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与客户端的个性化追求

2015-11-11张一鸣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媒业个性化

机器人与客户端的个性化追求

□ 文/张一鸣

提要: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对于媒体人而言是个巨大的冲击,但本文认为,机器正在“解放”媒体人,机器可替代记者完成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使信息分发效率大大提升,媒体人就可以专注优质内容创作。“今日头条”客户端的核心特点就是可以根据用户兴趣、职业、性别、位置等多达千万个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内容一旦创作完成,就会通过推荐引擎分发到需要的人那里。机器选择、推送将影响未来新闻客户端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机器人写稿 传媒业 个性化

理解传媒变革的大势

最近这一年,“媒体融合”无疑是整个传媒行业最热门的词,我经常在不同场合听到许多人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很多人一提到“媒体融合”,就开始大谈要将各大媒体集团合并重组,似乎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媒体融合就实现了。但是,我觉得这种观点把媒体融合想得太简单了。

我所理解的媒体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介质变化带来的经典传播链条的瓦解。

其实,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经典的传播链条就在不断瓦解,只不过,移动互联网的来临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纸媒时代,内容和渠道是一体的。由于内容和载体牢牢绑定在一起,内容的二次传播变得十分困难;而互联网的出现让内容和渠道完成了分离,内容的传播得以超越物理介质的限制,传播半径得到了空前延伸。

不过在PC互联网时代,由于电脑的便携性不如纸张,因此原有的传媒链条虽然受到了冲击,但只是产生了松动,它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只是这种结构已经变得不再稳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在过去5年里的迅速普及彻底冲垮了纸媒时代维系了百年的传播结构。

智能手机对传媒产业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打破传统媒体对内容分发渠道的“垄断”。

许多传统媒体运营者发现,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过去的内容分发渠道突然“失灵”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不通过传统媒体的自有渠道获取内容。

对于文字内容来说,资讯阅读APP开始成为许多普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资讯APP之外,微信、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内容分发渠道的角色,“刷微博”“刷朋友圈”同样成为了不少人获取资讯的首选。

渠道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纸媒的发行量下降、电视台的收视率下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我看来,目前传媒行业所发生的,其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是一个行业工业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结果。

今日头条能够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快速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十分明确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我们要做的就是信息的分发渠道,在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架设起桥梁。在我看来,信息分发的渠道薄弱实际上是传媒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每天要受到海量的信息轰炸。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信息,但是却常常有“要是早知道XX就好了”这样的遗憾,因为那些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经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我们所知晓,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信息分发路径的不畅。

通过数据挖掘以及搜索引擎技术,能够大大提升信息的分发效率,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随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社会生产效率将会大幅提高,经济运转也将更加高效。

当一家公司专注于行业痛点的时候,我相信它就是有价值的。正因如此,今日头条才能够被用户、被行业以及资本所认可。

事实上,整个传媒产业正在围绕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这两个基础节点进行重构。

回归到媒体融合的话题,我所理解的媒体融合首先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对原有传播链条的瓦解,这是眼下这个阶段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下一个阶段,随着新的传播链条的逐渐清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将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结合在一起,当然,我很确信,这种结合一定不会是简单地做加法而已。

信息分发模式的变革

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觉得今日头条没什么特别,但是如果你了解我们成长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产品诞生的出发点上,我们与老牌的新闻门户以及许多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产品都完全不同。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许多东西。

对于许多传统媒体和传统门户的客户端来说,在最初打造自己产品的时候,遵循的思路是将原来的PC门户或纸上内容“平移”到手机上面,仅此而已。

回过头来再说“今日头条”,从创办这家公司开始,我们就非常明确两件事。第一,我们想要帮助用户在移动端上更好地获取信息。第二,我们要用技术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算法来解决。

总而言之,回归产品诞生的起点,我们与许多同类产品相比,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

我从来没有在媒体工作过,因此,在对传媒产业的认识上,与许多媒体人都不太一样。对我而言,新闻传播的背后的目标十分清晰——让信息的流动更加顺畅,让每个用户都能方便、及时地获取与他想要了解的信息。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很多传统媒体人都将“内容为王”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并且认为优质内容的稀缺是当前传媒产业的大问题。

我非常赞同“内容为王”的观点,不过在我看来,优质内容的“稀缺”只是个表面现象。好内容当然是稀缺资源,但实际上,它也并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么少。

正如前面说的,我认为,传媒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核心其实在于内容的传播渠道并不通畅,大量优质的内容并不能传播到最需要它的人那里。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已经被多次辟谣过的假新闻依旧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被再次传播,其中的

机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基础性内容,满足包括长尾用户在内的读者们的广泛信息需求,而被解放的媒体人则会为受众提供更多精品的内容。

原因就在于辟谣信息的分发受阻。

从传播的链条上来看,“今日头条”扮演的角色就是分发信息的渠道,我们自己并不生产任何内容。我们希望充当好一个桥梁的角色,促进内容和受众之间的对接。

很多不了解今日头条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推荐引擎的模式实际上是对传统信息分发链条的一次重构,它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内容的分发效率。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买来一份厚厚的报纸,但真正阅读的内容加起来可能只有一个版。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内容消费方式,并且把它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读者为什么要为那些他们不看的内容买单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内容生产者并不能区分每一个个体用户的喜好,因此必须将各种门类的新闻综合起来“打包”丢给受众,受众再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这是一种十分低效率的信息分发模式。

机器正在“解放”媒体人

最近很多人问我,机器的进步到底对于媒体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机器正在“解放”媒体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信息分发的效率大大提升,媒体人不用再为内容的传播费神,可以专注在内容的创作上。内容一旦创作完成,就会通过推荐引擎分发到需要的人那里。

前面已经提到过,推荐引擎这种基于用户兴趣、阅读场景的信息分发模式可以提高内容分发的精准性,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一直认为,一篇文章只有被最需要它的读者看到,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从2014年起就推出了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平台,与其他平台的产品不同,在这里,内容生产者不需要积累粉丝,只要内容足够优秀,第一篇文章就可能获得好几万的阅读量。

截至今年3月,头条号账号已经超过2万个,大量的长尾内容作者在我们这里寻找到了创作的动力。因为在我们这里,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他们找到了知音读者。而这一切,都是背后的机器和算法的功劳。

机器除了让媒体人能够专注创作外,机器也正在替代记者完成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劳动。

前一阵子,一家叫做Automated Insights的公司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广泛

关注。这家公司的背后有美联社、三星等众多公司的投资,它受到关注的原因在于,2014年,美联社宣布与它深度合作,采用它的技术来撰写简单的企业财报类新闻。机器人可以写稿子?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但是AI公司将之变成了现实。

企业财报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几张重点的财务报表,这些其实都是有规可循的结构化信息,但是传统的模式都需要记者以人工的方式阅读报表,提炼关键信息。面对动辄好几百页的报表,人工操作的负担非常重。但是对于机器来说,处理结构化的信息恰恰是他们的长处。美联社的执行主编说,目前以人工的方式每个季度能够生产出大约300篇到400篇企业财报相关的新闻,但是通过引入AI公司的技术,他们预计能将这个数字提升到2000篇以上。

对于记者们来说,AI的技术可以让他们从过去枯燥的工作里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深度内容的创作中去,充分释放专业媒体人应有的价值。

当然,对于受众来说,这同样是一件好事。机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基础性内容,满足包括长尾用户在内的读者们的广泛信息需求,而被解放的媒体人则会为受众提供更多精品的内容。

不断完善客户端“算法”,更好满足用户个性需求

今日头条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呢?其实如果你理解了“今日头条”的愿景,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首先对于今日头条分发的内容需要明确一点:今日头条分发的并不是狭义上的“新闻”,而是广义的“信息”。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件事情就是覆盖更多类别的信息。在我们看来,内容的生产者并不局限于大家传统认知上的媒体,政府、公益机构、企业其实都是内容的生产者,或者说,他们才是信息真正的发起点。

最近几个月里,已经有不少政府机构开通了“头条号”,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等;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已经发现了今日头条的价值,这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用户接触。比如,以社会化营销见长的小米也在头条有自己的账号,他们发布的每篇文章平均都有数万的阅读量。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希望帮助人与信息更好地进行连接,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新闻。我希望能够在更多场景下为用户推荐内容,将更多体裁的内容推荐给更多的人。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在完成人与信息的连接之后,我们希望未来将服务也纳入到这个链条中去。比如可能你在头条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的影评,于是萌生了去看这部电影的念头,那么就可以直接在头条的界面上点击在线选座购买。如此一来,人、信息和服务之间就被打通。

当然,眼下我们最重要的使命依旧是继续提升我们产品的体验,不断改善我们的算法,让用户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

其实站在更高角度来看这件事,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也会进一步释放社会的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而这正是“今日头条”的价值所在。

机器不会一直停留在现在的水平

我记得今日头条刚刚有些名气的时候,经常有人质疑我们:“你们不就是一个在手机上看新闻的App吗?”

其实,我特别想澄清一下,虽然我们产品的名字叫做“今日头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将自己视为一款简单的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本质其实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推荐引擎,而这才是这家公司从创立至今对自己的定位。作为一款推荐引擎产品,新闻资讯只是它所承载的内容而已。

随着今日头条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了其“个性化”理念,不过新的质疑随之而来,比如,“你们推荐的内容我不感兴趣。”

这些批评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产品还有需要提高的空间。需要稍微“辩解”的是,眼下机器推荐的准确性虽然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会永远停留在现在的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天的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作者是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猜你喜欢

传媒业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移动互联网给传媒业服务业带来深刻变化 新时空 新业态 新互联
中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现状及趋势分析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