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表达,不仅仅借助语言
2015-11-11朱强
朱强
良好的表达,不仅仅借助语言。
你知道么?我们的表达,除了语言体系之外,平行的,还有一套非语言体系——而这一套无声语言体系,有时候,更加具有表现张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更加深刻。对此,有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传递=7%言语+38%语音+55%表情。
所以,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语言表达流畅,而且要精心设计自己的非语言体系,让肢体语言自然、流畅、合理地表达出无声的意涵,衬托出语言背后的无穷魅力。
肢体语言是给人的
第一印象
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自然有声语言。
广泛性:
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
肢体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只要人们张口说话,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
有时,肢体语言甚至先于自然有声语言,在接受者的心目中形成第一视觉形象,直接影响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说话人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单纯运用肢体语言,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
有时候,患者在问医生问题的时候,有的医生头都不抬,只是用一根手指,不耐烦地在台板下压着的文字上急促地点击几下——这样的肢体语言,就是告诉患者:我忙着呢!你自己看!不是说过很多次了吗?你怎么还不懂啊?
在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中,几乎没有只运用自然有声语言而不运用肢体语言的。它总是与自然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直观性:
人体图像更形象
有声语言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不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而肢体语言则不同,它以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体姿构成一定的人体图像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如形容物体的大小,用手势来比划,对某事物表示赞成或反对,采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等,就具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
患者在问医生具体关于病情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医生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让问题的表达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从而打消患者的顾虑。用手比划一下,患者可以知道未来的创口究竟有多大。用手示意一下球体的大小,可以形象地传达病灶的危险性,让患者充分知情,而不要一味的猜测,惴惴不安。
对应性:
互动更协调
肢体语言不但要与有声语言协调配合,而且交谈双方,要协调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曾指出这种人类交际的常见现象: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时,总会望着对方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者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嗯”、是的,如果哪句话他深表赞同,点头就点得很深;如果感到怀疑,他就会扬起或皱起眉头来,或者嘴角向下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就会将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等等。以上说的种种现象,正是对应性的表现。
所以,当患者在向医生陈述病情的时候,医生切忌头都不抬,而是应该看着患者,并以同理心仔细呼应患者的表达。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很好的路径去察觉患者的未发之音。尤其是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传达对患者的认可、顾虑,以及疑惑、追问,从而更好地与患者交流。
依赖性:
与有声语言相辅相成
肢体语言对有声语言和具体言语环境的依存性,决定了它表意的多义性。离开了自然有声语言,离开了一定的言语环境,肢体语言在当时特定的含义就不明确,就难于辨析和领会。
患者,在医生面前,属于绝对的弱势群体。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心,又囿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患者往往渴望医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怀和支持、鼓励。有的医生明明成竹在胸,但是,沉默不语,或者偶尔发声,只言片语,那么,患者就会更加焦虑不堪。如果我们的医生善于表达,充分告知,辅助于强有力的肢体语言,比如,有力的挥手、坚定的握拳、双手自上而下的下压……就会让患者信心满满,精神大振。
肢体语言透露出的
秘密
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眼睛、面孔、身体和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真正感觉,这就是肢体语言实现的过程。
握手是一种肢体语言
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感觉,而恰到好处地用力握手对交谈也至关重要。握手的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觉向别人透露不少你自身的秘密。
目光是一种肢体语言
握手,是肢体语言的一种,然而不管和对方是轻轻相握还是紧紧相握,眼睛却决定着握手的性质。也就是说,目光更能表达出你交谈的意图。医生和蔼的目光,是医者真挚心灵的自然投射,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地感到你的尊重、宽容和教养有素。
微笑是一种肢体语言
人们常赞美蒙娜丽莎的微笑,说她具有永恒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在哪儿?蒙娜丽莎毕竟只是一张画。她永远不会开口,谁也不能知道她会说些啥。然而,她的微笑,她的眼神和表情却一直在不停地“说话”。广义而言,笑容都是美的、好的,因此即使一个天生严肃的人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一个爱笑的人。
善用体姿语言
提升自我魅力
体姿语言,是利用人的身体姿势变化来传情迭意的肢体语言。体姿语言包括站姿、坐姿、步姿、蹲姿、卧姿等。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站姿、坐姿的选择,来提升医生的专业权威性,获得患者的认同。
说话时的站姿
站姿,是身躯站立起来说话的姿态。主要通过肩、腰、腿、脚等动作的变化来传情达意。
如果站着和患者交流,医生必须自信满满,体现出职业的权威性,不能过于放松、神情倦怠、甚至过于嘻哈、休闲、缺乏专业性。
通常的情况是:两腿站直,胸部挺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平视,表明精神振作,充满自信。如果将双手自然下垂,改成背后相交,就更显得精神饱满而有气势;两腿略屈,两脚稍微分开,身体重心不断由这只脚移到另一只脚,胯骨放松,会显得轻松自如,神态自若;两腿分开,上身挺直,双手叉腰,是极端自信的姿势。
说话时的坐姿
更多的时候,尤其是门诊医生,是坐着和患者交流。
坐姿,是说话时身躯坐着的姿态。它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也是较为丰富的。医生应该注意:坐姿要端正,体现出专业的权威性;身子可以稍向前倾,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关切;如果是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不要满坐、也不要架二郎腿,可以稍稍坐在椅子的前沿,身子前倾,头微微倾斜,和患者保持持续交流的状态。
总之,医生在与患者说话时,其体姿语言是有严格要求的,总的原则是:专业、权威、严肃、高雅、自然、协调取胜,配合自然、权威、亲切的有声语言,就可以取得患者信任,赢得患者认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和避免医患冲突,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
当然,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各种体姿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不是其医德的根本考量指标,但是,如果一名医生其肢体语言既有所节制,又有所变化,准确而适度地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必然可以获得更多患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