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现状

2015-11-13魏世夫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魏世夫

摘 要: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就发明了陶埙、骨笛、石罄等乐器,懂得了在狩猎和祭祀活动中吹奏乐器。赤峰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蒙古族音乐和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在这里共生共荣。这里有皇宫雅乐、汗廷音乐、寺庙佛乐、民间番乐、杠房音乐,民间秧歌舞蹈,说唱曲艺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因此,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使得这些非遗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是赤峰音乐人的责任。

关键词:游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19-02

一、赤峰文化概况

赤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肥沃的文化土壤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地域性的文化。赤峰地区相继发生了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4000多年的草原青铜文化、1000多年前的契丹辽文化、800多年前的蒙元文化四次文化的高峰;100多年前,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瑰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戏曲、古拙朴实的民族民间美术、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风情,构成了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廊。由晋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安波抢救整理的昭乌达民歌《牧歌》,被中外音乐家改编成声乐和器乐作品,成为20世纪音乐经典。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民间歌舞《呼图歌沁》、藏传佛教密宗乐舞《娜若·卡吉德玛》、清代蒙古族宫廷音乐《蒙古乐曲》、《赤峰雅乐》等,在区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呼图格沁》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自治区名录。

二、民族民间歌曲的地域特色

昭乌达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组成部分,有着鲜明民族地域特色。昭乌达民歌从内容上分主要有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一)礼仪歌。礼仪歌主要用于婚宴、节日、生日等喜庆场合。如歌唱纯真爱情的翁牛特旗民歌《达古拉》、《孟阳》,巴林民歌《翠玲》、《恋歌》,敖汉民歌《洪格尔博热》,以歌唱英雄、颂扬夺标赛马骑手的巴林民歌《铁青吗》,祈祷幸福、祝寿的巴林民歌《欢宴歌》,敖汉酒席之歌《四泉》,喀喇沁民歌《喜庆歌》、阿旗民歌《神灵的敖包》等。礼仪民歌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叙述性特征。歌词多为四句一段,为分节歌唱形式,在不同音韵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牧歌。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歌唱,以赞美家乡、骏马、歌颂英雄为主。如阿鲁科尔沁旗民歌《祭罕山》、克什克腾民歌《欢乐的家乡》,巴林民歌《穆和勒哈达》、《双亲》、《赛罕山》、《江木伦》,阿鲁科尔沁旗民歌《春三月》、《云青马》,克什克腾民歌《海尔汗山》,《色仁扎布》等。牧歌的歌词抒情性强,注重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悠长、徐缓、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牧歌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的徐缓;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章。

二、民间歌舞与秧歌

赤峰民族民间舞蹈与秧歌是春节期间人们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由于赤峰特有的人文环境、历史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赤峰民族民间舞蹈和秧歌有着很强内在的联系,内容也多有交汇,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藏传密宗佛教乐舞《娜若·卡吉德玛》。喀喇沁八代王爷满珠八赞尔派其弟拉玛布仁钦到西藏学习佛教经典,公元1788年得号高门活佛,取回《娜若·卡吉德玛》经卷。1795年在下瓦房村八岭崖下建善通寺,拉玛布仁钦为第一任活佛,从此,招来众僧信徒前来诵经学舞。舞蹈动作的主要是以四十多种纷繁多变的密印手势为艺术语汇,此舞仅在喀喇沁旗善通寺表演,在内蒙古独一无二。它具有委婉、细腻、亦歌亦舞的表现形式,表达人们渴望平安太平的愿望,是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赤峰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抢救挖掘,1994年《娜若·卡吉德玛》舞的全部图、文、曲谱资料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它融歌、舞、祝赞词于一体,是一种十分高雅的寺庙艺术。2004年,中央电视台在《走遍中国》栏目中作了介绍, 2009年被列为首批市级和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呼图格沁》(又称“呼图格沁”)蒙古语称求子为“乌仁呼图格归牙呼”。好德歌沁,是祝福、求子的意思。此歌流传于赤峰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一带。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它的起源,有古老傩戏说,宗教查玛说、蒙古秧歌说。因为它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特征,被誉为蒙族戏剧的雏形。《呼图格沁》吸收了汉族秧歌的表演形式,将《西游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充实到秧歌之中,只是舞步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增强娱乐效果。它融歌、舞、韵白于一体,体现了音乐舞蹈乃至韵白的祝赞词本民族艺术特征。著名民间戏剧理论家曲六已先生评价《呼图格沁》是“蒙古族民俗仪式剧”,它对后来的蒙古族戏剧、舞蹈创作有重要影响。中央电视台在《走遍中国》栏目中播出了“好德歌沁”专题。2007年被列为首批内蒙自治区非物质遗产名录。

四、赤峰蒙古说唱艺术

赤峰市内的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最主要的就是“好来宝”和“蒙古说书”。好来宝流行于今赤峰市南部的喀喇沁旗,相传已有700百多年的历史。“好来宝”的篇幅有很大的伸缩性,有三言两语,有的十行百行,其乐曲有十几种。好来宝与蒙古说书,从内容、形式、表演风格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好来宝,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是富有音乐感的口头文学。蒙古说书,蒙古语“乌力格尔”、“胡尔齐”。早期主要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民族史诗,如《格斯尔》等。《格斯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横跨中国、蒙古、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形态民间史诗。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的发祥地。1巴林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始终把格斯尔奉为伟大的英雄、英明的君主,对他极为崇拜,建寺庙、塑金身、顶礼膜拜,表达对这位伟大英雄的敬慕,格斯尔已被神化,成为神灵。《格斯尔》说唱体式史诗,被学界誉为活形态的史诗。2001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巴林右旗为“民族曲艺之乡”,2009年, 巴林右旗被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2009年,《巴林格斯尔》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格斯尔》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英雄史诗《巴林格萨尔》引起了国际格萨尔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endprint

五、赤峰古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中的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多由寺庙的喇嘛代代相传。赤峰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如汗廷音乐、皇宫雅乐、王府雅乐、寺庙佛乐、民间番乐、杠房乐等在民间音乐,由十番会、十王会、杠房班等民间乐队于寺庙乐队在重大祭祀、庆典演唱。

(一)阿鲁科尔沁旗汗廷音乐。蒙古族语的“汗廷”就是汗王处理军政事物的“宫廷”及蒙古汗帐。汗廷音乐是民间的祝赞词、蒙古长调等歌舞音乐进入了宫廷之后,经乐师加工而成,是王室举行祭祀、庆典、朝贺、大飨宗亲等活动的音乐。汗廷音乐主要分乐声、乐曲、乐舞三个部分,乐声是有词的歌,乐曲是器乐合奏,乐舞是为舞蹈伴奏的音乐。从林丹汗时代到今天,宫廷音乐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蒙古族宫廷音乐,这对蒙古族现代音乐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音乐价值。2011年,内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喀喇沁王府雅乐。据考证,清代皇太极获得蒙古族林丹汗保存的蒙古族宫廷乐谱后组成了蒙古乐队。1644年,顺治帝把蒙古族乐队编入到番部乐,“傍什处”管理蒙古乐。1692年,康熙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到喀喇沁郡王嘎啦藏时,康熙把一套蒙古族宫廷乐谱和乐队的乐工作为陪嫁赐给和硕端静公主。王府雅乐承袭祖制,当时只有在王公贵族喜庆、迎接、宴飨等重大场合中演奏,演奏的乐曲有《牧马歌》、《如意宝》、《贺圣朝》、《大合曲》等,以显示礼仪的庄严。近百首单曲和套曲的王府宫廷雅乐和演奏乐器,是蒙古族先民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于深入研究元代蒙古族宫廷音、清代的满族宫廷音乐和蒙族乐器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喀喇沁旗王府雅乐被列入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赤峰市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心血。《赤峰古乐集成》这部古曲集成收集了流传在赤峰地区的汗廷音乐、王府雅乐、赤峰雅乐、宁城十番、赤峰佛乐等,堪称是目前最珍贵的古曲荟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物质来承载的、固定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靠世代口耳相传的,极易失传。赤峰民间音乐是各族人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做好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整理、保护、展示传承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普查手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乌国政.昭乌达民歌[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

〔3〕刘增军,等.翁牛特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M].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3.

〔4〕侯锡文.铁笔春秋[M].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09.1.

〔5〕李宝祥.漠南寻艺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整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