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谨防被舆论绑架??
2015-11-10周卫军
周卫军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关注点在哪里
2015年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拉开了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序幕,并对改革提出了顶层设计。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然而,令人关注和担心的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涉及部门多、人员多,而且,由于各地区、学校都不尽相同,其面临着各自不同的职称评聘问题。如何让职称改革既真正起到促进教育教学又能公平地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这是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日前,国务院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然而,国务院的会议决定毕竟只是大政方针,而具体的实施细则、方案还需要各级地方相关部门来制定和落实。那么,各地具体的改革时间表、落实到什么程度、最终是否会确保最广大基层教师的利益等等问题,仍然令教师们疑虑重重。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言论充斥于各种媒体,怎样从“舆论民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制定具体改革方案时避免被舆论绑架,政策制定者还需慎之又慎。笔者以为,近年来关于教师职称改革的舆论中有几个最值得争议的问题:一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职称之争问题;二是领导与普通教师的职称之争问题;三是职称评聘的“大锅饭”倾向。
对于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职称之争问题,部分舆论认为当前职称评聘过程中过于偏重资历,教龄长的教师在中高级职称评聘中占尽优势,这就造成了大量年轻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笔者以为,这种现状的形成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施,至今还未满三十年,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现实就是,部分老教师因为年龄和知识更新慢等原因,教学水平确实不如以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辉煌的过去和崇高的师德。再者教学需要一定的经验,经验的获得与教学年限密不可分,在职称评聘中,设定一定教学年限这是必要的。
而在领导与普通教师的职称之争问题上,舆论几乎更是一面倒地对学校领导占据了大部分职称指标而口诛笔伐。但笔者认为,这更应当是我们当前的用人制度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多采取的是“教而优则仕”的选拔用人方式,绝大部分学校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于取得过优异教学业绩的教师,而且他们大部分并没有行政编制,属于既要从事管理又要从事教学的“特殊类别”。对于能够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又怎能因为他们的另一个“领导”身份而将他们排斥在职称评聘之外?难道只有所有的“领导老师”们失去了职称评聘资格才是公平公正?
在众多舆论中,还有一种职称评聘大锅饭思想,这些人认为,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差,所以不应该再在职称上“卡他们的脖子”,只要教师们符合从教的基本条件,教龄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应当无条件地给他们评上职称。对此,笔者认为,从当前的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来看,如果职称评聘一旦出现了“大锅饭”,就会纵容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惰性,使他们失去从教责任感,严重影响教育发展。
总之,即将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级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细则、方案时,在广泛听取基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更应当坚持“以我为主,照顾全体,兼顾个人”的原则,突出强调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完善,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这样职称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