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美国日裔小说研究(二)
2015-11-09金蕾
【摘要】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分析了珍妮·W·休斯敦的自传体回忆录《别了,曼扎那》所表达出的各种声音,其中既有日裔美国人对于美国政府政策的指责,又有其对美国政府抱有的无限希望;既有愤怒又有些许赞赏。通过对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让人更能感受到“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将鲜为人知的历史挖掘出来。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美国小说;日裔
在亚裔美国文学中,日裔作家近几年来日益引起美国学界的关注。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研究美国日裔作家的作品,可以充分理解“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其中美国日裔作家珍妮·W·休斯敦的自传体回忆录《别了,曼扎那》成为了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叙述,表达了在特定历史社会时期的多种不同的声音,也成为了突破日裔美国人失语状态的文本力量。
一、《别了,曼扎那》所反映的特殊历史时期
《别了,曼扎那》以一系列历史事件为经线,以家族的兴衰沉浮为纬线所编织而成。其涉及到了日裔群体在美国所经历的一系列变故。从1869年第一批定居到美国本土上的日本移民开始,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裔美国人被关进拘留营,再到1945年曼扎那拘留营正式关闭,读者在这一庞大的历史社会语境中能够体会到家族的兴衰、父权的失落、女权的兴起以及子女力量的增大。小说以这一“后珍珠港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日裔美国人被看作是美国安全的潜在威胁,日常生活如何被彻底中断以及失去自由和平等的最基本的人权。甚至厄内斯特·盖恩斯曾评价道:这本书最终要之处在于它是一段我们很少有人了解,而其他人(指日裔美国人)又要竭力忘记的历史篇章。
二、对《别了,曼扎那》中不同声音的解读
小说中读者可以听到多个声音同时发生,这些声音积极参与了历史的重塑,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社会环境。
首先,《别了,曼扎那》表达了作者及11万日裔族群的愤怒,对美国政府所制定的粗暴政策的强烈指责。无辜的美国公民被无情地剥夺了日常生活的权利,不仅家产遭到侵占和破坏,还被安置在条件极差的拘留营被迫生活。在小说中,珍妮·W·休斯敦对个人和集体经验进行了自我解构,对人物心理有着真切地描绘,“和许多其他妇女一样,妈妈从未习惯那里的厕所。那是她必须要学会忍受的一种耻辱,别无办法……”此外,在食物、生活用品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拘留营的条件也极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其次,小说表达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日裔美国人在家庭地位变化中所发出的声音。第一代日裔美国人通常在家庭中是扮演父母的角色。然而由于拘留营给第一代日裔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冲击,日裔父亲在家庭中的父权地位被打破,逐渐失去了对家庭的控制力量。小说中,珍妮·W·休斯敦描写刚回到曼扎那的父亲:“关于在林肯郡关押的九个月,爸爸所说的话只有三四句。在那儿呆过的男人很少会再多说一句。并非因为物质生活的艰苦……而是因为对他们不忠的指控。对于在日本长大的他来说,这是莫大的羞耻,是一种侮辱。他只能面对自己的脆弱和无能为力。他没有权利,没有家园,没有了对妻子的掌控。所有被关押在曼扎那的男人都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阉割之苦。”珍妮·W·休斯敦这样记述父亲的行为,“他不断靠酒醉来寻求自我麻醉,他一直虐待妈妈,而且似乎家里没人能够幸免。你无处可逃。”
而日裔母亲却在半军事化的生活中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甚至开始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此外,妇女的工作机会增加,可以为家庭赚取较多的工资,因此家庭地位上升。《别了,曼扎那》中,当父亲叫嚣着要杀死妻子的时候,妻子则是无所畏惧,儿子则以拳头进行反击。因此,从小说中不难窥视到,在拘留营中,家庭地位上升的不止是妻子,子女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这些第二代日裔大多拥有公民权,并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迅速崛起加剧了传统日本家庭的分崩离析。
再次,小说表达了日裔美国人被迫撤离拘留营的愤慨。在拘留营的两三年的生活使人们培养了和谐的居民关系,并开始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收获劳动的果实。然而政府下令无条件关闭营地,所有人必须撤离。1943年,美国战争安置局要求日裔美国人表明立场:你是否愿意加入美国武装力量,到上级指定的任何地方作战?你是否愿意宣誓,无限效忠美国,忠诚保护美国不受国内外力量的袭击,放弃效忠或服从日本天皇或任何外国政府、力量或组织?如果要离开营地,只需在效忠书上写上两个“是的”。有的人觉得这充满了屈辱,甚至由此引发了社区和家庭冲突、争执和不和。
最后,小说同时也表达出美国政府为改变现状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作者对美国政府所持有的复杂矛盾的感情。期间,许多第二代日裔接受了政府的帮助离开了拘留营,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开始了工作。同时,美国政府对拘留营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例如调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服发给居民取暖;设立多种带薪职位提高居民收入等。在批判的同时,作者多少流露出对政府某些方面的赞许。
与华裔文学不同,美国日裔小说相对作品较少,在主流文学中的影响力还很小。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读《别了,曼扎那》中的不同声音,能够对特定历史时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Jeanne Wakatsuki Houston & James D.Houston.Farewell to Manzanar. New York:Bantam Books, 1995.
[2] Jean Yu-wen Shen Wu & Min Song, eds. Asian American Studies.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John Brannigan. 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作者简介】
金蕾(1981—),女,辽宁抚顺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一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