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5年与先锋文学的发生
——以小说《冈底斯的诱惑》的发表为例

2015-11-14

新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刘心武当代文学冯骥才

◆ 曾 妍

1985年与先锋文学的发生

——以小说《冈底斯的诱惑》的发表为例

◆ 曾 妍

1985年“是一个符号”,有“85新潮”之说,同时这一年也被称为文学艺术上的“方法年”,这些称号足以说明1985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1985年的小说在多样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马原也如是说:“1985年可能是当代文学中比较重要的一年吧,很多人都觉得1985年是一个‘转折’。”他承认:“‘先锋文学’在 1985 年仅仅是个端倪。我大概只能算是 1985 年出头的。”的确,1985年吹响了“先锋文学”的号角,正是这一年,马原在《上海文学》第2期发表了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马原自己也承认“1985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 我们在西藏的确是有个文学小圈子的”。他不无惊喜地自嘲:“大家习惯上愿意把《冈底斯的诱惑》作为先锋文学的一个事件来提。这篇小说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呀?”事实上,1985年之前,马原在文学界并不受关注,由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发表,不仅成为1985年的文学事件,也将马原推上了当代文坛,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你要清理当代文学的脉络,你就无法不谈马原。”80年代著名批评家吴亮就把该小说编入《新小说在1985年》,马原也被文学史描述为“先锋小说的开创者”,从此马原被公认为不容置疑的先锋作家代表。

作者叙述故事的时候,有意打破小说的真实性,不断提醒读者故事的虚构性,有意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马原在文本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叙述视角不断发生转换。

移动的鹞影使你觉到了蓝天、白云、雪顶之间的相互位置,因而天地间也就有了生气,大自然是你活的伴侣。

我是前一天晚上发现它的,当时暗红色的夕阳正缓慢地向地平线滑去。它的剪影意外地印到已经不再刺眼的巨大的落日上,我用望远镜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是个平地兀立而起的什么东西。

不同聚焦视角下,世界呈现出不同色彩画面。怎样去认识世界?这也是马原以文学的方式向大家抛出的哲学问题,他也在思考,或许世界只能去感受和倾听。

我五十岁,常言道已经是知命之年,我是老十八军的,五零年进藏,不用细算你们也知道有三十三年了。进藏的时候我还是个小鬼,刚穿上军装,穷布你喝茶。不,我不想回去。第二次内调名额就有我,我不打算回去,我要求留下了。我有胃病,没有老伴儿,我没结婚……开始在部队文化工作队编节目,相声快板书都搞过,是关于部队生活的。后来搞过一个独幕剧,得了军区文艺汇演二等奖。转业以后就留在自治区文化局当创作员,也完成了一个三幕剧,那是五七年的事。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都是老仓底子。这些年,除了日记我什么都没写过,说来你们也许不信,我连信都没写过。

“我”在时空中穿梭,文本中许多标志时间的词语,如:五十岁、五零年、这些年等。现在、过去、现在,读者在这里进入了“时间迷宫”。

注释:

①王尧:《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②吴亮、程培德:《新小说在198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第3页。

③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文学报》2007年6月21日。

④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文学报》2007年6月21日。

⑤马原、白亮:《从西藏到上海》,《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⑥马原:《我与先锋文学——在第二届上海大学文学周的演讲》,《上海文学》2007年第9期。

⑦程永新:《一个人的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⑧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之三章》,《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⑩冯骥才的《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冯骥才给李陀的信》,李陀的《“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李陀给刘心武的信》,刘心武的《需要冷静地思考——刘心武给冯骥才的信》,发表于《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西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刘心武当代文学冯骥才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母亲的教子之道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我不想让愤恨在心里扎根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