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制作特色及问题解析

2015-11-11田瑾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走转改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制作特色及问题解析

□ 文/田 瑾

提要:“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出了大量故事化新闻报道,这些报道采访扎实,巧妙运用场景描写,有些还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但部分报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过度表达、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在此作一解析,以助“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走转改

2014年12月,有关宣传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作为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深化和拓展,全国各级新闻媒体自2014年12月中旬起,分别在重要时段或重要版面开设了“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配发“开栏语”,每天至少推出一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的报道,集中反映主题采访活动成果。各类媒体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一大批“有人物、有故事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注重刻画和展现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和新闻故事,记者们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前提下,以讲故事的方法采写了大量新闻。

故事化新闻是新新闻主义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新闻主义是指“将文学叙事的技巧运用于真实事件的报道”①。1973年,该学说的领军人物汤姆·沃尔夫在他和约翰逊联合编辑的《新新闻》一书序言中首次概述了新新闻写作手法的四大特点:采用场景与画面组合的描写;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大量的对话;描写细节,烘托气氛。综观各个媒体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中刊播的新闻报道,记者们谨慎地借鉴了新新闻主义写作技巧,作风、文风越来越“接地气”,推出了一批精彩的新闻报道。

一、新闻故事化的表现

从大量展现“精彩故事”的新闻作品中不难看出新新闻主义所倡导的理念、情节、细节、对话、场景等等。

1.场景描写的巧妙运用

新新闻主义作品提倡大量使用场景描写,通过客观场景描写表达记者的主观感受。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中,记者们谨慎、有选择地借鉴了这种技巧,一方面,场景描写被更加巧妙地运用,隐蔽地传达出作者的态度,另一方面结合传统新闻写作中概述性的语言,直白地表述新闻事实。

例如:

入冬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有一种特有的孤寂与荒凉。凛冽的北风,刮过连绵的沙丘和枯草斑驳的草场,刮过近处成片齐腰高的樟子松林,刮过苗圃的防风帐,扑打在廖理纯发亮的脸上。②

类似场景描写几乎可见于“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刊发的任何一篇稿件中,这些场景描写和概述化语言相结合,符合当前我国受众阅读习惯,使报道在生动性和信息传递效率方面达到最大化。

2.人物成为新闻报道“主角”

新闻事件中必然有新闻人,通过人物来展现新闻事实是故事化新闻的一大特点。在故事化新闻中,记者往往通过大量描写一个或多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及其生活经历来展现宏大的新闻事件或历史事件,在这些稿件中,人物居于很高位置。这一点,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中被很好地印证。

例如:

12月21日上午,在唐继成家的家庭会议上,全家人围绕“发扬家庭优良传统,开创第三代美好未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昨天,正在加拿大留学的唐婷婷,收到了爷爷唐继成发来的电子邮件《家庭座谈会会议纪要。唐家的三十来口人都收到了这份会议纪要。

……

唐继成的开场白是:“眼下,我们唐家第三代面临就业、学业和发展的选择。下面,围绕‘发扬家庭优良传统,开创第三代美好未来’这个话题,大家谈谈个人想法。”

今年69岁的老唐,从小过继给唐家,在回族养母的抚养下长大。如今老唐和姐姐两家已发展成一个有三十多号人的大家庭。③

这篇稿件讲述了老人唐继成每年定期召集全家三十多口人召开家庭座谈会并向各家下发会议纪要,由此使几代人融洽相处、家庭和睦的故事,传神地刻画了一个为了传承良好家风以至于稍显刻板的老人唐继成的形象,令人读来亲切又有些忍俊不禁。稿件看似讲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故事,却从中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如对传统文化和家风的坚守,几代人的观念差异,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影响等。

在故事化的新闻里,记者往往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遗余力,新闻人物大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他们不再是撰写稿件的临时需求,而是成为报道主角,而记者真正要传递的新闻信息则被巧妙地穿插在人物故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小说化的写作方式

□ 记者在宁夏彭阳县采访。

□ 一家党刊杂志记者在固原市原州区采访。

故事化的新闻往往善于架构新闻中的故事性元素,除了具有前述的场景描写、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特点之外,往往还有完整、生动甚至复杂、曲折的情节,在叙事过程中也较多地采用了小说的写作方式。

例如:《宁夏日报》,2014年12月18日1版刊登了一篇消息《女检察官刘镯和11张假收条》,稿件全长约1000字,讲述了一位女检察官拒绝亲友求情,秉公办案的故事。稿件开头如下:

弟弟来了。

她知道是来求情的。

果然!

今年7月7日,彭阳县检察院接到举报:有7名公职人员涉嫌贪污涉农补贴资金15万元!

县委领导震怒,责令严查。

县检察院让控申科科长刘镯牵头,负责调查。

这篇稿件的开头精巧细腻,并没有将若干个“W”都塞进去,而是从人物的工作中选取了一个最引人入胜的片段激发读者兴趣。稿件中还采用了一些并不常用于消息中的写作手法,以对话、情节贯穿全文,形成了若干细节性的“桥段”,极富感染力,令人感觉更像是一篇微型小说,使读者获得了比传统新闻更为真实和强烈的感受。

二、故事化新闻存在的问题

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乏内容精彩、文笔精练、新闻性强的好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仅仅出于让新闻“好看”的目的,为了“讲故事”而撰写的新闻稿件。

1.客观性的某些偏差

有的记者为了挖掘和突出稿件的吸引力,会将大量笔墨放在看似更吸引眼球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忽视了对新闻事件整体的把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被忽略,使得新闻报道主题不明确。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新闻为了追求曲折的情节,还有可能出现新闻“注水”现象,人为安排新闻事件或主观介入过多,从而导致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出现偏差。

2. 情绪的过度表达

部分稿件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或突出新闻报道的政治意义,出现过度渲染的倾向。事实上,“无论是出于‘政治正确’将事实编织进完美的意义链条,还是迎合市民心态对事实进行简单化、情绪化的道德判断,这两种新闻实践都缺乏对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明确认识,并有意无意地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判断之上。”④此外,文学手法的过度使用还有可能使新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失真,导致新闻报道中虚假情感的泛滥,这会使受众感受过多的刺激从而产生厌倦、麻木。

3.以“场景化”营造“真实感”的潜在风险

在部分故事化新闻中,记者所营造出来的“场景”不是通过亲身经历得来,而是通过当事人或其他人的叙事之后再以记者的视角还原到新闻报道中,以稿件的“现场化”技巧来代替新闻真实。这个做法是否可取?

对此,有学者认为,如果采访非常充分,记者能通过大量细节和不同角度的现场信源来“还原”现场,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但与此同时,记者必须意识到,“现场化”策略终究带有一些“虚构”的意味,因为它需要“隐藏”消息来源,改变消息来源的叙述角度,将事后叙述的“时间”表现为现场时间,使用现场人物的直接引语等。

最好的方法是记者尽可能地身在现场,用真实的现场性替代具有很大风险的“现场化”。如果确实不可能在现场,那就将还原现场的过程展现出来。⑤

三、怎样讲述“精彩故事”

“行走中国·精彩故事”这个提法实际上包涵了两方面含义,一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即要通过“行走”来获取新闻线索,新闻报道必须是记者扎实采访获得的成果;二是对新闻报道技巧的要求,即故事要精彩,受众认可度高,社会效果好。

因此,故事化新闻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在借鉴新新闻的报道技巧时要谨慎,加

猜你喜欢

走转改
县区台记者也要努力“走转改”
地铁报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走转改”新路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浅谈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走转改”采访实践经验
浅论如何在“走转改”中锻炼和提高
驻站记者:“走转改”中“先得月”
深化“走转改”,让党报新闻更有“温度”
深化“走转改” 找好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