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后”诗人:“一个时代的诗歌演义”

2015-11-09荣光启

长江丛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坛诗选写作者

荣光启

“70后”作家评论专栏

“70后”诗人:“一个时代的诗歌演义”

荣光启

当代中国文坛,“70后”作家渐渐成为作家队伍的主体,在各个文学类型中,“70后”作家的写作实绩,渐渐为人侧目。其实想想,“70后”的作家,今天已四十有余,四十而立,这正是人生大出成绩的时候。英语文学中,在T.S.艾略特看来,一个人超过了25岁,其写作所背负的使命将会不再相同。何况四十岁呢!而在上世纪之交,“70后”作家的写作,最早被人关注,主要来自于诗歌领域。原于此,南方的批评家如谢有顺等,曾经认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活力的部分在于诗歌这一块。

“70后”这一概念最早可能来源于南京的一批作家的民刊《黑蓝》。1996年初,南京写作者的陈卫(1973年生),在民间传播他们的自印刊物《黑蓝》,该刊封皮上赫然有“70后——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写作人聚集地”字样,发刊词中有一句话:“太多的标准,使我们更情愿把对自身的认可还给自身。”受《黑蓝》启发,深圳的一批诗人如安石榴、潘漠子在其主编的“纯文学诗歌研究月刊”《外遇》(深圳)第四期(1999年5月20日出版)上推出了“70后”诗人专号。这份中国南方只出了四期即遭停刊的民间诗报,为人们保留了诗歌界的“70后”正式以群体集结的方式面世的初期情景:这一期报纸有12版的容量,专号名为“一九九九·中国’70后诗歌版图”,第一版收有安石榴关于’70诗歌写作的那篇著名的“宣言”——《七十年代:诗人身份地退隐和诗歌的出场》以及诗人严力的诗论《从自救的角度出发》,其它11个版面依次收有39位“70后”诗人的诗作。

荣光启,男,1974年1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大学文学院。2009年,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波士顿)访问学者;2010-2011学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弗里曼项目学者。2008年曾获“中国十大新锐诗评家”提名。著有诗集《噢恰当》(上海三联书店,2014)。

《黑蓝》创刊号

由于生计的原因,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性情的原因,安石榴等人并没有将“70后”的“历史”继续书写下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从2000开始),关于“70后”诗人的“位置”设定和“历史”演绎,其中主要的工作是由另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南方诗人——黄礼孩来完成的。

在广州谋生的诗人黄礼孩,除了自己那在当代诗坛别具一格的诗歌写作之外,还以一种奉献的精神和辽远的眼光来对待“70后”诗人,将推举“70后”的诗人、诗作当作了一项长期的义务和责任。在2000年和2001年《诗歌与人》分别推出两期“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之后,2001年6月,由黄礼孩主编的中国第一部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集《’70后诗人诗选》(福州:海风出版社)终于面世。2004年5月,又有展示“70后”文本实力的一部大容量的《70后诗集》(分上、下册,康城、黄礼孩、朱佳发、老皮编,福州:海风出版社)面世。

在2001年出版的《’70后诗人诗选》中,编著黄礼孩在介绍“70后诗歌状况始末”时以一种激动的心情将“70后”诗人的出场到一系列的诗集出版、国内民刊及正式刊物对“70后”的隆重推出等等现象、过程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诗歌演义”,并且,这句话也印在这本诗选的勒口和封底。并且,在勒口上,很醒目地有这样一段话:“……’70后诗人从一个相对晦暗不明的状态到头角显露,从独立的个体写作到现在形成的庞大诗群,从民间自觉的发起到在公开诗刊上的波澜起伏,已真正凸现出这一代人的诗歌写作,真正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继‘朦胧诗’、‘第三代’之后的一个新兴的写作群体。”

笔者也认为,在当代中国诗坛,目前活跃的大约有这样几种诗人层次: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以北岛和多多为代表的“朦胧诗”时代的诗人,他们在近几年或以新的写作方式或以经典文本的再度流传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接下来应该是一些被称之为“第三代”的诗人,以肖开愚、欧阳江河、王家新、西川、于坚、王小妮等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为代表;再次是一批像黄灿然、臧棣、余怒、伊沙等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这一批诗人,在“第三代”之后的中国诗坛,或以诗艺的成熟或以激烈的反叛姿态已成为人们难以忽略的人物。而在这些前辈、导师或兄长之后,当代中国诗坛最为活跃的、人数最为众多的恐怕就是“70后”的诗歌写作者。

“70后”诗人的写作目前虽然在思想、经验上还不够深切,在诗艺上还欠成熟,但其从事诗歌写作的热情、对现存文学秩序的反抗意识、对新的诗歌方式的探索,借助于新的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论坛和民刊),广泛而频繁地刺激阅读者的眼球,使人们在关注当代中国诗歌时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关乎汉语诗歌未来的巨大存在。对“70后”的历史和当下写作状况的考察,似乎也充满必要。

本期我们拟从沈浩波、尹丽川、朵渔、宇向等四位诗人开始,来考察他们的写作状况及其对当代中国诗坛的意义。选择这几位,主要原因是他们作为“70后”诗人的代表性,在“70后”诗人最初的出场中,沈浩波、尹丽川和朵渔等,以其大胆、叛逆的文学主张和新鲜文本刺激着即存的文学秩序。其实如今他们的写作风格,可能早已迥异于前,但“70后”诗人,有今天的文学江山,离不开他们当初的赤膊上阵、搏底式的对抗。1999年之后中国诗坛分裂成两大基本阵营:一边是宣告“在艺术上,我们秉承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的诗人群体,另一边是被认为属于“知识分子写作”的一批诗人。而沈浩波、尹丽川、朵渔、宇向等,明显属于前面这个阵营。

除了诗歌,将来我们也有意考察小说、散文等领域中“70后”作家的贡献。

《’70后诗人诗选》

猜你喜欢

诗坛诗选写作者
白马
中国诗坛四公子·书画欣赏
论写作(创作谈)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邓辉诗选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蔡显江诗选
李仲元诗选