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词学阐述中的生命之美
——生命真美与精微之美
2015-11-14吴晓枫
吴晓枫
叶嘉莹词学阐述中的生命之美——生命真美与精微之美
吴晓枫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研究,立足于对生命的感动和对诗歌的审美观照。她在梳理历代词学品评、研究张惠言与王国维词学著作的基础上,运用了接受美学、视域融合、期待视野和现象学等西方文艺理论,对词之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叶嘉莹先生论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中国古典诗论的“兴发感动”与后现代哲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深入阐述了词所蕴含的生命真诚之美和精微之美。笔者认为,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美学和生命美学思想值得学界重视。
叶嘉莹词学美学生命之美
叶嘉莹在她七十年的诗词研究中,始终立足于对生命的感动和对诗歌的审美观照。在她的词学研究中,体现了非常鲜明的生命美学思想,并关注词之非理性的表达与蕴含的个体生命之美。她在梳理历代词学品评、研究清代著名词学学者张惠言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词学著作的基础上,运用了接受美学、视域融合、期待视野和现象学等西方文艺理论,对词之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从中国古代“兴发感动”的诗学理论孕育发展起来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后现代哲学、美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深入阐述了词所蕴含的生命真诚之美和精微之美。
一 真挚心灵之美
叶嘉莹从词的优美、富于韵律的长短句表达、词句中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词语等方面入手,深入阐释了词所深潜的、超越文本的真实生命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宋人诗不如词,“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为什么饮酒作乐时写的美女和爱情的歌词能够传达出比诗更真诚的东西?王国维没有回答。叶嘉莹从西方现象学理论入手,指出:“我们的诗歌都是意识(consciousness)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是,“意识的活动不一定有一个pattern——一个基本的形态”。她指出由于诗言志,因此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意识中,都有一个pattern,如“杜甫的忠爱与缠绵”,“陶渊明的任真固穷”,“这些伟大的诗人,每个人都有他的pattern”。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诗“是言志载道,是作者的理想、作者的道德、作者的意志”的表达,而“他们内心中最真实、最底层的那种活动,是不肯暴露出来的”。词不同于诗,产生于“绮筵公子”在歌筵酒席间为歌伎酒女写的歌词,是人在放松状态下真实意识的流露。叶嘉莹指出,“因为作者脱除了外在的约束跟限制,所以在词里反而常常能够把内心中最真诚的本色表现出来”,“这正是词的第一个微妙的价值之所在”。她提出“观人于揖让,不如观人于游戏”,如《花间集》中,作者用婉约的语言叙写爱情与美女的外貌下,深隐着忧国之心、人生慨叹的“最真诚的心灵品质”。她指出,从词中“可以体会一种最精微幽美的心灵和感情状态,而且是那个作者无形之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正的最内在的一种心灵和感情的状态”。历史上,还有一类词,虽无深远幽微的意蕴,但“表现了一种自然真切的品质”。除此,在小词的写作中,作者“把自己所禀有的一种心性中之本质,在无意中做了更真实的流露”。叶嘉莹通过她对词人及其作品的剖析,让读者领悟了词中隐含的真挚心灵,有品格之真、性情之真。
叶嘉莹认为:“诗人的风格与人格是合为一体的。在患难中的反应是他人格的表现。”苏轼和辛弃疾是她非常赞赏的两位豪放派词人,他们都一生屡受挫折而坚守高尚的品格,坚持自己的志向,且才华超群。她比较二人说,辛弃疾“不像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自然潇洒,风流浪漫”。辛词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有盘旋沉郁之姿”。她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阐述了词蕴含的人的品格之真,品格之美。叶嘉莹说,苏轼一生胸怀“澄清天下之志”,却屡受贬抑挫折,“却仍然是个忠诚、坦白、正直的人”,有他的执著坚持和坦荡胸怀。她指出,苏轼词中最后这两句“把千古兴亡盛衰的感慨,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丢开,举起一杯酒,洒在江心,以酹祭江心的一轮明月”。其中“明月之光洒在江心之中”的空明意境,正是他内心坦然、光明的写照,是人格坦荡的表达,是其品格的真实呈现。
叶嘉莹指出,与幽微婉转而富有深蕴之词不同,南唐后主李煜和清代纳兰性德的词表现了自然真切的性情。纳兰在其著作《渌水亭杂识》(四)中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所以,纳兰的词均自然真切,表现了敏锐善感的心灵和凄婉的情思,独具魅力。她说,纳兰作为贵族子弟,一生未遇到重大挫折,因而保持了“清纯”“纤柔婉转的词心”,并且与《花间集》的风格迥异,“脱除工巧返归自然”。另一位在词中表现了真性情的是李煜,叶嘉莹对李煜和纳兰的真性情作了区分,她说李煜“在敏锐善感以外还具有一种任纵和耽溺之性质”,“表现为一种无反省无节制的纯真而奔放的感情的投注”。当他经历国破家亡,无尽悲哀淹没了他的身心,他词中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广大的全宇宙全人类的悲哀集中到李后主一个人的小楼昨夜的悲哀”。李煜词所表现的真性情,如王国维所言“阅世越浅,则性情愈真”。叶嘉莹认同王国维此说。
二 爱情与文人情怀之美
对于“爱”,叶嘉莹曾经提出“爱之共相”之说,认为“人世间之所爱,虽然有多种之不同”,“然而无论其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伦理的爱,或者是对学说、宗教、理想、信仰等的精神之爱……可是当我们欲将之表现于诗歌,而想在其中寻求一种最热情、最深挚、最具体、而且最容易使人接受和感动的‘爱’之意象,则当然莫过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她说,晚唐五代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一切对功名、事业、理想的追求都落空了,只剩下对爱和美的追求还保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战乱冲破了诗文言志载道的传统,解放了人性对爱与美的追求,过去被认为是鄙俗和淫靡的男女爱情的内容居然也可以由文人正大光明地写来交给歌女去唱了。”同时这些歌辞“透过表面所写的美女与爱情的内容”,“含有一种可以供人们去吟味和深求的幽微的意蕴和情志”。正是根植于文人才子内心最本质的对爱与美的追求,兑入各种人生况味之酒,酿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要眇宜修”的美词。
叶嘉莹对词中所表现的爱是如此阐述的:在具有“情怀正深”之爱的作品中,“一类虽然有缠绵柔婉之深情,然而其用情却只限于对小我的自私的男女之爱;另一类则是内心中具有一种真诚深挚之本质,不仅对男女之爱是如此,对君国之忠爱也同出于此真挚之一源”。但是,她对那些表现浪漫爱情,抒发离愁别绪的词句也是十分欣赏的。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词,她对清代云间派陈子龙的作品评价尤高,言其不同的爱情词表现出不同的境界。
叶嘉莹在《论陈子龙词》一文中,以陈子龙的爱情词为例分析词的不同意蕴,指出陈具有“‘强直之士,情怀正深’的性格上的双重特质”,其词用情深广,又具有忧患意识。以《忆秦娥·杨花》为例,说这首词“亦属于柔情之作,然而却并无现实具体事情可以确指,因而别具一种富于感发之远韵”。其中最后一句是“同零落,满池萍水,夕阳楼阁”,“更显现了一种心断绝望之后的面对定命的哀感”。另一首词是《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她指出这首词表面是伤春,而句中用了“故国”“杜鹃”这样具有文化符号意味的词语,因此不但“把一片伤痛之情写得如此缠绵往复,百转千回”,而且“既具有忧患意识且蕴含有丰富之潜能”。叶嘉莹认为,词中的佳作“往往在其表面所写的相思怨别之情以外,还同时蕴含有大时代之世变的一种忧惧与哀伤之感”。
叶嘉莹指出:“要想真正衡定词这种文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自不能忽视《花间集》中对于美女与爱情之叙写,所形成的词在美学方面的一种特殊本质。”由于对爱与美的追求,花间词虽是小词,微言中蕴含着文人士大夫的情志、慨叹,因此有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样理性、精致如仕女图一般的美词,令读者联想到君子的幽约怨悱之情。有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样高贵典雅的词句,流溢着“整个生命都处于忧愁患难”的痛苦。历史上,那些投入了真情、抒发挚爱与离情别绪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词,也让人生出各种感动。
三 多样的人格之美与生命体验之美
叶嘉莹在论著《迦陵论词丛稿》中,以一篇《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作为此书序言。文中指出感发之生命的质与量是有精微差别的,“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首先,她指出“一个作者的风格与其人格有密切关系”;其次,“词之美感特质与历史之世变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多重复杂之关系”。
“看到同样的风景,遇到同样的挫折,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反应。”人格的不同还会“反映在他写作时用字和口吻上”。她认为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通过知人论世”去理解作品。无论是花间词,柳永通俗写实的长调,苏轼开拓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诗化之词,周邦彦所创思力安排、尽显曲折幽隐之韵致的赋化之词,还是纳兰性德浅显清纯的凄婉之作,都注入了生命的情感、生命的体验。叶嘉莹还指出:“‘修辞立其诚’,若要创造出好的、不朽的文学,必须有真诚的生命感受。”词的长句、短句、抑扬顿挫的委婉韵律,特别适合传达精微的体验与细腻的情感。
叶嘉莹在诗词评赏中用细腻的分析去阐述词中的句式、遣词、用字及口吻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生命感受与潜意识中流露的多样人格之美。她说,“作者性情、修养、胸襟、怀抱”,都融入词中意境。她总是通过对比,使我们领会作者性格、人格之不同在词中的表现。叶嘉莹在她的词学阐述中,对多位作者及其作品进行比较。例如她对李煜、晏殊和欧阳修人格与词作的分析比较,指出李煜的词具有感情倾注、沉溺的特征;晏殊的词则显出理性观照与哲思;欧阳修的词是“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李煜的伤春表现了国破家亡之后的深深哀痛,这哀痛全部淋漓尽致地倾注在词中。他的悲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节制,无反思,滔滔而下。晏殊“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的词“有一种理性的关照”,“恰好与李后主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他写伤春小词,词里面“当然有孤独寂寞的怅惘哀伤,但是在悲慨之中又有一种思致”,表现了“对整个大自然宇宙生命的一种循环的、永恒的感受,是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通达的观照”。欧阳修的“词里有一种双重的张力,一层是他对本身忧患困难的体认,一层是他要从这些忧患苦难之中挣扎出去的努力”,而且“挣扎出去还要欣赏”。这就是豪放的一面。他还有遣玩的意兴,“知道如何欣赏大自然和人生”。
诗是生命的表现,诗中体现了生命之美,诗就是生命的形式。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诗的问题也就是生命的问题”,“诗的活动的起点始终是一种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在所有个体中具有不同的形式”。
四 生命的精微之美
叶嘉莹阐述词中传达的生命体验之美与潜意识中流露的人格之美时,或以同时代多人的词作进行比较,或以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际遇下写的词进行比较,如此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词的精致之美、风格之美,领悟生命多层次的精微之美。她说:“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要在这完整的生命中有某一种作用才对。”所以她通过对词的讲解涉及音韵、句式、词汇典故以及字的运用,指出在所有外在形式美中,如何体现了理性之美和感性之美,以及胸襟圆融之美、率性之美、旷达之美、含蓄之美、沉郁之美等多样的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晚唐五代的词是以美女和爱情体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的典型作品,叶嘉莹对花间派最著名的词人温庭筠和韦庄的人生和作品做了比较。叶嘉莹说,温词似“仕女图”,“全以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将一切情、景、人物作抽象化之描述”,不表现特性及个别之生命。但是,仔细体会,才能够感受到其词“怀想之悠深”、“不怒不慑”、“无限低徊”的心绪。温词多以“物之色泽及音节之优美取胜”,其“词之长处,原在以客观之景物,精美之意象触发人之情感”。叶嘉莹指出,正因为温词中那些描绘精美的器物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呈现出如绘画一样客观纯美的意象,因无具体所指,才使不同的读者从其中联想到更多、更深的意蕴。而“韦庄的词的特色,就是特别主观的、直接的叙述”。韦庄的作品则“带有鲜明个性”,成为“主观的抒情诗”。与温庭筠的词句相比较,韦庄词打动人之处在于“他的句法、句式和他的口吻”。以其五首内容为离愁与江南抒情的《菩萨蛮》为例,指出尽管江南美,“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但不是韦庄的家乡;尽管“红楼别夜堪惆怅”,但是他曾经忠于的大唐王朝已经被后梁取代,他的家乡就在那他不想回去、也回不去的远方。词中隐深的矛盾纠结与痛苦悲伤是难以解脱的。通过比较,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好词的一句、一词、一字都传达出独特的生命体验。叶嘉莹的词学研究和她的阐述,其实质是对生命之美的解读。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术界应该关注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美学和生命美学的思想,以及在一些方面的超越。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她说自己做的工作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生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这使我想到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创造把晦蔽状态带入敞亮状态,因为只有当晦蔽进入敞亮状态时才会有创造。”中国古典诗词与今天的青年似乎越来越远了,词中那些美好的生命之思对于今天的青年也越来越难以理解了,这就是遮蔽。而叶嘉莹先生七十年的学术生涯,六十余年的授课解惑,一直在进行着从遮蔽走向澄明、敞亮的创造,传递着诗歌的生命之火。
(吴晓枫,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Beauty of Life Illustrated in Ye Jiaying Ci Poetry—Beauty of Life and Delicacy
Wu Xiaofeng
Mr.Ye Jiaying’s research on poetry is established in the affection for life and poetry aesthetics.She has studied the poetry of all dynasties,and the works of Zhang Huiyan and Wang Guowei,two great masters of poetry studies.She made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 poetry by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fusion of horizons,horizons of expectations,phenomenology,and other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Mr.Ye’s comment on ci poetry is centered on Confucianism,she combines Chinese classic theory of poetic response with post-modern philosophy,revealing the beauty of life and delicacy of ci poetry.The author advocates that Mr.Ye’s concept of poetry aesthetics and life aesthetics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in academic circle.
Ye Jiaying;Study of Ci Poetry;Aesthetics;Beauty of Life;Life 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