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的“自主”教学策略
2015-11-09陈晓俊
陈晓俊
摘 要:初中课堂教学重在自主,巧在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实效的精髓。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巧妙引导是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和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构成了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化学 自主学习 学生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初中阶段这一重要时期,通过更新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自主的发挥和参与,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和组织。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完善教学结构,倡导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一、更新观念,打造自主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例如,在学习“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教师会先讲解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什么是无机化合物,然后再让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进行区分和判断,最后再分别讲授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这是我们化学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和安排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影响的,是不适应目前教学要求的。教师要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教师要营造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提出问题:“在提倡环保的今天,街头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分类投放功能的垃圾桶,如‘有机物投放口‘无机物投放口等,你们能把垃圾正确地分类投放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说:“我们要先认识什么是有机物和无机物。”让学生找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这样的分类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传统课堂上是难以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
可见,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打造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师要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改变引入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在课堂引入环节中下功夫,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学习充满期待,我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设置了教学情境:“舞台表演和影视作品中,会有烟雾缭绕的演出效果;天气干旱时,可以人工降雨。那么,这些神奇的效果和用途是怎么实现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引入,学生立即对引起这些变化的物质产生了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这种课堂引入模式的变化,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探究性。
2.转变课堂角色,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转变课堂角色定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学习中,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我制订的课堂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配比计算;学生能够针对溶液配比进行实验操作。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我把实验的各个环节都交给学生来完成。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需要溶液配制的事例(如喷洒农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区别,并给出配比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最后,通过简单的学生间的交流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弄清其中的规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热情。
可见,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展开思考和探究活动。
三、巧妙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教师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教师进行有效而巧妙地引导。这种引导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学习“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从教学的引入、探究过程、课堂总结等不同环节入手,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观察粗盐、细盐、盐的水溶液;其次,引导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并向学生提出“如何将粗盐变为细盐”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粗盐进行提纯和过滤。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有关怎样对粗盐进行提纯和过滤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采取什么方法、具体怎样操作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尝试性的操作。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及时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简单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过滤原理等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了解过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对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等。
教师在教学中的巧妙引导,对于学生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开发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也不应该忽视化学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利用。化学第二课堂是完全由学生主宰的课堂,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第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绝对的自主性,教师在第二课堂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组织好化学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我在初中化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就比较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无论是选题、还是研究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在一次第二课堂上,学生选择了“自制灭火器”的研究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原理筛选、材料收集、灭火器制作、效果检验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了灭火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从上述科学实验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有兴趣地参与,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巧妙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毅.初中化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2013(14).
[2]黄筠薇.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3).
[3]李俊.解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