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实施方案
2015-11-09罗日明
【摘要】 无论是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学校生存竞争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我们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 生本教育 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19-02
0
一、课改实验的提出
顺德一中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非常高,在区域范围内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是,毋庸讳言,顺德一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许多与其办学历史、办学成绩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不相适应的现象。如基于传统和习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到位,例如在她101年的办学历程中没有培养出一个两院院士。此外,顺德一中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没有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她的外部环境支持和生源素质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百年老校的优势将逐步丧失。
二、本课改实验的历史、现状和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200多所,遍及广东、山东、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新疆、内蒙、云南、安徽、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但在普通高中,尤其是生源素质较好的示范性高中的实践还比较稀少。
本课改的主要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从传统教育的主要依靠教师教转为依靠学生自主学,从“师本”转为“生本”,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全人”教育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以探究为基础的认识论和“问题教学法”、“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长”论是生本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这四种的学习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保存率分别为5%、10%、20%、30%,而小组讨论、做中学、向他人教授即教别人这三种学习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保存率分别为50%、75%和90%。
三、课改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第一层意思是“以学生为本”,包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教学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行为观。“生本教育”第二层含义是指激扬学生的生命本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心的活动,促使学生健康、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以课室为活动空间,以课时为时间,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计划的学习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改革”: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旧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四、课改的目标
1.研究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律,进一步总结出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具有操作性、推广性的的培养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结合本校实际,使得本校的青年教师能快速成长、成才,实现群体化的发展,独当一面地承担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
3.推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学校参考和借鉴。
五、课改的目标、内容、重点
目标:1.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显著改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2.创建适合顺德一中学生和各学科特色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3.促进顺德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4.以教学促教育,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平等、自信、自觉、效率意识和合作精神。
内容:1.“生本教育”理论的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3.各学科“生本”课堂模式的创建与实验;
4.教育与教学模式的相互配套、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
重点: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2.“生本”课堂预学资源的开发与完善;
3.各学科课堂教学行为的研讨与诊断;
4.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与班级管理模式相互促进。
六、课改的基本思路设计
(一)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逐步推进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提出改革的基本设想和要求,规划改革的基本方案和行动计划。
2.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与优秀班主任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高二6个班、高一20个班全面推进课改工作。
3.通过专家讲座、自学、外出参观学习、论坛和沙龙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和认识“生本教育”等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教育理论,了解其内涵与实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4.组织研修课、诊断课,举行专题研讨会,就改革中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5.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会诊和指导。
6.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课题研究总结。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荆志强的《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学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课堂改革理念的理论专著,提高教师理论素质;研究与学生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各项教学改革活动的特点和操作规范;查阅有关课题的文献,以获取最详细全面的资料。
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及其与师生发展、沟通之间的关系。
调查分析法:分阶段调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情况,为课题提供事实材料和方案修正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改革的效率。
实践活动法:每次活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生动性、有系统性、渗透性原则。
个案研究法: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确立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以及学生在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的具体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创。
2.“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3.“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课改的形式与内容构建。
4.优异的教学成绩与课改实验报告。
八、课改的组织机构和核心人员
1.领导小组组长:刘伯权(全面调控)
2.核心成员:彭云松、罗日明、胡光富、唐杰、李长福、王瑶、鲁利、潘璇、黄光毅、申振等。
九、保障机制
参与课改研究的核心成员学历高,多毕业于名牌大学,有较强的专业功底。他们教学、教研经验丰富,多人是市、区级的教学骨干,在专业的教学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研究能力强。他们研究热情高,钻研精神强。成员中有多人主持或参与过多个课题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围绕本课改,学校从校领导到各科组长及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利用暑假分批到广州接受郭思乐教授的亲自培训,不定期举行教学改革读书沙龙交流心得,并到深圳华侨城中学进行调研工作等等。
学校历来重视校本教研,还是广东省中小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和示范学校。也经常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常规做法。
学校领导重视课改,能够在研究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时间和物资保障上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