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初探

2015-11-13李广

经济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改进措施影响因素

李广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新纪元,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随之成为了实务界、理论界以及管理当局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影响企业内控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指出我国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有效性 概念 影响因素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70-02

2008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首次建立了我国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2010年紧接着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执行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审计师对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随着相关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近年来也成为了实务界和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领域和热门课题。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国际审计机构组织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应符合适时适量、成本效益、功能设计三个一贯性标准。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为,“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用来为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三类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加拿大的控制基准委员会(COCO)的定义更为简单,如果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那么这个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则强调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是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为了保证其有效性需要一个持续的监督过程。我国借鉴COSO报告内容,于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界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一定义无疑更加符合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

所谓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能够有效地落实,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以及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活动进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工作目标设定以及工作开展方式,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内控体系的设计越合理,设计的效果就会越好,主体目标的实现就越能得到保障。

2.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于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等都会对内控体系功能的发挥产生相应的影响。尤其是企业文化对内控体系功能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逐步形成的,被公司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既反映又影响全体员工的态度与行为,渗透在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公司内部控制文化涉及所有员工对公司内控体系运行模式的集体感受和共识,进而影响公司整体风险理念及管理意识、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好的内控文化必然能够推动内控体系在公司内快速高效地执行。

3.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运作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虽然管理者很难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但为实现公司最高目标,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行,公司必须遵从于整个社会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等所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要求,谨慎设计一套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和满足公司的外部环境要求。另外,处于常态性变化的运行环境往往会削弱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发挥。因此,管理者必须随时密切关注环境的变迁和公司运行方式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不失时机地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具体流程。

4.公司的治理结构。作为内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人治理结构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最高层。公司治理旨在实现所有权、监督权和控制权之间的分离和制衡,是解决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所产生的矛盾的一种制度安排,涉及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债权人、社区公众、政府)等内外部主体。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利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由股东、监事会行使的监督权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之外,决策权和执行权均需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内容上缺乏衔接,或时间上相互滞后,或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就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基本上都是基于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也是借助于规范的管理流程、严格的权限审核以及信息的追踪分析,来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所以公司对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影响因素。

5.企业内部信息和监督力度。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市场上的信息,因此信息的质量与沟通渠道对于内部控制政策的制定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信息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汇总,能否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执行与反馈,都是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关键。内部监督管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与调整的重要内容,有效发挥作用的内部监督体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合理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改善执行效果,进而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薄弱。所谓控制环境,指的是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存在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缺乏合理、完善的组织机构,导致内部控制虚位。因为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导致控制措施不够具体,因此内耗较大,提高了经营成本。第二,缺乏健全的企业制度,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人事政策也不够完善。因为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导致存在着严重的顾此失彼情况。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与议事规则,企业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约束机制不健全,进而造成了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执行力度差、监督管理薄弱的问题,造成了企业内控体系由于结构问题这一硬伤,无法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整体控制管理体系。

3.风险意识较弱。对于风险控制管理重视不足,也是造成企业内控管理有效性较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只是停留在风险事后管理的阶段,缺乏事前、事中管理,由于没有健全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对于企业的稳步成长十分不利。

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企业缺乏流畅的信息沟通,信息系统不够完整,企业内部不同的生产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与沟通,并且也没有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自动的沟通,而是需要管理层进行经常性的协调,这就使得部门数据得不到及时共享,信息传导严重滞后。

5.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内部控制难以认真贯彻执行,使得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四、针对性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最为重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当将改善内部控制主体环境作为关键内容。首先,企业应该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除了进一步的完善治理结构,保障权利、行政以及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之外,还应当将企业的整体治理模式进行扁平化、网络化的改造。其次,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管理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实现整体经营管理流程的规范有序。再次,应当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柔性化的企业管理,把管理规章制度与柔性文化相结合,不断地提高企业凝聚力,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顺利执行。

2.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内控工作实施开展的基础,提高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及企业经营实际特点对治理结构进行完善。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纵向深入的金字塔管理架构模式,调整为横向短平的专业化与行政化明显的组织架构,通过对组织架构的优化与调整,为内控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管理结构的调整之后应该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将企业的成本核算、费用报销、付款业务、结算业务、凭证处理等有效整合,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确保内控工作的实施开展。最后,应该完善企业管理部门职责权限与岗位分工的设置,并组织相应的具有较全面业务知识的工作人员充实内控管理工作队伍,为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3.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必须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强化其风险责任意识;必须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建立涵盖风险控制目标制定、风险管控事项识别、风险预警分析、风险反映以及风险控制管理在内的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健全的风险管理流程,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项风险,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

4.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信息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内控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内控管理体系的优化上,应该注意通过信息管理体系的完善,在企业内部形成信息收集、整理、共享、使用的信息管理新模式。首先,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应该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涵盖有资金管理、采购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销售、数据管理、财务会计总账等模块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应该借助于网络化技术与数据平台技术,确保各项信息的传递、反馈以及更新的及时有效。通过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等内容的全面信息整合,为内控工作实施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支持。

5.加强内控监督。(1)内部审计。企业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手段,重点对虚假的会计信息问题进行治理。同时,将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型审计拓展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职能在内的审计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控的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监督效果的提升。(2)外部监管。应该充分发挥证监会、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和民间审计的监督作用,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地检查评价,从而避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凌驾于内部监督之上,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小结

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推行了这么多年,却依然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全体成员的风险意识、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内控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保证企业能够在汹涌澎湃的市场洪流中顺利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长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02):53-55

[2] 张卫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7)36

[3] 杨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103-104

[4] 张继德,纪佃波,孙永波.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08)179-180

[5]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03)79-81

[6] 许学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财会月刊,2009(05)87-88

[7] 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01)75-81

[8] 刘春青.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J].知识经济,2014(07)103

[9] 李建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4)118-12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 江苏苏州 215000)

(责编:国政)

猜你喜欢

企业内部控制改进措施影响因素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账务处理的几个关系
企业存货的管理与控制分析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