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泽手批《杜诗胥钞》孤本研究*
2015-11-14温瑜
温 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明清易替,涌现了不少贰臣,其中不乏著名大学者,然多数人只关注他们的政治污点,而对他们的学术成就不甚了解,清初史坛大家——孙承泽即其中范例。孙承泽(1593 -1676),清初杰出史学家、书画藏鉴家、学者。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顺天大兴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刑科都给事中。福王时以曾降附李自成,定入从贼案。顺治元年(1644),降清,历任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事、太常寺卿、迁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十一年(1654),因荐陈名夏一事,引疾乞休。后御史杨义劾其附陈名夏表里为奸,孙上书自讼,部议不复用。隐退于西山,著书20 余年43 种,康熙十五年(1676)死。详见《清七百名人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撰述二十三种,凡四百余卷。
南京图书馆藏孙氏手批明末清初卢世氵寉的《杜诗胥钞》为传世孤本。是书高25.2CM,宽15.5CM,共六册,包括《杜诗胥钞》十五卷,《知己赠言》一卷,《大凡》一卷,《馀论》一卷。前为“胥钞”十五卷,录杜诗白文和原注,按诗体编排,卷前有总目,分卷列目录。前十四卷共钞诗881 首,附有高适诗1 首,第十五卷摘录前所未选的杜甫诗句若干则。后《知己赠言》是其友刘荣嗣、陈以闻、李行志、钱希忠、王瑞符、沈嘉、周承芳、程泰、钱谦益等人为此书所作的序、记及赠诗。《大凡》简述该书编撰始末、体例,并总论杜甫的生平性情及杜诗概貌。《馀论》则分论各体杜诗。是书有孙氏墨批和圈点,墨批共160 多则,书体为行楷,书法简淡流丽,圈点亦为墨笔。书中钤印有“黄冠故乡”、“孙承泽印”、“南京图书馆藏”等。另,第三卷末有石遗老人题跋:“此书有馀论、大凡,共数十叶,时有独见处。竹垞评杜前有总论,即仿其例。渔洋论诗绝句,少陵下云:‘若为南华求向郭,前惟山谷后钱卢。’钱卢二家,断断非《镜铨》等注所能望其项背矣。”尤其重要的是,孙承泽在该书的眉间、行侧作了大量批点,批语反映了孙氏对杜诗在诗论、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这对研究杜诗学和杜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思想性
杜甫诗圣的地位是在宋中叶之后确立的,杜甫主张社会时政诗,他的许多诗继承风骚传统,往往以伤悼社会、讽咏政治,以“贵切时务”、“鼓吹六经”为念,要求诗人有浓厚的儒家仁政爱民思想,作诗要有益于国家人民,杜诗学上历来对此都有详细阐释。尤其是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忠君说成为宋代杜诗研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例如,苏轼认为杜甫超出古今众多诗人的根本之处在于:“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黄庭坚在《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中认为杜甫继承了诗骚的诗学精神,正是因为他继承了“国风纯正”,才有千古“史笔”:“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敲斜。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沉样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苕溪渔隐丛话》)杨万里认为杜诗有一片忠心义胆:“斫肝枉却期千载,漏眼谁曾更再寻。笔底奸雄死犹毒,莫将饶舌泄渠心。”(《与长孺共读杜诗》)文天祥则肯定了杜甫的人格和诗学精神。许有壬认为杜诗在诗歌史上是上承诗骚,下启江西派。可见,自宋以来,人们一直强调杜诗“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特点,颂多于刺。而到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异族统治,这使得儒家的“夷夏之大防”和根植于“三纲五常”的封建愚忠思想产生了动摇,也引发了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猛烈地抨击君主制度,一些亲身经历了社会剧变的士人如顾炎武、傅山、吕留良、方贞观、王夫之等人对封建纲常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表现在杜诗学上是对传统的“一饭不忘君”进行了强烈批判,这对宋以来盲崇杜诗表现出来的忠爱精神造成的偏颇的一次彻底反拔。
同是明末清初的孙氏,他在杜诗学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一,他以史学家的辩证求实精神,对杜诗的风骚传统、儒家精神、忠君爱国思想持一种客观公允的评价态度,有颂亦有刺,既不盲目崇杜也不盲目贬杜。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氏首先在批语中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如:“古人重身如此。”(卷三《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眉批)强调立身的小心谨慎。“至言。”(卷一《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眉批)“立身至言。”(卷三《客堂》:“一请甘饥寒,再请甘养蒙。”旁批)“何可一日无此君。”(卷四《赠苏四徯》“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眉批)
其次,孙氏在批语中表达了对杜甫儒家仁爱之心的赞颂,如:“仁人之言。”(卷六《观打鱼歌》:“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眉批)“举一微物,以示悯恻,仁人之言。”(卷六《冬狩行》:“有鸟名鸲鹆,力不能高飞逐走蓬。”眉批)“说道理而不腐,可入雅颂。”(卷四《牵牛织女》:“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眉批)“读之气塞肠裂,泪满眶眸。”(卷六《哀王孙》眉批)“仁人之言,虽浅亦痛。”(卷十一《西阁夜》:“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旁批)“仁人之心。”(卷四《催宗文树鸡栅》:“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眉批)“仁人妙用。”(同上:“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眉批)“春草事用在此处,更觉酸绝。”(卷八《不归》:“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眉批)
再次,孙氏对杜诗所表露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及忠君爱国之情尤为赞赏,此类批语甚多,例如,“爱君忧民,字字本于至性,此岂三代以后人物?”(卷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眉批)“唐子畏云:致□□地,反忧天□,读此良然。”(同上:“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眉批)“是何等心肠。”(卷三《四松》:“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眉批)“自是杜老本色。”(卷四《贻华阳柳少府》:“指挥当世事,语及戎马存。涕泪溅我裳,悲气排帝阍。”眉批)“天下惟破屋中人偏有此宏愿。”(卷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眉批)“古人送别,动以国事民生相勖,岂若区区但作女儿语。”(卷三《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眉批)“偶尔对雨,便关心国事。”(卷十《对雨》:“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眉批)等等。尤其是第六卷卷尾孙氏题跋:“戊子夏四月廿九日阅完,是日久旱小雨,庭中花竹湿秀欲滴,因念关东士卒西迁,困顿泥土,又不胜泫然。”俨然一个杜甫再世。
同时,孙氏在批语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怨刺,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如,①反对虐政,反对贪官污吏。如,“虐政未除也。”(同上:“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旁批)“苛政胜于贼。”(卷五《同元使君舂陵行》附: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尚怜而已。”眉批)“骂得好!”(“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眉批)“代麂致词,字字愤痛,末句骂得甚狠。”(卷十一《麂》“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眉批)“至言。”(卷三《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旁批)“狠贼行径实实如此。”(卷三《草堂》:“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眉批)“旱岂无由。”(卷三《喜雨》“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眉批)②平均徭役。如,“治平之要。”(卷十三《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眉批)③养兵恩民。如,“老成至计。”(卷十《提封》“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眉批)④忠臣以兴国。如,“大臣胸襟,二语写尽。”(卷四《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胸襟日沉静,肃肃自有适。”眉批)“天下有请罪之臣,中兴不难矣。”(同上:“公时徒步至,请罪将厚责”眉批)“恐惧”二字是大臣。(同上:“恐惧禄位高”眉批)⑤政平明断。如:“用讽意厚。”(卷十《能画》“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眉批)
其二,他由杜诗的思想特点总结出诗人作诗的素质要求。例如:“书学非声利中人所能工。”(卷五《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文学与我游,萧疏外声利”眉批)“古道。”(同上:“子干东诸侯,劝勉防纵恣”眉批)“送文学谆谆以疮痍诛求为言,是大儒匡济本怀。”(同上:“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列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旁批)“诗人恶恶之严。”(卷九《恶树》:“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眉批)“作诗者其有忧患乎?”(卷九《花鸭》:“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眉批)“非经历人不知用奇语之深。”(第十一卷《猿》:“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眉批)他在上述批语中表达了对诗人素质的要求,他认为杰出的诗人必须古道热肠,不能热衷于声利,要有儒家挽救艰难时势的伟大情怀,要经受现实历练,有鲜明的爱憎和忧患意识。
二、风格
杜诗的风格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唐元稹的《杜君墓系铭》是唐人论杜诗的最杰出代表,他首先创立了杜诗集大成之说,将杜诗置于整个诗歌史的发展中评说其风格,“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总萃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宋代的王安石对杜诗风格的多样性也有深刻的认识:“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苕溪渔隐丛话》引《逐斋闲览》)”秦观则明确地提出“集大成”说,其《韩愈论》曰:“如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迈;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子美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子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陈师道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点出其风格多样,《后山诗话》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其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明代的许学夷论诗多关注杜诗诗体在诗歌史上的源流正变:“子美七言律,如‘风急天高’、‘重阳独酌’、‘楚王宫北’、‘秋尽东行’、‘花近高楼’、‘玉露凋伤’、‘野老篱前’、‘群山万壑’等篇,沉雄含蓄,是其正体。国朝诸公多能学之,而稳贴匀和较胜。如‘年年至日’、‘近闻宽法’、‘使君高义’、‘曾为掾吏’、‘寺下春江’等篇,其格稍放,是为小变,后来无人能学。至如‘黄草峡西’、‘苦忆荆州’、‘白帝城中’、‘西岳崚嶒’、‘城尖径昃’、‘二月饶睡’、‘爰汝玉山’、‘去年登高’等篇,以歌行入律,是为大变,宋朝诸公及李献吉辈虽多学之,实无有相类者。”他论诗注重正变源流,关注作家作品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不关注字、词、篇等诗艺层面。
而孙氏在论杜诗风格流变时比前人更进步的地方就是具体明确地指出其多样性风格的源流演变:
①清空淡隽,继承于陶渊明。如:“清空,一气呵成。”(卷一《赠卫八处士》眉批)“淡隽似陶。”(卷二《晦日寻崔戢、李封》:“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繇。”眉批)“得陶之神。”(卷一《夏日李公见访》眉批)
②超旷豪放,上承于庄蒙,下直启北宋的苏轼和黄庭坚。如:“末段始觉旷宕。”(卷三《发秦州》“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眉批)“放言似庄蒙。”(卷五《写怀》:“荣名忽中人,世乱如虮虱……胡为有结绳,陷此胶与漆……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眉批)“是苏子瞻发源处。”(卷七《夜归》:“夜来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傍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眉批)“开苏黄一径。”(卷七《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眉批)
③诞趣戏谑,似鸱夷松赞。如:“诞得有趣。”(卷二《义鹘行》:“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旁批)似鸱夷松赞。(同上:“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眉批)“尽可住。”(同上:“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旁批)“谑。”(卷七《狂歌行,赠四兄》:“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旁批)
④想象奇特,境界幽僻怪异,文辞瑰丽,上承李贺。如:“奇境。”(卷七《寄韩谏议注》:“玉京群帝集北斗。”眉批)“更奇。”(同上,诗句:“似闻昨者赤松子。”眉批)“如读李长吉。”(卷七《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镌错碧罂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鬼物撇捩辞坑壕。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眉批)“似游仙辞。”(卷五《幽人》眉批)
⑤其他渊源,如:“似中晚唐语。”(卷十一《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眉批)如:“六绝皆谭诗法,想见其睥睨千古之概。”(卷十四《戏为六绝》眉批)
三、书画、体裁、与《史记》论杜诗
孙氏的批语在以书画论杜诗和以体裁论杜诗上有开启之功,并在与《史记》并论杜诗上有了新的拓展。
(一)孙氏开创了以书画论杜诗的先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说明诗与画之间有共通之处:境界或意境,或称神韵。杜甫认为一切艺术无不以神境为极诣,他以神论诗,如,“乃知盖代手,才力艺益神”(《寄薛三郎中据》),“涛兴不无神”(《寄张十二山人彪诗》),“文章有神交有道”(《苏端辞复筵简薛华醉歌》);以神论书,如,“书贵疲便方通神”(《李涵八分小篆酞》);以神论画,如“将军尽善盖有神”(《丹青引》)。朱熹曾在《朱子语类》中只是简单提到“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乃其少作也。”并不算真正以画论诗。而孙氏作为一位深有造诣的书画家,他最先敏锐地觉察到杜诗与书画相通的境界与神韵,为此而提出了书画艺术观和大量点评,可谓是书画论杜诗的始祖。
首先,他在批语中表达他的书画艺术观,如,“书家真诀。”(卷七《李潮八分小篆歌》:“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眉批)“从书入丹青。”(卷七《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旁批)“借来点缀,以振笔端。”(同上:“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眉批)“马贵筋骨,故更道顾八骏图全不见肉,此语深得画理。”(同上:“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旁批)
其次,他以书画的眼光对杜诗的神韵作了大量点评,见解深刻、到位。如,“如画。”(卷一《渼陂西南台》:“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旁批)“如画。”(卷三《鹿头山》:“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旁批)“地形在目。”(同上,诗句“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旁批)“可为园亭式。”(卷三《寄题江外草堂》:“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旁批)“山川地理,人情风景,历历如画。”(卷五《壮游》眉批)“如身历其境。”(卷五《过津口》:“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宛然身在乱山夕霭中。”(卷六《光禄坂行》眉批)“如画。”(卷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旁批)“此皆图中景。”(卷十《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眉批)“如画。”(卷十一《谒真谛寺禅师》:“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旁批)
(二)孙氏开创了以体裁论杜诗的先河。如:“似乐府。”(卷一《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旁批)“似古乐府。”(卷一《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旁批)“似古乐府。”(卷一《示从孙济》:“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旁批)“似奏疏。”(卷一《留花门》:“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眉批)“似乐府。”(卷二《佳人》:“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旁批)
(三)孙氏在杜诗与《史记》并论上的发展
最先将杜诗与《史记》并论的是北宋的毕仲游,他称杜甫似司马迁,遭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黄徹反对,所以宋人对此并未深入申论。明代的方孝孺在《成都杜先生草堂碑》指出杜诗的一些叙事手段与《史记》的相似,胡应麟在《诗薮内编·近体上·五言》也指出杜诗与史迁之文的相似性。清代的卢世氵寉和顾宸于等人明确指出杜甫和司马迁在性格和经历方面的相似性,李因笃却不仅限于此,他还将这一比较运用在具体篇目的解析上,点出其在叙述、章法、故事情节上的相似性,如评《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的章法:“序事整赡,用意深苦。有点缀,有分合,章法秩然。五十韵无一失所,如左、马大篇文字,精神到底,卓绝百代矣。”认为杜诗的章法与《史记》有相当一致性。
孙氏在杜诗与《史记》并论上的贡献主要以具体篇目点出了二者在除叙述外其他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性,如:
第一卷《示从孙济》: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眉批:插入一段间,议论似史迁文字。
第二卷《义鹘行》: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
眉批:如史迁写钜鹿之战。
上述批语从议论和描写的角度点出了杜诗与《史记》的相似性。
四、结构语言艺术性
在唐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既重思想性也重艺术性。而宋代理学的本质是维护封建集权统治的御用哲学,杜诗地位在宋代确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理学的道统观在文学领域的集中表现和贯彻,因此,其思想价值被极度推崇和膜拜,而文学价值被淹没,可以说,杜诗的真正价值不过是《六经》附庸,杜诗价值被异化。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日益松动和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创作随之复苏,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个性和人欲的表露更为突出,文学从内在精神到审美形式都急剧地向着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的方向流动。明末清初的满夷之变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自宋以来杜甫从诗圣的神坛上拉下来还原成为诗人,他的诗歌还原成为文学作品,艺术性重新得到重视。孙氏的34 条批点(占总数近三分之一)也体现出对杜诗结构语言艺术的高度重视和独特理解,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倾向。
(一)转折含蓄
关于转折之论,明代的谢榛从杜诗的音声格律即四声、用字、用韵、对仗等方面论述。胡应麟也提到杜诗的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清代的王夫之点出杜诗的一些篇章有转折含蓄之美。孙氏则结合具体作品,从结构上评点其曲折含蓄、承接自然,如:“前段平衍,忽起奇峰。”(卷一《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相对十丈蛟,欻翻盘涡坼。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烟氛蔼崷崒,魍魉森惨戚。”眉批)“妙接!”(卷六《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坐中薛华善醉歌”旁批)“妙接。”(卷五《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凤雏无凡毛,五色非尔曹。”旁批)“俯仰跌宕。”(卷三《剑门》眉批)“入尹处绝无痕。”(卷三《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酒酣夸新尹”旁批)“转。”(卷三《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汀州稍疏散”旁批)“转。”(同上,“终非曩游集”旁批)“妙接!”(卷六《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坐中薛华善醉歌”旁批)他最反对诗歌表达过于直白和突兀,例如:“太率。”(卷一《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旁批)“起得突兀。”(卷一《画鹘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眉批)“突兀。”(卷六《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眉批)“不说明更好。”(卷二《遣兴》(其四):“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旁批)孙氏对杜诗批判性的评点表现出封建士大夫少有的魄力和大胆的革新精神,显示出他独特的杜诗观。
(二)言浅情深
“由政教中心到审美中心的转化,由倡性灵、重情感到对创作个性、鉴赏个性的阐发和强调,使文艺批评的重点完成了由外在向内向,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化、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就是明清杜诗学理论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倾向性特征。”所以明清两代的文学都带着鲜明的情感印记和性灵色彩。生于明末清初的孙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此影响,他认为“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因而,作诗是将人心中感于物、有所思且不得已的情感表达出来,诚如《诗经朱翼·卷首》所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沉郁顿挫”(《进雕赋表》)准确概括了杜诗的情感基调和主要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杜诗的情感特色。他的诗,笼罩着慷慨悲凉的气氛。同时,由于他往往把个体生命的坎坷困顿与时代的悲剧融为一体,又使其悲慨的情感格外壮大、深厚。”孙氏十分赞赏这种深情,他认为诗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别人,主张言浅情深,例如:“一往情深。”(卷八《秋笛》:“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眉批)“读之气塞肠裂,泪满眶眸。”(卷六《哀王孙》眉批)“奇情。”(卷六《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惜别惟此二句。”(卷三《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旁批)“李江夏倜傥不羁,卒以致□。此诗反复有馀哀。”(卷四《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眉批):“无限深情皆以澹语出之。”(卷十一《熟食日示宗文、宗武》:“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眉批)而对远情的作品则十分反感,如:“远情。”(卷十《江月》:“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旁批)
(三)精于炼句
杜甫精于炼句,可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诗学上历来有所论,孙氏对杜诗的炼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准确得体、高度概括。
用语准确形象,如:“数诗看花触恨,都在闲字上见。”(卷十四《江畔独步寻花》眉批)“‘忘’字深于理道,不独诗僧尽可犁舌。”(卷十一《谒真谛寺禅师》:“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焉知’二字妙。”(卷六《海棕行》“海棕焉知身出群”眉批)“两语是竹,不可移。”(卷十《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旁批)“此尚可移。”(同上:“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旁批)“非经历人不知用奇语之深。”(卷十一《猿》:“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眉批)“起句甚妙。”(卷十一《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眉批)“排律最忌板实,如此流逸,古今所难。”(卷十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眉批)“‘毫发’二句言其诗意之妙。”(卷十三《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眉批)“见道之言。”(卷九《宿赞公房》“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眉批)“只状听者,而歌之妙已见。”(卷四《听杨氏歌》:“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比君子之在江湖。”(卷十一《鸥》:“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眉批)文山诗:“里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还笑褚公。”(卷八《晚行口号》:“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末批)春草事用在此处,更觉酸绝。(卷八《不归》“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眉批)
高度概括,如:“片时聚合,君臣将相一眼看尽,真千古奇人。”(卷五《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眉批)“大千世界,吞吐其笔端。”(卷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眉批)“一代乱本,两语状尽。”(卷七《忆昔》:“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眉批)
得体,如:“为太夫人发,得体。”(卷八《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而作是诗》:“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旁批)“大将语。”(卷二《前出塞》(其八)“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句下批)“达者之言。”(卷十一《不离西阁》:“失学从愚子,无家住老身。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眉批)
此外,批语还有对杜诗境、神的评论,如:“诗至此,已入化境”。(《第八卷送裴二虬作尉永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眉批)“‘爽气’二字写出高人神采”。(卷二《遣兴》(其四)“爽气不可致”眉批)
总之,杜甫作为一位大家,历代研究者以选、注、批、评等形式研究的成果甚众,而孙氏对《杜诗胥钞》的批点具体明确地指出了杜诗多样性风格的源流演变,开创了以书画论杜诗和以体裁论杜诗的先河、从议论和描写的角度点出了杜诗与《史记》并论上的相似性,指出了其体现儒家思想,继承风骚传统和诗教精神。他以史学家的辩证求实精神,对杜诗的忠君评价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并由杜诗的思想特点总结出诗人作诗的素质要求,还指出其艺术上的精于炼句、曲折含蓄、言浅情深等特点,内容广涉诗论、思想性、艺术性。此批点可以说是杜诗学评点的集大成者,在杜诗学研究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评点作为一种经典阐释方式,兼具文化传承与创造功能,而非单纯、客观地‘通作者之意’”,因此,从中也可以看出杜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