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朝契丹族丧葬习俗研究

2015-11-12李亭霖呂昕娱

李亭霖 呂昕娱

摘 要:丧葬习俗是具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它反映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的心理状态。辽朝契丹族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北方古代民族,它的丧葬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辽朝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研究契丹民族历史的重要内容。辽代契丹人对死后墓室的建构、埋葬方式的选择以及随葬物品的摆放和尸体的处理等方面,都极其讲究,形成了契丹族独具特色、富有民族色彩的丧葬习俗文化。

关键词:契丹辽文化;辽朝;契丹族;丧葬习俗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12-03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不同民族,都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和信念、信仰,并通过人们的衣食住和婚丧礼仪等方面表现出来。这些情况折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我们考察、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所不可或缺的史料。辽代契丹人对死后如何选择葬式、建构墓室、放置陪葬物品及如何描绘墓室壁画和处理尸体等问题,都十分讲究,形成了契丹人独具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本文拟从契丹早期葬俗的特点、辽朝建立后契丹族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和契丹葬俗中的特异之处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契丹族早期的丧葬习俗

契丹族在中华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北方古代民族,它是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南麓、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北魏至唐末,契丹族处于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过着逐水草迁徙、四时捺钵的游牧狩猎生活,葬俗较原始而简朴。因此,关于建国前契丹人的丧葬习俗有这样的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在焚骨时,亲属聚众洒酒祝祷:“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①这反映了契丹族以畜牧狩猎为业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契丹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隋唐时期,“死者不得作塚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子孙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孙不哭”。②可见此时有关契丹族丧葬习俗的记载不仅简略,而且仍无多大变化。契丹族建国前的丧葬习俗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父母死子孙不哭。第二,不作塚墓埋葬。第三,把尸体置于山树之上实行天葬或风葬。树葬是北亚一些游猎民族通常采用的一种丧葬形式,这可能与其早期树居生活方式有关。在萨满教流行的民族中树葬为古式葬法,认为天上是死者奔赴的地方,将死者尸体置于树干顶端,与天接近。原始而又古老的树葬习俗,曾经在古今中外诸多原始民族中流行。第四,3年后收尸骨火化二次下葬。二次下葬与火葬都是后期出现的复杂的葬法,已不是原始葬习。第五,火化时洒酒祝祷,祈求护佑,再无其他繁琐的服祭仪式。火葬与契丹族所从事的游牧经济生活有关。由此可见,契丹族早期的葬俗,乃是一种树葬加火葬的形式,很是简单。

有关契丹早期的丧葬习俗,文献上并没有具体记载,今天的考古发现也没有头绪。现在所能看到的一点线索就是从辽上京旧城北大约40公里双井沟的一个契丹墓的发现。③墓地中有一处6米长宽的垣墙是用石板块砌成的,南面墓垣正中留有缺口是门,墓垣中央有一个近2米的方形框是用石块砌成的土坑墓室。坑底摆放有多个装着被烧过的骨灰陶罐,这些多用石板铺盖的陶罐中偶然有一些羊距骨和骨梳作为殉葬品。墓中出土的陶罐无论是形制、纹饰,还是瓷碗都具有辽朝初期乃至辽以前的特征。这些墓地的墓葬状况,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契丹族早期丧葬礼仪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和有力的证据。

大约在公元4至10世纪,契丹族丧葬礼俗的变化几乎很小,这明显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情况密切相关,它是比较原始和简单社会制度的反映。对死者置放尸体3年,然后进行火化掩埋的这种行为方式,以及《北史》中所记载的祭祀歌,都是契丹民族畜牧狩猎经济的产物,是契丹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况的折射。然而,使辽代建立政权后丧葬习俗却发生很大变化。

二、辽王朝时期契丹族丧葬习俗的变化及特点

契丹建国以后,随着社会制度、政治地位、文化教养、宗教信仰的变化,加之唐宋文化的影响,丧葬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葬俗由简朴的树葬加火葬而变为豪华奢侈的土葬兼火葬。契丹族的土葬是在唐代土葬的影响下出现的,开始于何时,史书并没有确切记载。但到了唐朝末年,契丹社会内部出现的“教民稼穑”、“冶铁”、“鼓铸”、“兴板筑”、“置城邑”、“种桑麻”等兴农定居的措施,这些都是产生土葬的基础。现在有关契丹族最早的丧葬与土葬记载,有辽太祖七年(913年)十一月“定吉兇仪”,④其中的“凶仪”应当为丧葬礼仪。由此可知,在定凶仪之前,契丹社会中已出现土葬习俗。至神册三年(918年)四月有:“皇弟迭烈哥谋叛,事觉,知有罪当诛,乃先为自己开好圹室以备死。”⑤即事先掘好墓圹,准备被诛后土葬;同年七月,有功臣于越曷鲁病死,“即葬,赐名其阡宴答,山曰于越峪,诏立石记功”。⑥这两件丧事的记载,说明了辽朝初年为死者择地土葬和立碑记功的情形。

耶律阿保机在天显元年(926年)七月东征渤海国时死于途中,九月暂时安葬于上京子城西北。后用一年择地,依山构筑陵墓。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军节度使以奉陵寝”。⑦这些说明按凶仪埋葬,既开契丹诸帝、贵族土葬、厚葬之风,又开奉陵邑与守陵户之先河。契丹帝陵共10座,分5区。祖陵葬太祖,怀陵葬太宗、穆宗,显陵葬人皇王、世宗,乾陵葬景宗、天祚,庆陵葬圣宗、兴宗、道宗。辽太祖陵规模很大,陵园内堂殿、碑石,陵前石刻臣僚瑞兽应有尽有。陵旁还设守陵卫——祖州以护守。⑧从此以后辽王朝除天祚帝外无不相仿,从近世被盗的圣、兴、道三陵豪华巨大情况看,⑨足以证明这一点。

由于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辽建国后,土葬就成为契丹人的主要埋葬方式。这可以从大量的辽代契丹人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得到证明。根据已发掘的辽契丹人土葬墓的规模来分析,只有皇陵和个别节度使级为大型土葬墓,其余大都为中、小型墓。据考古发现,契丹墓葬有砖石墓和土坑墓两种。砖石墓有多室墓与单室墓,土坑墓有竖穴土坑和竖穴土洞。前者多为贵族墓葬,后者为平民墓葬。早期土葬墓以方形、圆形为主,构造较简单,多为单人葬,石棺为主要葬具,墓室内很少有装饰。早期墓葬形制有些像近代的蒙古包,中晚期土葬墓形状以六边形、八角形为主。

到辽代中期,契丹人的土葬墓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形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大多为多角形墓,与前期相比结构复杂,墓室常砌仿木建筑结构。墓室内多设置尸床或尸台,多为合葬。这一时期较为代表性的墓葬就是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壁画墓。另外,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多室墓,如辽宁法库叶茂合辽墓,即是此时期较早的一座多室墓。多室墓的前室置放哀册和墓志,耳室放生活用具、马具和生产工具等,后面主室停放死者。死者有的放在石棺或木棺中,有的则安卧于砖砌或置尸床上,均为仰身直肢葬。有的石棺外还特制木结构小帐。尸床前或小帐外,一般都有砖砌或木制供桌,陈放供品器具。有的尸床之上和小帐之内还悬挂丝绣帐幔。死者身上的衣物、佩饰与随葬品的多少,都因死者的尊卑而异。应历九年(939年)的契丹驸马夫妇合葬墓,虽然早年被盗,但仍遗留随葬品2162件。⑩其中仍然有大批精美的金银器和玛瑙器。然而有的土洞墓却只有一二件极粗糙的小瓷器。由此可见,契丹族土葬的差别非常大。辽代中期契丹土葬墓中还出现了装饰物,多为生活用具。这种墓葬形制的演变,一方面是因为辽朝政治、文化重心南移,汉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契丹社会封建化及各种典制渐趋完善的的结果;另一方面因为辽朝与北宋修好,辽朝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相继出现,以及建筑技术水平提高有关。因而,契丹在墓葬形制、结构、布局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更加丰富。

辽朝晚期,契丹族土葬墓又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辽朝晚期汉文化渗透到契丹的各个领域,对契丹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契丹土葬墓形制的特点:第一,和中期相比多室墓更加普遍。这些多室墓的构筑一般都由墓道、墓门、甬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及后室等部分组成。11规模较大。第二,建筑结构复杂,多种材料混和使用,仿木结构广泛盛行,显示出契丹建筑技术的进步。第三,装饰结构逐渐被淘汰,代之的是实用器物。此外,辽代中晚期,厚葬之风盛行于契丹贵族阶层,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以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迫使契丹统治者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据考古发现,契丹人的墓葬中随葬物极其丰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应有尽有,包括:陶瓷器、铁器、木器和骨器,丝织品与车马器,兵器与刑具,錢币、玩具与宗教用品,金、银、铜器与装饰品,墓志等。

契丹族在实行土葬的同时也流行火葬。火葬后的骨灰用葬具者多,不用葬具者少。葬具有石棺、木棺和瓮棺三种,以石棺为多,形制较小,只能容纳骨灰。不用葬具者,把骨灰撒于尸床之上。火葬墓室以小型居多。葬式有单葬、合葬和丛葬。契丹的火葬各个时期都有,盛行于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之后。

三、契丹族丧葬习俗中的奇特习俗

在辽朝契丹族的丧葬习俗中,还有一些较为奇特的习俗。即在人死后,对其尸体进行“药物”与物理处置,使它成为“干尸”,然后给尸身的每个部位都穿上铜丝网络,再把金属面具覆盖在面部。据《虏廷事实》记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又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线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12辽朝契丹人在给尸身穿戴网络和面具之前,要对尸体先进行“药物”和“干尸”处理。方法是先破腹,“取其肠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尽”。13这种方法,辽朝前期就开始使用。《契丹国志·太宗纪》记载:“辽太宗攻晋归途暴死,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14这实际上就是腌尸或干尸。另外,据《辽史拾遗》记载:宋元祐七年(辽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虏史耶律迪卒于滑州,虏人倒悬其尸,出滓秽口鼻中,又以笔管刺皮肤出水,以白矾涂尸令庾,但留其支骨以归”。15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豪欠营辽墓出土的契丹女尸,其在穿戴网络面具之前,使用了物理“干尸”法对尸体进行了处理。这种处理办法与契丹族的游牧、食肉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16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就把用于处置干肉的办法用在处理尸体上。由契丹辽墓的考古发现可知,契丹人尸体面具,其质地可分为金、银、铜三种,以银、铜为多,且有鎏金,并有男女、老幼、青壮年和儿童之分。所有面具大小不同,形象各异,均根据死者的脸型特征打制,然后覆盖在死者面上。此面具五官俱全,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关于尸身穿戴铜丝网络,根据考古资料,契丹人死除手足网络外,还有全身网络。全身网络则是由头网、臂网、胸背网、裤网和手足网组合而成。据专家考证,铜丝网络是由6部分11件组合而成,它是根据死者身体的长宽分片编织的。在穿戴之前,先用丝织物将全身分部位进行缠裹,其中手指单独缠裹。然后分六步穿着铜丝网络。穿好网络葬衣后,再在其外穿上丝织的葬服。17

考古资料还表明,契丹人死后并不都进行“干尸”处理,只是一部分人才具有此“殊荣”。如,开泰七年(1018年)入葬的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公主与驸马尸体东西并列陈放,男左女右,都枕金花银枕,都戴黄金面具,全身穿银丝网络,脚上是金花银靴。公主头侧放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金丝串连珍珠、琥珀耳坠,颈佩珍珠项链,腕戴两对金镯,十指戴11枚錾花金戒指,腰束錾花金銙丝带,上挂许多金银饰品。驸马头旁置鎏金银冠,颈挂琥珀璎珞精雕珠饰项链,手指戴6枚金戒指,腰束银制蹀躞带,上挂琥珀、银刀等饰物。随葬近千件遗物,多为金、银、玉、珍珠、水晶、琥珀、玛瑙等贵重材料精雕而成,均属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可一窥契丹上层贵族的具体葬俗。18使用金属做为面具可能与契丹民族信仰萨满教有关,他们为了防止尸骨散乱而用金属丝网住尸体。

总之,契丹族的丧葬习俗,在辽朝建国前主要是树葬加火葬,反映了契丹游牧民族的特点;而在辽朝建国后逐渐盛行土葬加火葬,这是受汉族葬俗文化影响产生的变异。

——————————

注 释:

①〔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旧唐书(卷199下)[M].契丹传.

③中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昭盟巴林左旗双井沟辽火葬墓[J].考古,1963,(10).

④辽史(卷一)[M].太祖纪(上).

⑤辽史·太祖纪.

⑥辽史(卷73)[M].耶律曷鲁传.

⑦辽史[M].太祖纪(下).

⑧洲杰.辽太祖陵散记[J].考古,1966,(5).

⑨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庆陵[M].

⑩1218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1516张国庆.辽代契丹丧葬文化考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5).

13说郛(卷八)[M].引(宋)文惟简.虏廷事实.

14贾洲杰.契丹丧葬制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2).

17杜承武.辽代墓葬出土的铜丝网络与面具[A].辽金史话集(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 Paper on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Qidan People

in the Liao Dynasty

Li Tinglin , Lv Xinyu

(Chifeng university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Inner Mongolia Chifeng 024000)

Abstract: Funeral customs are custom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fle-ct people's feelings in the memory of the dead ones.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Qida-n people, an influential northern ancient race, reflect the historical phenomena in the Liao Dynasty and stand out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 of the Qidan people. The Qidan people were discreet about the choice of buried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mb, the placement of funerary objects and the dealings of the bodies. Such pr-actices form the Qidan peopple's unique funeral custom culture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iao Dynasty;Qidan;Funeral Cus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