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品读”
2015-11-11王月军郭银平
王月军 郭银平
【摘 要】探究式阅读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为基本原则,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式品读”教学,即“初读课文——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精读领悟——创设问题、探究品读;深读积累——诵记精彩、读相关文”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能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探究;精读;品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部分有这么一段文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苏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探究式品读”正是从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出发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我结合教学实践,制定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品读的培养措施,内容如下:
1初读感知,探究中读通课文
1.1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阅读目标、学生水平,教师认真创设学习情境,整理学习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阅读做好心理准备。教师既可借助语言、黑板、挂图、教具等传统媒体创设情境,又可通过投影、录像、录音等电教媒体处理材料。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1.2感知内容
感知阅读主体目标,大致了解课文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领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该文所了解或理解的内容,在课本上进行旁批。其内容可包含:字词的运用,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文本意及思想感情、句子的理解、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与本文比较的相关记忆内容,读后的初步感受等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体会到多少就写多少,但一定要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让生活经验参与其中,充分体现阅读的乐趣。力求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刻的体悟。
2精读领悟,探究中读懂课文
2.1创设问题
一般来说,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多关注学生周围的事迹和身边的生活,多关注那些超常规而又合情理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实现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一种对话形式,在此,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阅读,做到读、思、疑、问相结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
2.2探究品读
探究品读的目的是要根据理解和发掘意义,领悟表达方法。好的作品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结构是精巧细致的,语言是准确生动的,语境是细腻动人的。当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探究时,横向上应注意多元观照,纵向上要注意层层发掘。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在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窦桂梅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最后一段中的“任意”“统统”等词时,没有就词讲词,也没有仅仅局限于最后一段分析,而是匠心独运,将词语内容与前面有关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内容联系起来,与全文的主旨联系起来。教师预先在讲授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用上“有……也有……有……也有……”等句式,表现圆明园里众多的建筑和文物。在讲授最后一段时,她深情地用“没有……也没有……没有……也没有……”等句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深深的惋惜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侵略者“任意”破坏圆明园、把圆明园的文物“统统”掠走的滔天罪行的痛恨之情。
2.3精读领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言。如《高山流水》一文中,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與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5-7自然段,抓住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从而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深读积累,探究中读活课文
3.1诵记精彩语言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我们提倡多读,初衷是把规范的语言模块整体的储藏到学生头脑中去。一个人语言的发展,要不断吸收规范的语言图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的进行接触,品味语言的“原汁原味”。
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使学生收益终身。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75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3.2阅读相关文字
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经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不足。如学习《空城计》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通过“探究式品读”的教学,学生在充分的品析体味实践中,在充分的入情朗读实践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情感得到有效激发,独特体验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在上课时,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变换和输出能力,要善于重组信息,调控信息。这种备课和讲课艺术的长期锤炼,必将使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