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顶岗实习期学生焦点问题的职业心理分析与疏导

2015-11-09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顶岗心理健康单位

徐 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湖北十堰 442000)

近几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紧密接轨,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形成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中人才培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进行角色尝试与转换的重要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难免会因环境的改变有诸多的身心不适,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身心危机。因此,在职业与就业的心理调适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具体且针对性强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树立职场信心,掌握正确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表现

对于任何一个即将踏上未知旅程,投入陌生环境的人来说,出现迷茫、困惑、焦虑、不安等心理感受都是正常的情绪反映,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夕的心绪亦不例外。此时,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感受没有得到体察和重视,没有加以正确的安抚和疏导,那么原本“正常的情绪反映”将逐步升级,最终转化成为阻碍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不良隐患。

如果学生们带着诸多疑问步入实习单位,许多现实问题将接踵而来,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切实地感到无助、不解和不满,在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实习单位,孤独、失落、挫败感滋生蔓延,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浑身乏力等躯体反映,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如果依旧未被重视,身与心的体验将形成更糟的恶性循环,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胃部不适、头晕头疼、莫名恐慌、烦躁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也许有些同学用消极怠工、抵触单位、排斥个人等方式自我平衡;有些同学是怨恨、恼怒,便用语言攻击他人,或者诋毁单位、学校等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有些同学试图逃避,表现为离职、转岗、脱岗等;对于个别不知如何宣泄,不知怎样逃避的学生,在强撑、硬忍无效后,百般无奈下会把自己逼得厌世、自卑、自罪,直至心理病患或精神疾病,更有甚者想要自伤或伤害他人。

二、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夕和实习过程中的种种躯体与心理反映,均有迹可循,纠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养成教育与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那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长的“三观”,包括对待社会的态度、处事的原则和方法等,自小便潜移默化地教习着孩子养成他们特有的生活态度与思维习惯,当孩子们长大初入社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后,他们便条件反射式的演绎出自己不同的处事风格。

1.“为我安排,还是让我适应?”

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与陪伴下,特别是90、95后的学生,经过各类培优与素质教育后,即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思想,同时又习惯于被动地被优越、被安排。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初入社会,独立面对工作、生活与学习时,很容易计较得多、考虑得少:对实习单位给予的薪金待遇、工作环境、住宿条件、是否安排专人教与带、能否学到实用技术等计较得多;对自己目前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创造什么价值、实习是练技术还是练心态等考虑得少。

2.“是他错,还是我错?”

当今社会倡导的是鼓励教育,缺乏的是挫折教育。孩子们已习惯于被宠爱、被赞许,哪怕做错了事情,总有亲切的家长或老师及时出现加以抚慰和鼓励,因此他们的定势思维是“犯错是正常的,是可以被谅解的”。殊不知,单位不是教习场,社会不会为他们买单。对于阅历浅、经验少的高职学生来讲,一旦在实习期间有所错漏、疏忽或犯错,不但无人包容宽慰,反而受到处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时,他们总是显得很无辜,认为自己是替罪羊。

3.“我是个实习生!”

带着以往的思维定势参与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理应被关爱、被照顾、被包容、被理解的心态频频作祟,当有一定压力时,当有一份责任义务需要他们承担时,他们会说“我只是个实习生”;当实习岗位、实习内容与理想不符时,当他们做着简单、乏味、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时,他们会说“我是来实习的,不是来打工的”;当单位师傅并没像学校老师那样热情主动,手把手教导,倾囊相授时,他们会说“我是实习生,是来学习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系统融合

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其目的是解决社会变迁中年轻人从学校走向社会时面临的求职就业和职业适应等问题[1],以维护社会稳定。而台湾作为大陆、港台三地在心理咨询方面起步最早、投入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学生一入校门便以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等为切入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展开心理咨询(咨商),帮助学生以积极的从业心态规划好整个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为择业就业做准备。

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通常被人为分离割裂,视为两项教育内容。虽然每所学校同时开设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但课程从任课教师到授课内容都各有归属,未被有机融合,且前者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即便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不断发展,基本每所院校都有较标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为每名在校学生都建立有心理健康档案。但未必心理老师都会以职业心态的调整、角色转换、职场适应、职业素养培育等作为咨询辅导的抓手,提供专业、系统的职业心理咨询与针对性辅导。那么,当高职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从业就业阶段时,就会出现前文所述的各种不适。

三、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心理咨询、辅导与转变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焦点问题只有通过学校、实习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构建出系统的顶岗实习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并经过实践的完善和不断转变后,才能达到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一)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服务资源,共同助力于职业适应和求职就业

1.为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与建档

每名高职学生在接受心理测评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性格与职业类型、兴趣与职业定向等的相关测评与建档,对每名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技能、职业倾向等做基本摸底。在之后的职业规划课程中,结合学生就读专业与就业前景进行团体辅导,对个别问题辅以个体咨询,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定制出专属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的实施计划,让学生们从踏入校门起便开始做从业的各项心理准备。

2.帮助学生做好准就业的职业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最早是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提出,从个体角度看,主要是企业与员工间隐性的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关于责任与义务、互惠交换的主观心理约定和期望。从企业角度看,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员工的离职率。”[2]在高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和就业该有的、恰当的心理预期,时刻准备着接受考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教育学生先“生存”,再“生活”

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述,每个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由较低层次逐级到较高层次的,且需求层次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越大、越强烈。顶岗实习生通过工作,体验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基本的生存所需,这即是低级的、基础的,更是必不可缺的、需求强烈的。此时的实习学生,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不去尝试如何“生存”,而去考虑想要“生活”,不合时宜的将他人对自己是否关爱、尊重、认可等作为实习过程中的关注点,那就是需求错位,必将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不自知。

(二)完成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对接,建立健全校企信息互动平台与机制

实习单位想要熟手工和人才,学校想要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学生要想顺利就业,企业需要与学校建立必要的合作,并共同努力。

1.建立健全校企互动平台,完成学校与单位的对接

为向实习单位顺利输送合格劳动力和人才,校企双方可共同搭建信息互动平台,使学校了解企业文化,并引入相应的管理模式,适当带入到教育教学中,模拟出就业氛围、工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对企业文化不陌生、不抗拒,有亲切感。

2.校企共同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为保障实习的顺利时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带队老师、指导老师或师傅,应具有“双师”素质。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素质,掌握教育教学所需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要具备专业技术素质,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安全需知,更是专业技术的一把好手,能对顶岗实习生给予实操性指导,让实习生尽快上手,成为单位需要的“熟手工”、“有能力者”。

(三)学生个体的心态调整,拥有适当的心理预期

在学校统筹教育的基础上,指导个体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关注自我觉察力和自控力,不断转变心态,戒除以往教养中形成的对职业就业不利的思维定势。

1.单位≠学校

顶岗实习单位不是学校,无需投资教育,不必投身教学,单位关注的是现实效果,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为保障生产安全与效益,大多时候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从简单、枯燥乏味的事情做起,而广大学生也需要从这些日常事务或机械性操作的工种中磨练意志。

2.师傅≠老师

师傅的工作目标不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也没有责任义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高职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与合作,主动去沟通交流,能够愉快地与同事、师傅、领导相处,也许会有一些附加效应出现,如师傅的耐心教导,调换到较好的工作岗位等。

3.实习的“习”≠学习的“习”

实习单位不是集中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的育人单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的是心态、毅力、自制力、合作性,更重要的是转变从业态度,适应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素养,体验就业形势。

4.学徒≠学生

及时完成角色适应与转化的过渡过程,正确看待学生到学徒,自然人到社会人,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换,去除自骄自傲,摒弃被优越、被关爱的期待,以准就业的职业姿态与实习单位“零对接”,投身于生产生活中。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是否契合的关键阶段,隐性影响着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着力预防和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切实加强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心理服务系统建设,使“救火”变“防火”,让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高职教育的代言人,这项工作还在路上。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2]姚丽霞.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新员工入职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4(9):72-79.

猜你喜欢

顶岗心理健康单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