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村”的时代脚印
2015-11-11孔令贤
孔令贤
他是一枚栗子,在这片土地扎根。春风化雨,傲雪斗霜,一片林成焉,一座山获焉。
生活于斯,奋斗于斯,他也站成了一座山。
——采访手记
上篇:问山
难民村在呼唤
有时,抉择决定人生。1991年,时双印走在人生十字路口。
正是仲冬时分,太阳从蛤蟆石岭那面的河北天空滚过来,慵懒地俯瞰这方土地。洪川村冷风凛冽,寒气袭人。
就在几小时前,观音台这个农家院的北房,时任丁峪乡党委书记王来锁的话语还在响起。
“双印,我们认为你接任洪川支部书记最合适。”
“王书记,不是我不想当,实在是客观情况不允许。老婆教书,家里家外都得我来做。我不想因为我耽误村里的工作。”
时双印态度诚恳,说话实在。
“知道你有困难。可是,你也知道,村党支部正是青黄不接时候,实在挑不出合适人选担任支部书记。乡党委经过再三考虑,才做出这个决定。”
时双印低头不语。手指间夹着的石林烟丝丝袅绕,烟灰积了老大一截。
“你是个党员,关键时刻,能给党组织讲条件?”
既然党委书记放了狠话,时双印只得点头,答应代理支部书记七天。
王书记走后,时双印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妻子不在家,女儿在30里外的丁峪念初中。一连几天,送走在五里远的朱石铺读小学的儿子,便坐在街门口发呆。
居高临下,眼前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89户270口人的晋冀边境小村。远处,北面的段岭、神虎岭和东面的蛤蟆石岭构筑起屏障,将村庄团团围定,只在东南角留个豁口通往河北省赞皇县的黄北坪、王家坪、虎寨口,再就是西面的出口,迂回曲折连接着山外。再远,则有古长城遗迹。时间的大树将一片叶子遗落于深山中,任其飘零,自生自灭。时代的大纛随风摇曳,把一个孰去孰留的两难命题抛给这个刚逾不惑、虎背熊腰的山里汉子,令他五内熬煎,寝食难安。
妻子从学校回家,见他焦躁不安,便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愁头?该决定就决定,还没见过你这样拖泥带水呢!”
妻子胡翠花比汉子小一岁,温柔贤淑,有知识女性气质。两人青梅竹马,结婚生子,一路走来。知夫莫若妇,她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是个坚强果断自信,可以信赖托付的真汉子。
十九年前,她念平定师范中师,他在丁峪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任事务长。一纸征兵命令,他辞去工作,非报名参军不可,任是谁都劝不住。此一去,就是六年。
1978年,她已有了五年教龄,他却复员回到农村。一条红线将早已相识相知的两人牵到了一起。他问她,“咋样?”她红着脸,抿嘴笑,“你说怎样?”面对不对称的天平,汉子一言九鼎,“婚事就这么定了。我就不信,我这辈子会窝在农村!”
家里穷,结婚时只给新娘做了一身新衣服。买下的两双新袜子,双印说,给大嫂一双吧,她家太穷。结婚头天晚上,她说,我还没鞋呢!他笑了,“你在娘家时就不穿鞋?”随后正言,“只要努力,以后咱什么都会有的!”
往事如烟,誓言若磐。他的决断总是有根有底,言出行随,谁听谁信,花见花开。而今这是咋的啦……
若干年前,洪川还不是村落。据说有条山西通往河北的古道,就在附近的红石崖间。村里有人见过青石路上有斑斑驳驳的牲口蹄印,路面也被磨得溜光。古道旁有个杀牛岗,晋人贩牛至此,常在附近的集市宰杀,血流成河,故名洪(红)川。蛮荒之地,偏远闭塞,却难得山高皇帝远,远离官戎匪盗,冀晋两省的赞皇、元氏、武安、井陉、平定、昔阳六县常有逃荒、避役、躲兵之难民,乞讨至此,聚族而居,开荒种地,苟且偷安,此地便成为有名的“难民村”。洪川何时建村,已无从考证,据传村中观音庙挂一口清代大钟,上面铸刻有“洪川村”字样,后来一场山洪,寺庙被毁,钟被冲到15里外的李家庄河滩,有人捞起,吊在戏楼,又毁于匪患。村里有人盖房,掘土时曾发现年代不详的大板瓦。时家先人从元氏县逃荒而来,至双印已然六代。照此推算,至迟二百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这里便有人居住。
斗转星移,世事更易,多少桑田成沧海,这里却似乎仍为世外桃源。双印、翠花都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山外人的生活早有了现代气息,而这里的乡亲们还住着原始的草房。这种房屋,用木头搭架子,上面苫盖着厚厚的谷草,一年加一层,倒是不怕下雨下雪,但潮湿阴暗,不宜人居。双印、翠花都在这样的草房里长大,15岁前没见过砖瓦房什么样子。没有土地,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人们硬在石头缝间刮土,造成“巴掌田”、条条地,满打满算不过180亩,人均仅6分。土薄地寡,种着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品种二黄玉茭,打下粮食交了公粮就不够吃了。糠菜半年粮,留给时双印的记忆太多太深。而山上原始森林资源丰富,砍山卖木头、劈柴烧木炭便成为洪川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山间无路,木头、木炭需远走五里,到朱石铺才能运出。时双印在朱石铺读书时,上学常要捎扛一草包木炭或一捆(4根)抬杆。舍此便没有赚钱门路,用核桃仁、桃杏仁当油炒菜司空见惯。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没多少改变。1992年,村会计的账面上,全村人均收入仅区区120元。反正哪里也受穷,不少人觉得此地无望,解放后或另择高枝,或迁返原籍,洪川因此减少了一百多口人。
时双印其实有理想有条件走出大山,走出“难民村”。他有文化,当过部队的连部文书,还写一手好毛笔字。他脑瓜好,心灵手巧。会盖房装修房,当时已带着十几人的建筑队,他是大工,一天赚三元钱。会做饭,蒸炒煎炸样样拿手,村里谁家办婚丧事,他总当掌灶把式。会盘火盘炕,高火灶火大火小火,土炕吊炕过火炕,桩桩精到,甚至在河北也有名气……即使等不来招工招干机会,一旦儿女有着落了,到县城省府开个饭馆,揽个工程,做个买卖,照样名利双收。
然而,然而……
故乡与斯人,是前世的约定。或者说,乡恋就是一种宿命。偌大个中国版图,就因为在这块偏远之乡出生,不毛之地成长,今生爱她恋她的故事就不会改变。纵使化作一片云彩四处飘散,热爱故乡的心不会走远。
终归是要走出难民窝奔向幸福的。是独自逃离,还是率众突围?
忽然,时双印有了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
那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
胡翠花家也是逃荒难民,爷爷那辈才从河北元氏迁来,她的心灵感受自然和丈夫一拍即合。便说,“按说应该出去找份工作,但人生苦短,留在村里办成件大事也好。我就不待见那种好高骛远,啥事也办不好的人。是去是留,你自己决定吧。”
二十四年后,胡翠花接受采访时说,“我就是看到那人当时治村兴村干事业的心劲很大,支持人家吧,没的说!”
山那面河北人家
冰雪覆盖着太行山,河沟乱石间的冰凌仍不肯消融,山上的原始松林传来阵阵涛声。又一个新春来临,山外或许已然万象更新,洪川依旧唱着过去的歌。
山那面虎寨口乡三六沟的郭三牛翻山越岭来到时家。山重水复,难传尺素,时双印捎书道信将他请来。他俩年岁相仿,有朋友之交。在这偏远穷困之地,拜把子结朋友是常态,以便危难时相互扶持。
时双印弟兄五个,除老三在村供销社外,都是农民。他排行老二,分家时顾及小兄弟,没分到房屋,女儿却在此时呱呱落地。倔犟的汉子对自己下了最后通牒:时双印,你可是七尺男子汉呀,能够忍心看着老婆孩子顶席片窜房檐没个安身之地吗?于是,自己绘图设计,自己垒墙盖顶,锛木头弄檩条、椽。整整一年,中午没睡过一分钟觉。光着个膀子,一早晨从门外坡根底往院里拉50平车土。硬是省吃俭用卖力气,盖起六间北房。闹“非典”那年,妻子和泥,他当匠人,又盖了西房,红石头垒砌的农家院从此象模象样。现在,在亮堂的北屋,小地桌上摆放着汉子亲手做的炒山药丝、炒鸡蛋,一个开了口的罐头,一瓶跃进大曲酒。
酒过三巡,时双印开宗明义,“我决定当洪川支部书记了。应该怎么干,想听听你的意见。”
山东林学院毕业的郭三牛熟悉洪川的情况,开口便说,“我早琢磨过你村的致富路了,土地没有,伐木不久长,唯一出路是搞山上种植。据我观察,种板栗或许可以。”
时双印有些心动,“靠山吃山,就种板栗?那可是个新品种,行吗?”
郭三牛建议请专家论证。
一个大雪初霁的日子,时双印将儿子托付给母亲,身上带着的除了妻子连夜准备的窝窝头、咸菜,就是一包包土样,和郭三牛相跟,从太行山这个偏远小村出发了。他俨然一个探险家涉足罗布泊,欲在茫茫戈壁间探寻出一条生存幸福路来。
山东泰安,山东林学院所在地。两人一到,径直找到郭三牛的老师,交上土壤样本,并报告了洪川的地质气候等情况。
资料显示,板栗为栗树之一种,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富含淀粉、脂肪、氨基酸、葡萄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价值不菲的木本粮食。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0-20摄氏度的温带地区生长,花岗岩、片麻岩、沙岩风化的微酸性土壤最佳。
化验,分析,对比,洪川的气候土壤条件竟非常契合,适宜种植板栗。
时双印兴冲冲归来,找乡领导汇报。一听结果,领导们满脸笑成一朵花,不仅为洪川有了满腔热忱脚踏实地的带头人,也为他找到兴业富村之路而高兴,便说,“照洪川的条件,靠近晋冀边界的11个村都可以发展板栗生产呢。”于是亲自带队赴河北省邢台市考察。
太行山东麓冀地诸县,历来有种植板栗的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万炮齐轰太行山,大规模发展林果产业振兴山区的壮举,轰动华夏。邢台之行,种板栗脱贫致富的口号开始在丁峪乡叫响。
洪川,一个丁峪乡外不知其名的边塞小村,一群连昔阳话都说不纯正的逃荒人后裔,欲捷足先登改革开放先锋号,破冰启锚,扬帆远航。
百余亩薄田播种罢,山坡上,桃花红,杏花白,核桃树长穗子花一嘟噜一嘟噜地开放。时双印乘势发动,率众登上西垴山,刨下了整修条田第一镢。
时双印边干活,边给大伙讲述邢台考察时听到的毛泽东主席和板栗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邢台一带驻扎。炊事员做窝窝头,毛主席很喜欢吃。后来到了北京,忽然觉得窝窝头不如住邢台时好吃了,便问原因,炊事员这才告诉他,在邢台吃的是栗子面窝窝头。毛主席说,怪不得好吃呢!
正讲得兴致勃勃呢,有人拄着镢头把放凉话,“哎,哎,毛主席、北京离咱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咱说近的吧,我问你书记,这么大的荒山,这样一镢头一镢头刨,什么时候才能吃上板栗?真叫胡闹哩!”说罢,镢头一撂,扭头就走。
时双印惊奇地直起腰来,一看说话者是从勺铺迁移来的外来户,人家有钱,来洪川压根就不是来受苦的。而眼前这茫茫荒山,非一镢头一镢头开发,吃不上板栗呀!正要说点什么,几个年轻人见风使舵,也顺势放下镢头不干了。
在场的村长翟保义见状大吼,“你们这是怎么啦?不是事先说得好好的,集中开荒刨鱼鳞坑吗?”
众人却不由分说,三三两两溜走了。整修板栗地头一天,就这样无果而终。
夜晚召开群众会。村穷,解放四十多年了,竟连个象样的办公室也没有,开会还得占用学校教室。屋子不大,昏暗的电灯光下,四五十个蒙手巾的、戴帽子的人,个个耷拉着脑袋,满脸忧虑。时双印一到,人们就继续白天的话题,话锋如刺刀般集中袭来。
“时双印,栽板栗到底行不行呀?”
“新官上任三把火,你不是在日哄大家吧!”
“把钱把力气白白扔在山上,你可赔不起啊!”
一时冷油炸了热锅,会场乱烘烘一团糟。翟保义吼破嗓子,喝叱众人,“有话一个一个说,一个一个……”
说话尖刻的“山放羊”一把将翟保义推开,整个身子横在时双印面前,厾点着他的脑门说,“时双印,敢不敢打赌,你要栽板栗赚下钱,我脑袋朝下走!”
人称“一响炮”的中年汉子,直腔直调,乘机撺掇,“你这纯粹是劳民伤财,自己往上爬,不管老百姓死活!”
哪个角落有人抬高嗓门放凉话,“板栗到底是甚样,谁见过?异想天开!”
洪川人历来彪悍勇猛,豁出性命啥都不怕。当年创荡这蛮荒之地,人高马大,两手各提溜一桶水,飕飕飕大步流星就到了山顶。山大林密,上地、走路常遇野狼、野豹、山猪、山羊,黑夜里四野嗷嗷吼叫不停,阴森怕人。和野兽为伴之人生就得胆大,什么都不怕。说话粗喉大嗓,吃饭狼吞虎咽,做事不计后果。时双印深谙这山野秉性,看着渐拥渐多的不明真相的人们,便急中生智,“飕”地一下跳上课桌,挽袖子撸胳膊,大声喝道,“你们想怎么样?!”
也是一物降一物。蛮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时双印这一手,将场面镇住了。众人面面相嘘,措手不及。几个情绪失控的人再不敢靠前。
血气方刚的时双印双手叉腰,嗓门敞亮,“说实话,我也不想教大伙这样受苦受累干。可是,老祖宗把我们安排到这里,山大地少,一口人六分田,够我们吃喝穿用吗?建村几百年了,至现在还是户户没余粮,家家没存款。咱们就这样心甘情愿这辈子、下辈子也过吃糠咽菜的日子吗?谁能想出办法,既不受苦受累,又能叫大家过上富裕光景,我情愿退下来,你干!”
句句铿锵,字字有声。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
时双印毕竟有文化,懂政策。思前想后,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不接受种植板栗的决策,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动不够,舆论准备不足。这么多年了,地处一隅的乡亲们,信息不灵,思想闭塞,安贫乐道的习惯势力,固步自封的守旧意识,将不少人的心灵封闭得严严实实。当然,还有解放以来上头政策多变,朝三暮四,把人心弄蔫了,弄怕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总得让群众看到实际可行,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
于是决定组织众人到省界那面的三六沟考察。
洪川和三六沟,分属两省两县,相距却只有13里。在赞皇林业局工作的郭三牛带领家乡人遍栽板栗,已成气候,大获其利。洪川村每户出个代表,身揣窝窝头,一早出发,沿村东南方向的蚰蜒小道,弯弯曲曲地走了一盘又一盘,直从海拔800米下到500米,两个小时后才到达目的地。
好个三六沟,漫山遍野板栗树,大大小小,高高矮矮,一片片,一丛丛。三三两两的果农正给板栗树嫁接,剪了枝的粗干大枝上缠着小小的接穗,犹如母亲怀抱里的孩子。洪川人看着这奇异一幕不由惊呆,问长问短,倾心交流,眼界大开。
林业队长是个半百老汉,耐心给邻村的乡亲们介绍板栗的习性、产量、收益。老队长的一句话,打开了洪川人的心窍,“如果洪川村栽上板栗,到了盛果期,一亩板栗收入可以抵上一亩水稻。”
又一个春暖花开,板栗终于在洪川落脚。
悬崖上的博弈
洪川村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山险峰,目之所及全是石头,土比水贵,水比油贵。自古以来,唯在海拔1500米的悬崖绝壁之上,大约2500亩的荒垣,呈15-20度斜坡,全是酸性风化石,有荆棘灌木稀疏生长。然而山路陡峭,几近笔直的山路五百多米,为一条悬崖断裂而成的狭长石缝,可以攀登。
时双印不止一次来到这个叫做西垴的山上,看着偌大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出神。种植板栗,太需要这样的土地了,这里简直就是洪川梦中的摇钱树、聚宝盆。但打开这个宝盒也太难,要钱,要人,要办法,还要有决心和毅力。而眼下的洪川,村委会的账上连一分钱都没有。人呢,土地承包已经十多年,各干各活,村里无权也无力组织众人大干。他曾想承包给单个户治理,放出风去,只有人摇头,没有人答应。无奈中,时双印想到了在过去年代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义务工。
按照当时政策规定,农村劳力每人每年可出10个义务工,用作集体公益事业。时双印坐在西垴斜坡,望着漫漫荒原仔细盘算,一个劳力10个工,全村一年满打满算不到600个工,这2500亩荒地猴年马月才能治理成板栗田呢?急于改变现状的人往往有超常之想,惊人之举,他不屑权衡就做出决定,一个劳力一年做60个义务工,只能超额,不准亏空。谁做不够,短一工扣20元钱。没钱可扣,就挂在村委会的往来账上。
时双印后来跟我说,明知这样做与现行政策不符,但没办法。要想干点事情,不冒点风险不行!
此议一出,舆论哗然。
一天清晨,年轻会计曹嘉峰来家,进门就说:“上庄袁家找我开迁移证,要回原藉。”
“你开了吗?”
“不开不行。”
“住得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集中治理西垴山的关键时刻要迁移呢?”
过后一打听,那人的迁移证还在口袋里装着,人更没离开。时双印这才明白,迁移离村是假,躲避义务工是真。
说话间过了立夏,雨水行动快,两天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连日不开。雨中看山,娇柔堪怜。趁下雨天,时双印这天正给一家盘过火炕。正蹲在地上砌火台呢,“山放羊”戴个草帽进来了,见面便单刀直入,“书记大人,一年白干60天,你还叫群众活呀不啦?”
时双印停下动作,“要栽板栗,不这样集中整地,咋成!”
“你就不怕有人揪了你的片片!”“山放羊”摘下草帽在耳朵边忽扇着比划,说罢转身就走。
房主说,“别听他瞎咧咧,那人就是个鬼难拿,谁当干部,对谁有意见。栽板栗是好事,多数人拥护呢。”
胡翠花从学校回来,见汉子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给你看个东西,可不敢生气啊。是从学校办公室门缝里捡到的。”
时双印接过一看,竟然说他与这个那个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煽动老婆离婚,云云。他呵呵笑了,“你信吗?”
“我若相信,就不会给你看。”
时双印轻蔑地一笑,“让人家出义务工,这很正常,没人反对才怪呢。无所谓。”
“有人告我,他们说现在把时双印赶下台也不容易,就想着挑拨老婆和他生气,看火烧后院。别上他们的当,你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不几天,学校办公室门口又有一封八人连署的匿名恐吓信,声言要时双印某月某日交出3000块钱,放在学校大桑树底下。不然,从县告到中央,非把你撵下台不可。后来听说,信还是从赞皇县打印的呢。
时双印将信一撕两半,还是自语,“很正常,无所谓。”
那天,乡政府欲在洪川村开种板栗现场会。早晨人们发现村办公室院墙上,有人连夜贴出七张大字报,言辞激烈,直陈村事民情,煽风点火,逼时双印下台。
时双印知道此事后,嘴角笑笑,没说什么,依然按部就班准备现场会有关事宜。
而他并未意识到,真枪实弹的威胁此时正在逼近。那天早晨一开街门,唉哟,不好,门前地栽种的400根核桃树秧一夜间全部被人偷刨走了!看着一个个窃后残留的树坑,他欲哭无泪。那是在全县尚无核桃树苗时,时双印通过赞皇林业局苗圃提供接穗,技术员帮助嫁接,千辛万苦培育成的宝贝疙瘩啊,一根树秧12元呢。看着看着,一阵心疼,眼前发黑,颓然地坐在台阶上。
晴天霹雳!不是心疼那几百根树秧,近五千元的家产,而是他为群众办事的一腔热情,一片苦心,咋就不被人理解呢!时双印呀时双印,你怎就这样命运多舛!
他自信不是无用之辈。当年一心想着从军梦,从学校来到内蒙古军营,从战士干到文书,连队的黑板报都是他一人编写的呢。没赶上提干,就连转业安排工作也不顺利,如果迟离开军营一天,就转业到大庆油田了。回到地方,又恰遇上级有指令,这批兵不安排工作,统统回原籍劳动。但他逞强好胜,不只身闯荡世界,就在村里干个样子。然而,命运捉弄人,想干点事情咋就这么难?
夜里,思前想后心烦乱,翻来覆去睡不着。初夏的半弯月,挂在山村的天空,也照射着一个有心人的眼睛,搅扰得好烦好烦。在部队,睡不着首长就叫数数字,而这着管用的法法儿现在也不灵了。想着想着,心里难受,忍不住抽噎起来,泪水唰唰流着,沾湿枕头。
男儿有泪不轻弹。多少年后说到伤心处,时双印仍禁不住哽咽,眼圈红红的。
侠骨柔肠,我不知该怎么安慰他。
睡在身旁的妻子察觉了,问他,“咋,没睡着?”
“嗯。”
“想事哩?”
时双印不做声了。
胡翠花也没了睡意。
时双印和胡翠花可谓患难夫妻。结婚前,他曾发誓让她过上好光景,一直未如愿,他很愧疚,说你可跟我受苦了。而他何尝不是为这个家庭费尽心血呢。她原先在孔氏、里沙窑、甘川沟学校教书,他在家又当爹又当妈,孩子大人家里家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令她工作安心。里沙窑是个单人校,离乡政府所在地丁峪30里河滩路,每月他都要从那里的粮站领上供应粮,沿途过几十条大河小溪,担到学校,不知受过多少苦累。从家到学校,走近路,经甘川沟、刀把口、三教河,二十多里全是崎岖难行的山道,沿途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每次返校,他都亲自送她……他是个硬汉,而硬汉也有柔情似水,儿女情长的时候。
翠花觉得,汉子现在正走在心灵的低谷,应该给他力量,给他支持。
她说,“男子汉大丈夫,遇到点挫折就把你难倒了?干什么事会一帆风顺?你退缩了,正合那些不想让你干的人的心愿呢。人家出点难题,你就愁眉不展,这不是强人的性格。”
“谁在捣鬼,我清清楚楚。”
“想也别想谁干的,你自己干好就行。”
妻子的话是开心钥匙,一米七五的汉子时双印倔强地站立了起来。他告诫自己,“理通天下,事在人为。干到底,干个样子!”
党支部会上,时双印声色俱厉,一言九鼎,“现在是洪川治穷致富的关键战役,党员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栽种板栗,有些群众不愿干,党员先干。一个党员包一片(3-5亩),交20块押金,栽上树,押金退回。是好汉,是孬种,战场上见!”
洪川村的党员是好样的。翟保义、田树魁等14个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
老支书时双成,系因海河泛滥逃荒讨饭而来的宁晋人后代,对这块土地有感情,对第二故乡脱贫有责任担当。他说,“双印,干吧。方向对,我坚决支持你!”
胡翠花那年做了胆结石手术,已调回故乡任教。洪川学校五个年级,一个老师,十几门课的教务常使她应接不暇。回家来做饭、洗衣,一应家务忙得团团转。每天,她都会早早起床,为丈夫准备好中午的干粮和开水,目送他出门去西垴,而后再去学校。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做完家务,又急切地等盼他平安归来。
义务工和党员包片,在西垴山双轨运行。时双印除了完成同党员一样繁重的任务,还多了两项职责:分片丈量和检查验收。走下西垴,往往月上段岭。
其实,群众觉悟行动也参差不齐。只要带头者率先垂范,或榜样力量,或从众心理,或道德驱使,众人也会一拥而上。真正醒悟自觉,农民看的是实际,要的是实惠。而这个进程犹如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时间和力量的积累,直到高潮和最后冲刺。
1996年,太行山外,滚荡着打工潮、办企业热,晋冀公路线、石太铁路线,满是流动的农民大军。而在洪川,一群难民的后代正在不合时宜地啃一块顽山硬骨头,为开劈前所未有的新路勇敢探索。
西垴山是个典型的荒垣。2500亩荒地上,乱石嶙峋,灌木丛生。遍地的风化石表皮是土,下面是石头。一镢头刨下去,只成个白点。有的地方镢头刨不动,必须用炸药爆破,一炮炸一个穴洞。填土也困难,没有土,需砍掉灌木,搬走石头,从灌木根下、石头缝里去找。刨坑、割草、搬石头,时双印们手上磨起的血泡,破了圆,圆了破,镢头把上满是斑斑血迹。夏天太阳升得早,一上山,众人便脱掉衣裳,赤膊条条,只穿个裤头,整地、垒堾、刨穴,不屑多大功夫,豆大的汗珠就在身上直滚。随身携带的塑料大油壶,足以装盛10斤白开水,一天将这多水灌进肚里,尚不解口渴。时双印人高力气大,桩桩活儿干在前头。中午休息,众人顾不得擦去满脸的泥水汗滴,解开干粮袋便狼吞虎咽起来。苦重,体力消耗大,一口气就能干掉三五个馒头。吃完,抹抹嘴,接着干活。
植树时节,老汉妇女栽秧,男人从村里的河沟担水。从村里到西垴,本有一条上山路,十几里长,来回走一趟得大半天时间。为省时间多担水,人们便就近从悬崖上攀登。那是怎样的路啊,60度的斜坡,120米高程,弯弯曲曲三里蚰蜒小道,仅飞崖走壁处就有300米之多,有的地方直上直下几乎成直角,莫说担水,看看都眩晕。时双印一马当先,只身挥镢先在悬崖上开一条险路出来。人担水在这路上走,扁担水桶必须成斜飞之势,一不小心,水桶便磕到了石壁。矮个子干脆将水桶担在扁担两头,用双手抓住前行。路上不断遭遇陡立的坎,直立的崖壁上,一个个浅浅的脚坑,需左右脚安排好顺序方能登临,迈错一步就会摔跤跌倒,人仰水流。担一趟水三四个小时,浑身汗水便湿透了衣衫。有些体弱者,担到山顶就虚脱晕倒了。面对艰险,干部党员带头,一天四趟,完不成任务不下山。夜晚回家,浑身像散了架,一句话也都不想说。西垴山上,担水的人们一字儿排开,斗直蛇行,从山脚到山顶,成为洪川一道亮丽风景。常有赞皇人路过,看见了,便啧啧称赞:“洪川人要上天呀!”
攥紧来一个拳头
洪川村中间,一条大河沟将全村分做河东、河西两部分。1996年8月,西垴山整地栽树正搞得火热,一场暴雨,山洪塌方般倾泻而下,倾刻间便吞噬到沿岸农户门前。时双印冒着暴雨组织抢险,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得事事关心,处处运筹,不允许有半点闪失。有个80岁老汉,洪水冲到家门口了,仍不愿离开。时双印心里着急,亲自带几个年轻后生冲进院里,摘下门板,抬上老汉就走。洪水退后,漫溢于村庄的水迹河踪犹存,遍地枯枝烂石沙砾残禾,一片狼藉。
时双印来去西垴,每过此地都感慨万分。从立村到如今多少代了,这条河一直为非作歹,得不到治理。自己执掌村里大权,能不能给乡亲们办这件事呢?治理河沟,办前人办不成的事,当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威信,站稳脚跟,对以后工作有利;但底子薄,力量弱,暂时不治理,可以集中精力整地,实现板栗富村的宏愿。那么,两者之间有矛盾吗?翻来覆去想,他终于明白了,当前治理西垴山,首要问题是人心归向。有人看不长远,因而缺乏信心。而治理河道,也是保护沿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当务之急。弄好了,可以短期见效,不是能让群众看到党支部为民办事的决心,增强凝聚力吗,对于实现长远规划不更有利?细节决定成败,关键是要协调好,组织好,两不耽误,两全齐美。
主意已定,与翟保义商量,时双印亲自测量规划,在村中河沟修筑护村大坝。村里统一放炮炸石,固定工匠垒砌,群众出义务工搬运石头、清理河道,在不影响西垴山整地栽树的前提下,用一年时间,五十多米石坝终于完工。两年后,洪水又将大坝冲毁,时双印没灰心,重新组织,再度修复,还在河沟间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座铁桥,上面镌刻“一九九八”字样,以资纪念。一桥连起两庄,也连起了举村人心。
时双印由此想到,调动群众积极性,必须把长远利益和短期效益结合起来。洪川村牧坡广阔,养羊是传统产业,他便号召支持群众发展养羊业。1998年时,全村羊存栏已达到一千二百多只,人均四只。而随着板栗面积扩大,牧坡减少,新栽板栗又怕羊啃吃,时双印便考虑替代产业。外出时,他特意考察了鹿茸市场,发现潜力很大,担心群众不接受,便想自己先试养,积累经验,而后推广。1999年,时双印从长春双阳第一鹿业服务部买回20头梅花鹿。翌年即出售一万余元鹿茸,还生下两只小鹿。本想三年收回投资,再将养殖方法、经验教给群众,却不料遭遇鹿茸市场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只得放弃。时双印由此觉出市场这只无形手的份量了,但他不甘心,总思谋着与市场对接,在养殖业上另谋出路……
事无巨细都连着民心。尤其农村,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年政策允许农村人口上养老保险,时双印建议,村委会决定,卖掉一坡杨树,给全村每人上了50元养老保险。以后连续几年,又上意外风险保险。事不大,反响不小。
洪川村贫穷而偏僻,男人找个媳妇很困难。但凡找到个媳妇,一家人便视若珍宝,百般爱抚,百事顺从。有些女人被宠惯坏了,动不动就骂老人,吵家庭,弄得鸡犬不宁。一天晚上时双印刚从西垴回来,申怀棠婆婆一颤一颤地找上门来,见了面,浑身哆嗦着说不出话。时双印问明是挨了媳妇骂,骂的话很难听,老人气不过,连晚饭都吃不下去。申怀棠是胡翠花的姑表姊妹,他便决定从她开刀,杀杀这些人的威风。
时双印一进门,见申怀棠还在不依不饶地骂,生气了,大声说她丈夫,“你到她家,叫上她爹名字好好骂,出了事我负责!”那人不敢。时双印指着那女人,厉声呵斥,“申怀棠,你怎么这样不讲理,!若再这样,从今往后,大小事你不要来找我!”说罢,起身便走。出去就在大喇叭广播,指名道姓批评申怀棠,“你养活孩们干甚哩,还不是为了防老养老?你不孝顺老人,你的孩子长大了,看样学样,会孝顺你吗?”第二天早晨,时双印一开街门,申怀棠早在外面等着,见面就承认,“我错了。”时双印说,“人还能不犯错?知道错了,以后就好好孝敬老人。”
“我给洪川村人保证了,哪个老人受媳妇虐待,找我时双印来!一个支部书记,没有这点担当,怎么让大家信任?”时双印这样明言。
1998年,洪川人终于在西垴修成800亩条田,全村八十多个劳力,总共投工四万余个,其中义务工二万个。随修随栽,四万余株板栗树绿油油地,人见人爱。最先栽植的已开始挂果,有了收入。
时双印觉察出人心在慢慢回暖,拥护种植板栗的人越来越多。会计曹嘉峰告诉他,开出迁移证那些人又想往回迁呀!那个带头发难的外来户见了时双印有点不好意思,总想搭讪着说话,他也不计较,照旧和他说说笑笑。甚至连他当初怀疑写匿名信、写大字报的那几个人,相互间也开始埋怨,纷纷向他禀报,某某策动告你来。他却只笑笑,不屑理会。
“咱当干部,有责任引导和教育群众。与人争执甚至争吵,都是为了村里的大事,个人之间没有仇怨。争吵过后,你不给我说话,我主动给你说;你有事,我主动帮助。”时双印就是这样心胸豁亮,与人为善。
他考虑的是接下来的步伐。西垴山治理了,其他小沟小坡尚为闲散土地。其时,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减轻农民负担,兴农富民,中央已明令禁止使用义务工。剩余土地还治不治理,怎么治理?琢磨再三,他想到了拍卖荒山,分户治理。
早在策划开发西垴山时,没钱没人,他曾想到承包治理,无奈人们对栽种板栗顾虑重重,无人响应。如今多数人认识了长远利益,拍卖荒山、分户治理或许水到渠成了。
拍卖会场设在学校课堂,黑板上写出荒坡荒地的拍卖标的:每亩最低价80元。
在座的竞拍者,包白手巾的,光头的,急燥的,文静的,抽烟的,咳嗽的,此时都聚精会神,看着黑板沉思。面前放一块瓦片,各人需在上面写出自己的报价。
翟保义一声发令:报价开始。沙沙沙,刷刷刷。一阵忙乱后,瓦片齐刷刷扣在各个竞拍者面前的桌子上。
曹嘉峰逐一揭晓,大声报价:100元,125元,1000元……
奇迹出现了,东角洼居然拍到2000元!
时海兵最终以最高价取得了这块五亩荒地的经营权。
退休工人冯抓周,见村里拍卖荒山,心里痒痒,想着回村买一块地栽种板栗。拍卖时,他看中了西洼,那片土地村里标价每亩100元,他吐口出300元。“我全包了,行不行?”惟恐众人不允,忙给在场竞拍人一一散石林烟,又低三下四说好话,虔诚心终于打动了众人。看在乡亲份上,大家说,让给你,我们弃权!冯抓周在西洼干了五年,砍掉洋槐树,整成条田,栽上板栗。80岁时回县城居住时,又将一洼地的板栗树以7000元转让了出去。
洪川村拍卖荒山先后搞过四次,一次比一次精彩。除西垴山外,东角洼、西坡、头道沟、阳坡,共一千二百多亩,取得经营权的七十多户农民,全都用这种办法种上了板栗,计六万株。
有了这个成功实践,后来,西垴山集体栽植的800亩共四万株板栗树,也按人口分树到户,全村每人平均分得150株,实行分户管理,收入归已。
中篇:攻关
石头、草皮及其它
西垴山注定是洪川致富的生命门。一道道难题,一个个坎,考验意志,也考验智慧。
海拔高,风大流急。正遇天旱,雨水奇缺,风化的沙岩土不保墒,1992年修的150亩条田栽植的板栗苗,第二年春天枯死大半。种植板栗本是件新事,是闯关,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然而,事有曲折,再一再二之后,有的人又捡拾起已经丢弃的“怀疑论”了。
时双印扛着镢头正要上山,被“山放羊”拦住,一句话丢过去,令人头皮发冷,“时双印,你给句准话,洪川种板栗到底占不占(行不行)?”
还没等时双印反应过来,几个人也围了来,七嘴八舌:
“说不定咱这里就不适合种板栗。”
“穷山恶水,生就的穷命!”
“命里有五升,不用起五更。命里没五升,累断脚后跟。老辈都这样过来了,咱们瞎折腾什么!”
时双印心事重重向山上走去。那一天,上山的人稀稀落落,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晚上回来他在大喇叭上喊话,“洪川能栽种板栗是经过专家论证的,不需要怀疑。死苗,或许是咱们方法不对,或许是功夫不到。干革命没有笔直的道路可走,改变贫穷面貌,也必须付出千百倍努力!有些苗能活下来,说明板栗富村这条路走对了。板栗苗不全,咱就补栽。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三年。有朝一日,总能栽活栽满。咱们不能半途而废呀!”他号召所有劳力,明天继续上山补栽板栗苗,继续整地。
又是讲道理,又是鼓干劲,但响应者寥寥。第二天,他头一个来到西垴,割掉圪针,生起火来,刨好壕渠,等来等去,始终再没人到来。
就这样干了一天。第三天,还是他孤军作战。
两天来,时双印心乱如麻,琢磨最多的是群众积极性问题。众人对种植板栗有疑虑,归根到底还是个现实考量。看来,光动员群众出力苦干还不行,还必须开动脑筋,攻克科学难关,解决苗木成活、结果丰收的难题。
“干事业,总会有不同意见,也会有人反对。天下人,都当好人不可能,不客观。都当赖人,社会就不发展了。我总结一条,当支部书记,如果都是老顺民,没有人监督,那你可能就要犯错误呀。村里必须有几个圪渣人,每天瞅你毛病,这对干部很有好处呢!”
我听出,时双印说得是四个字:群众监督。而在干部,一要敢于面对,二要勇于反思。譬如,群众对板栗苗枯死的疑虑。
从西垴回来,遇见他的大舅哥胡占魁。大概出于亲戚间的同情心,见面就说,“你当书记,光你一个人干就占(行)哩?”
时双印倔犟地,“愚公移山,挖山不止。能干多少是多少。”
第四天,胡占魁上山了。第五天,田书魁等几个党员来了,说,“光让书记干,党员看,不像话!他也是为洪川好,有困难,咱们共同扛着,共同解决。”
随后,群众也都陆续上山了,七嘴八舌,“看来时双印是铁了心啦!”“人家也是为咱老百姓好啊!”“跟着干吧!”
看着眼前的景象,时双印的眼眶热热地。还是通情达理的群众多啊!现在的关键是干部要破解难题,引导大伙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
其实,动脑筋肯钻研也是时双印的长项。为找到死苗的原因,他查资料,问专家,总结种庄稼经验,栽种板栗的成功路子终于找到了。
他向郭三牛请教。
郭三牛不愧为专家,问他,“是雨天栽的吧?”
“嗯。”
“这不行。板栗喜欢潮湿土壤,但又怕雨涝,雨量过多,土壤长期积水,极易影响根系尤其是菌根的生长。春季的土壤温度湿度最适合板栗苗生长,一定要在雨季到来以前栽。或者,秋末冬初。”
按照郭三牛的指导,他们做了时间调整,春天集中栽种,一到雨季便开始整地。这一来,无论补栽的新栽的,成活率果然都大大提高了。
从种植资料获知,土壤涵养水分是抗旱保墒的关键。时双印想到了旱地的地膜覆盖,既然高寒地区种玉茭种疏菜可以覆盖地膜,既提温又蓄水,栽板栗何不如此?于是,先行试验,栽板栗苗时先浇水,再覆盖以塑料薄膜,而后在边上苫土。一行行,一片片,酷似白色河流。那年又遇干旱,由于地膜覆盖的佑护,板栗躲过了干旱,奇迹般活了下来。
借鉴地膜覆盖技术,时双印想到了满山遍野的红石板,村民自古用它盖房垒墙,不怕日晒风吹;如果用来保护板栗的根部,不是同样可以遮风挡太阳吗?于是教大伙捡拾石片石块,将板栗苗根底摆得严严实实,果然板栗苗多了一个保护层,任它风大日头红,苗根底的土壤水分也不会蒸发。
还有山坡上的草皮,过去常有人揭下来移往别地种植,叫栽草。如果把它反扣在板栗树跟底,不是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能涵养土壤水分吗?一试,一个抗旱保板栗的新举措又获得成功。
二月里,寒风还在山上肆虐,大地已一片春光。时双印、翟保义研究决定,在西垴山修个水池,以存蓄山上的雨水,天旱栽苗,也可以保证有水可浇呀!跟众人一说,都同意。大冷天,个个汉子脱掉衣衫,光着膀子,开石运石,垒石砌浆。等到雨季来临,西垴山顶一个150立方的水池已然完工。平时积集地表浅层潜流水,一下大雨,山坡上的雨水都流到了水池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不负天时地利人和,1993年整修的200亩条田,板栗苗成活率竟然达到百分之八十五,补栽的秧苗也大多成活。
说到这里,时双印感慨万千,“新时期的村干部,光带头苦干不行,还必须动脑筋,学科学。不成为专业内行,怎么解决致富路上的实际问题,群众怎能跟你走!”
“跑”出来的智慧
洪川村实在太穷了。学大寨那么多年,在村前由全乡(公社)修了个大水库,当时为防洪抗旱,现在有人在养鱼,算是仅有的一点现代设施。后来改革开放,村干部确曾绞尽脑汁寻找致富门路,整修土地,发展畜牧,搞小杂粮特种种植,但也只是原地踏步,维持个温饱。人有粮吃没钱花,村财务账上为零存款。
开始栽板栗,秧苗由乡里提供。后来板栗富乡的行动凋零,原先一起种板栗的10个村退却了,只剩下洪川村八亩地里一株苗,也再未得到乡里的秧苗扶持。村里无钱无力购买板栗苗怎么办?时双印又因此事犯愁了。
“老伴对我相当体贴支持。”时双印不只一次对我说。
这一次,胡翠花将一万五千元钱放在他面前。
“先拿上这些钱去买板栗苗吧,不要误了栽秧季节。以后板栗有了收入,再还也行。”
时双印非常感激。他知道,自己当时只有一年三百块钱的职务津贴,儿女念初中,全家日常开销,全靠老伴一月几百元的工资支撑啊!
“咱家再苦,也要支持你把事业干成。”胡翠花是山西省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孰重孰轻自然能拿捏得好。
时双印暗地算了算,买秧苗,路途花销,一万五可能不够,就又卖掉和三弟伙养着的两头牛。怀揣一沓子钞票,还有那个遥不可及的富村梦想,时双印踏上赴山东泰安的路程。
那些年头,社会上时新“跑步(部)前(钱)进”。反正是国家那些专项资金,投到那里都一样,谁先争取到手,谁就有使用权。有了这个潜规则,脑筋灵便者便万箭齐发,千方百计跑国家部委要钱。各省的驻京办事处也迅速成立。明眼人知道其中的诀窍,平头百姓却被蒙在鼓里,以为那是国家行为,合情合理。后来事实证明,这里面弊端太多,投资方向不尽合理,还滋生腐败。
时双印一介平民,自然进不了“跑部钱进”的队伍,但他也未守株待兔,平民自有平民的办法。
1995年的寒冬腊月天,时双印顶着太行山强烈的朔风寒流,身背干粮,只身赴太原。山那面河北黄北坪人谷志平是山西林业厅厅长的司机,时双印与其父熟识。拿着引荐信,时双印找到他,说,“你帮我找找王银娥吧。”王银娥时任山西林业厅副厅长,劳动模范出身,心想着惺惺惜惺惺,或许能为村里批点发展板栗资金。
谷志平一听,楞了,“你一个农村支部书记,找人家副厅长,合适吗?”怕时双印失望,又把话转回来,“这样吧,咱到太行森林局,看看行不行。”
“你不管领我到哪儿,要下钱就行。”时双印自有主意。
于是两人驱车直奔太行森林局,找到局长张云龙。
张局长四十来岁,憨厚朴实的样子,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听了时双印的情况介绍,展开本子一看,“哟”了一声,“你们是不是昔阳发展板栗那个村,洪川?”
时双印说,“是。”
“你是不是叫时双印?”
“是。”
洪川村荒山种板栗已然四载,张云龙早有所闻,心里有数。他称赞,“你们板栗发展得不错嘛,我支持!给你们两万元扶持资金,行不行?”
时双印自然欢喜。他没想到,首次出马,事情竟如此顺利。然而他高兴得有点早。
两万元扶持资金下达到晋中地区林业局时,时双印并不知道。等他得到消息,这一笔专用资金已打在昔阳县林业局账上,七挪八留,层层克扣,只剩下了区区一万元。
时双印到林业局要钱,有关人员支支吾吾,推脱拒绝。不甘心,再去,又空手而归。三去,四去,都无结果。
大概县里资金太匮乏,好不容易上边给点钱,还准备别的用处呢。
时双印不死心,自己吃苦受累争取到的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老大不高兴呢。自己也是为了村里老百姓,为了洪川村脱贫致富,领导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个基层干部的心情!想到这里,逃荒者遗传基因凝聚成的楞劲狠劲占了上风,他决心跟踪到底,非拿回来不可。
六进县城要款,已是翌年10月。秋风飒飒,春天播种的庄稼又该收割了。
话到此处,时双印对层层剥皮、事事扯皮的机关作风颇有微辞。他说,“中央三令五申重视发展农业,惠民政策好,可一到下边就变味了。口口声声面向基层,怎么到具体问题就不兑现了呢?”
可以预料的是,这次到林业局,又是无功而返。
走出林业局大门,已近中午时分。时双印心里像堵着块石头,闷闷不快。这次进城,他还想把全村的养老保险办理了,看着时候不早,便安排同去的会计、出纳先吃饭,“我去去就来。”
返回时,两人已吃完饭,给他买了一盘饺子,等着。时双印一见生气了,问多少钱?
“六块。”
“六块?一碗面才一块半,三碗才四块半。你们一顿就把一天的出差费用都花光了。”
曹嘉峰说,“好个书记哩,你这样辛苦为大家办事,吃碗饺子,框外了?”
时双印这才解释,“咱们村穷,自家没有,要点钱也这么难,还敢大手大脚花?一分钱要分成两瓣,还怕大事办不了呢!”
时双印就是这样穷汉过光景,生怕多花村里一分钱。以前几次进城催款,吃的都是一碗面,都在县城做事的同学家借宿。
时双印吃完拉面,主意已定。一等县政府上班,他就径直推开当时分管农业的县委刘副书记办公室的门。
刘副书记年轻精干,也很亲民。听完时双印的诉说,颇为同情,“基层干部自主创业不容易,争取点资金很困难,怎么能随便克扣呢!”
说完,拿起桌上的电话,要通林业局领导。
时双印终于拿到了迟到的一万元板栗专项扶持资金。另一万元,他知道其中的蹊跷,明知要不回来,就索性没有提及。
那天夜晚,拿到钱的时双印心里并不平静,思前想后,实在高兴不起来。闯荡是一种身心历练,一笔人生财富。东奔西跑,风餐露宿,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神州的跑资金抢项目热,令他心旌摇曳,热血沸腾,致富山村更有了紧迫感;而办事艰难,现实怪戾,又令他对所走的道路有了新思考。依靠别人,是抱了只喜鹊回来。光听喳喳叫,不见收获。立足自已,则是养了只母鸡,有付出,更多是回报。拼钱财,犹如一张大饼,吃一块少一块;拼科技,则像一团发面,柔搓拿捏,千变万化,乾坤无限。
自力自强加科学创新,时双印把加法做成了乘法。
科学穿越时间
郭三牛从山那面传递来信息:赞皇县要举办栽种板栗培训班,问时双印参加不参加。时双印自然心驰神往。稍做安排,便赶赴赞皇县城。
赞皇与昔阳,分属冀晋两省,却山水相连,中间仅隔着一条省际边界,历史上就有商贾往来人际交流的传统。抗日战争期间,晋东冀西同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军民并肩浴血奋战,两地群众唇齿相依。洪川村鸡鸣两省两县,是连接晋冀的血肉纽带。因为距赞皇较近的缘故,大概也有血脉源渊的因素,洪川人往返赞皇比昔阳更勤。
时双印其实对赞皇林业局很熟悉。以往到赞皇城买东西,有事没事常好到那里坐坐,说说话。这次又有郭三牛的专门介绍,顺利地进入了林业局在岩康苗圃基地举办的培训班。
岩康基地俨然一幅绿色画图。山坡一丛丛林木,田间一畦畦疏菜,都是实验场地;一个个优良品种,一项项先进工艺,不时从这里诞生。时双印如鱼得水,白天听专家讲课,在苗圃里奔走实习,夜晚便在电灯光下学习资料,摘抄笔记,常常深夜了还不肯就寝。这次培训课题集中,果木嫁接。短短三天,时双印满载而归。
洪川村科学种植板栗从育苗开始。
接受供苗——出钱买苗——自主育苗:三部曲走出自主创新意识,走出一条积极引进适地推广的科技兴村之路。
板栗育苗技术古已有之。《齐民要术》记载,“栗初出壳,即于屋里埋著湿土中。埋必须深,勿令冻彻。若路远者,以韦囊盛之。停二日以上,及见日者,则不复生矣。至春二月,悉芽生,出而种之。”
开始,时双印们从山东购买板栗种子。渐渐地,试探着自己选种。秋天,板栗成熟时节,从生长健壮、丰产优质的板栗树上选摘好种子后,7-10天内进行湿沙贮存,保持2-4摄氏度低温,一为保持种子水分,二为在湿沙和低温条件下,打破种子的休眠。选择地势高、排水好、背风阴凉的地方挖沟,先在沟底沙层上摆放一层种子,而后盖一层湿沙。如此累积至地面15-20厘米为止。放种子同时,沟内中央每隔一米竖立直径15厘米的秸秆或草把,以利通气。放好种子后,用沙土填平,并在上面培土成垄,以防雨水渗入,种子霉烂。
头年采摘贮存,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将种子播入土中,与种桃树、杏树一般。是为实生苗。
这样种了几年,他们渐渐发现,这样的实生苗繁殖虽方法简单直接,成本也低,但结下的果实尽是毛栗,个头不大,结果迟,单株间有好有赖,还分大小年,因而总体产量不高。更重要的是,从栽种到盛果期需要24年时间。一来二去,人们对它兴趣逐渐淡漠了。
时双印早就想改变这种状况,苦于无法。从赞皇培训班学习归来,决心引进嫁接技术。
所谓嫁接,是将一棵植株一部分和另一棵植株的一部分结合起来,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植株。嫁接有生长优势。嫁接后的植株,根系比自生根成倍增长,相同面积吸收氮、钾、磷等养分就多。两个植株结合,能增加对各自病虫害的抗御能力。而且开花结实提前,茎粗叶大,产量提高四成以上。
按照学到的嫁接技术,时双印用已挂果的板栗树做砧木,接穗就从头年冬天修剪下的枝条中选取。接穗第二年春天才用,必须先蜡封保存,以保护水分。在供销社买几把蜡烛,放锅里加热,待到300度时便融化。此时,看锅里冒烟了,用小木棍挟着接穗在化开的蜡汤里蘸一下,接穗便全部被蜡封。蘸蜡是个技术性极高的活儿,蘸的速度要快,温度越高,接穗的蜡层越薄,越烫不了。冷却后,用塑料袋装好,放在潮湿的地窖里保存。嫁接时,蜡封部分不动。
四五月间,满山遍野的桃杏花开了,正是嫁接板栗的大好时机。而时双印知道,从砧木树液流动到接穗萌芽前都可以嫁接。将砧木的一侧劈开,把一端削成舌状的接穗插入,使两者密接,然后包扎好。也有采取皮下接的办法。嫁接成活后,剪掉砧木接口以上部分,砧木长成嫁接树的根系,接穗生长成树冠。
跟随时双印来到村外的山上。正是嫁接板栗的季节,中午的太阳暖洋洋地照耀,劳作了一上午的人们已经回家,将静谧留给满坡的板栗树,随着春风摇曳身肢。那些板栗树显然嫁接过了,下面粗壮的树干上,细长枝条组成的树冠有点单薄,却蓬勃生长,生机盎然。凑近来看,树干中央原先的老枝已然剪掉,光秃秃的截留处缠裹着塑料布。上面的细枝嫩叶昂首向天,颇有雏凤先于老凤声的意境。
嫁接树的四围老枝用一条条细绳拉扯到地面,颇像耍马戏时竖立高杆。这是为扩冠采取的拉枝整形措施,树冠扩大了,吸收阳光和养分就多。
时双印默默无语,静心欣赏眼前的成果。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栗树嫁接后,第二年就结了果,比实生树大大提前,而且果实大,分量重,也基本消除了大小年之分。
而我看到的是现在版的板栗园。从最先的尝试到后来的发展,中间还有个重要环节——引进优良接穗。
2000年,由郭三牛引荐,时双印来到河北省宽城县考察。这个县种植的“大板红”新品种,果实个头大,产量高,品相好,更重要是生长快,进入盛果期只需要11年。时双印非常高兴,心想着如能引进大板红接穗,嫁接成功,那将是怎样一个板栗大丰收的景象啊!
“大板红”栗原名大板49,由河北宽城县大板村实生单株中选出。时双印从那里引进接穗,在初创时期的800亩板栗地里实行高枝换枝嫁接,剪掉原来的枝,全部换成了“大板红”优种。爱动脑筋的时双印,经常到板栗地里对比观察,他发现,嫁接“大板红”的树,树冠圆头形,树枝张开,分枝角度小,结果的母枝发芽率为78%,新梢结果枝占38.5%,平均接果母枝再生结果枝2.8个,结果母枝平均结果也大大超过一般树。怪不得结果早,结果多,盛果期长呢!
六年后,第一批嫁接树开始结板栗。2011年,二次嫁接的板栗进入盛果期。人们登上西垴山一看,800亩板栗田里,一棵挨一棵的板栗树挂满毛茸茸的果实,山顶山坡到处是对科学的赞礼。据测算,嫁接大板红后,仅提前结果、优质高产的优势,五年可净增板栗16万斤,增收102万元。
乘胜推进,时双印又引进“东灵明珠107”、“赞皇短枝108”、“北京8号”、“泰安早熟”等优良品种,获得成功。
从改良嫁接到高枝换枝嫁接,盛果期从25年缩短到11年,时间穿越实现着价值提升,原先一棵只结不成气小毛栗的板栗树,而今一年可以向人们提供40多斤优质商品果。
“理通天下,事在人为。”时双印又说到那句至理名言。我想,那是一个探索者对科学精神的深层次阐述。
自学果林种植管理也成就了自己。2008年,时双印被评为晋中市十大科技带头人。2009年,获得山西省科技奉献奖,洪川村被评为山西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013年,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村科普带头人,获得奖金五万元。
昔日的难民村,在实干和科学的时代氛围中迅速变化。如今在洪川,从村口到村掌转个圈,一道奇异的山区风光展现在眼前。头顶,郁郁葱葱的原始松柏林任性张弛,风过处,发出阵阵呼啸。山腰间,满眼风光的板栗树绿荫匝地,一丛丛的核桃树于古老中充实着厚重。往年林木幼小,时双印便指导人们在树木间种玉茭、黄豆,收获林果,也收获粮食。如今树木大了,林间便栽种矮杆作物药材白芷,林果药材变成金钱,统统装进人们的腰包。
下篇:出岫
八顾赞皇一条路
1998年,西垴山传出两大喜讯:800亩板栗种植完成,第一批板栗树结果。
板栗为坚果,成熟时,长有针芒的外壳从树上跌落碎裂,油光发亮的内核,或三四粒,或六七粒,哗啦啦滚落地上。人们的任务是捡拾,大小口袋张开,收获劳动成果。但这样靠自然跌落,收取速度慢,且果实色泽不鲜亮,品质易掉价,后来听取三六沟朋友的建议,在发现板栗外壳稍有裂口时,就用长杆子从树上打下来,连壳带核装进口袋,车拉肩扛运回家中后,一家老少围坐在山丘样的板栗堆前,加班加点,拨壳取实,手忙脚乱加欢声笑语,平添山村一道风景。
看着一袋袋板栗放置在院里,人们脸上有了笑容。
“山放羊”从新修的连村桥走过,有人玩笑:“你不是打赌种成板栗要脑袋朝下走吗?来,走走看看。”
“哼,”“山放羊”把头一歪,“光看结出板栗来了,谁吃?也不过放烂,到时候倒垃圾吧!”
农村就有这种人,爱提意见,爱发牢骚,爱挑刺。常有理,惹不起。
话音传到时双印耳边,倒很上心,想,说话的人虽是吹凉风,却在理。其实,他早已听到过关于板栗出路问题的反映。结下板栗卖不出去,不是废物是什么?
时双印开始为板栗的销售发愁了。夜晚,又常常睡不着。
大地已经退尽了溽热,秋天的夜空,澄碧而豁亮。
妻子胡翠花也没睡着。自从回到洪川学校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四个年级(原先的五年级到了朱石铺),两个老师,另一个也是病秧秧,最近又坐了月子。洪川栽种板栗出名后,每到整地栽树时节,县乡领导及有关部门经常来检查了解情况。双印们都在山上忙乎,来人就在学校落座。端茶倒水热情招待不能少,有时还兼顾着介绍村里情况。人少事多,亏了什么,也不能亏了孩子。洪川穷,后代的教育不能穷!是不是该让村里用个代教呢?
“咋,没睡着?”夜静心难静,妻子的一声问,穿过寂静传了过来。
“嗯。”
“想板栗的销路哩?”
“嗯。”
“不是有个口号吗,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栽树。”在丈夫面前,翠花也孩子般乖巧,爱开玩笑,“咱这地方,屈死圪灵憋死蛇,不修条路,谁来买你的板栗?”
时双印也正盘算着修路呢。然而,修路何其难!洪川距昔阳城一百多里,县城又没有板栗销售市场。离赞皇倒近,19里,那里有销售市场,却偏又不在一个行政辖区。千难万难,难坏了山村带头人。
想来想去,他决定到赞皇走一遭。凭着他对赞皇常来常往、人熟地熟的优势,凭着给群众办事的一片公心,或许可以打动那里的领导。
从洪川到赞皇,山路弯曲蛇行,羊肠小道盘旋直下,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行走这条古道,时双印思绪万千。这条路,有过古代商贾的斑驳车辙,有过先辈逃荒的蹒跚足迹,有过乡亲生路难寻折返原籍的无奈叹息。近几年,为了板栗富村,他也曾多少次往返迂回,甩给山路多少汗水和思考。而今,为着板栗的出路而改变脚下的小路,是时势的召唤,民众的期盼,再难再苦,他也要勇往直前。
时双印脚力好,两个多小时便到达王家坪,转乘公交车到赞皇县城。
赞皇县县长正在开会。按当前的权力分配格局,县长专抓经济工作,招商引资上项目,GDP,县级财政,都是上级年年考核的内容,拼尽全力也难免挨板子。时双印在楼道里直等到散会,看见县长从会议室出来,赶忙迎上去。
赞皇县县长谭振英,四十多岁,果断利索的样子。见时双印,问,“你是哪里的?”
“昔阳洪川村支部书记时双印。”
“啊,山西的。找我有什么事?”
“我们村近几年栽板栗,结果了,需要销售,想请您帮忙修条通往河北的公路。”时双印实话实说。
谭县长扑嗤笑了,“你是山西农村支部书记,来找我,要我给你修路?异想天开,找错门了吧?”
“回去吧,啊?”谭县长撂下一句话,走了。
时双印从县政府出来,径直走向板栗批发销售市场。那里是一片火热购销场面,各个品种的板栗在交易大棚摆开,货比三家,一家比一家鲜亮。成交者在过秤结算,各自满意而去。时双印越看越兴奋,也越羡慕,心想着什么时候洪川板栗才能在这里占一席之地呢?越兴奋羡慕,就越下定决心要把修出省公路这件事办成。他谭县长大小是个领导,见识广,河北、山西,还不都是中国的事?这点忙,他不可能不帮。
第二次来到赞皇城,县长下乡去了。时双印在政府大楼等了半天,还好,等到了从小车里走出的谭县长。
“又是你啊,时双印。找我,还是说修路的事?”
“谭县长,我得好好向你汇报汇报。”时双印预先就想好了策略。
在县长办公室,时双印陈言,“我们洪川虽然归昔阳县管,但地处山西河北边境,离赞皇比昔阳还近呢。从古到今,洪川人买东西大都来赞皇,不少闺女还是赞皇媳妇呢。”
一番话拉近距离,谭振英停下抽烟,看着时双印,“啊”了一声。
“我们种板栗还是从河北引进的呢。你们板栗生产发展得这么好,应该帮帮我们穷地方才对呀。再说,路修好了,板栗运出去,对河北市场也有好处。”
时双印一番话心诚意重,说得谭县长有些心动。毕竟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明事理,爱民众。时双印又乘机述说他带领洪川走板栗致富路的艰难,谭县长显然被感动了。但他想了想,还是说,“你给我出难题啊,时双印。不是一个县,一个省,你叫我怎么拨款修路啊。还是回去找你们昔阳领导,好好说说你的情况。”
回来的路上,时双印左思右想,找赞皇领导修路没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难办,说明火候还不到,从来好事多磨。
没多久,时双印又出现在赞皇县政府。这次,未见县官,先遭政府办人员阻拦。他们说,别麻烦县领导了,你的事不能办就是不能办嘛!时双印心横了,“谭县长还不敢这样对待我呢,你们……”
而这次见到谭县长,也未续上下文。谭县长倒很客气,给他耐心解释:“不是我不办,是不能办。你想想,我把口袋的钱掏出来给了外县人,赞皇百姓怎么看我?”
时双印仔细想了想,谭县长的确也有难处。但他还是不甘心放弃。
听到这里,不由被他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所感动。“这人就是那样,对村里群众有利的事,只要他认准了,九头老牛也拉不回来。对自己的事,像孩子们的工作,要有这股劲找找领导来,早安排好了。”在场的胡翠花嗔怪地看了丈夫一眼。
我问,“孩子们现在做什么哩?”
“女儿在县水泥厂工作,企业破产,早下岗了。儿子在县城开出租车,结婚十几年,孩子都有了,也没个正式工作。”胡翠花说,“不过,办好大家的事比自己重要。我理解他。”
后来,时双印连续又去了几次。与那里的工作人员熟悉了,大家很佩服他这种为民办事的执著精神。有两次,县长故意躲着不见,还是他们主动给透露的信息呢。
直到第八次,谭县长态度变了,不待时双印说完,他一拍桌子,“哎呀,时书记,你太厉害了。为了老百姓,这么尽心辛苦,我太感动了,真服了你了。中国的农村支部书记都要像你这样,咱还怕什么!”
谭振英其实是个热心人,细致人。他说,“我认真盘算过了,修路对赞皇以至河北都有好处。这样吧,我们出资把公路修到边界,你们接上修那边的路。两县连手,打通晋冀公路通道,惠及两省两县!”
时双印自然高兴。正想表示感谢呢,谭县长弯腰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箱子,说:“这是群众送给我的金丝大枣,80块钱一斤呢,送给你,回去蒸点枣糕吃!”
2000年,赞皇县投资80万元,开始修筑边境公路。
从赞皇归来,时双印一直有个小心眼:谭县长现在倒是答应了,以后万一人家调整经济战略,半途而废怎么办?招标阶段,他跟翟保义商量,“咱们承包他三里,保证修好,先发制人,不怕他们变卦!”
这也是很厉害的一招,背水一战的倒逼策略。
最后的冲刺
在村小学校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时双印报告了赞皇那面修路的事。他说,“出省公路修好了,咱们的板栗销售就有希望了。但这是条断头路,从村到边境还有五里路不通。怎么办?咱们自己修。人家把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咱不能自断财路!”
众人都赞成,“剩下的咱们干!”
“那还得出义务工啊!”
“出就出。种板栗的义务工都出了,还差这几个?”
2001年早春,洪川人开始修建出村公路。时双印亲自多次沿途勘察,划定线路,按人头分段定任务,上至七十岁老汉,下至十七岁青年,人人参加,个个出力。
大山与洪川人自古相处,只有它为害,人们屈从,倒也相安无事。如今要打破这种平衡,开肠剥肚,在山间开一条生路,山不肯就范,人与山的战斗不可避免。
时双印从昔阳大寨氮肥厂买来九汽车化肥,按100:17的比例与玉茭混合,石磨转动,磨制成炸药。那时候,蛤蟆石岭是怎样热闹的场景啊!由时双印带队,组成专门队伍,迎着料峭春寒赤膊上阵,站上高高的山崖,操钢釺,挥铁锤,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炮眼,装炸药。打炮手在山坡上星罗棋布,犹如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一天要放好几百炮。排炮响过,人们蜂涌而至,用平车清渣,用镢头开道。轰轰的爆炸声响彻昔日沉睡的山谷,喧哗的人声车声震荡着山间古道,就连当年学大寨,这里也未曾有过这样炮火连天、全民动员的浩大气场。
老书记时双成所包的路段在分水岭上,打开这个口,就能接通河北方面的路。时双印突发奇想,与老书记商量,打个大洞,放巨量炸药,劈山开路,加快进度。按照他的设计,那个洞高几可立身,深几十米,开凿和出渣任务都很巨大。时双印、翟保义、田树魁一帮干部党员带头,天一明即到工地,抢先钻进洞里握釺挥锤凿洞。洞内闷热黑暗,常常挥汗如雨,汗水与石屑泥土混合,个个犹如晋剧里的大花脸。中午在工地吃点干粮,接着再干。八天后,大洞终于打好,运来1000斤炸药,全部装填了进去。
那一次的放炮是罕见的场景。傍晚收工后,人们谁都没走,躲在背僻安全处观看。时双印一一检查完毕,确定安全后,一声哨子响,随着轰轰轰的爆炸声响,巨大的气浪排山倒海而来,石砾沙土腾空跃起,遮天蔽日,经久不散。
烟尘尚未落尽,时双印又到各处巡查。这一炮收获不小,炸下来很多石头,几乎将半座山都掀翻了,清理出来,就能连接河北的公路,真正是一炮定乾坤,振奋人心!等到时双印满脸灰尘一身疲惫迈进家门,胡翠花早已做下晚饭等候多时了。
其实像这样早出晚归,是时双印的常态。在这样的岗位上,这样的决战关头,他不能不舍弃一切,全力以赴。
有一天,时双印正在打炮眼。双手灵巧地握着钢釺,被铁锤敲打后,钢釺往上提一提,再继续敲打。如此反复,手常被震得发麻发酸,以至裂开孩儿嘴一样的口子。
正打呢,有人气喘吁吁跑来,边跑边喊,“双印,不好了,不好了,你大哥让大石头砸着啦!”
时双印听后一惊,放下钢釺急忙就走。
就在不远处,大概因放炮震活了山体,一块巨石陡然从悬崖上滚落下来,在下面扒石头的时二恒躲闪不及,被砸倒地。待时双印赶到一看,斗来大一块石头压着他大哥的右小腿,淋漓的鲜血洇红了身下的土地。
时双印好一阵心疼。
时双印大哥时二恒年近花甲,本事不大,勤劳本分,老实人一个。平时,时双印兄弟对兄嫂特尊重照顾。没想到,祸害会降临到他头上。
众人赶忙将时二恒抬回村里。时双印联系到一辆汽车,连夜辗转送往县城的医院。
照相,包扎,住院。紧接着会诊,大夫将时双印叫到办公室,极慎重地告诉他,“伤得太厉害了,就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手段,必须截肢,锯掉右小腿。”
时双印一听,心里顿时混乱,大哥的光景本就不太好,锯掉一条腿,他还怎么生活!
“大夫,能不能想想办法,保住他的腿,那怕拐瘸也好。”时双印的口气近乎央求。
主治大夫的话却不容置疑,“在这里治疗,只能是这样了。”
时二恒就这样为打通出山之路,贡献出一条腿。
逃荒要饭人的后代,为了再不重复先辈的贫困日子,什么都豁得出来。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三年后,出村的五里路,终于靠洪川百姓的双手打通了。在此之前两年,赞皇方面就传来近20里盘山公路修到山西昔阳边界的好消息。
2004年,也是一个春天。那天风和日丽,赞皇——昔阳公路贯通庆祝大会在蛤蟆石岭赞皇一侧的王家坪举行。
一大早,时双印就带领部分村民沿新修的大道赶往王家坪。同去的还有时任昔阳县委副书记李非忠、抗战时期曾经在这里工作的老干部田根栋和丁峪乡的领导。到达后一看,公路旁的空地上人群麇集,四周各色彩旗迎风招展,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当间兀立。王家坪附近村的老百姓已经聚集在那里。河北省计委、石家庄市计委、赞皇县、虎寨口乡的领导都来了。会场内外,一片欢声笑语。
此时的洪川村,阳光灿烂,喜气洋溢,村头高岗插上了彩旗。那些到不了现场的老人、妇女、儿童,三五成伙地聚集在公路旁,目送着县乡领导的小车经过这里直下河北,个个笑容满脸,纷纷议论,“天天想,夜夜盼,想不到大路能修到河北,以后到赞皇方便多了。”“这是时双印为咱们办的好事啊!”一整天,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喜庆。
从那以后,几乎每天都有河北人驾车从岭头翻过来,经过此地,驶往远方。洪川老乡来往赞皇,或卖板栗,或买商品,一条大路,无阻无碍。
坡上沟里的板栗渐次进入盛果期,每年秋收时节,板栗采摘,河北邢台、唐山、赞皇等地客商纷纷到来,不几天功夫,各家各户堆积如山的板栗就被抢购一空。板栗保鲜期不长,乡亲们最愿意即收即销,不留遗憾。
2012年,洪川板栗大丰收,十多万株树收获的板栗,销售收入达到六十多万元;加上乘县里实施“西菜东果”战略的机遇发展核桃种植,收入二十多万元,仅此两项,全村人均增收3200元。当人们清点着板栗、核桃变成的一沓沓票子,想想20年前人均收入仅有区区120元,谁不称赞时双印是新时期的好干部呢!
后来,听说赞皇县欲在段岭最高峰上建微波站,时双印又打起了信息沟通的主意。想起那年养鹿,由于信息不灵,市场上鹿茸跌价了,还盲目发展,教训沉痛,便对大伙说:“多少年了,老天爷把咱封锁在这大山里,连外边的动静都听不到。现在赞皇又送来个好机会,帮人家把微波站建起来,咱也乘机沾点光。”
于是,与赞皇方面商量好,洪川人参与了微波站修建,从山下往上扛水泥,担沙,运水,忙乎了好一段时间。赞皇方面也讲信用,微波站建成后便将光缆扯了下来。而今,洪川的55部电话,全部是河北石家庄号码。
时双印告诉我,“2008年,赞皇县又投资600万元,把水泥路铺到了晋冀边境。昔阳县交通局原先承诺铺水泥路与它衔接,可至今没有兑现。原先修的路现在已坑坑洼洼,连小汽车也不能走了,老百姓很有意见。”
根在洪川
一枚板栗开启开放的大门。昔日封闭偏僻的小山村,随着板栗进入城市的步伐,走向山外。时双印刚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全村270口人,25年间仅因自然原因减少16人,现有254口人,有很多是外迁户近十年重新回来的。与回迁潮相呼应,城里人向往这块土地,纷纷扑向它的怀抱。县城工作的冯抓周退休后在村里高岗上盖起一处四合院,后来,一位河北石家庄人氏买下了这处宅院,看中的是此地的青山绿水,只在夏天来洪川消夏度假。
这个奇异现象令时双印兴奋不已。他对乡亲们说,“谁说洪川是难民窝、讨饭村,也绝不是低人一等的吃救济村、没出息村。咱洪川是金山银窝,风水宝地,前途远大,幸福生活在后头哩!”
时双印曾谈起他对农村发展的看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并不是农民都进城当城市人,农村都变成工厂。留住农村的土地,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搞农业工业,农村工厂,照样可以实现小康。”
我对时双印的见解深以为是。
村里人生活看着看着有了变化,盖房起屋多起来了。谁家盘炕垒火修盖家,一叫,时双印就去帮忙,还乐滋滋地说,“赚下钱,咱就好好改善住宿条件,老辈人住草房,咱们住砖瓦房,以后还要住楼房。”
如今,洪川人兜里有钱了,娶不起媳妇、找不到对象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办喜事的一下子多起来了。时双印会自报奋勇当掌灶人,紧起围裙就拉拉面、炒菜、炖肉。这样的次数日渐增多,他喜在心里,笑在眉梢,常跟年轻后生开玩笑,“家有梧桐招凤凰,好好干,快攒钱,谁家的闺女愿意嫁个穷光蛋呢!”
曹文华老人同大儿子分家,先是找村主任翟保义、会计曹嘉峰,两人提过几套分家方案,行不通,都说媳妇太厉害,这家不好分。整整两个月,家分不开。曹文华是时双印远房舅父,原想亲戚搅在其中,不好办。这回没办法了,硬着头皮来找时双印。时双印推不过,去吧。老人住在村边缘的上庄,离主村有一段距离。一路上,他边走边盘算,打好了腹稿,便说,“你要我给你分家,我得说了算。”老人答应。
时双印先到他儿子家。媳妇玉清一见,嚎啕大哭。时双印心想,一哭就有办法,说明她心里有委屈,想诉说;如果不哭,光嚷嚷,有理没理搅三分,解决起来就困难。时双印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玉清便道开了委屈。事情其实很简单。结婚时媳妇叮嘱婆家不要借贷,欠下款以后总得归还哩。结果,结婚欠了九万元。玉清说,我有言在先,不分担这些债务。婚前婆家曾答应分家时给她五间房,现在只给三间。玉清说公婆说话不算数,自己咬自己舌头。
时双印开导她,“玉清,你家弟兄三个,你是长子,老嫂比母呢。以前尽怨咱们穷,贷九万块外债也是没办法的事。外债贷就贷下了,如果都由老人偿还,经济负担那么重,下边那兄弟还成家呀不啦;家里房子本就不多,你分三间,兄弟找下对象怎么办?成不了家,你这当嫂子的没有责任?”一番在情在理的话,说得媳妇又哭开了。时双印说,“同意了,家里的家什由你挑。”最后的结果,媳妇分了三间房,二万元外债。
时双印对我说,“穷有穷愁场,富有富麻烦。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家长里短,吃喝拉撒,鸡毛蒜皮,当干部的,件件都得放在心上,解决处理妥当。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跟你走在路上,富村梦才能实现。这就是民生。”
时双印的努力,换来了社会转型时期、贫富交接当口,难得的阖村和谐团结。二十多年了,洪川村办了那么大的兴村富民事,牵扯到的利益纠葛不少,但没有一例上访告状。
腊月里,年味渐浓。黄昏时分,山峦村庄都蒙上了黑布,几个上年纪的老太陆续走进时双印家门。一见面,便从衣襟下拿出几个鸡蛋来,诚恳地说,“双印,俺孩整天为村里办事,可遭罪了,不容易。过年了,家里积攒有几个笨鸡蛋,你好好补补身子。”时双印感动得声音直颤抖,“你们都七老八十了,叫我怎么……我没有事,老婆挣着工资,没事……”老人也直抒胸襟,“你有是你的,这是俺的心。”时双印眼窝发热了。
2014年,晋中市评选焦裕禄式好党员,组织部门派人来村考察,一个个叫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谈话,让时双印回避。“你村支部书记怎么样?”“嗨,他那人,光知道为老百姓办事,光知道干活,看看他家是什么摊场!”“没有他,俺这两省六县的难民村翻不了身!”竟无一人说他的不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时双印听说后,感动之余陈言,“还是群众懂礼识义啊!”
时双印先后多次被评为昔阳县小康建设标兵、昔阳好村官、昔阳好人,晋中市焦裕禄式好党员。2001年,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而最让他难忘的是,2009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作为劳动模范赴京观礼,参加全国表彰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在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大型画幅前与中央领导人合影。六天北京之旅,令他心旌摇曳。
而时双印身在故里,心向远方。或许受石家庄人来此地买房度假的启发,他认定洪川的山水田园是一份独特的资源。正好有个河北人也看好洪川山水,欲投资发展旅游,时双印说,“好啊,咱们合作。”于是,一家出资,一家施工,合伙建设棋盘山旅游风景区。时双印亲自设计,亲自组织,修上山路,通自来水,设置景点,干了三年,成效大见。目前,棋盘山旅游风景区已在昔阳注册,节假日的游客越来越多。
出省公路在洪川村绕了个“之”字型大弯,山复路隐,扬长而去。村中心的公路旁有个漂亮的石照壁:山海镇。山水映照,松柏缠绕,中间镶嵌着雄伟的太极图案。右左分别书:我家好山海,他作我无妨。时双印说,“路从村里过,有人说对村里人不好,我便查看资料,亲自设计,建造了这个照壁。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托起太极,但愿我村父老乡亲平安幸福。”拳拳赤子心,殷殷故乡情,或现实,或浪漫,尽在他的运筹谋划之中,谁听了能不动容!
尾声:
采访时双印在今年五一节前三天。
在丁峪下307省道。车入沙砾路,两山夹一谷,刀劈斧削,高山流水,山重水复间隐藏着一个个村庄。“七丁峪,八勺铺,里里拉拉朱石铺”,口里念着此方民谣,身心享受百转千回、山高水长的乐趣。正山穷水尽时,深藏闺阁的洪川,千呼万唤,才羞答答地从大山深处走出来。
时双印的居所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样子,简约,素朴,低调,与当代的多元浮躁不很协调。担任党支部书记25年了,帮村里人盖了多少新房,尽没给自家添一砖一瓦。主屋北房是平顶房,夏天漏雨,冬天得上去扫雪,年岁大了,不方便,我们去时正有人帮铺设彩钢顶,算是有了点现代包装。屋里很逼仄,简易沙发摆在当地,自建的土暖气烧不起炭,是小锅炉带着大火炉那种,过转年就停烧了。倒是不缺树木,院内有树,院外有树,高台上有树,低洼地有树。他的梦在绿波荡漾的声韵里。
首先接待的我们的胡翠花热情健谈。2004年洪川学校撤销,她在家里办起个幼儿班。后来连幼儿也到了30里外的丁峪就读,她身体不好,就没再工作,直到20008年退休。“村庄没有学校,就没有了生气。”她很感慨。
时双印接到电话从地里赶回来时,茄紫色保暖内衣上沾满土屑,眼睛红红的,眼角还有眼屎残留。他最近患感冒,牙龈发炎,夜里输液,白天干活。63岁了,耳朵有点聋,跟他说话,总得费点劲才行。“一大早就去嫁接板栗了,没想到你来得这么早!”听他这么不无歉意地说,我才意识到当前正是板栗嫁接的好时机,时双印知时知事,做成了板栗富村的大文章。这家的故事,这村的故事,新时代留给这里的故事,都围绕他,围绕板栗,设置章节,展开情节……
从1991年时双印担任党支部书记的24年间,洪川人的幸福指数在做加法。全村栽植板栗10多万株,每人平均占有400株,盛果期可达400年;核桃6万多株,人均240株。可谓利当代,富子孙的大业。还有,护村坝、连村桥,保护了村庄;出省公路,沟通了内外;旅游开发,开辟了富源。还有,安定团结的新秩序,淳朴奋进的新民风……
他的身体却在做减法。高血压,心脏病,原本铁汉的硬朗体魄在重负面前也不堪一击。英雄老矣!
然而,阅历因村庄的跌宕向前而丰富。一个人的崛起,开辟了一个村庄的前进道路,创造了同类地区的发展模式。个人命运与民众利益、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迭加,时双印铸成了人生的高山。
环顾屋内四围,东墙前的桌子上摆放整齐的大小奖牌奖状、各色代表证会议出席证,犹如五光十色的花海,为简约之中的唯一光点。正观赏呢,时双印道出其中一段故事。
年前,儿子整理他的各种奖状、荣誉证,冒出一句话:“爹,你这些宝贝,拿到饭店,连个馒头也换不下。”
时双印当时没说话,想想儿子说得也没错。当今社会,看重物质实惠,精神缺钙太厉害,谁还稀罕什么荣誉、声望呢。但他心有信仰,志存高远,无怨无悔,便说,“我这些奖品奖状证书,万两黄金也买不来。”
是的,物质富,富一时;精神富,富一生。他看重踏实坚强的人生。
在他家吃过午饭,相跟拜访几个农户。站在“山海镇”照壁前,满山的绿,养眼养心。板栗、核桃在成长,洪川人在成长。
面前的大路,从斑驳的古道走来,向未来的蓝图伸去。昔日难民的后代们,走在新时代的阳光路上,一串串脚印坚实而鲜亮。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