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审视译者的身份①

2015-11-14王念念陈丽莉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译者身份文学

王念念 陈丽莉

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审视译者的身份

王念念 陈丽莉

内容提要:译者的身份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讨论的话题。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译文的再认识与再表达。本文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角度,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多重身份,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不可隔离。

译者的身份 读者 作者 创造者 研究者

Authors: Wang Niannian is fro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hen Lili is fro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是语言的重构,是译者、文本和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者在其中兼有独特的身份。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者独具特色的身份证明。德莱顿曾经栩栩如生地将译者比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者”,虽然时时受到羁绊,但还是会跳出优雅的舞姿。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明确这一点,无疑会对整个翻译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翻译作品更准确、更完美地传达原作的信息。

把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这种转换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向的。它包括了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和文化意义。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或是简单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从事翻译活动。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应是多重的,他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本文拟就文学作品的翻译,谈一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问题。

一、译者的读者身份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不过其身份决定了他/她是特殊的读者。译者的人格修养、学识修养、审美鉴赏力等都会影响到译者的文化心态和现实选择。当代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Hans Robert Jauss)认为,文学作品不经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生命力,正是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赋予了作品以无穷的意义。翻译活动像一条红线,始终维系着原作者、原作、译者、译本及其读者。对于原作来说,译者也是读者,但又不是一般的读者。一般读者往往只求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不像译者那样,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对作品理解得那么透彻,那么完整和深刻。一般读者,由于对作品没有传达的义务和责任,因此阅读理解的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一般读者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自由添加、删节,而且还可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一般来说,对作品的理解、领悟,随读者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以及审美情趣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不过其身份决定了他/她是特殊的读者。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责任和义务。他不仅要读透原文,更要读懂、读透文字背后的蕴意,因此译者的难度大于一般的读者。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经说过:“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译者与一般读者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读者、作品所属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风尚习俗等,都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和把握,而且还需要对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观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进行尽可能深入细致的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准确地传达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另外,译者与一般读者阅读时的心理背景不同。读者由于不担负传达的责任,其想象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译者从事的翻译活动是艺术的再创造,其再创造的作品必然受制于原作内容、作者风格和社会环境以及读者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不可妄加自己的想象和评论。由此可见,具有读者身份的译者,阅读时在保全原作完整性的前提下,会想方设法挖掘和传达作品的潜在意义。这种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文艺学里所说的“解读”,是比一般阅读要认真得多的“解读”。

二、译者的作者身份

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而且还是原作生命的外延形式——译本的作者。作为译本的作者,译者虽然不需要像原作者那样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和进行构思,但他所思考的问题,所描述的对象应该与原作者的毫无二致。此时的译者,必须放弃自己的思想,服从原作者的意愿,与原作者完全融为一体,成为原作者另一种语言的传声筒。

作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外,同时还要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作家的语言感觉、作家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家的洞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把原作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实际上是充当了作者的角色,拥有了作者的身份,当“作品在译者心里唤起的回响是那么深沉和清澈,反映在作品里的作者和译者的心灵那么融洽无间,两者的艺术手腕又那么旗鼓相当,译者简直觉得作者是自己前身,自己是作者再世,因而用上了无上的热忱、挚爱和虔诚去竭力追摹和活现原作的神采。这时候翻译就等于两颗伟大的灵魂遥隔着世纪和国界携手合作,那收获是文艺史上罕见的佳话与奇迹”。

林语堂先生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既精通英语,又对汉语语言文字有娴熟的驾驭能力,这一文化身份使他“以世界一体化的眼光,以平等的观念,以宏阔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将东西方文化合二为一,希冀这两种文化能达到接触、理解、贯通及融汇”。他将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这样能体现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作品译介到西方,受到了热烈欢迎,一版再版。译者如若没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笔力,没有作家一样对人生的体验,对艺术的敏感,没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绝对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来的。正如我国文学大师茅盾所说:“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作者的身份是十分明显的。

三、译者的创造者身份

文学翻译有其独特性,文学语言表意的多样化以及在语词、语段、语篇等诸多层面上所透露出来的气息,往往造就出一种超乎语言表达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者的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并不亚于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有时甚至高于原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原作者只是自己的写作方法,只按自己的口味选择素材,只拥有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风格。而译者却能翻译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就是接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风格。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考虑篇章词句和狭义的上下文联系以及原作的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考虑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需要,考虑作品的思想、风格和具体历史环境,作者的世界观、创造意图、艺术手法和总的艺术风格,以及译文所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等等。文学翻译既受原文本约束又富有创造性。其要旨在于要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只有当译者既能够尽量地保持与原作者同样的创造心态,又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时,才有可能翻译出既与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本。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译作已远远不等于原作了,它有其自身的价值。译作是融入译者的主观审美和历史存在的一种自足体,是艺术的再创造。当然,译者的创作毕竟不同于原作者的创作。译者的创作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以忠实于原作为前提条件,否则就是对原作的毁坏。文学翻译得当创造性来自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既要竭力将全文精神融会于心,在心理认识的过程中尽量缩短与原作者的距离,尽量与原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感受进行再创作,使其成为译语文学的一部分,为译语读者所普遍接受,使自己的再创作扩张为社会活动,与时代、社会等产生共鸣。

四、译者的研究者身份

除了以上所讲的三种身份之外,译者的研究者身份也不容忽视。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前提。译者即使具有很强的双语能力,但若不对原作者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不了解同所译作品的材料和题材有关的事物,不研究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的那一段历史,就无法透彻理解原作。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语言含义的理解,二是对原作文字以外知识的掌握。一般来说,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之前,需要读遍所译作家的主要作品并研究其特点以及该作家的传记等。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涵盖面极广,涉及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哲学、美学等学科,因此,一个称职的译者还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史、风尚习俗乃至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否则,便会在翻译中功亏一篑。

综上所述,译者的读者身份、作者身份、创造者身份、研究者身份,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相互交融、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彼此不可隔离、相互独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兼顾上述四种身份的不同作用,否则,很可能导致翻译的失败。因此,译者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译本的高质量、高品位。

注解【Notes】

①本文为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项目《中级英语口笔译》的部分研究成果。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2] 罗新璋:《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载《世界文学》1990年第2期。

[3]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载《读书》1979年第3期。

[4] 梁宗岱:《梁宗岱选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 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载《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points out that a translator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He is a reader, an author, a creator and a researcher. These identities are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but inseparable as a whole.

Translator's Identity Reader Author Creator Researcher

王念念,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翻译研究。陈丽莉,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翻译研究。

Title: Analysis on Translator's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译者身份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