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校进村探索中职路深山区农民诵读致富经
2015-11-09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南北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丘陵山区面积占90.8%。全市辖3县2市3区,耕地面积243万亩,果园198万亩。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典型的豫西旱作农业,目前已形成果、烟、牧、林、菜、菌、药等特色农业格局。自2010年以来全市农广校体系涉农中职招生6专业、33班、1936人。近年来,三门峡市校探索送教下乡直接办班,独立招生5个专业、25班、1481人,为促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去年以来,三门峡市农广校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送到贫困山区农民家门口,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瞄准贫困山区试点,创造条件保障教学
2014年,河南省校贯彻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精神,向全省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将三门峡市分校作为省级试点单位,分配了360名设施农业生产专业的中职招生任务。为落实试点任务,三门峡市农广校加强调研,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全力以赴推进实施。
(一)深入调研,择优选择试点村
为了办班成功,学校深入76乡镇展开大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意见,最终确定在卢氏县狮子坪乡的下庄科、前庄两个村办班。2013年,学校在这两个村开展过阳光工程培训,与我们2012年举办全日制中职教育的毛河、颜子河村是相邻村。分析这两个试点村的优势:一是当地农民的学习需求迫切。两个试点村位于三门峡市西南山区,距市区25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不便,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之一,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农民盼发展、求技术愿望强烈,也符合国家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范围,可以享受退耕还林、雨露计划、再就业培训等项目支持。二是产业集中度高利于办学。两村植被覆盖率96%以上,人均坡耕地不足0.4亩,而人均林坡面积10~50亩。食用菌袋料栽培是其主导产业,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特色食用菌、家庭酒坊、乡村旅游等产业刚刚起步,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产学研舞台广阔,有利于办学施教。产业相同,农事活动相对一致,有利于农学结合统一安排。三是当地基层政府积极性高。两村支部一班人团结共事威信高,能谋事,会干事,善成事,有支持办学的信心和实力,校村合作具有较好的亲合力。县乡政府支持,村组干群团结,民风淳朴,群众热切期盼送教下乡,尤其打工返乡的青壮年农民渴望参加学习。我们还分析认为,市校是组织中职教育的最佳力量。当前各地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县为实施主体,上有省校,下有县校,我们市校有些尴尬。与其瞎掺和干扰县校,倒不如自己干点实事。一般市校往往具有师资、人才、政策、资金、地域空间、组织管理能力等优势,如果不办中职教育,优势岂不可惜?如果开办中职教育,为农民成就出彩人生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出彩,让教职员工人人有实事做,单位更和谐,岂不两全其美?于是学校在去年秋季招生的关键阶段,动员全体同志进村入户,把办学的意义反复说细细讲,说透说完整,群众求学的热情高涨,大家争先恐后,招生现场非常火爆。仅用了三天时间,自愿报名达420人。
(二)争取资源投入,强化教学支撑
学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整合投入教学资源。一是合作共建新校舍。前庄村有较好的闲置教室,但只能招收两个班,而下庄科村有较多的生源,但缺少教室。于是与两村研究决定,在下庄科村新建高标准教室容纳4个班,并把老师的食宿生活、教研办公也集中安排在此。经过3个月的艰辛开拓,新建成270平米的教室、70平米的办公用房和30平米的老师食堂,为每个教室购置了投影仪、电脑、课桌椅等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所有设备设施均达到电教化开课要求。这一年来,省、市校和村共投入教学经费100余万元。二是选聘专业教师。面向市县农林系统,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退居二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自愿报名、登台试讲、评委评估,择优聘请了6位专业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担负教学管理任务。挑选能力强、能吃苦、甘奉献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选举36名班组干部,配合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为了使教师安心教学,学校在教学点开了伙房,有专职炊事员,教职工全部免费就餐。
二、狠抓教学质量
根据弹性学制的规定,经省教育厅批准,试点班学制采用二年制,开设18门课程,侧重森林抚育和林下经济相关专业,农学结合,上半天课。生产实训期,专职教师与聘请专家巡回逐户指导,以学生过硬掌握3项产业技能为基本目标,强化技术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农艺过程。只有熟练掌握技术要领,独立操作专业生产,综合评价良好以上才算及格。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工作纪律管理,严抓学生到课率,检查批改课堂笔记和作业。不定期督导检查教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教学培训质量。
三、初步成效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贫困山区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是渴望的,课堂学习态度是非常认真的,生产实训是用心的。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们了解到许多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观念开始转变,技能逐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家庭经营规模扩大,效益增长,有助脱贫步伐加快。特别是学员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将会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已超出了当初计划试点的期望值。前庄村学生袁廷华说:“农广校来村办教育犹如雪中送炭,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文化知识,还有科学技术,更是给我们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一位退休的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动情地说:“我在农技站工作40年,这几个村还没去过。我们没做到的,你们农广人做到了!”在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今年两个村户均袋料栽培由去年的1万袋增加到1.5万袋。其他珍稀菌类、名贵中药材栽培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四、几点体会
(一)得道多助,信心最重要
首先,两部委方案是旗帜,是力量,是广校之道!尽管经费尚没有解决,但他指给了我们基层校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广校系统的指路明灯。方案既照顾了农民的家庭生产,也兼顾了学历教育的要求,完全吻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遵循了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制度安排科学,教学内涵宏大,不但具有教育学高度,而且含金量足,师生干群非常欢迎。学校领导班子统一认识,按照央校的指引,决心把试点办起来,正所谓得道多助。
(二)试点成功,省校给奖励
省校在去年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哪个分校把试点班办成功,省校将按贡献大小拨付工作经费,还要奖励5万元。我们当时就有动力,一定要办成功!经费固然重要,但中央校、省校的权威更重要!我们没有辜负领导期望,今年5月,省校兑现诺言,拨付教学管理经费25万元,奖励示范校5万元,共30万元支持学校试点工作。
(三)村与校齐心,其利贵如金
选择试点村,看的是民风是否淳朴,班子是否团结,兴办职教是否诚心,村与校能否齐心。因为村里能解决学校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困难,村党支部是我们进村办班的重要依靠力量。
(四)围点成片,基地最给力
办班做大基地,基地为广校扬名。试点班的吸引力,与学校2012年在邻村成功开办全日制试点的影响不无关系。新试点的两村农民非常羡慕以前试点的两个村,现在村里的有心人看到人家上学之后谈吐不一样,渐渐地发现人家比以前自信了,知道的多了,能力强了,家庭经济规模扩大了,学与不学真的不一样啊!这是他们积极报名参加学习的动力。
(五)独特资源,搭建大舞台
为了提振干群、师生的教学兴趣,学校利用容量3TB多的农业科教视频资源,在村里建立“农广天地大课堂”,针对农民的需要,有选择地播放,解决个别农户的特殊需求,为农民送去永远不走的老师,只有农民想不到的,没有他们看不到的。视频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师的参考资料,可为农民下载拷贝回家学习。此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科普意识、借鉴经验启迪智慧、凝聚人心谋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这种做法,目前全国独一无二。
(六)借力兴教,多措惠民生
试点村全部为贫困村,这里除了农民群众最需要科技文化扶贫外,还考虑到“雨露计划”对中职生每年资助2000~3000元利好政策。虽然学校投入和风险增大,教师多吃苦头,却加快了贫困山村脱贫的步伐,换来了山区人民的尊敬,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虽然我们克服困难走过了一年的教学历程,但与方案要求还有距离。一是经费投入不足,道路场地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简陋;二是生产实训标准缺失,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估手段滞后;三是教学点综合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今年秋季将进入第二教学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立足特色产业,注重教学实效,摸索出一套教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努力完成试点任务,为三门峡市西南贫困山区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谱写一曲农广校职教扶贫的新篇章,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门峡市分校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