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构建中国新开放格局
2015-11-13何亚非
何亚非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全方位新开放格局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国际合作设想。它凸显了中国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谋发展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各项内外发展目标的良性互动关系。
我们可从中国经济外交、全球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定位。
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轴
“一带一路”倡议将扩大中国对沿线广大国家的相互开放,推进多边、双边务实经济合作,拓宽中国和平发展、经济开放的国际空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的主轴。
经济外交战略一般指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经济合作,加深与其他国家经济一体化联系,从而提升本国资源配置与运营效率,改善外部经济、政治和安全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把构建中国开放新格局与积极有为的外交方针紧密结合,把合作共赢与共谋发展紧密结合,把睦邻安邻与帮邻富邻紧密结合,对于营造与巩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现实与历史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大大扩充了中国经济外交的内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使中国从过去主要侧重对发达国家开放,转为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重开放,并将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摆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邓小平30多年前提出的“三个方面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思想。
“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五大流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些涵盖方方面面的大流通将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金融以及文化等合作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整合,形成了全面、系统化的经济外交框架。
针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全球金融经济与贸易治理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增量改革和补充,丰富了中国经济外交的张力,也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供了公共产品。
全球经济增长的创新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合作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21世纪已经过去了15年,世界金融危机也已过去七八年,但是世界经济总体依然低迷,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双重“重心转移”的历史性变化:一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仅中国就超过30%,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对外经贸重心从发达国家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
下面让我们看几组数据:
21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80%和20%。其中,发达国家中七国集团(G7)与其他发达国家分别贡献61%和19%,发展中国家中金砖国家(BRICS)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别贡献12%与8%。
到了2010~2013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全倒了过来,变为19%和81%。其中,发达国家中G7与其他发达国家分别贡献12%和7%,发展中国家中BRICS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别为56%和25%,中国贡献率约为35%。
中国近年来的出口增长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出口增速看,2013~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回落到7.2%,G7国家降到4.4%,其它发达国家7.4%,BRICS为6.1%,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仍有12%,其中东盟增速最高,为16%。
从中国出口比重看,2000年G7国家、其他发达国家、BRICS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四类经济体占比分别为48%、35.2%、2.7%和13.9%。2014年这四类经济体占比变为3.9%、30.8%、6.2%和29.2%,发展中国家份额上升近19%。
最后从出口增量看,2000~2001年G7国家、其他发达国家、BRICS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分别为46.3%、32.1%、3.1%和18.5%。到2013~2014年则变为24.3%、22.5%、6.4%和46.8%,发展中国家增量贡献率达53.2%,而且绝大部分来自BRICS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最重要的区域。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是1370亿美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分别占47%、34.9%、9.7%、6.0%、1.5%和0.9%,其中亚洲和非洲占80%以上。承包工程额最多的十大国是安哥拉、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印度、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越南和埃塞俄比亚,无一不是发展中国家,占承包项目总额的36%。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与体制政策局限两大制约,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补上这两块短板,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合作共赢、经验共享,破解制约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不仅对助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培育全球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广阔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对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能合作有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人均GDP从1980年代初200多美元的低水平提升到2014年7000多美元的中等水平。最近中共五中全会又确定了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持续有效推进中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进入新世纪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与比较优势结构的改变,使中国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亟需借助国际资本流动、产能合作推进本国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将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不同行业及特定行业上下游投资范围,推进投资便利化,降低投资壁垒,共建各类产业园与集聚区,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广阔平台。
近十几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迄今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万多家境外投资企业,仅华为一家就在160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中国企业和金融同步“走出去”步伐将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基建原材料等行业将直接获益。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这将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沿线国家创造数千万就业岗位。
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2.2万公里边境线。过去东南沿海是中国开放的前沿,现在的格局是沿海与沿边地区全方位开放。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来思考和解决。有些产能在国内看似过剩,其实是中国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中国制造业总量占世界20%以上,这是来之不易的优势,千万不能丢掉。最近,中车在美国设厂,建造地铁车厢,就是中美产能合作的实例。美国、欧盟、日本现在都在搞制造业回归,其实是想夺回制造业优势。中国制造业优势可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复制到沿线国家,与其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区段,这主要因为中国国内工资、地价等不可贸易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因为承接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获得了开放和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发展中国家承接中国这类产业将在加工贸易出口创汇、扩大非农就业、培育熟练劳动力和管理人才、提升经济国际化等方面广泛获益,并为产能转移国与承接国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机遇。在双重“重心转移”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动态的紧密经贸联系,很可能成为区域合作的新常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创新发展战略、倡导国际合作新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和重塑国际秩序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思想、新理念,必将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关系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