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野心” 岂止于“大”
2015-11-11
在移动互联的大潮下,保险业与医疗健康业的“盟”陡然提速。
6月30日,先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险企、“三马”(马明哲、马云、马化腾)共建的众安保险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华大基因合作,继而中英人寿宣布整合25家健康服务合作伙伴资源,推出健康平台。又有平安健康与汤臣倍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保险与健康行业跨界合作一事也被确认。
事实上,国内保险业巨头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切入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模式,即整个健康险的业态已经在从事后赔付逐步转向事前健康管理和预防,并延伸出广阔的健康管理市场。而如此现象,在分析人士看来,主要与近期“互联网+”和健康险相关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相关。依照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而就在今年5月,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已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有数据显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商业健康险正在步入黄金发展期。
人寿的大手笔
500亿建“保险+医院”
中国人寿以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打造“保险+医院”模式,并广泛布局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按照“分级布局、全面推进”的策略分步实施,建设大健康生态体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总裁缪建民进一步透露,中国人寿正在筹划打造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健康服务体系。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提速,我国寿险业的负债成本不断上升,盈利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寿—这家坐拥2.8万亿资产,却被烙上“传统”标签的寿险“老大”,正在对进入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的战略转型,进行产业链布局。
“中国人寿已明确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把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和保险结合起来,推动保险建立基于满足客户健康养老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
日前,缪建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对公司战略做出系统阐释。
正是预见到未来几年,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保险业将进入到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缪建民表示,中国人寿要把健康医疗、养老保险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形成突破传统商业保险保障的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保险主业发展,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缪建民说,2014年,在国寿集团层面已经成立跨公司、跨业务领域的“健康养老业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筹建了“大健康产业基金”,推动中国人寿现有业务在健康医疗产业链上的延伸。
中国人寿以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打造“保险+医院”模式,并广泛布局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按照“分级布局、全面推进”的策略分步实施,建设大健康生态体系。缪建民进一步透露,中国人寿正在筹划打造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健康服务体系。
养老产业投资方面,中国人寿计划在苏州、天津、北京、三亚之后,继续“探索国内重点区域、重点城市以及具有稀缺资源的城市养老项目及养老企业,并进行针对性投资布局。”
“大象转身”或许不易,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智慧,但“大象转身”也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国民政策红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确给保险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为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创造巨大商机;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社会资本正加快进入健康养老领域,特别是6月4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社会办医,再次要求要结合医疗体制改革,提出五大举措促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激活这部分医疗资源的补偿力量,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为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广阔平台。
再加上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又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相关的政策方向从“允许”到“鼓励”,从“社会事业”到“产业”,从“补充”到“转型重大举措之一”,这些变化都预示着健康服务行业变革的加速。缪建民认为,未来几年,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保险业将进入到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是大众需求的快速释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更加重视,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并加速释放。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新阶段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推进经济增长转型的客观要求。
而这就需要进行跨界合作。商业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是商业健康保险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养老社区与医疗护理机构密切相关。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特点非常适合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回报较为稳定的健康养老产业,可优化投资组合,改变公司过于依赖资本市场的盈利模式。健康养老保险市场空间巨大,主要依靠承保盈利的经营模式及抗经济周期较强的特点,将成为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寿险业负债成本上升,盈利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产品设计、资产配置思路都要及时调整,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更加明显,跨界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业必须加快跟上混改步伐,以提升在整个金融格局中的竞争力。
在缪建民看来,还有一点就是科技进步实现的新突破。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纷纷触网,探索线上线下融合之路,科技在整合产业链、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保险业传统销售渠道和柜面服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业在互联网运用以及与保险融合方面必须奋起直追,以增强技术竞争力。
筹建“大健康产业基金”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健康养老产业,把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和保险结合起来推动保险主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的几种形式,一个是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投资体检机构、门诊、医药相关互联网媒体等,形成涵盖体检、门诊、线上和线下药房的医疗产业链;设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以健康体检为核心业务的健康管理;养老社区配套建立康复医院等。二是探索保险与养老社区对接模式。通过购买年金、两全等保险产品,获得养老社区入住权或优先入住权。三是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赞助公益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意识。四是融合健康服务。比如电话私人医生、重疾就医绿色通道、导医导诊、二次诊断等服务。五是探索互联网健康管理。建立新型互联网化的健康管理整合平台,通过海量获客、高频使用,将其转化为正式客户。六是与社保医疗系统对接。与当地社保部门合作,开发医保标准化审核系统,通过与社保、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中国人寿明确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要把健康医疗、养老保险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形成突破传统商业保险保障的、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保险主业发展,满足客户多样需求。
而大健康基金计划总规模500亿元人民币,初期规模为100—200亿之间,具体筹建报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中国人寿在大健康领域的项目储备和投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今年已经投资了复星医药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投资香港康健医疗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以及华大基因等多个项目。
政保合作的独特模式
2014年,中国人寿的健康险保费收入331.9亿元,健康险业务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位。政策性业务方面,2012年大病保险制度实施以来,中国人寿已累计在30个省中标和承办大病保险业务,涉及近200个项目,覆盖人群约3.5亿;累计在20个省市204个县区开展250多项医疗经办业务,年度服务人数4000多万人。在管理服务方面,目前,累计与4800多家县级及以上、6800多家县级以下医院实现对客户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
中国人寿在健康养老保险领域和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的确具有一定行业领先优势,可以通过整合健康养老服务领域资源,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以试点广东江门家庭医生建设为例,国寿在政府支持下开发了“家庭医生信息管理平台”,免费提供10大项健康预防保障服务和7大项自助式健康体检,同时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目前签约和建档的居民还可以持社保卡到合作药店享受就近优惠的“医药分家”服务。
再比如为解决转外就医看病难、医疗服务监管难、医保补偿结算难等问题,受江苏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寿正在建设江苏省内转诊平台,将提供精确导医、协助办理入院、住院探访、协助结算报销等服务。该项目得到国家卫计委的鼓励支持。
此外,中国人寿利用全国机构网络优势开展大病保险异地核查,仅2015年一季度就完成案件4780件,发现违规案件共26件,涉及医疗费用金额287.6万元,有效节约医保医疗资源,打击虚假和骗保行为。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还在尝试大病与经办一体化服务,在部分地区同时承办运营有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业务,为便于监控医疗全过程,防控医疗风险,减少重复支出、重复审核,中国人寿对两项业务的总体运营、风险管控、数据分析、政策分析等进行统一管理,放大了基金使用效率。
中国人寿开发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以基本医保或大病保险医疗案件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规则引擎,实现预警、预报、控制和分析等多种功能,能够全面监控参保人员、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等方面的违规现象,目前已投入试点应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保险公司扎堆抢滩健康管理
日前,中英人寿正式发布健康平台,共整合25家健康服务合作伙伴资源,涵盖用户饮食、身体、生活、财务健康四大方面。
中英人寿总裁俞宁对媒体表示,“逐步向传统保险业务产业链上游延伸,实现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障的融合发展,是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此,中英人寿在不断巩固原有商业保险业务前提下,致力推动健康管理业务布局,寻求业务模式的创新突破。”
无独有偶。6月末,泰康人寿巨资打造的第一家养老社区“燕园”正式开园,当天的媒体见面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透露,泰康人寿旗下已经设立健康服务管理公司,计划整合泰康旗下的所有健康管理服务及海外医疗资源等。
截至7月,公开信息显示,泰康、中英之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人寿、阳光保险等综合性保险公司,以及人保健康等专业健康险公司均表达了对进军健康管理领域的热情,并部分透露了相应的战略布局。而在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与医院对接、以何种方式对接始终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各公司对此的态度虽不尽相同,但普遍表现积极。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认为,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无论是与医院建立较强的契约关系,还是参股、控股医院,“保险+医院”模式都值得探索。
抢滩健康管理领域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细分产业在内的健康服务业将发展成为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论是从市场容量来衡量,还是以发展空间来比较,保险公司进入健康管理领域的前景都值得期待。
在医疗健康领域,俞宁表示,中英人寿健康平台整合了包括春雨医生、慈铭体检、白源科技、罗宾医生等国内领先的医疗健康品牌,为用户提供包括在线健康咨询、私人医生预约问诊、身体检测及健康档案管理、基因检测、移动二次诊疗等服务。 而对于是否会将健康管理平台升级为健康管理公司,俞宁透露,未来,中英人寿健康平台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管理公司。
春雨医生商务事业部商务总监赖知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虑到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专业性和能力并不完善,借助第三方管理公司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泰康人寿一位高层证实,泰康人寿旗下已经全资设立健康服务管理公司,整合现有健康管理服务,如私人医生、海外医疗等医疗服务,未来整个集团都可以采购并使用这些服务。
陈东升亦表示,医养是泰康的战略核心,目前下设养老、健康、终极关怀三个事业部,并将在每个养老社区里开设一家2级医院,未来在满足社区内医疗需求后,还可以对外接诊。
有媒体从阳光保险内部了解到,阳光保险在去年年底已经把“医疗阳光”明确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不排除设立健康管理平台或健康管理公司的可能性”。2014年6月,保监会批复阳光人寿参与投资阳光融和医院,持有50%以上股份。根据阳光保险董事长张维功的表述,阳光融和医院是阳光保险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的第一步。
此外,中国人寿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着手打造“保险+医院”的健康布局,并在内部已经形成构建百家医院、万家诊所的战略构想。
而在健康管理领域行动较早的中国平安,亦有10年内在全国开设1万家诊所的计划。
探索“保险+医院”模式
保险行业“新国十条”明确表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事实上,在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的过程中,其是否应该与医院对接始终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对于与医院的合作,俞宁坦言,“中英人寿健康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暂时没有接入医院,但希望与更多的医院进行合作。”
顾雪非认为,“保险公司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是趋势。从疾病的发展模式来看,慢性疾病在医疗费用中占据的比例最高,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平台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慢性疾病,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从保险公司竞争的角度来看,过度医疗始终是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大难题,健康管理平台能够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的支出,为保险公司减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
据估算,我国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
不过,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则表现得较为谨慎,虽然表示正在筹备健康管理公司,但他认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是跟医院建立战略合作。
赖知远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保险公司仅仅与医院采取一般性的合作,医院的兴趣可能不会太大,因为医院需要实际考虑保险公司的健康平台为其带来的客户及利润,但如果采取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医院合作,保险公司需要对医院的运营负责,需要考虑是否会亏损等问题。同时,如果保险公司参股、控股的医院多了,不合适,而少了,又覆盖不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