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七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11-14卢坤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韵文词学研究

雷 磊 卢坤(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七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雷 磊 卢坤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为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中国韵文学研究成果,振兴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国韵文学会、湘潭大学主办,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的“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七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7日至10日在湘潭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4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代表18人,来自国内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版社、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代表近130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8篇,主要围绕中国韵文学会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研究、现代旧体韵文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湖湘文化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8日上午开幕式,湖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升研究员,湘潭大学副校长郑赤建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蔡世平副院长,周笃文教授,常务副会长刘庆云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秘书长雷磊教授主持。会议不设大会发言环节,8日上午至9日下午,进行了分组报告。会议代表分为4组,每组8场,共32场分组报告。论文报告顺序大致按诗词曲赋分体和历史时代分期的原则排定。每位与会代表的论文均有充足的报告和讨论时间,代表们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充分交流,学术气氛浓厚。9日下午于分组报告结束后举行了会议总结报告和闭幕式。会议总结报告期间,王昊教授、薛泉教授、岳淑珍教授、丁淑梅教授分别总结了本组的论文报告和讨论情况。闭幕式上,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李钟振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许清云教授、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钟振振会长、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先后致辞。会议总结报告和闭幕式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剑波教授主持。

会议的主题之一是纪念中国韵文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开幕式上各位嘉宾的发言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周笃文教授以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中国韵文学会成立的过程,让与会代表对学会的创始人、发起人、经办人等各位前辈油然而生敬意。刘庆云副会长则介绍了中国韵文成立后的发展概况。钟振振会长对学会今后的发展作了鼓舞人心的展望。门岿先生提交大会的论文题为《试论当代散曲创作与研究的新局面》,该文论述的中心是说明1984年中国韵文学会和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特别是1990年中国散曲研究会(仍然隶属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后,当代散曲研究和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散曲学博士研究方向的建立,中国古代散曲分朝全集出版,地方当代散曲创作社团、学会纷纷成立,《当代散曲》等刊物发行等方面,让我们认识到社团的成立对研究和创作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沈家庄《三十年,中国韵文会带我成长——从筹备中国韵文学会的亲身经历谈起》一文叙述个人的学术成长与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和发展的关系。他因为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韵文学会而与学会诸位先生结识,先后成为羊春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彭靖先生领导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工作,成为唐圭璋先生的访问生,听过刘庆云先生的课,等等。正是在诸位先生言传身教下,个人的学术才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除中国韵文学会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外,兹分域外韵文研究、韵文作者作品研究、韵文理论研究、韵文文体研究、韵文文献研究、现代旧体韵文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湖湘文化研究等七个方面将会议论文综述如下:

一 域外韵文研究

提交本次会议的域外韵文研究只有4篇,数量不多,但是系由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四个国家的学者分别撰写。

(加拿大)梁丽芳《古典诗歌的创作与在地化:加拿大早期华人文学初探》一文实际上是加拿大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华人古典诗歌发展概论。作者认为,加拿大华人古典诗歌是加拿大华人文学成就最大的文体,开端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淘金时代。此时期起,大量华人带着淘金之梦移民加拿大。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岭南珠江三角洲以南的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目的地主要是加拿大温哥华和维多利亚。加拿大华人古典诗歌的最初载体是书于待检入境之地的壁诗,经过发展,华人聚集地分销或开办了多家报纸,华人古典诗歌此后则多发表于此。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汉公报》,投稿者不仅有加拿大华人,还有美国、中南美洲、香港等地的古典诗歌作家。《大汉公报》还组织征诗和诗社等活动,其活动亦具有国际性。总体而言,加拿大华人的古典诗歌具有非常传统的内容,也揉合了加拿大风物人情、价值观以及个人异乡感怀等加拿大在地化因素。加拿大华人古典诗歌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才渐趋消歇。

(日本)海村惟一《日本早期赋学研究》一文认为,日本早期辞赋主要收录于平安初期出版的《经国集》(827)和平安中期出版的《本朝文粹》及《续本朝文粹》(1066以前)。被喻为日本早期辞赋双璧的菅原道真《未旦求衣赋》和前中书王《兔裘赋》均收录于《本朝文粹》,经过考释,可知日本早期辞赋的中华认同是通过《文选》所载为途径,来模仿、吸收、点化、创新,溶化为自身的文化血肉,这正是吸收大陆文明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总之,日本早期辞赋创作起步晚,但是起点高,起飞快。

(越南)潘秋云《赋体与东方思想:论越南《玉井莲赋》与中国《子虚》、《上林》赋》一文认为,越南陈朝时期莫挺之(1280-1350)所作《玉井莲赋》是越南独立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汉文赋,也是最富名气者之一,它由作者在儒家文化兴盛时期所献,并为王者欣赏,是对汉赋主客问答和铺陈手法的成功模仿。这些都同汉代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有相似之处,而其不同之处在于:《玉井莲赋》是对个人才能的自信和赞美;带有越南儒、释、道融合的文化特性;在艺术手法上,究极越南汉语文学之美,集各种赋体的优点于一身,精雕细琢,清晰娇小,富于情感,而又耐人寻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韩国)金鲜《韩中女性的死别研究——朝鲜李朝诗人许兰雪轩与现代词人丁宁的比较》则是平行论述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与中国现代女词丁宁丧子之痛的文学抒写及此后遭际。

域外韵文对国内学者而言可算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次会议的域外韵文研究颇多启思,在当今留学热潮的推波助澜之下,当可激发国内学者和学生对域外韵文研究的兴趣。

二 韵文作家作品研究

本次会议提交的韵文作家作品研究论文最多,有35篇。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韵文作品研究、韵文作家研究、作家作品的接受与影响研究等。

韵文作品研究。钟振振《读诗札记》的研究方法,比较特别,是以札记(共12条)的形式纠正《两汉诗选》和《金元诗选》的作者对所选诗歌的误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证据翔实,有的是穷尽材料,如第二条解“恐不任我意”之“任意”词,作者云:“以汉证汉,‘任意’云云凡六见……。”又如第六条解“皎日以为期”之“以为期”,作者云:“在汉代文献中,‘以为期’凡十一见……。”又如第九条解“青奴”,此典故出于宋代,遍查文献为难,但作者引征亦极丰富,足以说明问题。引据翔实,体现作者长于考据的研究特点。二是解读精准,如第三条解读“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原解为“此句谓失焉支山后放牧困难,生活困苦而无好颜色”,而今解为“失去了焉支山,我们便失去了做胭脂的原料:我们的女子没有胭脂来化妆,脸色就不如过去那么美丽了呀”,结合所引征的材料,则显然今胜于旧。又如第十二条解读金王寂《题古节》“求心已无心”一句,引用达摩与慧可讨论“安心”的公案,最后论断此句“物象与禅理契合无间,正是这首咏物诗的高妙所在”,相比原解不及禅理,诚为妙解。解读精准体现作者长于鉴赏的研究特点。

(中国台湾)严纪华的《解码木兰诗——以巴尔特语码进行的观察》,同样特别,前文传统,此文现代,借用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语码分析法来解读《木兰诗》,对此诗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文学技巧、文化蕴含等有较准确的把握和更新颖的阐发,是运用西方文论来解读古代文学的有益探索。吴道勤的《杜牧〈遣怀〉词语析疑》,该文认为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之“落魄”是叠韵联绵词,同“落拓”,放浪不羁之意。而“十年一觉扬州梦”之“觉”当解为睡醒。这二个词,当代读物往往解错,当更正。

以上是对某篇韵文作品或某部韵文作品集的研究,还有对某一题材韵文的研究,如(中国台湾)许清云《杜工部草堂闲适诗初探》一文从闲适之喜、闲适之乐、闲适之幽、闲适之隐等方面探讨了杜甫成都草堂初期60余首闲适诗,认为杜甫在成都草堂驻留的最初两年七个月的时间,是其生涯中弥足珍贵、不复再有的闲适时间,其间所作闲适诗之诗流露浓厚的闲适思想和情趣,达到其闲适美学之极致,是杜家诗苑的奇葩。但是闲适思想并不是杜诗的全部,即使在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怀抱济世热情、忧国忧民仍然是杜诗的本色。又如肖瑞峰《论刘禹锡与牛僧孺的唱和诗》探讨刘禹锡晚居洛阳时期与牛僧孺的唱和诗,两人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曾经位高于牛的刘禹锡此时政治地位远低于东都留守牛儒孺,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刘与牛的唱和表现出隐忍与退避的姿态,但仍流露微讽之意。刘之唱和诗多被动奉和,其诗不免有生硬和凑韵之失,但其长篇仍能展现纵横捭阖的高超艺术。研究韵文题材的论文还有余江《〈史记〉和韵谣谚类型与功能浅说》、郑虹霓《从南朝模拟诗作看其对建安游宴文化之接受——以谢灵运、江淹诗作为例》、张福清《论王安石的集句诗》、舒红霞《论唐宋女性讽谕诗》、胡迎建《平生足迹十万里,每遇佳胜穷跻攀——试论祁寯藻的山水诗》、杨景龙《〈花间集〉题材内容再认识》、(中国台湾)罗贤淑《唐五代隐逸词探论》、丁淑梅《论周密词的都市书写与情感疏离》、温晓婷《咏物自喻·闺阁闲趣·叹世言志——谈清代三位女曲家的咏物散曲》、马黎丽《论建安动物赋的兴寄》,论述的角度均较新颖,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韵文作家研究。如(韩国)李钟振《范壸贞诗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晚明女性诗人范壸贞及其《胡绳集诗钞》,探讨其诗学渊源、创作背景、诗歌主题、后人评价等,内容丰富,作者认为范诗才华横溢、情感丰富、主题多元,除作者外尚无人研究,因此其研究的价值和空间较大。陈庆元《去除蒙尘还蔡复一本来面目》重点在反驳钱谦益“蔡复一尽弃所学而学竟陵派”之说,从交游、创作、诗论等多方驳论,认为蔡与钟、谭实则互有影响,论者不能以一时一地之创作而得出尽弃闽风而学楚的结论。论文证据翔实,分析细密,逻辑严谨,颇具说服力。刘锋焘《金代词风转变的标志——赵可词浅论》一文认为赵可词明显体现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两种不同词风的过渡与转变:一是映现着北国气象、洋溢着盛世豪情;二是雅趣盎然,尤以清雅为其特色。这两种特色,体现了金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及世宗大定时期词坛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说赵可词是金代前期词向中期词转变的一个典型。莫道才《沉郁顿挫背后的清狂——从任华《寄杜拾遗》看被忽略的杜甫清狂性格》一文通过细心分析任华的诗《寄杜拾遗》,认为此诗给我们描绘了与文学史中沉重、抑郁的模式化杜甫不一样的形象:行为狂放,仗义直言,拥有不凡的才气,诗风怪异奇特,在长安时就拥有盛名。其意义在于丰富了杜甫形象,这也是杜诗风格多元的个性基础。韵文作家研究的论文还有段莉萍等《论宋代诗人宋庠的诗学观及诗歌创作》、赵海菱等《论杜诗之“尽得天下之体势”》、辛秀丽等《孟郊与陈师道诗歌语言“瘦硬”之比较》、《论宋代诗人宋庠的诗学观及诗歌创作》、(马来西亚)林良娥《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论白石词“沉郁感伤”的美学特质》、杨晓霭《清真词之“浑”》、刘亮《论白玉蟾词》、林怡《一代诗豪南社健将林庚白其诗其人》、张明华《一编驻得两红颜——论周天麟的〈双红豆词〉》等。

接受与影响研究。(韩国)边成圭《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小山词〉的读者接受》一文通过梳理历代对《小山词》的接受性评价,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探讨《小山词》之所以受到后世广泛肯定和接受的美学特征,认为《小山词》的美学特征一是实现了期待视野的融合,二是具有吸引读者的召唤结构,三是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层意义结构。该文也同样体现出西方现代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良好的结合。吴蓓《李渔戏曲评价史料背景分析》一文实际探讨的也是李渔戏曲在后世的接受问题,作者认为在中国戏曲史上,对李渔的评价,毁誉悬殊。李渔生前其戏曲传播极广,但评价并不高。身后一百年,其戏曲流传寥寥。五四前后,李渔热再兴,文化新人多有誉辞。李渔戏曲的毁誉史料均需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细加分析,以思想史的价值与意义成分居多,却游离于其戏曲的学术层面之外。探讨影响或接受问题的论文还有蔡慧等《宋代词人对温庭筠词的借鉴与创新》、(中国台湾)刘原池《论张孝祥思想及其对词作的影响》、李寒晴《清真词对民国词人创作的影响》、高春花《〈古今别肠词选〉初探:唐宋词在清代传播与接受的另一维度》、曹明升《论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过程》等。

另外,汪超《论辛弃疾词中的地名》对辛弃疾词中地名的书写情况及其文学意义进行了探讨,角度同样新颖。

三 韵文理论研究

韵文理论研究或综合研究论文有26篇,主要包括韵文理论问题研究、韵文与文化关系研究、韵文研究的研究等三个方面。

韵文理论问题研究。刘庆云《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回望与平议》一文主要是对“自度曲”和“自制词”的释义和辨析。作者认为“自度曲”其义在宋代是指制词与制曲二者的结合。同时又有制词而不制乐,标一新词牌,称“自制词”,此风习至明代、清初尤盛。今此二者往往混而为一,均称“自度曲”。“自度曲”和“自制词”均拓展了词的创作空间,但是只有具备词的特点与韵味的词作才称得上自度曲或自制词。孟泽《整体主义逻辑与“业余精神”——理解汉语诗歌与诗学的一个视角》探讨的是汉语诗歌与诗学的总体特征,作者认为汉语诗歌最初便呈现出了有机的整体主义取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诗歌与政治、历史、伦理的系统思维和整体主义逻辑,此种取向从未中断,且逐渐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不证自明的预设和公理。这是理解汉语诗歌与诗学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视角。杨柏岭《周济词学的转型诉求及其词史意义》探讨周济词作、词论的转变及其意义,作者认为周济自浙西词派入手,经学习常州词,而自成一家,他提出了“由南追北”、“以还浑化”的词学门径观,形成“词亦有史”的词史观。周济词学创作和理论的转变是由性情、学问、境遇等多种因素促成的,对清代词学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韵文理论问题的论文还有郭锋《“寓言写物”新解》、冷卫国《文本细读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问题——以白居易、李商隐的两首诗歌为例》、宋秋敏《当代流行文化视角下唐宋词之“女性诱惑”论》、岳淑珍《唐宋词学批评中的本色论》、王卫星《思力沉挚,由南追北——周济词体正变观新探》、胡建次《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欧明俊《王国维“境界”说之价值重估》等。

韵文与文化关系研究。刘培《熙宁变法语境下的学术纷争与辞赋创作》一文认为熙宁变法时期新旧二党基于政治斗争的学术之争在二党文人所作辞赋中均有或隐或显的表现,其辞赋创作是其政治斗争、学术争论的延伸。如旧党对新党建构心性本体思想、崇尚以法术用事、以新法扰民、以文学鸣盛等思想和作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以德治国、藏富于民、与民同乐等主张,这些均在其辞赋中有集中明确的表达。张海沙《佛教经典与唐宋文人》一文认为大量的唐宋文人参与了佛经的翻译、抄写、刊刻等传播活动,唐宋文人阅读并奉持佛经也是普遍的现象,因此佛教经典承载的义旨及其传法方便对于文人思想及文学表达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探讨韵文与文化关系的论文还有由兴波《唐宋论书诗比况手法研究——兼论书法文献的文学性解读》、周成强《论家族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诗人创作的影响》、张勇《唐宋牡丹情结辨析——基于唐宋牡丹文学的考察》、朱国伟《器物与古代文学关系研究述略》等。

韵文研究的研究。(中国澳门)施议对《立足文本,走出误区——新世纪词学研究之我见》一文通过检讨旧世纪词学来瞻望新世纪词学,认为旧世纪词学有三个时期(开拓期、创造期、蜕变期)、两次过渡(由古到今的过渡、由正到变的过渡),旧世纪词学的蜕变,要词学而不要学词,离开文本,好为空论,足足贻误了两代人。新世纪词学应立足文本,走出误区,由变而正。施议对先生的论文是对词学研究的宏观把握,其他学者多是对某一位词学家的词学研究成就展开论述,如陈水云《赵万里先生词学研究业绩之平议》对赵万里先生的词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赵万里是现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对于词学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文献整理上,包括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的整理,对宋金元人词的辑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词籍的版本介绍和作品考证,还在其师王国维的影响下表现出偏好五代北宋词的审美倾向。特别是他在校辑宋金元人词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态度、方法、体例,对20世纪词籍整理影响至大。探讨词学家的词学研究成就的论文还有李剑亮《黄侃与民国词坛》、王奎光《二十世纪词境研究的一座高标——评詹安泰先生的论文〈词境新诠〉》、崔海正《论词学家王兆鹏》、李占鹏《〈唐声诗〉——声诗理论的创建与曲学畛域的开拓》、周成村《学者诗人曲坛泰斗——论羊春秋先生在当代散曲发展中的成就和贡献》、冯良方《现代赋学的奠基之作——陶秋英〈汉赋研究〉述评》等。

另外,朱惠国《词学刊物与现代词学研究格局的构建——以〈词学季刊〉“词坛消息”栏目为例》一文探讨词学刊物的栏目对引导词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以小见大,颇有见地。而(中国香港)薛雅文《近十年台湾国家图书馆馆藏唐代辞赋研究的回顾》是对台湾近十年唐代辞赋的研究综述。

四 韵文文体研究

韵文文体研究的论文有14篇,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韵文文体特征、韵文文体关系、韵文文体体式等。

韵文文体特征研究。侯孝琼《六言绝句漫议》一文首先回溯六言绝句的发展轨迹,然后详细分析归纳六言绝句节奏、平仄、押韵、对仗等的特点,最后对当代的六言绝句创作作了深入考察,指出六言绝句自有其偶数为句的特殊规律,绝非格律宽泛,便于初学练笔者。六言难工,亦须积学精思,有作手,有精品,方可与五、七绝鼎足诗坛。该文推源溯流,贯通古今,有根有据,分析精到。(中国香港)唐暠君《试谈六言绝句与六言律诗的传承与创作》一文不仅讨论六言绝句还研究了历来罕见的六言律诗,该文对六言诗的格式分析更为细致,如将六言绝句分为“正体正格”、“正体变格”、“行体(歌行体)正格”三大类,大类之下又分小类:正体正格分四个小类,正体变格分为六个小类,行体正格分四个小类。此类还有张立荣《西昆体七律学义山之得失》、许博《文变系乎时序——试论清代边塞词的时代特征》、王晓骊《意义的赋予:宋词接受的近代转向》、赵成林《论辞赋的“俗”:以敦煌俗赋为中心》等论文。

韵文文体关系研究。徐炼《隐括乎雅俗之际——关于词的雅化问题》一文认为词的雅化即词学的诗学化,雅化的自觉诉求体现着词学向传统诗学的回归。词的雅化所针对之俗,乃淫媟之俗、鄙俚粗野之俗。而词中风俗之俗或世俗之俗,乃是词体本质特征,不应被雅化的意向所破坏和消除。赵义山《“明词曲化”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新的视角》一文认为“明词曲化”是明清词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有学者或将这一话题上溯到宋金俗词,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范围得到拓展。但是,这与“明词曲化”问题提出时的原本指意,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此外,在“明词曲化”原因探索中,明代通俗小说中寄生词作的影响,尚未引起注意,这应当是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此类论文还有何新文等《“赋者古《诗》之流”与“赋为诗体”:古代赋、诗关系论述的演进与转变三题》、吕双伟《清代骈文对赋的扩容》等。

韵文文体体制研究。谢伯阳《重头同韵小令与重头无尾套数之辨》一文认为构成重头无尾套数的曲牌必定是小令用或具有单用性质的牌调,它们大多由词调蜕变而来。重头无尾联套方式的产生,缘起于传奇组场中的短剧和过场戏。重头同韵小令与重头无尾套数在形式上很难区分,一般以作者意愿为界别之首要依据;如果作品末题写“几首”之标识,或曲集未对作品进行小令与散套的分类,则需看重头只曲间的文气。一气呵成是为套,有间隙者是为令。田玉琪《唐宋词调字声与“又一体”》、郑海涛《明代词曲创作择用牌调比较研究——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全明散曲〉为中心》等论文也是探讨词曲的牌调问题。

另外,易闻晓《赋用联绵字祖述变易的创作学语用考述》主要探讨赋用联绵字的三种变化形式:本于音义的形变、本于声韵的形义之变、转音以变形义。指出凡此赋用联绵字的祖述变易,大都出于创作学的语用考量。

五 韵文文献研究

韵文文献研究类论文有10篇,主要内容是对作者生平、交游和作品的版本、传播、讹误等问题的考证。

考辨版本的论文,如王永波《李白诗在明代的编刻与流传》一文认为,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由于李白诗编刻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使得明代李白集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有些版本多次增订与翻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在明代得到广泛的编选与刊刻,是由于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士人心态等密切相关,也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尊唐思潮以及唐诗学兴盛息息相关。又如谢海林《王渔洋〈古诗选〉的刊布及其影响史》一文认为,王士禛编成《古诗选》后风靡于世,虽有訾议,但公认为别有心裁,颇具法眼。《古诗选》影响深远,成为学诗范本,翻刻不绝,笺注、批校、修订、评点之续书众多。作品订误的论文有牛海蓉《〈历代辞赋总汇〉“明代卷”阙误考述》,此文从漏收、误收、重收、作者生平有误、生平失考、一人分列两处等方面对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辞赋总集《历代辞赋总汇》进行了订正。踪凡《赋集题跋四则》同对四种稀见题跋作了精细的考辨,丰富了关于此四种赋集传播、收藏等的文献学知识。

论述交游的有徐培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龙榆生师与夏承焘词学因缘述论》一文,该文通过对龙、夏二人的交往以及龙、夏二人同朱祖谋、丁宁、陈毅等人交往的叙述揭示出龙、夏二人词学研究的各自品性、特长以及二人与唐圭璋等共同创立现代词学学科的卓越贡献。考证文学流派相关问题的论文则有薛泉《云间派述考》,该文认为云间派是一个地域性、家庭性特点非常突出的文学流派,其文学成就涵盖诗、文、词;云间派虽与几社关系密切,但云间派并等于几社;云间派成立当在崇祯五年,最晚不迟于崇祯七年。考证作者的论文,如陈元锋《杨亿〈广平公唱和集序〉献疑》一文认为“广平公”应为宋太宗、真宗两朝翰林学士宋白。又如陈才智《〈九江琵琶亭〉〈送客西陵〉作者考》一文认为此二诗的作者当为邵武(今属福建)人吴处厚。考证作者的论文还有沈文凡等的《晚唐与五代两陈陶甄辨——以“两陈陶”说为中心》。

另外,金春媛《初到贵境──施议对先生演说移居香港的一段经历》一文则是对施议对先生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次演讲的录音整理。

六 现代旧体韵文研究

现代旧体韵文研究论文有6篇。如(中国台湾)廖一瑾《新兰亭怀想(一):于右任的在台诗歌》一文认为于右任到台湾极力提倡诗歌创作,如其于1950年发起的新兰亭雅集即对台湾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诗歌推崇屈原的品格与创作精神,提倡化难为易接近民众,具有浓厚的去国怀乡之思。其诗兼书画,相得益彰,合为三美。许菊芳《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类别及其意义探论》一文认为,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除了传统的女性词选(专选女性词)外,还出现女性选词(女性选家选历代词)、女性读本(为女性读者而选词)等多种类型,其意义在于顺应了人性觉醒与女性解放的时代呼声,回归词体的“美文”特质,实现了词体的“白话”化。

张海鸥《当代格律诗词四类诗群概观》一文认为本文所使用的“格律诗词”概念与自由体诗歌相对称,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本文将当代格律诗词界的作者分为四类诗群:学会诗群、自由结社诗群、学院诗群、网络诗群。四类诗群的诗词创作在题材选择、思想倾向、语汇风格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周笃文《国学与诗学》一文的关注点在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问题,认为国学是诗词艺术的精神支柱,而诗词是中华美德的艺术体现。因此激活传统、继雅开新就是当代诗人的历史使命。蔡世平《迎接时代挑战,创造中华诗词新辉煌》一文同样是对当代诗词的回顾与展望,认为当代诗歌面临多重困境;主张向清诗学习,推陈出新,再创辉煌;提倡创作沉静精思,贴近生命,锤炼语言,走向世界。

另外,刘勇刚《因声求气,涵咏入境——论古诗文吟诵》讨论的是当代的古典诗文吟诵问题,认为吟诵是国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具有文学、美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价值。吟诵讲究因声求气,涵咏入境,是创作与鉴赏古典诗文的法门。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吟诵虽是小众文化,但品位高雅,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七 中国古代韵文与湖湘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韵文与湖湘文化研究论文有11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屈原或《楚辞》及相关问题研究、流寓作家作品研究、湘籍作家作品研究等。

屈原或《楚辞》及相关问题研究。徐正英《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对〈诗经〉原始形态的保存及被楚辞形式的接受》认为新公布的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是一组未经孔子最后“删定”而流传到楚国的《诗经·周颂》“逸诗”。最值得关注的是,组诗中每首诗均有“启曰”“乱曰”乐章标识,这可能是《诗经》的最初形态。这种乐章标识方式,“删后”《诗经》在后世传抄过程中被略去。所幸,楚国代代保存,至战国,又被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式所接受。(马来西亚)潘筱蒨《屈原〈九歌〉与六朝〈神弦歌〉巫祭仪式与文学书写之别》一文认为六朝《神弦歌》继承了《九歌》的祭祀文化和文学特征,但同中有异。在祭祀文化方面,《神弦歌》的巫祭仪式与屈原《九歌》大同而小异,但是其祭祀的神灵因为道教的搀入和地域的变化则有明显不同。在文学表达上,六朝《神弦歌》同屈原《九歌》相比,有神灵的居地和形貌描写,但无神灵的心理活动描写。艺术上,前者逊于后者。刘红麟《王鹏运词的屈骚情结》一文认为,晚清词人王鹏运在特定的时代氛围和人生遭际中形成了浓厚的屈骚情结,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上重在抒发忠君爱国之情、执着追求之怀与美人迟暮之感,在艺术审美上承继了香草美人传统,多化用屈骚语句,多运用与楚地相关的意象等。研究屈原和《楚辞》的论文还有王玫的《屈原的困境及其补偿心理》。

另外,马世年《“楚声情结”与汉代楚歌体诗的盛衰演变》一文则是对楚歌的研究,认为汉初统治者喜好楚歌,流风所及,皇宫、王室、民间处处风靡,皇帝、王侯、士夫、将士人人歌咏。西汉后期,开始衰落,但终汉之世,从未湮灭。汉代楚歌其情感的总体特征为“悲情”。

流寓作家作品研究。陈祖美《读秦少游“三湘”词心解》一文通过细心解读秦观在湖南所作四首词,力证秦观遇义倡、赠倡伎之伪,以还秦观人格清白,且可窥见他对苏门师友的悃诚之心。王昊《祁阳浯溪“〈题中兴颂碑〉诗案”辨正》一文认为湖南祁阳浯溪秦观所书《题中兴颂碑》当由张耒所作,作时在秦观绍圣元年(1094)南迁前,诗题应作《读中兴颂碑》。李琳《从刘禹锡朗州诗文看唐代湖南的民间信仰》一文认为刘禹锡被贬朗州之后,仕途失意的极端痛苦与矛盾,使他转向精神世界寻求解脱。除“事佛”、崇道外,他还对朗州本土的地方神信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伏波神信仰、阳山神信仰、潇湘神信仰、盘瓠信仰以及屈原信仰等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

湘籍作家作品研究。朱德慈《鲁一同受知曾国藩考论——以曾文正公一首佚诗为中心》采取的是以小见大研究策略,认为吴涑《抑抑堂集》卷十二保存的曾国藩诗《酬鲁通甫即送归山阴》,确实是曾国藩佚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晚清文坛名家鲁一同与政坛巨星曾国藩之间的深厚情谊,加深对鲁一同突出的文学成就、学术贡献及特立人格的认知,明确曾国藩对鲁一同显扬成名的助推作用。王顺贵《王闿运唐诗研究系统考察》探讨的是王闿运对唐诗的研究,认为王闿运运用推源溯流、知人论世、评点、摘句等批评方法对唐诗发展的轨迹、唐代诗歌流派、唐代诗歌体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的目的是为汉魏六朝诗歌张本,其批评亦是以汉魏六朝诗歌的审美特点为标准。雷磊等《王闿运的诗歌宗尚与明代诗学》一文则从王闿运的诗歌宗尚角度切入,认为王闿运关于诗歌宗尚的思想主要源动于明代诗学,隐源是对杨慎等人的六朝诗学的接受,显源是对七子派的批判,所谓“竟七子之业”,这就是王闿运复古思想的主要动因。因此,王闿运诗学汲取了明代诗学中的辨体意识和格调思想,经过对前代诗歌长期的学习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诗体思想和明确的诗歌宗尚,成为其复古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实践其主张。总之,王闿运诗学是明代六朝诗学的延续和发展。

总之,本次会议的召开,是近年来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半壁江山的中国韵文研究最新进展的大检阅。可以看出,中国韵文研究的学者们总体而言能潜心治学,用心写作,诚心交流,展现出中国韵文研究的强劲势头和可喜变化。本次会议的召开也必将推动中国韵文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会会议,经过充分商议,决定增补雷磊等6位为副会长、李剑波等3位为常务理事、易闻晓等3位为理事。

责任编辑 李剑波

I207.2

A

1006-2491(2015)01-0032-07

雷磊(1968- ),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卢坤(1991- ),男,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韵文词学研究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词学胜境
词学胜境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