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化根源总在心

2015-11-13秦文军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德性谓之养心

秦文军

养德养身只一事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一切的本体,自然是身的主宰,养身必得有益于养心,不然便是失去意义。当然,此“心”绝不是一团血肉之心,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的特别是道德性的存在,是德性自我的“真己”。

所谓“养心”其实也就是“养德”,是对作为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而这种德性的养护,无疑会反过来有益于身,这就是“克己方能成己”的“吾儒自有的神仙之道”。

因此,王阳明进一步提出道德与生命的统一问题,“大抵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先生提倡“四真”与“六心”。“四真”为:“真心,无妄念;真口,无杂语;真耳,无邪闻;真眼,无错识。”“六心”是:“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总之,他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精气神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王阳明强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所以一切修养的目标,就是从“人心”向“道心”的升华。因此,他教诲人们:“人人皆可为尧舜也”,“当下一悟即可成佛”。

他在《养心告谕》中提出了十一条准则,把如何养心的各种途径说得淋漓尽致。

“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慑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守之以无不慎之操,以为其官;学之以无不读之书,以博其识;赏之以无不品之雅,以增其韵;舒之以无不旷之怀,以骋其志;息之以无不泯之欲,以宽其行;明之以无不随之缘,以知其时”。

知善知恶即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首次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是天理,亦是道。可以解释为人对于善恶的自我认识,是人所特有的能动表现。

先生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影响极大,其中阐明了“良知”的实质即自主心灵,即自觉发现,即自悟修炼,从而最终完善了他的心学体系。

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他以为,良知是自我发现,须除去心灵遮蔽。

其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他指出,良知是自知之明,须从内心去省察。

其三,“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他说明,良知是参透内心,要在自省中觉悟。

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他劝告,良知是人生睿智,要有自己的主见。

王阳明把“致良知”当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是圣学追求的归宿。因此,“致良知之外,无学矣”。他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多卒入于支离。”

他告诫人们:“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们为世事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善恶和美丑之分别。

为了解除心灵的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就是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亦知亦行乃大道

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他称“静坐”为“默坐澄心”。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他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

阳明先生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启示人们要善于加强自我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其重要。

他深深地体悟到:“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一个人如果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他留给后人的《戒子诗》,特别强调“心地好”,其云:“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毋轻弃!”

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心”的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所主张的“致良知”——就是通过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蒙昧无知而无法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是他在生存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生命智慧。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这正是王阳明超越时空、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德性谓之养心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夏季,中午睡个“养心觉”
苦味未必都养心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