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与戏剧结合的实验佛教话剧探究

2015-11-14王三阳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
关键词:结合话剧佛教

王三阳

【摘 要】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第一个话剧,从而奠定了中国话剧的基础。话剧仍然需要进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入新的生活;在戏剧美学、艺术观念方面,中国话剧需要有新的继承和借鉴以及需要继续创造。也需要有原则性的、健康的戏剧批评。在话剧中加入佛教文化色彩,已成为宣扬佛教文化的手段之一,也让话剧增添了一抹色彩,让学生加入到这一新类型话剧中感受实验佛教话剧,学生对专业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佛教;话剧;文化;学生;结合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1-02

话剧是西方的一种戏剧类型,比它更早的是戏曲艺术。在中国,话剧是后起之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了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学、道教,形成了中国三大哲学思想体系,共同参与建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在这一殿堂中生活的人们与他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没有一个不刻上了儒、佛、道的思想印记。中国的传统戏曲也不除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这三者的影响,如佛教戏曲代表作《目莲救母》。近年来,佛教话剧也开始流行,以济公扮演者游本昌老先生主演的《最后的胜利》为例,将话剧与佛教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最近,我们学生参与了《最后的胜利》改编版的演出排练,学到了很多佛教礼仪和佛教话剧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佛教话剧的特点

佛教话剧,是以佛教基本礼仪为形体支撑,以传统话剧舞台行动为行为支撑,以佛教语言文化的语调语气为台词支撑而组成,是用佛教文化来表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有佛教符号的特殊话剧形式。

二、佛教话剧中的礼仪

拜佛有修身养性、忏悔罪过、感恩的意义,借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进行自我检讨、忏悔过去所犯下的罪过,这样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身心安定净洁。在佛教话剧中,会根据话剧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

拜佛的动作,是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胳膊以及膝盖、额头着地,完成头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所以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智慧不足,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恩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包涵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之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恭敬、感恩与忏悔时,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话剧中的佛教礼仪也是出于对佛教和神圣舞台的尊重,是佛教话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佛教话剧中的服装道具

佛教话剧一切的场景,包括服装道具都是要恢复到最朴素最原始的样子,以慈悲为怀,万事万物都要被珍爱,最原始的就是最真实的,一切符合佛教理念,在佛教戏剧舞台布景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佛教话剧《最后的胜利》里面,一切场景布置、服装道具都从简,还原寺庙里的原景设施,服装为僧袍以及学生装,把现实中的佛教文化以戏剧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话剧祖师与佛教结缘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李叔同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①。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来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0年李叔同回国,在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任教。第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编,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5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多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写。余秋雨在《庙宇》里面提到,李叔同曾经居于五磊寺。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话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李叔同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后来以书法作品居多。由于战乱,作品大多都已经丢失。从残留下来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致紧密,表情描写惟妙惟肖,有点像清末融合的中西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洁而潇洒。《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怕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师刚开始入佛的时候,除了阅读出家人必读的经典之著,还修身养性,博览和收纳。何况,他原本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出家之后,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做出自己的特色。

五、《最后的胜利》的创作目的

话剧《最后的胜利》是为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30周年,由北京本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排的剧目,讲述了弘一法师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心若磐石,以殉教抗争;在弥留之际写下“最后之胜利”几个大字,表达了对抗战的必胜信念,唤起了世人的斗志②。弘一法师的扮演者游本昌虽然已经是78岁高龄,但在舞台上仍表现得游刃有余,台词句句掷地有声。整场演出,没有炫目的灯光效果,没有多彩的音效设计,简单的舞台背景配上水墨风格的电脑动画,串起整台演出,衬托出大师一生朴素、钻研佛法、潜心书画、鼓舞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现在重排《最后的胜利》,作为第一次让学生加入的佛教话剧,这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和对心灵的升华,也是为了纪念弘一大师,宣扬佛教文化,升华话剧类型,从演员到台词到礼仪、服装、道具、场景,都还原最真实的效果。

我们平时在学校进行的教学与佛教毫无联系,这一次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学生参与到佛教话剧的排演中,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锻炼,对我们开发话剧类型和深入研究社会与话剧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六、佛教文化与话剧结合的利弊

(一)利

佛教是一种单方面传播的文化,用庙宇来为大家提供信仰场所,以念经的形式来传播经佛文化,洗涤人的心灵,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大灾大难,感谢恩德,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自发产生的,能做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将佛教思想以及文化加入话剧中,会使佛教文化变得生机勃勃,让人更能对佛教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有自己的信仰。从这次《最后的胜利》话剧排演中,能够切身感觉到佛教文化的洗礼,更为直接,更为突出。那种洗礼身心、净化灵魂的感觉使人深受感染,佛教与话剧结合,更便于大家理解佛教文化。

(二)弊

佛教当中有很多限制的礼仪、专属的规范,而话剧是以演员的形体、神态、台词以及导演巧妙的构思、大胆的创作来表现喜怒哀乐,体现出故事情节,当佛教遇上话剧,肯定有不相融合之处,在佛教礼仪和规范的禁锢之下,没办法将话剧真正的魅力展现出来,这是佛教话剧最可惜的一点。

七、学生参与本次佛教话剧排演的目的

本次佛教话剧《最后的胜利》的排演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学生参与当中的。其一是因为学生们从未接触过此类话剧,应当让他们感受其中与传统话剧的不同之处;其二是让学生们第一次以剧团模式加入排演,是对我们教学工作的审核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挑战,考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

八、总结

此次《最后的胜利》实验佛教话剧的排演是与佛教团体的第一次合作,这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审视自我以及学习的平台,学生们在与团队合作时通过基本道德素质和佛教礼仪的洗礼,做到了严于律己,逐渐改掉了平时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坏习;也学到了团队合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我们也从此次学生和佛教团体的合作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在今后的学校教学过程中会调整改正。此类活动应该多开展,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学到经验,有利于以后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次跨界合作是实验话剧的一部分,我们会吸取本次合作经验,体现到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将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更加严谨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李叔同,http://baike.baidu.com/view/

5406.htm。

②话剧剧本《最后的胜利》,弘一法师诞辰130周年纪念。

猜你喜欢

结合话剧佛教
话剧《坦先生》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话剧《二月》海报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