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
2015-11-09张惠芬
张惠芬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许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往往容易忽视课外作业的改革,只是机械地来布置教材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试图通过反复而机械的训练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事与愿违,学生视作业为负担,完成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被迫完成。虽然作业完成了,但大多是敷衍了事,不管对与错,抄袭现象严重。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没有起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效果,相反还成为了学生的负担,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如何优化作业布置,让学生乐于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面对与不懈探讨的重要课题。现结合具体的实践对此展开论述。
一、优化数量,提高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大搞题海战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体验,明确规定布置数学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与快感,在快乐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优化数量,提高质量。要围绕着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精选优选,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思维,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乘法口诀,以往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来将口诀背诵几遍,或者是让学生来做大量的计算题来实现学生对口诀的记忆。这样的作业数量大,形式单一,不仅难以激起学生完成的激情,滋生厌学情绪,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易让学生滋生反感。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来对口令、口诀接龙等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做游戏中来巩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多与孩子互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分层设计,尊重差异
学生并非机器零件,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可以同步、同质量地完成数学作业。学生群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同一作业内容完成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差生所难以完成的作业在优生眼中却非常简单,相同的作业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差生越来越差,而优生又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所展开的,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作业布置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贯彻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给予每个学生以主体参与、自主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实现不同水平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我将作业设计成三个层次,即面对差生的基础型题目,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的记忆;面对中等生的理解型题目,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面对优生的综合型题目,侧重于对知识的运用。这样层次分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相应层次的问题,这样的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顺利地完成作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来完成上一层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享受着智力角逐的乐趣,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形式,增强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兴趣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能够激起小学生完成的激情与动力,学生才能主动完成、快乐完成,才能通过作业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情绪与情感的提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单一的作业形式,而是要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化的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
1.动手做。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我们要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来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型、绘画型作业。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来制作各种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并让学生在立体模型上标注平面图形,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让学生来画出各种立体图形以及侧面展开图。这样的作业手脑并用,不再是单一而枯燥的作业,而是更具趣味性的绘画与操作,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自然能够换来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完成。
2.做调查。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学科。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数学作业布置也要体现这一观念,注重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负数”,让学生来调查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学习了百分数让学生来调查银行存款利息、贷款利率,观察各种生活用品中的原材料的比例等,并进行计算。这样的作業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