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2015-11-13何静
何静
摘 要 文章选择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下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结合笔者实践经验,首先介绍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制约性因素,再对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下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程序进行深入剖析,期待通过优化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路径,对日后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培养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0.055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HE Ji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key of present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practical experience, first introduced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constraining factor, and then deeply analyze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program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environment, looking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path, to carry out chemical analysis on the future of teaching practice referenc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近年來,高校开展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活动时,强调以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为基本要求和目标,这是由于人才竞争会直接反映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水平,在给各级高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之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分析化学本身属于一种科学类型,即人们对于外界物质的结构信息、组成要素进行认识以及获取的一种科学,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思维模式影响下,分析化学教学活动仍然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能力培养,不仅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制约性因素,使之创新能力无法顺利发展,因此加大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制约性因素
1.1 教学手段过于保守
基于分析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程序始终沿袭保守方法,即重视理论教学、知识教学,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实践教学、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为了完成任务,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将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至于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空间,其思想也会被禁锢,并逐渐形成定性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仅会阻碍学生发挥其个性特征,也会使之养成懒惰心理,导致其创新精神被扼杀。
1.2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近几年,国内科技发展愈加迅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分析化学同样不例外。随着新型科技走进课堂,分析化学教学改革逐渐朝着研究型方向前进,力争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推行跨学科教学模式。基于跨学科而言,其本质即为学科间互相交叉,推动学生形成创新思想。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分析化学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大纲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药学专业、农业专业、生物学专业以及动物学专业等均未开设起分析化学专业课程,不仅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实验设备、实验器材都没能取得及时更新,导致课程教学过于平淡化,无法激起学生激情,对其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1.3 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近几年,国内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尽管部分一流大学已经开始推行精英教育,并已渗透至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活动中,但是仍有大量高校采取传统模式,以大众教育为主,强调分析化学教学活动中平均对待所有高校生。在此教育理念禁锢下,学生难以发展其个性化思维与创新思维,学校也无法培养出大量创新人才和高素养人才,严重阻碍高校良性发展。
1.4 考评机制过于落后
一般而言,分析化学教学需要定期接受高校考评,学生成绩具体由实验考评成绩、平时课堂成绩以及期末考评成绩构成。其中,在实验考评成绩以及平时课堂成绩方面,校内还明显缺乏客观、科学的评定标准,以至于学生成绩的日常评定工作中表现出不公平性因素。不但如此,分析化学专业的学生过多,在化学实验考评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全方位评定所有学生的操作程序,因此实验成绩通常以实验报告为评定对象。采取这种评定方式,虽然部分学生研发能力较强,操作能力也很强,但是其实验报告质量有限,导致其考评成绩与操作能力间不成正比,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该评定方式缺乏公平性。
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程序
2.1 鼓励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合理性
分析化学教学程序中,实验同样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而教学程序通常是教师陈述各项实验原理——教师介绍实验步骤——教师讲解易出错环节——教师示范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程序,不仅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还不利于提升其积极性。鉴于此,实验教学活动中,应重新定位课堂,强调课堂主体是所有学生,同时课堂引导者是参与教学的教师。而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建议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师生互动、正确思路引导下参与学习,使之创建起个性化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合理性。
以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程序可从以下环节进行:(1)在实验以前,教学需带领学生学习实验原理及基本内容,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开展预习,并以观看实验操作视频、查询网络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2)在实验操作程序中,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并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比如,酸碱滴定实验中,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保持滴定速度的缓慢性,在达到重点以前,通常仅需半滴即可。如果滴定终点时发现颜色很浅,无法对其终点准确判断,即需提醒学生选择空白试验作为对照,引导学生控制滴定剂量。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分散知识难点,还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处理难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合理性。
2.2 增加学生创新性实践频率,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性
分析化学本身具有较强实践性,只有学生充分参与至课堂中,才有可能提升其学习效率。分析化学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除了涉及到生物专业、农业专业以及林业专业以外,还涉及到药学专业,所以分析化学教学要以各专业应用特性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出各种专业的创新型实验,在激发学生动力的基础上,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鉴于此,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增加学生创新性实践频率,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各种问题,通过开展师生讨论、生生探讨等活动,共同商讨和解决问题,并从中找出分析化学学习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性。
以生物专业以及药学专业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架站维C测定实验,在实验前两个星期,教师就可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再指导学生自行分成两个小组。其中,A组学生选择氧化还原滴定方案,B组学生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验程序严格参照教师布置的课题进行。给予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询资料、设计方案,并将设计稿交予教师,教师通过对两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再对实验可行性和不合理处进行批注,交还予学生后,要求组内进行讨论,并选出组长进行答辩。教师对答辩内容进行评分,并协助小组长配制实验仪器与实验药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当实验顺利完成以后,两組间可以进行讨论,再评定两种实验的原理以及优缺点。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理论知识,还能使之形成创新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3 有机融合其他学科,提升分析化学教学综合性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综合化,通过不断淡化各个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处于综合性教学氛围中。就化学学科而言,与药学学科、机械学科、物理学科以及生物学科等都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建议教师设计跨学科型课题,再引导学生综合性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科方向,可以将化学专业学生细分成不同专业班级,例如药学班级以及生物班级等,在授课时,通过引进药物化学以及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在对各学科知识进行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有助于吸引学生关注度和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知识储备更加全面,同时还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4 优化日常考评机制,提升分析化学教学科学性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活动而言,专业考评机制在其中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激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日常考评内容通常涉及三个部分:(1)学生课堂学习成绩;(2)期末专业知识考试成绩;(3)实验考试成绩。而在考评环节,建议教师增设创新性实验论文考评项,确保实验考评成绩更加透明性和客观性。同时,通过对课前预习效果、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精准性以及实验态度等内容进行考评,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充分反映,从而提升考评活动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3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下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正朝着标准化、集约化以及精细化方向前进,给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活动整体质量的提升创造了优良条件。为了优化教学改革程序,建议学校学校鼓励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合理性,在增加学生创新性实践频率、有机融合其他学科以及优化日常考评机制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实现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活动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1] 马晓明,瞿洪明,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兼谈高校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8):56-59.
[2] 欧阳淼,银秀菊.高校转型中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广东化工,2015.42(1):129-130.
[3] 白靖文,徐雅琴,许晶,邢志勇,徐宝荣,付颖.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2.29(6):28-30.
[4] 王彬彬,毕淑云,刘春悦,田利,陆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校化学实验改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125-127.
[5] 薛斌,宋益善,李燕,熊振海.海洋类高校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28):33-35.
[6] 朱团,车文实,陈丽华,刘立红,代立梅.TRIZ理论在高校化学实验创新平台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20(20):222-223.
[7] 陶慧林,谢襄漓,金文英,李建平,潘宏程,易忠胜.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