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圣手张振辉
2015-11-11潇琴李欣
潇琴+李欣
开篇
泉州古称温陵,人文深厚,四季如春。风浪拍岸,万木生,百花香,草药漫山遍野福泽众生,名医层出不穷名扬天下。中医专家张振辉就是一名国医圣手。
近来,偶闻泉州医学高等专科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专家张振辉,捐出了历经11代祖传了三百多年的宫廷秘籍,此善举在社会、医学药学界、新闻媒体等引起广泛的震动和关注。笔者的慕名采访由此产生。秘籍中一篇篇有效而密不外传的方剂,竟能如此牵动人心,它来自先人,来自苦研,来自灵验,来自宫廷,来自草根,更来自奇妙自然。它是宝贵的国粹和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家族生存的命脉。
中医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博大精深、别具匠心。中药是最独特的中国记忆。人吃五谷杂粮,病要吃人,当你被病打倒时,你的生命,奄奄一息,一碗中药,病人如饮天露,也许能让深陷绝境的你,重新对红尘人间有了念想。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对症下药和好的方剂,就好比圣手里的灵丹妙药。我们知道,万物皆可入药:玉石、草、木、果……括天下万物。不禁对草木、对生灵、对万丈红尘的一切,有了更深的敬畏。一切存在,在世间就是为了彰显天意,广施福泽,创造奇迹。采其精华,弃其糟粕,中药化作希望的能量,解救一切生命。放弃其自己,挽救他人,是中药的宿命。而中医的宿命与中药何其相似,神农炎帝、轩辕黄帝、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尝遍百草、以身试药就是生动的例证。在中国,乃至地球村,有多少像张振辉那样的当代中医,传承着医圣们的美德,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治病救人,以大海的胸怀发扬光大着中医学。
好的中医,穷极一生,与中药相依为命,用它自己的语言和密码,赢得百年不衰的荣耀与口碑。这种境界,不是每个杏林中人可以轻易达到的。张振辉是怎样成为国医圣手的?他是如何以他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为人称道、名传四方的?
让我们一起来解密张振辉的人生密码。
一片杏林,硕果累累
张振辉,着一身深色西装,风度儒雅,干练整洁,年过花甲,中等身材,斯文的脸庞,无皱褶,无斑点,红润有光,他与人交谈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骄不躁,匹配着他的良好修养与学识。看他比同龄人更显年轻态的样子,不禁让人联想,如此杏林高手,肯定养生也有道。张振辉,可谓成功人士,在杏林中是如何出类拔萃的?又是如何取得骄人成绩的?他的人生、学识、思想、品格又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成功是怎样炼成的?
打开张振辉的行医简历,如同走进一片硕果累累的杏林,我不得不在这里一一罗列他的事迹,因为每一行字都是他行医足迹的最简要精彩记载: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科、不孕不育、中医五官科,特别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症等免疫性疾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不孕不育等疾病。简明扼要勾勒,给人们留下一幅抢眼的素描。接着有序速写了他不凡的从医轨迹:
1978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1999年获传统医学博士学位,兼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华夏医药研究会委员、福建省中西结合男科学会常务理事、泉州市急救学会副理事长、鲤城区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
1985年9月,其领导的科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先进科室”,并获“开展中医科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表彰;
1988年,被福建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并获泉州市委市府授予“在科技战线上为我市的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表彰;
1989年,被卫生部全国知名中青年中医药评选委员会评为“全国知名中青年中医药人员”;
1992年,被授予“省首届青年中医科技优秀奖”;
1992年-2011年,连续六届被鲤城区委区府评为“优秀拔尖人才”;
2000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二十世纪中华英才人物”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被邀参加国务院部委新春联谊会;
2004年,被国务院选派为中医专家团赴菲律宾进行义诊和外事活动,获国务院“以自已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展现中国中医专家的水平和风采”的表彰;
2009年10月,在建国60周年前夕,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质检局、工商局等国务院十六部委联合开展的“辉煌60年暨中国市场杰出经济人物”推选活动中,被授予“中国市场杰出经济人物”荣誉称号;
2012年1月,获省总工会、省卫生厅“全省医德标兵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张振辉在理论研究上、中药研制上也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发表学术论文55篇,有三项获国际金奖,四项获全国以上奖励。2005年7月研制的《咳喘灵胶囊》、《过敏鼻炎灵胶囊》、《鼻康胶囊》、《鼻康喷雾剂》、《咽速康胶囊》、《咽速康喷雾剂》、《祛斑灵胶囊》、《粉刺康胶囊》等多种药品经香港政府卫生署获准上市,并经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出口,并与福建省华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出功效性祛斑美容产品,如玉容莹白系列祛斑产品、粉刺净颜系列和治疗癣症的丁香抑菌系列产品等三大系列50余种产品,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并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细菌、真菌在两分钟内杀灭率达100%,其疗效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一投入市场,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12月,他做客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华人频道《华人会客厅》,其传略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模大典》、《中国名医400家》等书……
名不徒生,誉不自长。这些成就和荣誉,想必读者会掂出其含金量。但我注意到,他的工作简历省略了他前期的学医生涯,早在他1978年8月,从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之前的十余年,他就已经行走在悬壶济世的路上,那时他才13岁。
中医世家,13岁学医
1953年7月,张振辉出生于晋江海岸福建石狮的一个中医世家,先祖张廷扬,为清初名医,著有《妇人科杂症医方》;曾祖张步云是张振辉祖父的祖父,为清末名医,官至五品,诰授奉直大夫,与晋江的举人许行简,同期科举。先祖将5岁的祖父送到许行简家培养,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张振辉祖上家族奉行两条生存主线,一条是长子长孙学医,并且一代只传一人,另一条线,走科举路线,奔走仕途。这个独特的家族,历代都有当官与当医生的。祖父张景星为名老中医,解放后为县医院及医科所医学顾问,父亲张英锥亦为名中医,13岁从医,如今已90岁高龄,一天还能看一百多位病人,在他90岁大寿的日子里,孝顺的儿孙为他备好宴席,他一边穿着大红汉装过生日,一边病人已排着长队等着他看病,就连生日也无法偷闲,中医一辈子,忙碌一辈子,治病救人一辈子。他曾受福建省政府表彰。这是一个根基深厚的中医世家,有据可查就有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
张振辉从小就时常看祖父翻阅一部医书,这部书在他眼里充满了神秘感,因为他读不懂。祖父告诉过他,这是曾祖父从自家房梁上发现的,因秘籍代代单传,先人临终前告诉传承人藏在房梁上,找到时是用油布包扎好,放在房梁挖好的一个洞里,取下来才知是《妇人科杂症医方》。这是一部有三百多页的秘籍,详细记载着妇科、产科、杂症等单方、验方,家人视若珍宝。张振辉早年听父亲说,书里治疗不孕的药丸,在清代一丸7元钱(银元),当时一块白银能买九十多斤牛肉,可见药方的珍贵。19岁的祖父想偷偷学医,但祖父的父亲说,你别看,等我临终前会告诉你的,我必须遵守世代单传的祖训,否则就是不孝。张振辉听着传奇故事,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读懂上面记载的秘密,也像前辈那样治病救人。就这样,他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解百姓之病痛的医生。
1966年,张振辉小学毕业,后文革停课,祖父在当时已是有名的中医了,他的学生定向在他的身边培养,停课在家的张振辉,就跟着他们一起学中医,这时他只有13岁,天资聪颖的他,学把脉、学病理、背汤头,望、闻、问、切,逐一实践,无不精进。1970年学校复课,他进入初一年级读书,第二学期,他直接进入高一下学期学习,成绩优良,不仅顺利地高中毕业,还是班里的副班长。他在文科方面一直很优秀,得益于祖父的影响和熏陶。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当了赤脚医生,为乡亲们看病。在当时缺医少药的乡村着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1975年,他被推荐上了福建医科大学,祖父就将祖传秘籍直接传给了他,没传给他父亲。张振辉说:“因祖父临终前,我父亲已年长。父亲兄妹九个只允许我父亲学医,到我这一代几十个人,就传我一个人。”1978年8月,他从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从医。在行医中,他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医传承人,不能死守先辈的经验,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继承、创新、发展。时代对张振辉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想深造自己,做一名真正优秀的中医。于是,他潜心苦读医学论著及经典,如《伤寒杂病论》、《医学启源》、《本草纲目》……他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医书古籍中跋涉,与张仲景、张元素、李时珍等一代又一代大师对话,做心灵的沟通。他的眼界打开了,行医中诸多疑难杂症与困惑也渐渐彻悟了。1983年8月15日,30岁的张振辉年纪轻轻就担任起中医科主任,学无止境,张振辉一边实践一边深造,1999年他获得传统医学博士学位。
这时的张振辉在泉州已名声鹊起,不仅医术精湛,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但他依然践行着学无止境的真理,刻苦钻研中医学。他明白,从来没有一帖药是包打天下的,哪怕是杏林高手。有百病,就有百变药方。对症下药,一病一方。方方剂剂之间,就看谁是演绎高手。李时珍当年跋山涉水遍尝百草,张振辉则以科学实证的精神去糟取精。有时简单的药方却能达到医治疾病的顶峰。张振辉一边悬壶济世,一边又研读各类医书典籍,整理个人心得,尝试不同的医术。他明白他的祖辈,是如何像李时珍当年那样,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将自己磨成一根济世救人的银针,手捧《本草纲目》走在自己行医生涯的路上。他明白行医的路上悲深愿重,挽救脆弱可怜的生命,是天命也是天职。庸医,只不过是充数的滥竽,是可悲的。自己绝不能“滥竽”杏林中。他说:“我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在中医领域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病人、为医学奉献一生,才不愧对中医这个神圣的名字。”
杏林高手,善治疑难杂症
泉州湾海岸,是张振辉的故乡。他时常站在海岸上望着江水东流,畅想着自己振兴中医的梦想,就像流水,汹涌着激情的浪花,一路曲折,一路风雨,但却无比坚定地流向远方。
张振辉从医50年,一直做一个有心人,像晋江水一样,从不间断中医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在中医内科、不孕不育、中医五官科等领域均取得不俗成就。他率先提出了女性不孕的中医周期疗法,已经30年。他根据“种子之法,即在调经之中”的理论,拟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和药方,达到了治疗不孕不育的目的。方法一经面世,全国各地竞相采用,经《健康报》多次报道,现已作为中医治疗不孕症常规应用的有效方法。其论文《女性不孕的中医周期疗法》也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金奖,并收入《中国名医400家》、《中国名医大观》等书。多年来,张振辉探究中医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止。他特别注重标本兼治,比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他就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作为五官科的顽固性疾病,其治疗疗效低下,而且很难治愈,反复发作。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张振辉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通过补肺健脾、温阳益肾来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其先进的研究水平被省高教委批准立项为省科研项目,并在1998年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药国际优秀科技成果金奖。有一位姓冯的电影明星长期患过敏性鼻炎,长期受其侵扰,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他的演艺生涯,经张振辉医治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冯感激万分,特地出镜在北京电视台现身说法做了有关节目的主题宣传。
张振辉在慢支哮喘治疗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他根据肺脾肾三脏同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研制的“咳喘灵”疗效优异,1996年中央电视台曾特邀其参加《中华名医荟萃》节目的拍摄。后来该药在香港获准上市。其论文《车前子疗咳喘显奇功》发表于《中医杂志》,他的医学论文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精到独绝,获新医新药华佗杯国际金奖。如今,行医五十余年的他,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家喻户晓的中医专家。在成就面前,他从未停止探索追求的脚步,他在中医药道路上不断跋涉,研制了药品、化妆品、消毒剂三大系列产品达五十余种,其产品功效显著,众口皆碑,并有多种产品获得出口证书。一名资历颇深的名中医,不是仅仅看病开药方,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释放自己的才能,全方位地奉献自己的才智。敢为人先,敢于大胆开拓发挥自我才智的合作领域,这是他与一般医生所不同之处。
近年,由张振辉自主研制,经福建省华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特效祛痘——“豆立特”系列产品面市了。是他根据亚洲人的皮肤特点和中医药数千年来的美颜治痘特色,精选多种名贵中药为原料,辅以现代药物提取科技精制而成,尤其是对粉刺痤疮引起的痘印、痘疤、黑头功效显著。豆立特为纯中药祛痘制剂,不含任何违禁药品和重金属,经省权威部门检验符合国家标准,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出口,产品走向世界。张振辉的目光并没停留在已有的成绩里,他在中医养生、中医美容、中医膳食、中医减肥、中医保健等方面皆有涉猎,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应将所学最大地社会化,服务患者,服务大众。
张振辉在适用领域中不断开拓、进取,可谓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典范。
医道同心,创造神话故事
这个世界病痛丛生,将这苦难一一迎刃而解着实不易。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面对病魔与死神的威胁,有时还是会留下深深的遗憾。众所周知,病人一旦成为植物人,简直就是天灾人祸,给家人也会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极大困顿。要唤醒植物人的知觉并非易事,甚至十分渺茫。面对这种全世界都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许多医生采取保守治疗,时有奇迹发生。有一中药处方曾经唤醒了十几例“植物状态”患者,难道世界性的医学难题真就能被一张中药处方迎刃而解?这张药方的创造者不是别人,他就是张振辉。
张振辉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这张神奇的处方呢?处方缘于一次药品代替发现。事情还得从1983年说起,当时张振辉所在的中医科住进了一位“植物状态”患者。该患者是一名六十多岁的惠安女,从三楼摔到一楼后一直昏迷不醒。当地某医院把她转送到这里,住在中医科75床,由张振辉接诊。该患者来时神志不清,四肢肌力0级。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张振辉开了具有通窍醒脑功能的中药,其中一味药品是麝香。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麝香是一种珍稀名贵药品,很难取得。因此,他就想到了选用麝香的替代品。
张振辉出生于中医世家,根据家里世代祖传的经验,及对冰片和麝香均有通窍醒脑的功效的认识,他决定用冰片来代替麝香。在此之前,冰片从未用于治疗“植物状态”患者,在没有麝香的情况下,使用冰片代替麝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想到,此次的代替,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居然让他大为惊奇。这名惠安女患者服药后,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她第二天就能平躺在床上移动,第三天能自己坐起来,意识清楚。到了第四天,能够下床正常活动。到了第七天早上,她自己从人民医院走到文化宫,坐车回家。这真是像施了魔法。张振辉兴奋不已,他决心探个究竟。
既然这个药方有独特的疗效,张振辉又以同样方法治疗了十几例“植物状态”患者,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事实胜于雄辩。患者姚金华,江西人,在泉州一家包装厂打工,由于升降机出现故障,他受了严重的外伤,股骨粉碎性骨折,处于昏迷状态,120急救车将他送往市区一家大医院,经MRI检查,脑部为多部位大面积脂肪栓塞,福建省神经专科著名医生会诊后认为此病难以康复,经过46个日夜全力抢救,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靠鼻饲管输送药物和食物来维持生命,后来有人建议转院治疗,说张振辉曾治愈数例类似昏迷的病人,可以找他一试。张振辉接受了这位病人,和同事们一起琢磨新的治疗方案,他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人病情,用传统中医疗法辩证施治,并使用冰片作为药引,使大分子的中药能通过血脑屏障,直达病所,发挥药效。仅仅四天时间,病人苏醒了,慢慢地开始进食,拔掉了鼻饲管和导尿管,神志清醒。这时的张振辉更是心中有底,信心百倍,他认定中医大有可为。紧接着,他又接二连三地治好更多类似病人,特别是一名九个月未醒的病人被家属送来求治,这么长时间未醒,谁接谁棘手,因为他有可能永远不醒。张振辉绝不逃避,他认为治病救人是自己作为医生的天职。他诊查之后采用同样处方,同时结合按摩、针灸等疗法,不到两个月,患者终于苏醒并有感觉,不但能与人交流,还能自己吃饭。这时的张振辉像孩童般兴高采烈。高兴之余,他理性地分析这不是巧合,而是科学。另外,在费用上也为病人减少了许多负担。“花了那么多的钱没治好,没想到一天几元钱的中草药就治好了。”患者家属对张振辉的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这些病例,让张振辉打开了一条治疗“植物状态”患者的新思路,得出了治疗“植物状态”患者的基本处方雏形。意识到冰片作为药引能够使“植物状态”患者清醒,一碰到这类病人,他就用同类处方,根据病情调整药方和剂量。通过他治疗的十多例“植物状态”患者,多数都清醒了。最快的三天就清醒,一般一周左右清醒。最长的三个月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冰片在这个处方中起着药引的作用,不可轻视。好东西一定要和大家分享。1987年,在北京一次学术会议上,他介绍这些典型案例,后来,有人拿冰片进行研究,发现冰片能够扩张血脑屏障。能使大分子中药通过血脑屏障达到脑部,达到治疗效果。而其它中药主要起到补气益血、通经活络、平肝潜阳、开窍醒脑的作用。秘密揭开,张振辉心中更有底气了。在张振辉手中苏醒的“植物状态”患者已有十几例。如果说催醒一两例“植物状态”患者可能是巧合,那十几例就不一定是巧合了。张振辉善于发现,科学地创新,而成功青睐的永远都是有心人;医术本来就是一代一代医者发明创造积累起来的。
在发现中成长,科学施治
张振辉大学毕业后,曾来到三明市工作,这里山清水秀,天气寒凉。他一时适应不了,经常打喷嚏,他到五官科去看,一位老中医开了中成药当归补血膏。他知道这是补气补血的药,和鼻子好像关系不大。心中便有疑惑。他问老中医:“为什么要用这种药?”老中医说:“什么愿因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很多人吃了有效果。”经过治疗,他果真痊愈了。以后他又胃不好,就用民间土法医治自己,用生姜捣烂炒鸡蛋吃,胃就逐渐好了,同时他发现自己的过敏性鼻炎也彻底地好了。后来,他遇到一位永春山区的女患者,也是过敏性鼻炎,她对张振辉说:“我病很久了,不想再吃药了,你能帮我调理好吗?”这时的张振辉,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就叫他吃温补的,加上中药调理,半年就好了。以后遇到这种病人,他都能迎刃而解。他举这些例子,主要要论证一个道理,中医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实践——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他记得在上大学时,要到大队部盖章,那位姓林的负责人姗姗来迟。他一边盖章一边痛苦地捂住半边头,张振辉问为什么这样痛苦?对方说:“我这是三叉神经痛,久病不治,要不是怕耽误你上大学,我是不会来的。”在当时,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吃药,但疗效不好,二是将三叉神经切断,就永远不疼了,但是会引起一边面瘫,也就是破相,一般人是不会轻易这样做的。张振辉说:“我有办法治。”“你有办法?”病人看他年纪轻轻夸下海口,半信半疑,但又被疼痛折磨得心烦意乱的,便死马当成活马治。张振辉给病人开了药方,教他如何服用:“先将药汤喝下,再煎二遍服下。”病人认真地听着并一丝不苟地照做,可是药汤刚喝完,就特别痛,仿佛整个头都要裂开了,他想,这个年轻的赤脚医生真是要害死我啦!大痛过后大汗淋漓,他不敢再吃张振辉开的药。奇怪的是,直至一年后第二副药长虫了,他的三叉神经痛却再也没犯过。病人想,还真奇了,自己很久没痛过啊,这年轻人,我只吃了他半帖药就治好了我的病。他将药方一直保留着,生怕自己复发。从1974年到现在,40年过去了,从未复发过。后来,这位患者对张振辉说:“张医生,我只吃了你半副药,下半副是药渣,没敢再吃下去,我怕痛。大痛之时,没少后悔。没想到,我的老毛病好了。这真是苦口良药啊!”
某县公安局长以前一开会就趴在桌上,同事们都知道他患有顽固的头痛病,张振辉为他治好病后,他时常“现身说法”介绍病人来找张振辉。张振辉对前来采访的笔者说,他治病一定要先了解病人的体质,看他的全身状况。有一位病人,喜欢喝酒,时常半夜口干,在没有经验的医生看来,会以为是燥热所致。张医生经过询问病情,认为是一种寒性无法调整的体质虚寒所表现出来的热症的假象,就用偏温性药物,加入桂枝、附子等中药,根据病情调整使用量。直至病人病情好转、治愈。张振辉就是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是一个好医生必须练就的本领。此时,笔者恍然大悟,原来发现是成就张振辉的法宝啊!
炉火纯青,焚化顽症
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大自然中最让你心仪的,就是花的奇美,草的芬香,每一株草木、每一朵花瓣,都孕育着蓬勃的生命。它们的煎熬与涅槃化作天露,却能拯救生命。让病人重新排列生命密码,获得生命正能量。此时谁不觉得,所有绿色植物都有其神圣使命。医生,视它们为救命草,以自己所领悟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脏腑学说、经脉学说、病因学说很好地融会贯通,并在小小的方济之间发挥它的除病功能。
由于张振辉对中医学事业如痴入迷,天性本真,童心与哲理相辅相成,加上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参验临床所得,辩证施治,一丝不苟,尤其是医学基础雄厚,技艺精湛,博学多能,对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等诸科精益求精,使自己的医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红斑狼疮作为全球医疗界公认的“三大顽症”之一,张振辉不畏艰难,大胆创新,至今已治愈了几十例病人。他根据祖传秘籍,通过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以中医药治疗,达到治愈本病、减少复发的目的。如家住晋江的柯某,80年代得了红斑狼疮,在省某大医院治疗无效,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宣告无救,家人抬着病人回家,准备等着病人安息后安葬,棺材都已经备好,墓穴也挖好了。患者的家属听闻张振辉是治这方面病症的专家,一如找到了救星,恳请其上门施救。张振辉诊断后辩证施药,病人柯某服药三天后就清醒了,七天后恢复正常,从未复发。有一家四个兄弟,就有三个得了红斑狼疮。另一个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经他医治后,四个兄弟从80年代至今都健在。人们知道,红斑狼疮也是世界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而他却用中药治好了病人。之后,张振辉又根据中医药理论,治愈了几十例红斑狼疮患者。但张振辉始终有一个隐痛在他心里,有一位医生的孩子得了红斑狼疮,已经很严重,当时这位医生名气比张振辉大得多。张振辉说,那时他虽年轻,可他治好过多例这种病人,他想给同行的孩子治病治,可其父没有让他治。不久,听说孩子去世,他心里一直深感痛惜,觉得这位可爱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人世,好像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这就是张振辉,一位有责任感、充满仁者之心的张振辉。
张振辉还根据中医取类比象原理,探求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切入点,以猴骨配合中药治疗再障疗效显著,使数十名再障的病人获得了重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再障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调节免疫、刺激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副作用较多是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975年,有位农村患者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色素只有1.5g。张振辉为这位患者治疗了三个月,所有血象恢复,半年后完全康复。
1983年,一位18岁的花季少女痛苦地挣扎在生死线上,苍白的肌肤失去了青春的色彩。这位女孩患有白血病,每个月都必须输四次血,每次400毫升,她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主治医生,女儿受到死神的威胁,这位名医却束手无策,为了拯救心爱的女儿,名医不知找了多少专家,都无济于事,女儿的血色素只有3g多,血小板1.9,白血球1.9左右。在当时鲜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被治好的案例,再加上当时张振辉只有三十岁出头,这位名医犹豫过,考虑再三,他拨通了张振辉的电话,急切地说:“我女儿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你是否能帮我治好?你愿不愿意帮我治?”张振辉冷静地回答:“我不敢说绝对能治好,但我有治好的先例,一般三个月有效果。”这位主治外科医生不敢相信,说:“只要能治好,就是三年都没问题。”随后,张振辉开始对女孩进行治疗,一个月后,她的红血球就上升到7-8g,白血球3.9左右,血小板60-70左右,三个月后所有血象恢复正常。整个治疗过程都没有输血。治疗三个月后,主治医生问这药能不能停?张振辉说可以,对方却不敢停,怕万一复发。女孩的父亲担心女儿结婚害了另一个家庭,一直观察了很多年,见她基本康复了,才敢让她结婚,后来女孩怀孕,要生孩子,他父亲又担心她生产过程会大出血,准备了药物,结果是顺产。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女孩的病情从未复发,过着幸福的生活。还有一个病人,从8岁—17岁的九年间,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愈,家里为他花掉七十多万元,后来,听说张振辉能治好这种顽疾,就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他,经过张振辉的医治痊愈了。
张振辉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症。每每谈起这些,他脸上都会绽放出童真般的笑颜。我不禁想起了明末思想家李贽《童心说》里的一句话:“——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眼前的张振辉充满真性情。他对笔者说:“你想知道我的药治疗白血病为什么有效吗?你听我慢慢讲。”他说,中医认为缺什么补什么,西医觉得没道理。中医认为,某个器官的同一个部位各种元素含量肯定相近,就能起到调理作用。早在60年代末,有一位名中医专治骨髓炎,他经常去挖墓中的尸体,取下骨头,而且是新的还带着血的骨头,捣烂加药,给病人敷伤口,经常被人发现挨打,有时候被吊起来打得遍体鳞伤。这个故事,在别人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却给张振辉带来灵感: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机能出了问题,而新鲜的骨髓恰恰有着造血功能,用骨头疗骨病,我何不采用这种方法?张振辉决定在药方中加入人的骨头,可人的骨头取之不易,加上现在实行火葬,取之更是难上加难。何况人们对死者充满敬畏,不敢用人的骨头。于是,张振辉便用与人类相近的灵长动物猴子的骨头代替。他的实验结果还真有效果。
听着张振辉的讲述,笔者不禁感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振辉是一位有智慧的有心人。治病救人,不是懂得背汤头就可以的。要有真心得、真本事、真性情。
决不放弃,与死神争夺病人
在人们眼里,中医大多是治慢性病,对于急症或是争分夺妙抢救病人时,西药可在几分钟内用药,用药后迅速发挥药效。但对于一些危险的急病,中医一样能让病人起死回生。
一天,张振辉接到厦门一位男士打来的电话。对方说,她妹妹持续发高烧一个多月,畏冷、高烧、寒战、大出汗……常常一天就有16个小时体温是在41度以上,从美国空运西药治疗一直不见效,已出现腹式呼吸,多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张振辉判断,这种病是杆菌类引起的,很可能是军团杆菌。在病患家属的恳求之下,张振辉迅即奔赴厦门出诊。当时的厦门还未通高速公路,他在焦急中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厦门,赶往患者就诊的医院,只见五张病危通知书摆放在患者病床旁的床头柜上,当时已是晚上9点,他诊断后心中有数,开药后就去吃饭,病人晚上11点多吃药,凌晨3点多体温由41度降到37.8度,第二天早上降到37.2度,中午降到37度,一周以后恢复出院。出院七天后,医院才出示报告说军团杆菌引起的。这种病来势凶猛,很危险,死亡率很高,1976年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大会时暴发流行而得名。中药却能迅速治好,当然,一定要对症下药,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一针见血。否则,药再好,也是埋在土里的金子。
张振辉是个性情中人,有一个熟人带孙子来看病,张振辉看他脸色异常,忍不住说:“你要不要看病?”这位熟人有些不悦地说:“不是我看病,我是带孙子来看病。”张振辉又说:“你要不要也看一看。你整个脸都很苍白,这是病症啊!”对方说:“我没有感觉到,你咒我有病啊?”张振辉看他不相信,就只好打电话告诉了病人的儿子:“你父亲的病已经很重了。要注意一点。”第二天,病人上洗手间时晕倒在地上,好在他儿子已有准备,立即将他送到医院,一量血压已是0,经过对症治疗抢救后病人活了过来。原来病人是胃出血。从这个病例我们知道,一个病人如果没有遇到好医生,结果就大不一样。
好的医生能创造奇迹。病人金苑平,入住某医院一个多月,一直发烧没治好,因为认识张振辉就找他治疗,张振辉开了三帖药,病人吃了两帖就退烧了。还剩一帖,后因眼睛有问题,到某院院眼科治疗,院内感染杆菌。他对妻子说:“我现在发病跟以前一样,当时我吃了两帖药,还剩一帖。我现在感觉不好,这种病来势凶猛,如果我昏迷了,你也要给我灌下去,不灌就没命了。”张振辉告诉前来采访的笔者:“患者的这句话,救了他自己一命。当我去看他时,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血氧饱和度都低于80%,医生偷偷地对我讲,血氧饱和度低于80%已超过八小时,救活是极困难的。说白了就是没希望了。我对他孩子说,你赶快送二院,那里治疗这病更有经验。”送往二院后,西医的抢救措施全用上了,血氧饱和度还是低于80%,这时家属提出一个要求,要给病人用中药,说是病人在不省人事前一再交代的。在场的医生没人说话。这时张振辉不是本院医生,却用自己的智慧说了一句非常巧妙的话:“血氧饱和度低于80%已达14小时,这在医学上已经是没有救活的先例,但因病人有交代,家属要了却病人交代的心愿,那就试试吧,如无效,也不会留下遗憾,有效的话皆大欢喜。”病人家属赶快行动,在早上4点半用鼻饲给病人灌下中药后,张振辉才离开。在第二天清晨7点半又来看病人,他竟然起死回生了,甚至和张医生打着招呼。这期间仅仅相隔三个半小时!张振辉感叹之余,深感生命无常,有时生死只在一念间。
扶贫济困,凸显医者仁心
当我们再次与张振辉见面时,约在一家茶店,时间约好晚上7点半,这时他匆匆赶到,看我们已等在大门口,连说“对不起,迟到了”。其实他没有迟到,而是我们找了个离家比较近的茶店,只需穿过街道,便提早半个小时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让人感动。他说今天外地病人比较多,下班比较晚。笔者到医院采访时了解到,经常有新疆、深圳、江西等地来的病人,他们手中拿着杂志找来,有的是在电视上看到的相关信息,还有的是网上病友推荐的,有个病人上个星期就来等,看完后,叫他回去吃药就行,他不回去,一定要住下来看几次好了才回去。笔者了解到,对于这些外地病人,张振辉总是考虑他们来一趟不容易,就常常很迟才下班。
当笔者采访张振辉的时候,几次被求医者的电话打断,直至10点多还有电话,笔者问:“这么晚了,还有病人打电话来?”张振辉说:“对不起,我先接一下电话,这是一位广西病人打来的。”在这空档时间,笔者打量着张振辉花白的鬓角,暗自想到,这么忙碌,毕竟是操劳,难怪头发花白。
不一会,又走进几位姐妹,其中一位见到张振辉,说我让他看过病,效果真的很好。泡茶的妹子,说自己有过敏性鼻炎要张振辉给诊治,他当即同意。
夜已深,大家沿着宁静的街道归去。
再次来到人民医院,笔者了解到有一位洛江妇女,得了骨髓增植症,八、九年了从来不住院,有一点钱时才来拿几帖中药吃,家庭十分困难。带着一个双耳失聪的孩子,一位企业家为他捐了一个助听器。孩子才八岁,玩的时候把一边搞坏了,长期一边能听,一边不能听,张振辉发现这个问题,告诉她不能这样,会造成孩子听力失去平衡,不利孩子成长。她说,没钱修,买一个要三万多元,修起来肯定很贵。调皮的孩子在身边,睁着大大的眼睛很是可爱,触动了张振辉柔软的神经。他对她说,你去问一下要修多少钱,或许我能帮你孩子。她去问了,要修300元,张振辉就拿出300元交给了她,要她赶快去修助听器,不要再延误孩子的成长。这位病人十分感动,不久,周边的人知道了张振辉医生的善举。
张振辉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恨不得帮他们都解决掉贫困问题。有一位来自浙江的打工病人,白天打工,晚上骑摩托车载客,不料天降大祸,被汽车撞伤成了植物人,住进一家医院。几个月过去了,病人家属请张振辉去会诊,他第一次去看,开了药让病人吃。病人家属看有好转,说要抬到张振辉所在的人民医院来,张振辉说:“抬过来很麻烦,我去就行。”后来一段时间,张振辉坚持上门送诊。不久,植物人醒过来了,后来自己还能上三楼。可问题又来了,撞他的车没抓到,加上自己经济困难,连必要的CT等复查做不起,几次复查都是张振辉解囊相助。每次虽然只有几百元,但对于一个公立医院拿工资的中医科医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笔者问起张振辉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病人已经很不幸,这种检查又是必要的,我能帮就帮一下。”有时,张振辉面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也力不从心,但还是想办法帮助解决困难。有一位姓胡的女病人,从四川来找张振辉,她说自己患肾病多年,一直没治好,拖垮了本来就穷的家庭,也让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真想一死了之。她的朋友告诉她,张振辉曾治好了其肾病,效果很好。女患者就抱着一线希望来了,但她家里穷,来的路费都是借的。“张医生,我连住宿、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这回治不好,我就只好死在这里了。”张医生想,要帮她找个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就想到一些曾经找过自己看过病的企业家、老板,打电话给他们,帮她在某企业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她安顿下来后,一边挣钱,一边治病,治疗一年多,病渐渐好了,她说家里人想念她,她要回去了。回老家前夕,她特地前来面谢张振辉:“张医生,真是要谢谢你,你对我的帮助,我终生难忘……”张振辉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张振辉深有感触地说:“人类出现后,世界上就有了疾病,也有了医生这份职业。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医者,父母心也。大意是说医生应该是像父母那样心肠的人,只有真正把患者当作亲人的医者,才可称得上是医家仁心。其实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有高超的医术,才能真正达到这个境界,成为一名问心无愧的好医生。我也希望,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的步伐更快些,让更多的人病后无忧。有的病人真是太可怜了!”说到这里,他双眸泪光闪烁,我们沉默了,在张振辉身上看到了一名有作为的医生心存的仁心和崇高责任。
心正,医术方可上升为天地
在这个世界上病患时常有,医生也许当不了救世主,却能妙手回春、治病救人,他的伟大就在这里。医道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清白的营生。张振辉的诊室办公桌上,端正地放着“党员先锋模范岗”牌子,他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位高烧不退的病人,看了不少医生,花了不少钱,而张振辉只用了24元,就将他的病治好。他说一位好医生,不应该只顾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如何对症下药,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
几年前,某学校的学生出现大面积的发高烧,国家规定每班超过12人以上发病就要停课,已有许多班级高烧人数超过八、九人,学校请张振辉前去解决这个问题,他诊查后提出两个建议:“第一赶快上报,第二马上使用我的一副中药。”学校采纳了他的意见,学生们第一天吃了,第二天不烧了,第三天发烧现象全部消灭。一个学校出现大面积发烧现象,能迅速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是极其困难的。有领导问这个处方是谁开的?因为其他中学也发生了这种情况,问清情况后,留下了这个药方转到其他学校使用。后来,有人做善事,在路边烧了给别人喝,很快,有的药店就用这个药方配成一小包一小包地卖给病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药方来源于张振辉。
张振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就是这样不争名不争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起了人生丰厚的无形资产。一名好医生,总是不禁让人们联想起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来者,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需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扶贫济困。感恩他的人们,送他匾额“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从此,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代名称。
由于在医学和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张振辉的荣誉也纷至沓来。
张振辉在二十世纪中华英才人物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作过精彩报告;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家坤接见过张振辉;2011年8月,张振辉以对话主题“精誠是我的理想和追求”做客中央电视台·《华人会客厅》中华名医专栏……他不忘社会给他的荣誉和关怀,以自己从医多年的体会发出肺腑之言:“作为一名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已任,关心体贴病人。为病人解除疾苦,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应有的职责,也是我们应有的职业风尚。成千上万的伤病员走进医院问病求医,总是希望医护人员能象亲人一样热情为他们诊治,尽力解除其疾苦,早日康复。这说明当好一名合格的医师并不容易,不但要求我们有良好的医疗道德,还必须有精湛的技术。精与诚是辨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张振辉就是这样言行一致地表达他的行医宣言的。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医生的品德,是在对待每个病人的言行中体现的,而业务上的威望也是由每个经他治愈的病人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对待任何一位病人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认真为病人服务,为病人治好病是一个医生应有的职责。”张振辉从医多年来,精诚地对待每位病人,并在医疗产品的研制上追求精良的品质,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而得到各方的赞誉。面对成就,张振辉总是平淡地说:“荣誉属于过去,说明我曾经努力过,但无法说明将来。”“我愿意在为病人的医疗服务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愿把积累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书,研制出高效的药品和产品造福于人类。‘精诚是我的理想和毕生的追求。”张振辉就是这样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杏林中的。他为人低调,在工作中虽然成绩突出,但许多荣誉他都一一推掉让给别人。他说,许多年经人有了成绩,更需要鼓励,说得实在而入理。如今他行医半个世纪,药到病除,名声鹊起,依然不骄不躁。他说,心正医术方可上升为天地。
秘籍不是神秘物,而在于发现它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中医世家名扬三百多年,历久不衰?有价值的秘方或许必不可少,而承载秘方的是鲜有人看得到的秘籍。张家先祖按照《妇人科杂症医方》行医,曾医治好了很多名人,这在《历代职官记》里都有记载,这些名人在历史上有真名实姓,在我们当今的电脑上都能查到。如莆田末科进士朱雪崖等在《莆田县志》里有记载。张振辉喜欢做事做明白,他从秘籍中获悉其用一种药方治痢疾有特效,便追本朔源探个究竟,当他查到历史上确有此人时,说是满足了他的童心和好奇心没错,说是尊重事实和历史也没错。作为一个好医生研究之心不可无。
早在1983年,泉州古沉船挖掘之时,在泉州召开了中外科技交流会议,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史杂志》总编耿鉴庭先生到泉州以后,发现了张振辉家族的医史材料,指出这本书有极高的价值,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到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另一个是好好研究,形成研究文章发表。研究论文发表后,这本书不能放在家里,要拿到北京国家博物馆珍藏。因为它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和考古价值,藏在个人手中是国家的损失。其中有一部分是《求嗣》,求嗣在中国有两大派系,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派和北派。这本书里的《求嗣》可作为长江以南的代表。张振辉后来苦心钻研这本秘籍,不仅写了许多研究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并发现有的治疗方法,有极高的医疗考古价值。比如鼻饲,西医不超过150年,在这本秘籍中记载至少在1695年之前即325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鼻饲。另外,这本书里早已有研究生男生女的方法,与现代研究成果类同。国外医学界发现精虫是在1960年,才开始研究生男生女,而秘籍中记载起码提早270年以上。虽然国策反对鉴别胎儿性别,生男生女一个样,但该书在科研、考古方面,却颇具价值。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该书更是有独到之处,在泉州金山新村,有一对聋哑人,不孕不育治疗了12年,女方直至闭经九个月后,才找到张振辉求治。那天已是半夜2点多,他们比划着手势,直到半夜3点多才和张振辉交流完,张振辉明白了他们的诉求,开了药方,他们就回去了。几个月后他们又来了,张振辉为女方做了详细检查,原来其腹中的胎儿已有五个月了,还是双胞胎。这对聋哑夫妻欢天喜地回去了。他们的婆婆几十年后还不断地介绍不孕不育的患者来找张振辉。张振辉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活在世上的“送子观音”。
张振辉深有感触地说,祖先的秘方是宝贝,不能烂在棺材里面,要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造福当代人。质朴的语言似真金。
阴阳平衡为中医之法,也是治国之法
张振辉说,我祖父曾说过:“个别有名气的医生,在他手下的冤死鬼可能更多。”反思一下非常有哲理。名医,不管什么病人什么科的病都会来找他,而他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如果一名有经验的医生,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处理病情,而自认为本事大,病人又信任,就更容易造成失误。祖父的话,像警钟一样时时在他耳边回响,他牢记在心。
张振辉行医几十年,有了自己的心得。他说,既要掌握中医的精髓,又要带着问题辩证分析。比如温病学、伤寒等等,他能将主要的药方背下来,这是基础。但是要从中找到一种方法,把学到的东西统领起来,辩证实施,没有一个方法论,是不能提高的。这是他50年行医最大的心得。当然,其中三味不是一两句能说得彻底的。一个人疾病的发生与身体的好坏,与体质密切相关,阴阳不平衡的产生,不管你用什么中药组合治疗,只要能调整好,疾病就不会发展,就会逐步走向康复。张振辉已经撇开一病一方,着重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不管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起码70%的病人他可以应付自如。“还有30%并不是你的专长,你怎么办?有的人千里迢迢找到你,认的就是你,你必须给他看,我就详细研究他的体质类型,一般在三个月让他身体恢复正常。我已经跳出一个框框,从繁到简。比如,我曾总结出治疗下痢253个处方,后来从繁到简,不断精简,总结出几个自己认为有特效的处方。”
还有肾炎,一类以尿蛋白为主,一类以尿红血球为主。前者用激素很有效,但要一停下来就容易反弹。在中药中加甘草,它的化学结构类同激素,但没有激素的副作用。而后者则使用激素无效。开始不得要领,后来张振辉偶然发现,一个病人尿检红血球降不下来,又感冒发烧了,红血球升得更高。他赶快开了清热解毒的中药给病人服,没想到,他的尿检红血球降为0。他有了新发现,以后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医生,不懂得探索、发现,绝对不是一个好医生。张振辉就是这样,从小处发现突破点,然后进行科学分析,辩证治疗。
说到学习,张振辉说,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太多娱乐时间,自己争取一天看书二至四小时。要比别人有所长,就要比别人更勤奋。不付出不得益。我一个月要看两千多个病人,时常白天看病,晚上查房,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情能得心应手,就是有了一套自己长期总结起来并实际应用的方法论。其实,无论治病还是治国都有相同之处,前人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中医治法,也是治国之法。一个国家,像一个机体,那一个部位生病了就要失去平衡,就会出问题出乱子。所以阴阳平衡是大法。
日理医事,呕心沥血
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天天给病人看病。一名有名气的医生,更是一天到晚被病人包围。有时一间小小的诊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而门外还有摆着的长龙阵。张振辉毕竟年过花甲,一天下来累总是难免的。他时常从早上一直坐诊到下午3点多才停下来,许多病人从内蒙、新疆、四川等地远道而来,来回要花许多路费和精力。张振辉说,我尽可能让他们减少看病次数,尽量一次解决。每到中午,张振辉时常不能按时下班。饿了,他只能将就地喝一杯牛奶充饥,这样方便不费时。作为一名老医生,他难道不知道一日三餐必须认真对待的养生大法吗?虽然他比谁都懂得劳逸结合是最好的养生,但为了病人,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起码的正常起居。半夜敲门想必是许多医生经常遇到的,作为名医更是家常便饭。他累啊!但身不由己,每一根花白的头发都记载着一个病人死里逃生的故事;每一滴心血,都凝聚在他一篇篇精深的论文里。面对病人企盼的目光,他只得牺牲自己的身体。
张振辉工作兢兢业业,患者们有目共睹,这辈子每天都被人感谢,但有时也会听到一些怨言。有一天,一位妇女带着一位小孩早上8点就来排队看病,一直等到下午2点半,小孩不听话又哭又闹,这位妇女又急又躁,责备张振辉没有先给她孩子看病。张振辉一般情况下是不让人插队的,除非是重病和急病,或是岗位特殊急着要上班的病人。那天,张振辉姑姑也从台湾回来找他看病,也默默地排了三个多小时。面对小患者家属的责难,张振辉虽然心里感到很委屈,他还是忍住了。他想,病人家属的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作为医生就只能宽宏大量了。他希望医患关系和谐、融洽、相互理解。
张振辉说,改善医疗生态、医患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在医疗投入上比起发达国家相差还很大,这就造成医疗设施、病房、投入等不足,医生也还是“供不应求”。许多医院靠收费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甚至工资都要靠收费来补充。这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医生的不信任,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中医比起西医经济效益更是相差很大,造成中医转行屡见不鲜。张振辉认为,一代名医要有临床经验,治不好病人老百姓就不服你;二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升华,各种优质论文发表后,影响会更深远;三是要带好你的学生,把你真正的经验传给他。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就会来请教,而你接触面也会多起来,经验更丰富。如果你急功近利,就很难成为一流的好医生。张振辉是个好医生,他年纪已过花甲,医院还是舍不得让他退休。他也知道有多少研究发明等着他,有多少病人等着他——
弘扬国粹,任重道远
张振辉热爱中医事业,愿穷尽一生光大中医。他学医行医半个世纪,认为西医是从微观看病人,中医是从宏观看病人。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治疗。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病,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有效的。
可喜的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2005年11月,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中医越来越被关注。“我们每个杏林中人,都要挺直腰板,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医学争光。”笔者知道,张振辉的这句话是在默默地鼓励自己,给自己信心和勇气。
“我们决不能放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发扬光大才不愧是炎黄子孙!”张振辉表达了他对中医学的不懈追求。为此他带领徒弟,在中医的广阔领域里不断探索、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倾听着张振辉的一席话,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医人的大胸怀,从他身上,也看到了中医美好广阔的前景!
张振辉一路走来,崇尚精方简药,手到病除,怀揣着上善若水的箴言,毫不矫情彰显本源,用他的觉悟和独特的行医方式,深沉表达着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