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杜甫研究学刊》三十五周年感记
2015-11-14郝润华
郝润华
作者:郝润华,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710127。
在《杜甫研究学刊》创刊三十五周年来临之际,笔者想就杜甫研究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笔者长期从事杜诗研究,因此先从本人与《杜甫研究学刊》的关系谈起。
一、从我与《杜甫研究学刊》的缘分谈起
我不仅是《杜甫研究学刊》(下文简称《学刊》)的忠实读者,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的读者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我对杜甫情有独钟,因此,从1981 年创刊的《草堂》到1998 年改为《杜甫研究学刊》以后的每一期,我是必读的。1995 年,我有幸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周勋初、莫砺锋二位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那之前,周先生写过《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一文(载《草堂》1985 年第2 期),莫先生曾参与撰写《被开拓的诗世界》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又发表《简论文天祥的〈集杜诗〉》(《草堂》1992 年第3 期)一文,二位先生都对杜甫与杜诗有很深的研究。在二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准备以《钱注杜诗》作为我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选题。当时电脑尚未普及,国人都还不能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但好在在南大中文系的资料室能够看到每一期的《学刊》,当时《钱注杜诗》也尚未得到学界关注。在看到发表于《草堂》1982 年第2 期的许永璋先生的论文《取雅去俗,拾腐致新——略评〈钱注杜诗〉》时,我如获至宝,许先生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最终下定了研究《钱注杜诗》的决心。
1999 年,我的学位论文《〈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完成,由学校寄呈著名杜诗研究专家张志烈先生评阅,张先生对我的论文评价颇高。于是在莫砺锋老师引荐下,我写信对志烈先生表示致谢,并将我论文中一节加以修改寄上,很快,我的文章《〈钱注杜诗〉中的诗史互证与时代学术精神》便见诸2000 年第1 期的《杜甫研究学刊》。后来博士论文出版, 《杜甫研究学刊》2002 年第4 期即发表王永波先生文章《杜诗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对我的著作加以评介。以后又陆续在《学刊》发表《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略论》《试论杜甫诗的非虚构叙述形态》《黄生〈杜诗说〉与清初杜诗诠释方法》等论文。近年来我一直指导研究生进行杜诗学文献的研究,迄今为止撰写杜诗学文献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已有近二十篇。《学刊》编辑慧眼识珠,也陆续刊载了他们的研究成果。2010 年巴蜀书社出版了我与学生们共同完成的《杜诗学与杜诗文献》一书,此书体现了之前一段时间我们师生治杜、研杜的心得与体会,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学刊》2011 年第1 期即发表了许琰博士的文章《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读〈杜诗学与杜诗文献〉》,对此书的特色与价值加以述评。到目前为止,我的学生们还在继续致力于杜诗及杜诗学文献的研究,其中如武国权、王燕飞等人已成为国内杜诗研究界的新生力量。
从我在《杜甫研究学刊》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可以说,我与我学生们的杜诗研究都离不开《学刊》这个研究平台,所以说《学刊》使我获益匪浅。
另外我还要说的是:学术的传承至关重要。我的杜诗研究离不开导师周勋初先生、莫砺锋先生的启迪与培养,而莫先生的杜诗研究又获益于程千帆先生。程先生的杜诗研究饮誉海内外学术界,他在《学刊》即发表过《杜诗镜铨批抄》(一)(二)(三)(四)四篇论文,这是对有关杨伦《杜诗镜铨》评点文献的集中研究。詹杭伦先生为此撰写《师生研杜谱新章——评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著〈被开拓的诗世界〉》(《草堂》1991 年第2 期)一文,对南大研杜的传统大加称赞。无独有偶,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杜诗较突出的年轻学者赵睿才(《学刊》载有其8篇文章)、孙微(《学刊》载有其4 篇文章)等,他们都参与了张忠纲先生主编《杜集叙录》《杜甫全集校注》等著作的撰写,其杜诗研究也主要得益于乃师张忠纲先生,而忠纲先生又是著名杜甫研究大家萧涤非先生的弟子。出版有专著《杜诗修辞艺术》 《杜甫研究论集》,并在《学刊》发表18 篇论文的刘明华先生,则是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著名学者曹慕樊先生的弟子,而曹先生也先后在学刊发表有《杜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及东坡〈韩干十四马〉之比较观》(《草堂》1982 年第2 期)、《读杜诗小记》(《草堂》1984 年第1 期)、《杜甫夔州诗及五言长律的我见》(《草堂》1985 年第1 期)、 《杜诗客难》 (《草堂》1989 年第2期)等文章。同样,在1991 年至2013 年间的《学刊》发表过《释词与论伪— —对杜甫〈愁〉诗仇注的若干异议》(《草堂》1991 年第2期)《杜甫对初唐诗体及其创作技巧的肯定和继承》(《草堂》1992 年第2 期)等12 篇文章的邝健行先生,其杜诗研究也传于了其弟子陈芷珊博士(有《〈钱笺杜诗〉研究》一书),质量颇高。杜诗研究如薪火相传,代代不熄,正可于《学刊》中找到传承的足迹与脉络。
二、《杜甫研究学刊》与学术传承
《杜甫研究学刊》转眼已走过三十五年的岁月,作为国内杜甫研究的惟一学术期刊, 《学刊》经过了几代杜甫研究者的传承与努力才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与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老一辈学者如郑逸梅、缪钺、周采泉、屈守元、程千帆、王仲镛、钟树梁、郑文、白敦仁、刘开扬、金启华、卞孝萱、廖仲安、邓绍基、许永璋、曾枣庄、钟来因等先生,都在《学刊》上发表过不止一篇论文,如郑逸梅《杜诗杂摭》 (《草堂》1983 年第2 期)、周采泉《〈傅青主批杜诗〉质疑》(《草堂》1982 年第1 期)、屈守元《谈杜诗的别材别趣》(《草堂》1989 年第1 期)、程千帆《〈杜诗镜铨〉批抄》(《草堂》1984 年第1 期)、郑文《论杜甫的〈兵车行〉》 (《草堂》1983 年第1 期)、王仲镛《杜甫避家讳和相传涉讳的诗》 (《草堂》1992 年第2 期)、钟树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辨析》(《草堂》1993年第4 期)、白敦仁《评所谓“抑屈扬宋”》(《草堂》1982 年第1 期)、刘开扬《论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草堂》1988 年第1期)、金启华《谈杜甫最长的一首格律诗》(《草堂》1988 年第1 期)、廖仲安《〈洗兵马〉系年辩》(《草堂》1983 年第2 期)、邓绍基《杜诗别解五题》(《草堂》1983 年第1 期)、许永璋《杜甫“吾祖诗冠古”的时代意义》 (《草堂》1988 年第2 期)、曾枣庄《论唐人对杜诗的态度》(《草堂》1981 年第1 期)、钟来因《初评金圣叹的〈杜诗解〉》(《草堂》1982 年第1 期)等,都颇具影响力。“文革”结束后,这些老一辈学者对杜诗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与探讨,拨乱反正,开创了杜甫研究的新局面。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在《杜甫研究学刊》发表过多篇杜诗研究论文的学者,如张志烈(《〈秋兴八首〉蒙拾》等)、邝健行(《韩国学者李睟光〈芝峰类说〉中解杜诸条举隅析评》等)、林继中(《杜甫早期干谒游宴诗试析》等)、张忠纲(《论严杜交谊与杜甫之去蜀》等)、莫砺锋(《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等)、房日晰(《论韩愈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等)、吴明贤(《论杜甫的诗兴》等)、韩成武(《杜诗三首编年考论》等)、陶道恕(《略谈鲍照诗对杜甫的影响》等)、葛景春(《唐诗成熟的标志——论杜甫律诗的成就》等)、陈尚君(《新发现杜甫佚诗证伪》等)、周兴陆(《杜诗“变调说”》等)、聂大受(《试论杜甫秦州咏物诗的个性化特色》等)、杨胜宽(《宋代蜀人论杜》等)、胡可先(《唐人书中所见杜甫诗辑目》等)、刘明华(《〈秋兴八首〉的对比结构及象征意义》等)、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等)、徐希平(《〈全唐文〉补辑杜甫赋甄辨》等)等学者,也都是过去二十年国内杜甫研究的主力军,他们在老一辈学者开创的良好学术风气影响与启发下,对杜甫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学术视角除前辈学者关注的杜甫生平、杜诗的艺术特质以及杜诗作品系年问题之外,开始着重关注杜诗文献梳理与研究、杜诗与唐代文化、杜诗影响、杜诗与地域文化以及杜诗的文体学意义、域外杜诗学等方面。
伴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杜甫研究著作,如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周采泉《杜集书录》、程千帆等《被开拓的诗世界》、陈贻焮《杜甫评传》、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邝健行《杜甫新议集》、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张忠纲等《杜集叙录》 《杜甫大辞典》《杜甫全集校注》、吴明贤《杜诗论析》、韩成武等《杜诗艺谭》《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莫砺锋《杜甫评传》《杜甫诗歌讲演录》、许总《杜诗学发微》、杨胜宽《杜学与苏学》、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简恩定《请初杜诗学研究》、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杜诗学与杜诗文献》、蔡锦芳《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等,这些著作都是这一时期杜甫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他们的研究影响了此后杜诗研究的方向和思路,这一点在《学刊》上即有明显的反映。
在前辈学者的带动下,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再一次为《学刊》带来了学术活力,从近几年《学刊》刊发的文章可以看出,杜诗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青年学者的学术敏感度与学术热情也越来越高涨,这的确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学刊》作为中青年学者发表杜甫研究成果的园地,在扶植这些年轻学者成长的过程中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杜诗研究老中青队伍的传承来看, 《学刊》在忠实地完成着她的责任与使命。
三、《杜甫研究学刊》与学术创新
《杜甫研究学刊》创办三十五年来,登载的论文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前十年,基本是对“文革”的反省式研究,诸如杜甫的文学地位,杜甫的生平与交游,杜诗的风格,杜诗的系年考订与主旨,李杜的比较等问题受到老一辈学者的关照,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以考证与鉴赏为主,如《杜甫为什么描写劳动人民的疾苦》 《杜甫弱冠西游考》《论杜甫的兵车行》 《李杜交游新考》 《杜甫的咏物诗》《论杜甫的五言排律》等。中间十年,受到所谓“方法论”与宏观研究热潮的影响,许多文章呈现出很强的理论性与宏观性,如《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 《杜甫诗中的艺术时空》《说蔡琰与杜甫诗歌的屈骚血缘及传承关系》《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从儒家文学观的发展看杜诗的成就》等。新世纪以来的十五年,学术研究逐渐趋于规范与细化,对杜诗的探讨也基本上是全面开花式的研究,既有文献考证,又有理论阐述,尤其是重视对杜诗学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据笔者粗略统计,在2001年之前的二十年里,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的有关杜诗学文献的文章只有约30 篇,诸如周采泉《〈傅青主批杜诗〉质疑》(《草堂》1982年第1 期)、许总《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草堂》1983 年第1期)、周采泉《略谈历代杜诗的辑佚工作和近代发现的杜甫佚诗》 (《草堂》1983 年第1 期)、陈尚君《新发现杜甫佚诗证伪》(《草堂》1984年第1 期)、沈时蓉《韩菼批校〈钱笺杜诗〉辑考》(《学刊》1996 年第1 期)等。而此后至今的十五年时间里,有关杜诗文献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竟然达到近百篇,诸如邓小军《邓忠臣〈注杜诗〉考》(《学刊》2002 年第1 期)、莫砺锋《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学刊》2005 年第3 期)、胡可先《新出土〈郑虔墓志〉考论》(《学刊》2008 年第1 期)、曾绍皇《稀见清代名家手批杜诗提要三种》(《学刊》2009年第1 期)、金启华《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笺释》(《学刊》2010 年第2 期)、杜泽逊《宋蔡兴宗〈杜诗正异〉钩沉》(《学刊》2014 年第2期)等有关杜诗学文献研究的论文,不胜枚举,而且涉及到由宋至清的各个时代的杜诗学文献。由于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 《中华再造善本》等一批大型古籍丛书的影印出版,还有一批图书馆所藏珍本古籍、稿抄本的影印面世,以及国家对传统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视,使得学者们得见古本的机会增多,因此,一些以前不曾见到过的杜诗注本、批校本、稿抄本的价值纷纷被学者们挖掘,历代学杜、研杜、注杜、选杜、评杜、集杜、和杜的风潮也被学者们揭橥出来,并对其文本加以考证与阐释。可见,这种对杜诗学文献的编辑、整理、接受、传播过程的研究,必然会将杜诗研究引向更专业化、更细密化与更深层次化的发展方向,并影响未来的杜诗学研究。
另外,从《杜甫研究学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看,有关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杜诗的文体学价值、杜诗的文化学意义、后世的杜诗接受与传播、域外的杜诗学、近现代著名学者的杜诗研究等方面的讨论也方兴未艾,已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就拿韩国的杜诗学来讲,《学刊》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陆续发表《杜甫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朝鲜本〈杜诗泽风堂批解〉评介》《韩国学者李睟光〈芝峰类说〉中解杜诸条举隅析评》 《朝鲜李植〈杜诗批解〉的产生背景》《杜诗对高丽、朝鲜文坛之影响》 《朝鲜柳梦寅〈燕京杂诗〉与杜甫〈秦州杂诗〉之比较——兼论柳梦寅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评价》《二十一世纪以来韩国杜甫研究评述》等文章,对于国内读者认识与了解域外杜诗学的发展状况,开阔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杜诗研究空间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综合以上,《学刊》不仅能够反映三十五年间的杜甫研究状况与研究历程,而且能够引领杜甫研究的发展方向,可谓是国内外杜甫研究的风向标与指路灯。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考察《学刊》前二十年刊载的文章,几乎每篇皆有新意,有些文章虽然选题小,考证或论述的问题十分具体微观,却是老一辈学者在深入阅读作品基础上得出的个人研究心得。但是,从近十年来《学刊》发表的论文也不难发现,随着杜诗研究空间的逐渐狭小,研究问题的粗浅、观点的陈陈相因,甚至“炒冷饭”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问题的深入方面明显存在有不足之处。因此,希望《学刊》的编辑们认真把关,严格处理来稿,必要的时候,请有关专家参与匿名评审,在论文质量的审核方面力求严格、严谨,将那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论述扎实优秀的杜诗研究论文呈现给读者,很好地继承《学刊》勇于创新的优秀传统,引领国内外杜诗研究向纵深方面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资料的获取与占有程度也多少影响着杜甫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希望杜甫草堂博物馆在资料的搜集藏存方面,应该逐步做到完善完备,并使其发展成为全国杜甫研究的资料中心,为海内外的广大杜甫研究者提供最齐备、最完整的各类杜甫研究资料,以促进国内杜甫研究的良性发展,并使得《学刊》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不断展示更丰富、更优秀的杜甫研究成果,从而成为更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