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于河上 穿越百年光阴
2015-11-10徐进
徐进
吊脚楼是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据有关档案史料记载: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住宅吊脚楼由来已久。 《魏书·僚传》中有文字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经现代史学者考证,如今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居住的吊脚楼,就是当年“僚者”居住的干栏建筑的遗风余韵。
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湘西、鄂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都有形制大致相同的吊脚楼,其中湘西吊脚楼知名度较高。湘西的自然地理风貌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大山之中河湖纵横,吊脚楼能够很好地适应这样的环境,为湘西山民提供安全而舒适的家园。湘西吊脚楼或临水而立、或依山而筑,骑岭坐梁、隐于山水云霭之间,采集西南大地的自然灵气,别有一番古朴而动人的风韵。
历史溯源家族仪式的盛典
在众多地域的吊脚楼中,属湘西吊脚楼知名度最高,这恐怕要得益于大文豪沈从文的《边城》等一系列作品,以及湘西凤凰古城等古镇的旅游开发,这些隐藏在湘西青山绿水间的古朴民居,被赋予了清新旖旎的气质,从而走出大山,名动天下。
目前湘西地区保存下来的吊脚楼多建于明清时期。据了解,在土司制度时期,吊脚楼是土司等一些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私人财富的家族才能享有的高级住宅,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般平民及奴隶只能居于洞穴茅棚之内。直到清朝“改土归流”之后,这一沿袭了800年历史的土司禁规才被彻底废除,湘西吊脚楼才正在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之所。
对于普通湘西山民而言,建筑一栋吊脚楼并不容易,往往需要集合几代人的财富积累才能完成,是家族延续兴盛的大事,更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重要典礼。首先要备齐木料,称为“伐青山”,吊脚楼是木质结构,多选用当代生产的杉树、椿树或紫树,“椿”、“紫”谐音是“春”、“子”,意味着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和柱料,称为“架大码”,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大梁上极尽繁复地装饰,画上八卦、太极、荷花莲籽等图案。然后就是“排扇”,即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最后就是“立屋竖柱”。
湘西吊脚楼的筑成仪式,尤其体现出湘西山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上梁仪式中,木匠会挑着装满糍粑的箩筐爬上了屋梁架,一边抛糍粑,一边唱起“上梁歌”:“一抛东,时也通来运也通;二抛西,天下富贵数第一;三抛南,鸡鸭成群牛满栏;四抛北,子孙代代出人才……”吊脚楼的主人要祭梁、祭族、宴请乡邻,鞭炮锣鼓齐名,在热闹而庄严的仪式中,吊脚楼最终落成。
古建遗风干栏式建筑的模板
所谓“吊脚”,是指干栏式、半干栏式木质建筑风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栏式建筑的范畴,即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在我国干栏式建筑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时代,目前所知最早的干栏建筑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因此,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湘西吊脚楼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化石。
湘西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由于湘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又是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因而村寨大多小而散,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寨并不多见,通常由十几家或几十家的同姓同宗为一村寨,单家独户的也屡见不鲜,湘西吊脚楼多依水势而蜿蜒于河岸之上。
传统的吊脚楼一般为四排三间,小康人家为六排五间,大富人家则是十排七间或九间不等。无论是几排几间,而楼房按其不同的用途,则分为堂屋(相当城市住宅的客厅)、书房、卧室、伙房、绣楼、杂屋和厕所。住房一般两至三层,中层住人,上层贮藏物品,楼下用以安置磨房、堆积柴禾以及圈养牲畜。
吊脚楼的朝阳一面大都设有走廊伸出,呈“走马转角”,作为晾晒、聊天、品茶、读书、弈棋、赏月、绣花和对歌的一个多功能立体空间。为了摊晒粮食和衣物以及家务的便利,不少人家还在房前屋后用青石板铺砌了一块宽敞的晒坪,并在坪的四周种满了桃、梨、柚子、柑橘、枇杷、香樟、香椿或翠竹、棕树。颇有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美妙幽境。
古典诗意浓郁的族风情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吊脚楼是古典的、诗意的、人性的乡村住宅,许多美好的感情都在其中生发,是湘西风土人物的基石。它在形体上不单给人以古朴秀丽的感觉,而且在内涵上不断引导着人们去想象去探索。
湘西吊脚楼多择址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地方,一栋栋精巧的小楼或骑岭坐梁,背靠葱郁山林;或悬于河谷,临水而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湘西吊脚楼多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初见吊脚楼似乎有些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但一排排相互连,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其实非常结实坚固。
目前凤凰古城中保留有数量较多的吊脚楼,阵容壮观,比较罕见,是观赏学习吊脚楼楼群的重要保护地。凤凰古城中的吊脚楼多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小巧秀丽的吊脚楼,宛若少女婷婷立于古城东南的沱江之畔, 去过凤凰古镇的人,无不感受到吊脚楼那来自数百年前的温柔亲昵。
来自山林河上的微风吹来,夹杂着湿软而温柔的气息,吹动吊脚楼上门帘和旗帜,夜晚降临,楼上的灯光倒映在粼粼水波之中,或明或暗,好一幅宁静却动人的画境。乘竹筏在水上漂流,两岸青山,绿水相送,悬于河上的一栋栋吊脚楼仿佛也在注目着这一切,穿越百年的光阴,回归心中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