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走穴”屡禁不止多点执业难解死结
2015-11-11
在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大医院的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飞刀走穴”已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带来的行医隐患和医疗纠纷不少,但基层医院和百姓呼声强烈,使得这一不合理现象得以长期存在。
“飞刀走穴”为何屡禁不止?多点执业能否解开这一死结,为基层患者更便利、更安全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飞刀走穴”蔚为壮观,医患各方“各得其所”
家住浙江省衢州市的俞先生日前被当地医院诊断患有胃癌,急需实施手术。和家人商量后,最终决定从省会杭州的一家三甲医院请一位有名望的专家来为他主刀。除了正常需要支付的医疗和手术费用之外,他额外包了一个3000元的红包作为专家的会诊费。“请当地医院的医生做手术我不放心,去杭州一方面担心舟车劳顿我自己身体吃不消,另一方面联系床位、照顾我的家人日常生活住宿也不方便。”手术很成功,俞先生认为自己的这笔账算得很值得。
伴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量不断膨胀,为省城大医院的专家们“飞刀走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权威医学论坛“丁香园”网站一项有3000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55%的医生称“所在医院医生‘走穴现象普遍”,近三成医生表明“本人曾‘走穴过”。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说,周末在基层医院看到外地医生,在手术室遇到外地专家再常见不过。
基层医疗机构对专家们的到来也持欢迎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积极扮演为患者和上级医疗机构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角色。“和省城大医院相比,我们无论是医疗条件、诊断水平还是医疗技术都有相当的差距。医生下来了,患者就能留在当地。这既能增加医院的收入,带动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又能增加医院的口碑。”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实话实说。而对大城市的一些民营医院来说,前来走穴的名医,也是他们揽客最有利的活招牌。
至于“走穴”的主体——医生们也有自己的考虑。“被频繁点刀,是对我医疗技术水平的认可,说明我名气大、医术高。”一位几乎每到周末就到基层走穴的外科大夫告诉记者,在同事们之间,这甚至成为另外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当然,最重要的是,“飞刀走穴”可以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杭州绿康老年康复医院院长卓永岳说,专家是民营医院最稀缺的资源,医院经常请人来会诊。同城会诊,一次费用600-800元,手术另算,钱直接给到专家个人。不过这在一些有名望的外科医生看来,这样的价码属于小儿科。下到地方上,一般一台手术的收费远远高于同城的会诊。通行的价目表是:耗时较短、一天能做多台的眼科手术,每台收费约在500—2000元;而耗时较长、程序复杂的心脏、脑外科等高难度手术,一台的费用则在5000—20000元。更有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曾将手术的价码开到10万元一台。
对于这些情况,医生所在的一些城市医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医生下基层越多,的确对扩大本院的知名度、吸引病源越有利。”杭州市一家三甲医院的管理者说。
灰色行医隐患难除,利益驱动实难避免
虽然一直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可事实上,“飞刀走穴”的确在全国各地开展得“红红火火”。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一流医生忙着全国跑,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忙着跑地市,而一些城市市级医院的高年资医生则将目光瞄准了所辖区县。
这种形式的存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现有人才资源、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但也存在巨大隐患。
一些有声望的医生,一年外出开展的手术甚至高达500台,有时白天加黑夜,一台接着一台开,甚至几台合着一起开。山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主任于群贤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外出走穴的医生因为不适应当地医疗机构低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加之时间紧迫、心态急躁、身体劳累等原因,往往容易出现医疗疏忽和差错。
更有甚者,因为时间紧,一些医生只看病历和片子就贸然诊断、施行手术,导致医疗失误风险大大增加。在山东蓬莱,一位走穴的医生没有做充分检查和了解,在患者高血糖的禁忌情况下实施了手术,最终酿成医疗事故。
业务能力较强、走在业界前沿、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医生和有较多闲暇时光的退休专家,是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最欢迎的人群。虽然有时免不了熟人的人情,但很多“飞行医疗”的主体,的确存在利益驱动的情况。
灰色行医隐患难除,利益驱动实难避免
虽然一直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可事实上,“飞刀走穴”的确在全国各地开展得“红红火火”。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一流医生忙着全国跑,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忙着跑地市,而一些城市市级医院的高年资医生则将目光瞄准了所辖区县。
这种形式的存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现有人才资源、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但也存在巨大隐患。
一些有声望的医生,一年外出开展的手术甚至高达500台,有时白天加黑夜,一台接着一台开,甚至几台合着一起开。山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主任于群贤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外出走穴的医生因为不适应当地医疗机构低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加之时间紧迫、心态急躁、身体劳累等原因,往往容易出现医疗疏忽和差错。
更有甚者,因为时间紧,一些医生只看病历和片子就贸然诊断、施行手术,导致医疗失误风险大大增加。在山东蓬莱,一位走穴的医生没有做充分检查和了解,在患者高血糖的禁忌情况下实施了手术,最终酿成医疗事故。
业务能力较强、走在业界前沿、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医生和有较多闲暇时光的退休专家,是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最欢迎的人群。虽然有时免不了熟人的人情,但很多“飞行医疗”的主体,的确存在利益驱动的情况。
各地试水多点执业,诉求多元说易行难
为解决基层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同时规范不正常的医生走穴行为,在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明确提出“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而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曾发出《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希望通过引导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医疗资源在必要的监管下合理流通,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所谓医师多点执业,是指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在指定行政区划内两个及以上医疗机构依法展开诊疗活动的行为。卫生主管部门表示,希望通过大力倡导多点执业,规范管理,趋利避害,将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飞刀走穴”置于阳光之下。近年来,多点执业在浙江、北京、广东等地率先试水,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项政策却出现了政府部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状况。
医疗实力越雄厚的医院反应越强烈。杭州一家医院的院长说,受欢迎的医生基本都是医院的骨干,原本工作任务就很重,“本院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我怎么放医生出去?”另一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也直言不讳:遇到急难险重的病人,就算是休息日把医生叫回来也是正常的事,而现在主管部门甚至许可医生5天工作日中有1天可到别处执业,“今后医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叫我如何管得住?”
浙医二院呼吸内科主任沈华浩说,不少人担心多点执业后医院会给自己穿小鞋。医生是单位人,所有的培养、发展机会、晋升、科研,乃至工资奖金福利都是所在医院给的,如果去了“娘家”之外的医院执业,如何处理工资关系,待遇问题和责任问题?“院长会觉得,我培养了你,给你发工资奖金,给你发展空间,但好处却分给了其他医院。”
而一位肿瘤外科专家也表示,不少医生“飞刀走穴”惯了,打心眼里也不愿意被多点执业管起来。他分析走穴的好处:一是现金交易,相比多点执业事先约定的收入,前者收入更隐蔽也更丰厚。二是拥有会诊时间地点的选择权,想去就去,不去就拒绝,对方医院对自己没束缚,反倒处处求着自己。三是操作便利、风险更小,医生只需要负责手术,手术做完就回来,至于康复、后续的治疗和病人管理,甚至出现医患纠纷也不需要操心,而多点执业则要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副处长俞新乐表示,医师多点执业虽然在当下受制度、观念、惰性等因素的限制,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他仍坚信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只有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的利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