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至将至话习俗

2015-11-11官旭峰

祝您健康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赤豆糯米饭狗肉

官旭峰

冬至这天,按照现代科学来说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之后,白昼逐渐变长,夜变短。

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很多,它与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多关系。过节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仪式“贺冬”。《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这天,不但朝廷放假,军队、边塞、商旅闭关,停业休息,而且亲朋好友还要相赠礼物,聚会饮酒美食。清朝的《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冬至、夏至,是一年阴阳交替的一天。三十、初一,是一月阴阳交替的日子。子时、午时是一天阴阳交替的时刻,等等。体质虚弱的人在这个时间(刻)内容易患病或者老病复发,危重病人甚至可能“阴阳离决”而死亡。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总结,认为冬至是个非常的日子,说不清这些异常,以过节的形式表示重视,祈求避祸。

◇吃饺子习俗 在一些地方,民间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谚语。传说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相传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冻烂了,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与葱姜等具有驱寒作用的蔬菜做馅,包成像耳朵一样的食物,在胡椒面、辣椒面的汤锅里煮熟,名曰“驱寒娇耳汤”施舍,并让乡亲们饮食效仿,御寒防冻。后来,每逢冬至节令,人们便吃“冻耳朵”,渐成习俗。“冻耳朵”也称“扁食”、“烫面饺”、“饺子”。河南南阳一带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吃狗肉习俗 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狗肉味甘性温,具有温中驱寒之功效。《本草食疗》说羊肉温中益气,“凡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

◇赤豆糯米饭习俗 江南冬至之夜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作恶多端的儿子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赤豆又名红小豆,性平味甘,能健脾行气,醒脾化湿。糯米就是江米,《本草原始》称它能“温补脾胃。”

“药补不如食补” 冬至之后,宜多食羊肉、韭菜等温热食物,少食寒凉菜肴和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传说中的羊肉、狗肉都有咸温补阳的作用。

猜你喜欢

赤豆糯米饭狗肉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酒酿赤豆元宵
糯米饭
赤豆和米仁,你吃对了吗?
跟踪导练(一)2
降脂赤豆“心之谷”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狗肉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