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安全之痛
2015-11-11□文忠
□ 文 忠
航拍长江客船翻沉事故救援现场。
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邦固本、国泰民安……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安”无论对于个人,抑或是社会、国家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出门远行,亲朋好友往往送上“平安归来”的祝愿;逢年过节,人们更是喜欢通过各种方式祈福“平安健康”。
可以说,“安”是中国人镌刻心底的真诚祈祷和永久向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个“安”字,却是知易行难。以往的灾难事故不必多提,仅2015年6月以来,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我国就发生多起公共安全事故,再次为安全之痛敲响生命的警钟。“东方之星”客船长江翻沉、孝感突发特大车祸、西藏山南重大交通事故、贵州居民楼坍塌……一桩桩惨痛的事故、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令日月无光、山河呜咽。我们在悲痛悼念的同时,更应该擦干眼泪、深刻反思:安全之网如何才能织牢?相似的悲剧如何才能不再发生?
公共安全事故频发
2015年进入6月份以来,公共安全事故频发——
6月1日21点30分许,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载有454人的旅游客轮“东方之星”,在行驶至湖北监利长江江面时,突然遭遇龙卷风瞬间翻沉,造成442人遇难。船上乘客大部分来自上海协和旅行社组织的“夕阳红”老年团,年纪多在50岁到80岁之间。
6月7日下午5点20分,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107国道肖港路段,一辆载有37人从汉口开往湖北省孝昌县的长途客车,与一辆从对面驶来的运沙车猛烈相撞,造成半边客车车体撕裂,多名乘客被甩飞到车外。事故致使9人死亡,11人受伤。
6月10日9时许,西藏圣地旅游有限公司一辆大型普通客车,行至山南地区贡嘎县境内307省道时,与对向行驶的轻型货车会车时发生刮擦,大客车冲出道路右侧,翻下斜长78米的崖下,造成11人死亡,8人受伤。
6月14日5时58分,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延安路一栋9层居民房发生局部垮塌,造成4人死亡,3人受伤。而此前6月9日凌晨,遵义市一栋居民楼因嫌疑人涉嫌违法建设垮塌,万幸的是一对夫妻事先发现墙体开裂,叫醒全部住户,最终无人伤亡。据悉,涉事居民楼均为砖混结构。
短短半个月,几起公共安全事故共造成466人死亡。46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走向了人生终点,未免让人唏嘘。而经历了这些事故的幸存者,心中都承载了一段痛苦和恐惧的记忆——
“整个船一下子就倾倒过来,我听到周边全是玻璃咔嚓咔嚓的声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幸存者谢海龙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如果不是老伴在最后一刻撒手,我也许就不在了……《泰坦尼克号》都是演的,它却是真的!”
“早上六点,我听到房间有沙子掉下来的声音,床角在不断晃动。奶奶、叔叔和婶婶来到客厅查看情况时,突然发生垮塌,客厅瞬间不见了,3人坠落被掩埋。”贵州居民楼坍塌事件中的经历者何初琴谈到楼体坍塌时的情形,依然惊魂未定。
别让生命承受安全之殇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就现场搜救及善后工作、加强公共安全等进行部署。李克强总理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急飞事件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交通部门、解放军、武警部队、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等各方面紧急行动起来,组织3000多人日夜奋战,全力搜救遇险人员。
这次沉船事故,沉重地敲响了公共安全的警钟。人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安全问题。据新华社报道,不少事发当地民众都有这样的疑惑:一般情况下,轮船在航行的过程中,船长会提前接收到气象和水文情况预报,如果天气情况恶劣,船长可以决定停航或是改变航线。因为长江一旦大风大雨,太危险。这船咋不停下来呢?如果“东方之星”在风雨大作的时候适时停靠躲避,而不是那么着急地赶路,是不是就能避开龙卷风?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一切“如果”都是马后炮;但对于未来的安全,正需要这马后炮般的警示提醒。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绝不止于危难之际,更有意义的应该是防患于未然。据报道,与倾覆游轮同时出发的,还有来自江西旅行团所乘坐的另一艘船。到了长江湖北段时,该船船长判断天气不佳,果断决定停靠在了赤壁。而“东方之星”为在2号下午赶到荆州,继续前进,不幸遇上恶劣天气。
对于孝感突发特大车祸、西藏山南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还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的调查和认定。但纵观一系列交通事故的报道,大多都与驾驶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密切相关:或带病出车,出车前不认真检查车辆,带故障上路,埋下事故祸根;或麻痹大意,驾驶中抽烟、接打电话、双手离开方向盘,东张西望等;或存侥幸心理,强行超车、违章掉头、不按规定行驶、随意停车、猛插猛拐、会车不减速、让车不让速、闯红灯、酒后驾驶……很多事故本可以避免,但因安全意识的缺失,稍有不慎便造成悲剧的发生。
贵州居民楼的坍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因为安全意识缺失而造成的。垮塌楼房为C级危楼,于1992年建成。该社区居委会主任说,从1997年开始,就有接到过居民反映,说房屋出现了问题,掉墙皮、有裂缝、结构不好。但该栋建筑并没有被鉴定为危房,只是要求居委会加强巡查和监控,发现危险就动员居民搬离……结果,此次坍塌造成4死3伤的惨剧。
“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具体到所有时间、所有人那里,就会出现种种“敷衍了事”的状况:总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没有问题,灾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想起来痛定思痛……人命关天,岂能靠盲目“自信”来保障?别让生命承受安全之殇,只有把各种隐患杜绝得更彻底些,把各种漏洞堵得更及时些,把各种工作做得更细致些,悲剧才不会发生。
如何织牢公共安全网
频发的事故、惨痛的教训,一次次拷问着我们国家和社会构筑公共安全体系的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曾有学者用“沙堆效应”来描述现代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当社会足够复杂,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日益紧密,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变量,都有可能是导致结构性失衡的因素。就如同我们很难预测,哪一粒沙子的加入,会令整个沙堆崩塌。
盘点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件,或有天灾不可抗的因素,或因人为失误造成,或因各种因素叠加引发,但都呈现了这样一个趋势:人群的集中,使得风险杀伤力变大;流动的加快,容易导致风险交织产生连锁效应。而对生命的重视,更让公共安全日益成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刚刚过去。这个2008年汶川地震后设立的纪念日,就是为了提醒全民:即使自然灾害难以抗拒,我们在防灾减灾的认识、理念和体系建设上,也要更加重视、积极作为。更何况,相当多的公共安全事故,还暴露了人为疏忽、管理漏洞、应急不力等等问题,凸显了“编织公共安全网”的紧迫性。
那么,这张“网”要怎么才能编得牢、织得紧、兜得住?无疑,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上自国家的立法,中至各环节的管理,下迄个人的操作。从防范规律与我国实际看,事关安全治理的直接责任部门,任务最重、压力最大,当前力量却相对薄弱。一方面,“现代化的风险”使得公共安全的风险系数、风险隐患增加,基层的安全治理挑战加大;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企业、单位的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安全防范还不到位、监督管理还存有漏洞。
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取决于安全网络编织得密不密,更取决于掌管安全的人安全意识强不强。上游水库泄洪,如果能早一点给下游群众广泛预警,就可能避免群众被洪水围困;对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硬件安全”,如果多一点安全检查,对飞行员、驾驶员的身心状况等“软件安全”,如果多一些明察秋毫,就可能避免一起起不该发生的悲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如果更畅通、反应更敏捷、协调更有力,就可以减少“信息孤岛”……在公共安全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每个环节,如果都能认真汲取各类安全教训,想到位、抓到位,安全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就会提高。
当然,无论怎样“预防一万”,有时候也“难保万一”,因此每个人还应具备安全知识和自救能力。作为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主体,每一个人都应谨守社会规章和安全守则,形成互助和监督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和能力,我们才能消除隐患化险为夷。这不仅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本身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