活,互联网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使五花八门的综艺娱乐、大众潮流甚嚣尘上。由于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引导,缺少人文素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中的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带来的内心浮躁和浅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群体。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狭隘,理想信念淡漠,很难产生对生命与生活的健康追求和美好向往。

我们要把正当其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就是要在这个五色杂陈的喧嚣时代里,把被人们遗忘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君子修养,把明理诚信、和谐友善等当代社会所缺失的良好价值观念和品格找回到本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学校园;通过美好的、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

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不仅仅是开设一门国学通识课程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当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国学热。诚然,国学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然而如果只是停留于对国学知识的学习背诵而不求甚解,甚至视国学为新的文化时尚,这就明显降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人文厚度。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和最具养分的内容与价值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使之对今天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精神以至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完整塑造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呢?

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为观念基础,要将具备优秀的文化修养和具有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纳入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当中。目前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各院校有所不同,但总体还是针对专业技能、专业水平制定。表面看目标很高,但存在狭隘的专业局限性。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对专业及文化方面的要求以外,还有一条,即为美国培养合格公民,也就是我们过去强调的“先做人,再成才”。“先做人,再成才”有多重要?近些年大学校园暴力和伤害事件不断发生,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自残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价值观失衡所致。当今社会,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过快的发展速度引发的是物欲极度膨胀与精神的急剧萎缩。当金钱、名利、地位成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会有一大部分“不成功”的人失去生存的积极方向和人生的远大理想,这其中也包括大学生群体。当读书学习、奋斗努力的目标直接指向一份高薪的工作、一种优渥的生活,我们就无法期望学生的精神世界完整纯净,更无法期待未来的他们“治国、平天下”。因此,高等教育要将文化素质、人文修养、道德水平作为人才培养之基,从源头上确立文化立身、以德为本的培养观念,以此来指导高校教育教学。

第二,在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要将其内涵融入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外,要更加注重教风与学风培养和课堂的规范礼仪要求。规范礼仪有多重要?放眼大学课堂,已不见书声琅琅的景象。曾有一位大学教师以漫画的形式描绘大学课堂:为了方便玩手机和点名后随时溜走,一部分学生选择靠外侧座位;为了方便睡觉,一部分学生选择后排就座;还有个别正处恋爱中的学生两两并坐在角落里随时密切私语;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选择坐在靠前位置,他们被戏称为“学霸”。而在这种令人不忍目睹的听课格局面前,教师却心安理得、视而不见地读他的“PPT”。在这样的大学课堂里,我们应该怀念古时教师手执戒尺、学生噤若寒蝉的景象。若再不对学生的课堂规范和礼仪进行严格约束,我们个别大学课堂几乎与自由市场无异。因此要把文化精神的涵养与修身立德的培育作为课程教学的深层内涵,在课程中、在师生中形成共识。

第三,大学教师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立德修身。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的水平与德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和水准。我们经常强调师德师风建设,但是良好的师德师风从哪里来?古人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现代教育普遍注重后两者,而排在首位的“传道”,却被忽略了。现在,有一部分大学教师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课堂上言必称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他们强调自由、开放,宣扬个人价值,甚至鼓吹叛逆精神。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常常是以比较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民族要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由于几乎每个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视为自己生命的同义语,都会热衷于传播扩散自己的文化。在西风日盛、民族话语权渐衰的当下,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观念对于大学生、乃至对中华民族都是极具危险性的。因此,对大学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第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的著名校训明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但真正的校园文化却多与其具有深沉文化含义的校训脱节。众多的大学校园文化还是崇尚现代、流行、时尚、泛娱乐化。校园艺术节、演出等活动大都跟随大众流行趋势,从“江南style”到“小苹果”、从“伤不起”到“那一夜”、从模仿秀到街舞狂欢……我们很少能够在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中看到中华文明的传承,感受到大学生深刻独立的文化思考以及对国家社会乃至人民的深厚情感,而这些是百年前中国每一所大学都具备的大学精神。费孝通先生曾这样说过:人得以不朽,是因为他能立德、立功、立言,从被社会承认,对社会作出贡献,对社会关注的问题作出自己的阐述,而得到超越个人生物体的生命。今天的大学要想找回百年前的大学精神,需要向给予这些大学精神滋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寻求。要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建立科学与文明、学术与文化、自信与独立的文化氛围,从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真正建立大学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

第五,以高校为平台,面向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与平台,向所在地区的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辐射,通过开放式讲学、文化交流活动、公益性演出、社会服务等在地区形成连锁效应,有效提升社会风气,真正起到对文化的传承和示范作用。

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一定就没有丰富灿烂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文明与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也不一定就是发达国家。有些国家由于自身的历史积淀,也许没有现代化的高端设备,但是其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却引导着世界潮流,在全球的文化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个世纪之前说过,要想解决世界性的危机,要求教于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儒家哲学。在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然环境、能源资源、国家安全、社会和谐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宁静致远”“孝悌忠信”等人文精神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文化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引领国家文化发展方向必将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网址为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 赵有田,郝书翠,印秀杰等.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04.

[3] [美]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4] 费孝通.在第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乔健,李沛良,李友梅等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6.

[5] 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7.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至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