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2015-11-10石涛
石涛
摘要:本篇论文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运用“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感想和收获。“探究式”教学一旦应用于实际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本文从情境创设的五个基本条件入手阐述了创设探究情境的理论,并结合实际,在探究教学中成功创设情境,提高教学实绩。
关键词:探究式 教学 情境 创设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获取知识,主动获得探求知识的方法,能够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开拓性。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同时,必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并最终达成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终极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探究式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当体现出这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师“教”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能将所授知识、内容更直观更有趣地体现在学生面前。一是学生“学”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去进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在更加宽松、自主的氛围中独立地进行探究。这两个“情境”的创设与实施相辅相成,同时进行,共同发挥其作用。
一、在创设有利情境时应遵循下列五个基本条件
(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情境创设的前提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既离不开教的表述,也离不开学的回应。所以说,教学的过程必须有教师和学生两种特殊的人的交流的存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其师,信其道。”等等,可见,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是构成良好情境的重要条件。
(二)有利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
师生在完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是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同时伴以情感的交流,需要在共同的知识探讨中进行。如果教师面对的学生对该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这种交流进行起来都会非常吃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同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设有利情境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三)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是构建良好情境的必要保证
要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达到或超越教师的教学要求就需要寻找到一定的表达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的“传授”形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素养和技能,如深入把握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四)构建有利的学习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我们都知道“触景生情”和“身临其境”这两个成语,这里的“景”和“境”两个字都同指一个目标——物质条件,否则,如何“生情”,怎能“身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足准备、灵活运用教学用具,比如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具、仪器,生动形象的图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等,都是构建有利教学情境的物质条件。
(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基础上创设有利情境
针对性原则是实现以上四条的前提,没有了针对性情境的创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针对性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了解这些基础上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触及学生内在感情的良好情境。
二、创设情境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促使学生能主动钻研,学会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成败的关键,效果的体现在于能否向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进行探究的情境。
结合本人的物理教学经历和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探究教学中成功创设有利情境,培养、发展、巩固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使教学取得了不凡的效果。
(一)在概念形成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需要在启发教育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激发,增强学生力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应当让鼓励、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勇敢实践,大胆质疑,用事实说话,让思考生辉,进而完成认识的自我调节,达成同化、顺应、平衡等心理过程。
比如,在对“密度”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通常人们都说铁比木头重,是否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铁的质量总是大于木头的质量呢?向学生提供相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体积较大的木块和体积较小的铁块(质量相同)各一,利用仪器——天平,测量质量,发现天平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其后,允许学生大胆讨论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相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其质量为什么不相等?不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其质量为什么相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做实验收集数据。学生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讨论后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或相等的。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含义。通过这种做法,使事实与学生的旧有知识产生矛盾和冲突,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并亲自动手,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他们探究的思维方法。
(二)在规律寻求中创设实践情境
动脑非常重要,动手更是难能可贵。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由教师提供仪器,提出探究目的,再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分析,并最后由学生作出总结。
在上例“密度”教学中进行修改后,便可加以实施。探究目的:探究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关系。之后学生可选取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也可选取不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加以实验、测量并分析,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得出规律性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教师简单直接地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用探究的思维方式独立获得科学结论,从而体会到独立探索获得新知,得到发展的乐趣和成功满足。
(三)在练习处理中创设应用情境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提供器材和试验场所,为学生创造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验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透镜”特征知识后,可让学生去动手设计望远镜;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后,可让学生利用易拉罐制作潜水艇的模型等。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穿插,也可以组织开放性试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总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而获得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学效果显著。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思维方法,学会了对比推理,学会了知识的应用,学会了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大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研究性学习[I].课程、教材、教法,2000(2).
[2]汤卫平,邓铁桥.物理主题活动课的三种类型[J].物理教学探讨,2000(3).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1991.
[4]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2001.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