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创新,雕刻梦想
2015-11-11周草张云高
周草+张云高
他以自已的亲身经历和与命运抗争的励志故事,展示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彰显了他的人生价值。
——题记
李中庆生于1964年,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木雕高级工艺美术师,东阳市优秀民间艺术家,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保护专家库专家,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木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潮洲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潮州市政协委员。
曾主持“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湘子桥(也称广济桥)”亭台楼阁整体修复工程。近年来设计创作的《岭南佳果》、《双凤朝牡丹》、《四季山水》、《春夏秋冬》、《百鸟回归》、《清明上河图》等木雕作品参加全国各级工艺美术展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广东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等金奖12个,银奖1个。作品壁挂《蟹篓》、《花鸟》被东阳市工艺精品馆收藏,作品《水浒108将》、《清明上河图》等被广东民间工艺精品馆收藏。在《广东工艺美术》、《浙江工艺美术》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兼收并蓄、优势互补——浅谈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的融合》、《浅谈3D版东阳木雕的创作》等多篇论文。
“潮州八景真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这首流传久远的民间歌谣描绘的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八景”之首,始建于南宋的“潮州湘子桥(也称广济桥)”盛况。如今,历经沧桑而获重建的湘子桥已焕然一新,以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及独特景观成为潮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让人颇感诧异的是,承接包含大量木雕工艺 的湘子桥亭台楼阁整体修复工程的人,竟然不是以“潮州木雕”闻名遐迩的潮州本地木雕师傅,而是出身“东阳木雕”,而后又在潮州发展多年的木雕大师——李中庆。他虽然身患残疾,但手持刻刀,是一名出色的木雕大师;虽然醉心工艺,但勇于开拓实业,是一名优秀的实干家;虽然出生在木雕之乡东阳,却在同样以木雕闻名的潮州,缔造了一个浙江木雕艺人的创业传奇。到底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和精彩故事?笔者带着敬佩之情走进了李大师手创的“东潮木雕艺术馆”,采访了他。
一、挑战命运,以艺立身
中等身材、古铜肤色、明亮的眼睛,透出一股干练的精神;而有力的握手、爽朗的笑声,则让人感受到大师的随和及热情。大师的左脚跛行明显。“这是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的。”“那时候医疗条件没有现在好,家里又穷,没办法得到及时医治。”对于这个残疾,大师不无遗憾。“穷困的家境和身体的残疾,使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学好一门手艺养活自己。”东阳市是木雕之乡,少年李中庆在父母鼓励下开始跟随一位当地木雕工匠学手艺。悟性高的李中庆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功。
1979年机缘巧合之下,李中庆得以拜在东阳木雕名家郭志高(东阳木雕一代宗师黄紫金高足)的门下,那年他才17岁。严师出高徒,郭师傅的手艺了得,对徒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刚开始,师傅给了李中庆一支木雕凿和一块木板,让他反复学剔地,把木板剔平。就这么一个简单动作,李中庆花了半个月时间。练习中,稍不留神,木雕凿就会把手指戳破,弄得伤痕累累。“其中的辛苦让我差点想要放弃。”半年后,他已经能够单独雕刻大橱花板了。80年代初开始,李中庆跟着师傅或受师傅派遣,先后到江西弋阳、广东台山、福建福州等地做木雕。
1983年,香港的一家木雕厂找到郭志高,想请一位木雕师傅。“对方开出的工资很高,160元一个月。我记得很清楚,开始挣钱时第一个月的工资才36元。师傅问我想不想去,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李中庆说,当时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可以出师了。到了香港的木雕厂后,李中庆羞愧地发现自己的水平还很嫩。“在厂里我是负责验货的,当我指出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厂里的师傅就说‘要不,你来做一个试试?”一句话戳到了李中庆的痛处。在厂里待了七八个月后,有自知之明的李中庆主动辞职,又重新回到郭志高处学习。
受到挑衅和刺激后,李中庆奋发图强。“我一定要学好、学精,超过别人。”不服输的李中庆憋着一股劲勤学苦练,两年多后,李中庆真正熟练掌握了东阳木雕的技艺。“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也是师傅对我的一番磨炼!”说起师傅,李中庆满怀感念之情。
二、结缘潮州,修复湘子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中庆受邀到广东省潮州市一家木雕厂担任总验收。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潮州金漆木雕和福建龙眼木雕被誉为“中国四大木雕”流派,各有特点和优点。此番到潮州,不但使李中庆与潮州结下不解之缘,也让“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擦出了艺术的花火!
“第一次看到潮州木雕,我真的惊呆了!他们的镂空雕太绝了,一朵朵玫瑰花竖立在花瓶中,一只只螃蟹趴在镂空的蟹篓中,太精美了!”李中庆至今依然记得首次见到潮州木雕时的震撼。借着工作之便,李中庆不断地观察潮州木雕师傅雕刻,在拿到成品验收时更是仔细地钻研。“做验收平时没什么事干,我就拿起木头一边琢磨一边雕刻。”李中庆说,在和同厂几名东阳老乡的共同钻研下,他们渐渐掌握了潮州木雕技术。1996年,李中庆和几名老乡在潮州开办木雕厂和首家木雕店面,在当地木雕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时的潮州木雕厂承接订单都是直接带客户到厂里去看,没有一家开有店面。”李中庆说,之后潮州木雕厂商也纷纷开设店面,参照了这套经营模式。
不过李中庆还没来得及高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让他吃了大亏,订单大幅减少,工厂欠下不少债务,李中庆只好回到东阳老家暂时做起电器生意,耐心等待机会。2002年,经济形势好转,木雕业务逐渐增加,李中庆觉得自己熟知潮州木雕的特点和当地人的需求,又有东阳木雕的底子,两者融合是自己的优势,于是又来到潮州寻找机会。2005年5月的一天,李中庆接到一个潮州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是湘子桥(广济桥)要重修,有不少木雕业务,可以过去看看。放下电话,李中庆意识到打开局面的机会来了。
湘子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孤例;同时该桥桥墩上曾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座亭台楼阁,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是潮州市标志性的历史人文景观。修复湘子桥的工程不但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工程,也是工艺难度和要求都极高的工程!李中庆原本只打算去接点雕花的活,可是当他把样品拿出来时,湘子桥修复工程的总负责人被东阳木雕工艺吸引了,问他能不能接手修复工程中亭台楼阁的整体修复任务?承接这么大的工程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强大的团队。这时候,多年打拼创业的人脉积累帮了李中庆的大忙。“当时横店影视城有一批木雕师傅刚好做完活,处于暂时的空档期,被我招呼过来一起接这个大工程。”“别人只能啃下一小块,而我却能够满足工程指挥部整体承接的要求,这也是我能够拿下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
工程启动后,李中庆不敢有丝毫马虎,白天在现场督工,晚上就住在离桥不远的工棚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李中庆说,东阳人造亭阁和潮州人造亭阁,在工序上是不同的,东阳人是整个做好后再进行安装,潮州人是一边做一边安装,因而开始时工程甲方对此提出了质疑。但事实证明李中庆这样做没问题,对方就放心了。还有接榫处的空隙误差,原先的标准定得过死,操作很困难,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专家同意修改误差参数。就这样,建造第一个亭子,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各方面看后都比较满意。此后20个亭阁的修缮速度大大加快,仅仅两年多时间,所有亭阁修缮完毕。修缮一新的湘子桥亭阁成为潮州市一大景点,李中庆在潮州的名声也由此大振。随后在当地开元古寺的修缮中,在全长2.4公里牌坊街上千扇仿古门窗的施工项目中,李中庆继续得以大展拳脚。
李中庆逐渐打开潮州市场,而他本人也成为潮州市政协委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三、融和创新,始成大家
从开办潮州木雕厂开始,李中庆就琢磨着如何将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融合在一起。“潮州木雕和东阳木雕各有所长,潮州木雕比较粗犷,就其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东阳木雕则非常细腻,以平面浮雕为主,构图饱满,表现内容丰富,如果能结合两者所长,创造出的木雕作品肯定会独具风格。”为了攻破这一技术难题,李中庆边做边钻研。有一次,一位汕头大学美术系教授画了一幅八骏图,请他制作成壁挂。刚开始,李中庆采用东阳木雕的技法,结果连做了两块,教授都不满意。最后李中庆改变传统东阳木雕的套路,大胆融合了潮州木雕表现手法,把壁挂底部凿深,使马脚离地腾空,这一改动使马的腾跃感大大增强,教授十分满意。
这一次成功的尝试启发了李中庆的思路,使他找到了有效融合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的可行方向,他继续钻研如何把表现手法和技术打磨得更加成熟完善。“把潮州木雕以立体造型为强项的镂通雕技法,与东阳木雕线面结合的平面浮雕技法相融合,使得作品既有潮州木雕的立体感,又有东阳木雕的层次感。”他发现潮州木雕之所以立体感强,一是因为雕刻主体的底部全部镂空,不留地,二是多层次多写实。他就尝试将雕刻主体的背部尽量镂空但保留完整的底板,用块面造型手法层层铺叠。这样一来,人物、动物等主体,需要与底板保持一定的角度。经过反复摸索,最终选定为30度至45度。“小于30度的话,雕刻主体与底板依附过紧,还是呈扁平状;大于45度时,雕刻主体就会有扑出底板的飞离感与跌坠感,视觉上不稳固。”李中庆说,通俗而言,这种三维木雕的创作路径可概括为“通雕+圆雕+深浮雕”,融合了东阳与潮州两地木雕之长。
在新思路和新技法指导下创作出来的作品逐渐具有了李中庆自己显著的个性。2011年在第六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博览会上,展现李中庆风格的大型作品《清明上河图》(长130cm,高81cm)一举拿下金奖。看惯了东阳木雕的专家们觉得,作品无论从正面、侧面、前面、后面看去,人物都是立着的,比东阳木雕更具有立体感;同时,尽管单个的雕刻主体看上去更像圆雕作品,但整件作品处于同一水平面,保留了东阳木雕宾主、虚实、聚散、疏密相间的平衡之美。在“东潮木雕艺术馆”里,笔者还欣赏到李中庆新近的一些作品。例如一件由整块缅甸花梨木雕成的“五谷丰登”,在一个装满粮食的米担上立着引吭而歌的雄鸡,母鸡和小鸡一起过来凑热闹,扁担和麻绳斜靠在一边——作品题材新颖,造型生动传神,生活气息浓厚,麻绳和羽毛的质感呼之欲出,运用了圆雕、镂通雕、浮雕还有新型的“丝翎雕”等多种技法,让人眼前一亮。还有象牙和檀木结合的佛像,两种材质配合得天衣无缝,加上高超的造型和雕刻技法,愈加散发出庄重祥和的气息……李中庆把这些经过自己融和创新的艺术风格称之为“东潮”,恰如其分,意为“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的结合。
对于木雕艺术的创新和木雕行业的发展,李中庆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东阳木雕还是潮州木雕都不能固步自封。“东阳木雕眼下已到了需要升级的时候,理念、技法、创意都要升级,还有管理也要升级。”“潮州木雕必须向其他流派的木雕学习,不要抱着一只蟹篓不放。”“从清代至今,潮州木雕的工具一直未有改进。”“我们必须以机械带动手工,以手工引导机械,也就是说用机械养活手工,用手工巩固精品。如果纯粹靠手工,估计都没法养活自己。”“木雕行业要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四、以诚待友,以“品”立“牌”
“李中庆诚信可靠,和他合作、打交道让人放心。”“这个人值得交朋友。”——这是李中庆周围友人对他的大致印象和评价。
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他刚刚开办起来的潮州木雕厂遭受了很大损失,欠下很多债务,包括潮州一位朋友的10万元。四年后经济形势好转,李中庆又来到潮州,第一件事,就是还债。“说实在的,还钱的时候我都流泪了,现在想来还是很激动。”朋友问他还债之后自己周转资金怎么办,他说尽管自己现在很需要钱,但是欠的钱应该先还上。朋友想帮他,表示愿意先预付货款。他对朋友说:“活我先干,做好了你看值那个价再给钱!”——凭着这股真诚劲,他与买家之间的生意往往只需要“君子约定”,一诺千金。
他在自己的木雕工厂里首创“员工自定薪酬法”:新进的员工,先在厂内实习一个月。一月期满后,再独立作业半月,对照老员工的技艺水平,自报薪酬期望值;再做半个月,再报薪酬。经过两次调整,员工对自己的技艺水平与薪酬高低,就有了准确定位。曾经有个员工,在其他木雕企业务工时,每天的工资是280元;到东潮木雕厂后第一次定酬,他主动提出把自己的日工资降到155元,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技艺还不如厂内的老职工。“这位员工说,虽然工资降低了,但自己的雕刻水平突飞猛进,以后他肯定会把自己的薪酬标准提高的。”
从学徒一步步走来,李中庆与手下合作的工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与他们融成一片。承接湘子桥修复工程的时候,他与百来位木工、木雕艺人吃住在一起,随时研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开会不用口头、书面通知,因为我有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对于工友们来说,啤酒是最好的礼物,许多工友一般都舍不得喝。我们只要开会,吃晚饭前,每个人都会发一瓶啤酒,吃完饭,大家自然而然就集中起来讨论工作情况。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
这几年,到东潮木雕厂参观的木雕师傅很多,其中不乏已经功成名就的行家。每有访客到来,李中庆总是会满足对方要求,带他们到工厂参观。为何对自己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如此大方?李中庆说,帮人就是帮己。“仅靠一人的力量无法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个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多年艺术实践的积累,吸纳多个地域特色和艺术流派之精华,凭借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第一手资讯,以及从事实业经营管理的深切体悟,使李中庆超越了一个手艺人的形象,塑造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李中庆,正如他自己所发明的“三维木雕”,“既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以前干活是为了生计,现在干活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李中庆有感而发。祝愿他在自己的道路上,雕刻出最精彩的人生梦想!
责任编辑/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