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读”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5-11-09田建忠
田建忠
摘要:本应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证了“读”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读”品味文本中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气势美、意境美、景色美和情感美,让读在语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读” 韵律美 音乐美 节奏美 气势美 意境美 景色美 情感美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中的重中之重。古诗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节奏鲜明,意境优美。针对古诗、古文要想理解透彻、掌握精髓,读是最有效的途径。“读”是感悟的绝招,只有熟读成诵,才能领会作者的本意、诗文的意境;“读”是品味的法宝,熟读文本、品味真情,方能将作者的情感、思想、理想、抱负铭刻于心、熔铸于神、贯穿于行,才能让语文走向生活,让语文闪烁璀璨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一、“读”出诗中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唐诗宋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古诗教学不容忽视。古诗语句精炼、内涵丰富、格式规范、整齐美观,而且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优点颇多毋庸置疑,但是要想理解却也不易。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的凄凉;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之情,都不是一眼看穿、一语中的,需要从“读”中去感知,从“读”中去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味诗中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则是对古诗文赏析的更高要求,更需要学生从读中去感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诗《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由于本文是学习探究的作品,在正常的教学导入、作品简介、作品介绍、诗的体裁等之后,教学过程要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找出《采莲曲》中压的是ai韵,韵脚是“裁”“开”“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压的是ong韵,韵脚是“中”“同”“红”。教师要对平仄稍作指导,读出诗中的律美,使学生根据诗的节奏和音调,读出诗的音乐美。例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一个“读”字,读出诗的韵律美、音乐美,让学生既熟读成诵,又陶醉在韵律和音乐中,同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在教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时,学生很快理解到采莲女的裙子和荷月就像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荷花与人融为一体,人在荷中,荷衬人美,景中有人,人景合一的美景呈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色泽鲜艳,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显著,在当堂抽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利而准确,读的效率非常明显。
二、读出书中的气势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也是古代伟人思想的承载。古人寄予其中的思想、情操、理想、抱负一直昭示当代激励后人,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勤于耕耘、自强不息的精神食粮。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选篇目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语言精练,富有韵味,气势强劲,意境深远。传统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效果,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读”依然不可忽视。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文中的气势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古代议论散文名篇。全文共143字,短小精悍,论据充足,论证严密,论点明确。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了人才早就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通过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健康的人才发展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分两步进行:
1.“读”出文中的气势美和节奏美。教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课文时,首先,学生试读,分组齐读,继而全班再读。其次,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划分文段的节奏,并且标出重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aó)/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在读的过程中既要读准字音,又要读出节奏和重音,还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句与句之间还要逐句加强气势,读出文中的气势美和节奏美。在读的基础上才能将作者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成就突现出来,用事实说明“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以读代讲,结合课下注释完成教学任务。
2.读出文中的意境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除读出器气势美和节奏美之外,更要读出文中的意境美,洞悉孟子忧国忧民的思想,领略孟子伟大的情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中的意境美。我们仿佛看到作品之中似乎有一双智慧的眼睛闪烁着神奇的灵光。这双寄予在作品中两千多年的眼睛看穿天地,横贯古今,俯视大地,傲视人生,把自然万物和人的成长结合起来。体会到文中的意境美之后,学生很快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常识,掌握本文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三、读出文中的景色美和情感美
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每一篇都有其独到之处。读范仲淹《渔家傲》中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便知道守边将士既有杀敌报国之心,又有真挚的思乡思家之情;读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体会到作者广阔的胸襟和边地特有的雄浑深广之景;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品味出批判现实主义诗人的雄风,更感知杜甫憂国忧民、先人后己的博大胸怀,也体会出诗人个人生活的艰辛与悲惨。然而,要读出作品的景色美和情感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为典型。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应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认准字音、试读篇目,特别是通假字不能读错。然后,学生分组读、全班读。特别是文本第二、三、四、五段的内容,要读出文章的景色之美,寄予文中的情感之美。读第二段要感知出洞庭湖浩浩荡荡的水势,早晴晚阴变化的景色;读三、四段就要读出文中的绵绵细雨、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阴冷之景,品味出迁客骚人郁闷忧愁悲痛的心境,无奈之余只能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天晴之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品味出天晴美景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读第五段则要品味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豪迈之心,更要品味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先人后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是感天动地、震烁古今的,既熏陶教师又感染学生。学生应从“读”中品味作品中的景色之美、情感之真,感悟伟人广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
总之,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寿镜吾老先生的教学,醉心文本的态度,神情的关注,说明古人对“读”的重视。时至今日,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更应该看重“读”的教学方法,让“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大放光彩。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